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676)
- 2023(12728)
- 2022(10651)
- 2021(9900)
- 2020(7811)
- 2019(17833)
- 2018(17454)
- 2017(31923)
- 2016(17022)
- 2015(19534)
- 2014(19498)
- 2013(19566)
- 2012(19160)
- 2011(18023)
- 2010(18186)
- 2009(16947)
- 2008(16772)
- 2007(14963)
- 2006(13794)
- 2005(13164)
- 学科
- 济(98478)
- 经济(98396)
- 管理(41604)
- 业(38014)
- 方法(30629)
- 中国(30535)
- 地方(28282)
- 企(26988)
- 企业(26988)
- 数学(26884)
- 数学方法(26651)
- 农(23505)
- 业经(19065)
- 学(18915)
- 贸(17973)
- 贸易(17958)
- 易(17347)
- 地方经济(16906)
- 农业(16066)
- 制(15982)
- 融(15779)
- 金融(15777)
- 财(15388)
- 银(14993)
- 银行(14978)
- 发(14786)
- 环境(14786)
- 行(14711)
- 和(12324)
- 体(11545)
- 机构
- 大学(259514)
- 学院(257344)
- 济(122075)
- 经济(119829)
- 研究(105770)
- 管理(88909)
- 中国(82686)
- 理学(74137)
- 理学院(73047)
- 管理学(71898)
- 管理学院(71404)
- 科学(61391)
- 京(58322)
- 所(54853)
- 财(52953)
- 研究所(49325)
- 中心(46300)
- 农(42068)
- 财经(40841)
- 经济学(39786)
- 江(39768)
- 北京(38529)
- 院(37899)
- 范(37790)
- 师范(37477)
- 经(37170)
- 经济学院(35507)
- 业大(33002)
- 科学院(32676)
- 农业(32461)
- 基金
- 项目(160985)
- 科学(127510)
- 研究(119421)
- 基金(117727)
- 家(103190)
- 国家(102388)
- 科学基金(86003)
- 社会(79237)
- 社会科(75203)
- 社会科学(75186)
- 基金项目(60713)
- 省(59671)
- 教育(52901)
- 划(51556)
- 自然(51515)
- 自然科(50282)
- 自然科学(50270)
- 自然科学基金(49385)
- 资助(48392)
- 编号(45979)
- 发(41774)
- 成果(38698)
- 重点(37544)
- 部(36598)
- 发展(34457)
- 国家社会(34440)
- 展(33949)
- 课题(33782)
- 中国(32825)
- 创(32311)
- 期刊
- 济(150721)
- 经济(150721)
- 研究(89943)
- 中国(61700)
- 农(40226)
- 学报(38994)
- 科学(38371)
- 财(38115)
- 管理(35990)
- 大学(29841)
- 融(29538)
- 金融(29538)
- 教育(29389)
- 农业(27955)
- 学学(27723)
- 经济研究(25224)
- 技术(22445)
- 财经(21770)
- 业经(21348)
- 问题(19667)
- 经(19155)
- 贸(18688)
- 国际(17864)
- 世界(17403)
- 业(15849)
- 技术经济(14284)
- 资源(14227)
- 统计(12853)
- 图书(12207)
- 经济问题(12188)
共检索到43066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周扬 李宁 吴文祥 吴吉东
研究县域经济发展格局对揭示区域经济发展空间演化机制和实现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基于中国2352个县域单元1982、1990、2000和2010年的人均GDP数据,采用空间关联技术和变差函数分析了近30年来中国县域经济发展格局的演化特点并探讨了其演化机制。结果表明:中国县域经济发展和增长存在正的空间自相关性;1982年以来,经济发展的空间集聚程度逐渐增加,空间依赖程度增强;东部和华北北部地区是县域经济发展的热点区;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空间呈异质性,经济发展的空间分异格局中的随机成分随时间推移不断降低;中国东南—西北向经济发展的均质性相对较好,空间差异较小;历史基础、经济区位、资源禀赋和区域发展政策等是中国县域经济发展格局演化的主要驱动因素。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谢坤 丁明军 辛良杰 陈利文
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必需品,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研究粮食生产时空格局及其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对全面认识当前中国粮食安全,把握粮食生产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以及制定差异化的粮食政策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以中国2 019个县域为研究对象,基于2000—2017年各县统计数据,借助空间自相关分析、重心转移模型、CGE指数等方法,对中国县域粮食产量的时空格局及其与经济发展的空间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中国人均粮食产量的空间格局存在明显的地域分异特点,缺粮区集中在青藏区、黄土高原区和华南区,余粮区集中在东北区、黄淮海区、蒙新区和长江中下游区。(2)中国人均粮食产量变化趋势以增加为主,以东北区和黄淮海区为代表的北方区域增加显著,以长江中下游区和华南区为代表的南方区域降低明显;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均粮食产量的空间集聚特征愈加明显,粮食生产地域分工更加清晰。(3)中国人均粮食产量与经济发展重心呈现分离态势,人均粮食产量重心向东北移动,而经济重心向西推进。两者在空间上整体欠平衡,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粮食与经济协调性有所改善,改善的区域主要集中在长江中下游区西部、西南区的东部以及黄土高原西部等地。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浩,门可佩
提出灰色增量模型,并根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实际,将灰色增量模型与普通灰色模型相结合,对2004-2010年中国经济进行预测和实证分析,同时对当前经济发展所面临的若干热点问题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
中国经济 灰色模型 灰色增量模型 预测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王洋 修春亮
对中国区域经济格局的研究较多,但以小尺度单元、时间连续、同时关注经济水平和经济增速的研究较少。本文以地级行政单位为研究单元,运用基尼系数、泰尔指数、沃尔夫森指数、集中指数、空间自相关方法和比重法分析了1990年以来中国经济总体空间差异与极化程度、经济水平和增速的全局空间自相关和"热点区"、各地经济地位的变化,并总结了主要驱动因素和演变模式。研究表明:①全国总体空间差异与极化在波动中明显增大,2003年以后继续增大。②沿海主要城市群、省会城市、特殊资源城市是"经济热点",与其他地区之间的差距逐步增大。③经济水平和经济增长的空间集聚特征明显,与全国总体经济增速具有耦合关系。④经济区位、区域政策、特殊自然资源、发展基础是中国区域经济格局形成与演变的主要驱动因素。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婧 