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776)
2023(7955)
2022(6570)
2021(6425)
2020(5077)
2019(11803)
2018(11224)
2017(20142)
2016(10940)
2015(12767)
2014(12462)
2013(12525)
2012(12185)
2011(11404)
2010(11095)
2009(10457)
2008(10478)
2007(9068)
2006(8117)
2005(7707)
作者
(32321)
(27533)
(27409)
(26214)
(17551)
(13266)
(12328)
(10667)
(10544)
(9604)
(9574)
(9388)
(8979)
(8817)
(8736)
(8543)
(8220)
(7808)
(7799)
(7722)
(7000)
(6642)
(6601)
(6263)
(6162)
(6130)
(5921)
(5786)
(5583)
(5469)
学科
(56496)
经济(56455)
管理(26237)
(23781)
方法(22214)
数学(20191)
数学方法(19995)
中国(18203)
(16213)
企业(16213)
(14500)
地方(13655)
(12378)
贸易(12371)
(12090)
(10962)
(9668)
业经(9662)
农业(9625)
(9486)
环境(8728)
(8679)
金融(8677)
地方经济(8268)
(8087)
银行(8078)
(7910)
(7896)
关系(7753)
(7292)
机构
大学(166972)
学院(162321)
(78049)
经济(76828)
研究(68333)
管理(56854)
中国(53430)
理学(48453)
理学院(47726)
管理学(46938)
管理学院(46634)
科学(40226)
(37462)
(35216)
(32217)
研究所(32157)
中心(29888)
(28267)
经济学(26060)
财经(25607)
(24481)
北京(24362)
(23694)
(23632)
师范(23451)
经济学院(23381)
(23029)
农业(22169)
业大(22010)
科学院(21704)
基金
项目(108651)
科学(87028)
基金(82464)
研究(78290)
(73809)
国家(73322)
科学基金(61454)
社会(53231)
社会科(50562)
社会科学(50553)
基金项目(42378)
自然(37871)
(37517)
自然科(37034)
自然科学(37024)
自然科学基金(36388)
教育(34728)
资助(33965)
(33812)
编号(28925)
(25808)
重点(25528)
(24897)
中国(24590)
国家社会(24320)
成果(23964)
教育部(21891)
(21742)
创新(20742)
课题(20635)
期刊
(86444)
经济(86444)
研究(54341)
中国(36683)
学报(27150)
科学(26558)
(25956)
(22887)
管理(21572)
大学(20748)
学学(19282)
农业(18484)
教育(16923)
(15694)
金融(15694)
经济研究(14941)
财经(13479)
(13124)
技术(13085)
国际(12462)
世界(12238)
(11965)
问题(11667)
(11569)
业经(10390)
资源(10255)
技术经济(8593)
统计(8269)
(7939)
图书(7645)
共检索到26057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婧  傅漫琪  孙悦  刘斌  王小慧  陈阜  
为阐明我国芝麻生产的时空变化特征,基于1985—2015年的我国县域芝麻生产统计数据,采用集中度、重心迁移、产量贡献率、优势度等指标,对我国芝麻种植面积、产量和单产的时空动态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1985—2015年,我国芝麻产量和面积的分布基本一致,主要集中在大别山山脉一带和辽宁省西北部;全国芝麻单产水平不断提升,种植面积自2000年起小幅缩减,而产量变化处于明显的波动状态。2)30年间,全国芝麻产量集中度和面积集中度变化波动较小,集中地区分布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我国芝麻产量、面积重心同步向南偏西方向迁移,迁移距离分别为252和344km。3)我国芝麻生产的主导因素一直为面积,占比为40.0%—49.9%;我国芝麻的生产优势区主要在河南、安徽、湖北、江西四省。近30年来,我国芝麻种植变化受其自身特性、病虫害、湿害以及政策等影响,芝麻生产受到一定的限制。因此,优化和调整我国芝麻生产的政策倾向、种植结构、良种研发以及栽培管理等方面尤显关键。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邹晓蔓  傅漫琪  王小慧  陈阜  
为探究中国甘蔗生产的时空变化及区域优势,基于1985—2018年全国各省(不包含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及各县的甘蔗生产数据,分析我国甘蔗种植面积、产量和单产的时空动态变化特征,量化种植面积、单产及互作等因素对甘蔗产量的贡献率,同时评估全国甘蔗生产的优势度。结果表明:1)1985—2018年,中国甘蔗种植面积先增加后下降,产量和种植面积变化趋势一致,主要集中在桂中南、滇西南、粤西和琼北等区域;2)在我国甘蔗种植区域内,近50%的县种植面积和产量降幅均>50%,42%的县单产增幅>50%;3)中国甘蔗产量贡献长期表现为种植面积主导,2010—2018年单产主导比例下降约5%;4)2010—2018年,中国甘蔗的生产优势地区一直是广西壮族自治区、云南省和广东省。2001—2018年,国内原料蔗生产的高成本和国外进口食糖的低价格造成我国食糖供给失衡、企业亏损,严重限制了甘蔗产业的发展。因此,应合理布局甘蔗种植面积、提高甘蔗单产、积极推进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等,以降低甘蔗的生产成本。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周扬  李宁  吴文祥  吴吉东  
研究县域经济发展格局对揭示区域经济发展空间演化机制和实现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基于中国2352个县域单元1982、1990、2000和2010年的人均GDP数据,采用空间关联技术和变差函数分析了近30年来中国县域经济发展格局的演化特点并探讨了其演化机制。结果表明:中国县域经济发展和增长存在正的空间自相关性;1982年以来,经济发展的空间集聚程度逐渐增加,空间依赖程度增强;东部和华北北部地区是县域经济发展的热点区;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空间呈异质性,经济发展的空间分异格局中的随机成分随时间推移不断降低;中国东南—西北向经济发展的均质性相对较好,空间差异较小;历史基础、经济区位、资源禀赋和区域发展政策等是中国县域经济发展格局演化的主要驱动因素。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鲍超  李秋颖  梁广林  
采用市辖区统计数据、GIS空间分级方法以及重心移动模型,对1985~2010年中国城市人口、经济与用地的空间格局及重心演变轨迹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与中国的区域发展战略及城市发展方针相适应,2000年之前中国总体形成了东部沿海地区及特大城市周边地区集群式布局与东中西非均衡发展的城市空间格局,2000年之后中国东中西部城市集群的现象更加明显,但全国层面逐渐形成了较高水平的相对均衡发展空间格局;中国城市人口、经济与用地规模的重心历年均位于苏鲁豫皖交界附近,"由北向南"移动的特征最为明显,东西向的移动距离较小且移动方向不尽一致,不仅反映了区域与城市发展政策对中国城市空间格局的影响,也反映了东中西部地...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王洋  修春亮  
对中国区域经济格局的研究较多,但以小尺度单元、时间连续、同时关注经济水平和经济增速的研究较少。本文以地级行政单位为研究单元,运用基尼系数、泰尔指数、沃尔夫森指数、集中指数、空间自相关方法和比重法分析了1990年以来中国经济总体空间差异与极化程度、经济水平和增速的全局空间自相关和"热点区"、各地经济地位的变化,并总结了主要驱动因素和演变模式。研究表明:①全国总体空间差异与极化在波动中明显增大,2003年以后继续增大。②沿海主要城市群、省会城市、特殊资源城市是"经济热点",与其他地区之间的差距逐步增大。③经济水平和经济增长的空间集聚特征明显,与全国总体经济增速具有耦合关系。④经济区位、区域政策、特殊自然资源、发展基础是中国区域经济格局形成与演变的主要驱动因素。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朱孟珏  李芳  
随着中国城市经济的发展以及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人口迁移的空间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本文基于1985-2015年全国省际人口迁移矩阵数据,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探讨中国省际人口迁移网络的整体特征以及每个节点在网络中的地位作用。研究结论为:(1)省际人口迁移网络密度经历了1985-2000年的缓慢下降、2000-2015年持续上升的过程,与西北、西南和中部主要人口迁出地向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集中性迁移成为发展主流密切相关。(2)人口迁移网络的内向中心势明显大于外向中心势,说明人口迁入地相对集中,人口迁出地相对分散。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谭琨  査思含  霍伟  胡起源  张威仪  孙丹峰  伦飞  
[目的]中国是世界苹果生产和消费第一大国,研究我国苹果生产及其需水量时空演变特征,对苹果产业发展、生产水资源管理和政策制定具有重要意义。然而,针对全国苹果种植及其生产的资源环境压力研究较少。[方法]因此,文章基于1980—2018年苹果生产和单位水足迹数据,从全国、省域和苹果主产区3个视角,深入探究苹果生产及需水量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1)中国苹果生产发展经历了稳定发展、快速增长、迅速下降、缓慢增长和略有下降5个阶段,全国产量呈不断增加趋势,且苹果生产得到了优化。(2)中国苹果生产的单位水足迹呈下降趋势,但苹果生产需水量呈先增加后减少的“倒U型”趋势。(3)我国5大苹果产区的苹果种植面积、单产和产量发生了一定变化,且呈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黄土高原产区已经替代渤海湾产区成为我国苹果生产最重要的区域,尤其是陕西省,其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首位;近年来,西南冷凉高地产区和特色产区种植面积不断扩大。(4)我国各省的苹果生产需水量空间差异很大,其中山东、河北、辽宁、陕西、甘肃、山西和河南相对较大。尽管渤海湾产区苹果生产需水量仍然最大,但比重明显下降,而黄土高原产区需水量不断增加,已占全国总生产需水量的32.18%。[结论] 我国苹果生产及其需水量发生了明显变化,且空间差异较大,应进一步提高苹果生产的水资源利用效率,促进苹果产业可持续发展,缓解水资源压力。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刘丹  李琳娜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中国北方边境地区的战略地位日益显著,研究该区域的土地利用格局、过程与机理,对区域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本文采用样带研究方法,基于1995年、2000年、2005年、2010年和2015年的土地利用/覆被数据,利用空间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揭示样带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格局演变及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北方边境样带以林地、草地、水域、未利用地等生态保育用地为主,占比超过90%,20年间土地利用结构和空间格局变化较小。(2)研究期间,北方边境样带以城乡建设用地、粮食保障用地扩张和生态保育用地退化为主要特征,不同类型的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表现出明显的时空差异,粮食保障用地、城乡建设用地扩张速度在2010年后显著加快,土地扩张模式逐渐由林草地开垦转向未利用地开发。(3)城镇化和经济发展是促进北方边境地区粮食保障用地和城乡建设用地扩张的主要因素,生态保育用地则受自然、气候、区位条件和农业技术水平的影响,在粮食保障用地和城乡建设用地主动式扩张过程中呈现被动减少趋势。同时,政策和制度的干预也是影响该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重要因素,作用于粮食保障用地和城乡建设用地的扩张和生态保育用地的保护恢复。总体而言,北方边境样带的生态保育用地虽然在政策和制度的干预下退化趋势有所减缓,但是,草地资源持续减少、水域面积缩减和未利用地不断开发等土地利用变化带来的生态环境危机仍然存在,影响该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赵应忠  
1、参试品种(系) 品种名称特性供种单位中芝10号(CK_1) 分枝、三花、四棱、种皮白色中国农科院油料所 91-4116 单杆、三花、四棱、中短蒴、种皮白色襄樊市农科所 91-38 单杆、三花、四棱、种皮白色襄北农场农科所豫芝9号单杆、三花、四棱、种皮白色河南农科院芝麻中心 92-45 单杆、三花、四棱、种皮白色中国农科院油料所 921 单杆、三花、四棱(个别四、六、八棱)种皮白色中国农科院油料所 CK_2 当地大而积种植的品种各点自备 2、参试单位襄樊市农科所(简称襄樊,下同)、襄北农场邓林农科所(邓林)、襄北农场黄集农科所(黄集)、钟祥市农科所(钟祥)、嘉鱼县农科所(嘉鱼)、中国...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胡慧芝  王建力  王勇  龙晓泳  
长江流域粮食生产与经济发展在全国均占据重要地位,研究近25年长江流域粮食生产与粮食安全时空格局演变及影响因素,可为我国粮食安全及流域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基于1990、1995、2000、2005、2010和2015年长江流域县域粮食产量、户籍人口数据、农业化肥使用量和粮食播种面积(740个区县),运用粮食变化指数、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重心转移模型和空间误差模型(SEM)研究其时空格局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 1990~2015年长江流域粮食产量总体呈增长趋势,东西差异显著,年均增长率为0. 5%,上中下游依次为0. 6%、0. 8%和-0. 7%;上游为劣势区,中游为优势增长区,下游为减弱区。(2)粮食产量冷点聚类一直分布在上游地区,聚类格局在2000年左右由西南边界的"L"型转变为西北倒"L"型;下游江淮地区与太湖平原的热点集聚在2000年后消失,且长期处于减产状态;人均粮食占有量与粮食产量时空格局演变呈较高的空间相似性,2000年为流域粮食生产与粮食安全格局发生变化的转折点。(3) 1990~2015年长江流域一般余粮县和重要余粮县重心呈现出"南下西移"态势,缺粮县和供需紧平衡县重心发生了"从南向北、从西向东"迁移变化。(4)粮食播种面积和农业化肥施用量对粮食生产均具显著性正向效益。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吴霞  王培娟  霍治国  白月明  
基于中国552个气象站点1961-2015年逐日气象数据,利用Penman-Monteith公式得到各站点逐日ET_0,以全国和各干湿气候区为研究单元,从年、季节和年代际尺度分析ET_0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变化成因。结果表明:全国各站点年平均ET_0为621~1733mm,在年、年代际尺度表现为干旱区ET_0最高、半干旱区和湿润区次之、半湿润区最低;季节尺度上,ET_0的空间分布存在明显差异,且夏季ET_0最高、春秋季次之、冬季最低。全国年平均ET_0以0.52mm/a的速率递减,该下降趋势在1972年存在突变现象;干旱区和湿润区大部分站点ET_0呈减小趋势,且干旱区减小速率较快;而在半干旱区和半湿润区,ET_0呈增加和减小趋势的站点数大致相当。研究表明,1961-2015年中国ET_0呈减少趋势主要是由风速减小、日照时数降低和水汽压微弱增加共同导致的,而20世纪90年代以后ET_0的增加趋势主要受水汽压、日照时数和最低气温的共同影响。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吴霞  王培娟  霍治国  白月明  
基于中国552个气象站点1961-2015年逐日气象数据,利用Penman-Monteith公式得到各站点逐日ET_0,以全国和各干湿气候区为研究单元,从年、季节和年代际尺度分析ET_0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变化成因。结果表明:全国各站点年平均ET_0为6211733mm,在年、年代际尺度表现为干旱区ET_0最高、半干旱区和湿润区次之、半湿润区最低;季节尺度上,ET_0的空间分布存在明显差异,且夏季ET_0最高、春秋季次之、冬季最低。全国年平均ET_0以0.52mm/a的速率递减,该下降趋势在1972年存在突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胡盈盈  肖杨  戴声佩  罗红霞  李玉萍  李茂芬  
【目的】为深入认识中国热区降水和气温的变化特征,探讨中国热区农业气候资源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方法】按照气候区划方法选取中国热区,利用1961—2015年76个气象站降水、气温资料,结合线性倾向率、距平与累积距平、Mann-Kendall检测、最小二乘法、克里金插值等方法分析了研究区年际、年代气候变化特征。【结果】(1)55年来,中国热区年降水量呈不显著增加趋势,线性倾向率为13.85 mm/10 a, 20世纪60年代为枯水期,20世纪90年代为丰水期,2002—2003年间降水发生了由多到少的突变;(2)降水量的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由东南向西北减少趋势,降水量增加明显的地区为海南岛,降水量减少明显的地区为云南。(3)热区年均温、年均最高温、年均最低温都呈上升趋势,增温速率分别为0.09、0.07、0.13℃/10 a, 1996—1997年间发生了由低温向高温的突变,1990—1999年气温呈增温趋势;(4)年均温、年均最高温、年均最低温高值区分布在雷州半岛,气温增加明显的地区为福建,气温减少明显的地区为云南西南部。(5)热区水热资源主要集中在中部和南部广西、广东和海南岛,热区西部云南地区气候较为适宜。【结论】中国热区过去55年整体呈增湿增温趋势,是中国响应全球气温变暖的非显著地区,年均最低温是热区增温的主要贡献者。研究从时间、空间方面把握热区气候资源的现状与趋势,为热区农业资源区划、农业可持续发展及其研究提供基础。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张学珍  贺清雯  黄季夏  
森林虫害是中国森林生态系统面临的严重威胁。论文以“基础资料完全来源于地面调查”为标准,遴选了316篇森林虫害主题的研究论文,从中提取森林虫害的时间、地点、面积等信息,采用Meta分析方法,分析了中国森林虫害的时空特征。论文共计提取了可分辨至县域单元的森林虫害962次,时间跨度1985—2018年,涉及299个县(市、区)。研究发现:(1) 1985—2018年期间共计发生242县次重度森林虫害,年均7.1县次,1985—2005年重度森林虫害县次数以0.4县次/年的速率增加,而2005—2018年转为减少趋势,速率为-0.6县次/年;(2)从空间差异看,东南部的武夷山区和西北部的祁连山中东段各县的中轻度虫害频次较高,而重度虫害县次数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减少,武夷山为全国森林虫害的典型区;(3)气象因素是影响森林虫害的首要因素,北方半干旱区南半部和暖温带半湿润区森林虫害县次数年际波动与前冬季温度显著负相关,而南方北亚热带和中亚热带地区则与春季温度显著负相关。研究揭示了中国森林虫害的地理差异,为更好地研究森林虫害的成因及其气候环境效应提供基础。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贾正雷  程家昌  李艳梅  刘玉  
[目的]厘清中国玉米生产的时空变化特征,有助于保障玉米的持续、稳定供应。[方法]文章采用经验模态分解等方法,基于玉米总产、播种面积及单产3个指标,从全国和省域两个尺度系统分析19782014年中国玉米生产的时空特征。[结果](1)研究期间,全国玉米产量增加了1.60亿t,其波动量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波动指数的变化幅度不大;玉米播种面积增加了1 716万hm2,其变化趋势与玉米总产量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玉米单产从1978年的2 802.7kg/hm2波动性增至2014年的5 809.1kg/hm2,总体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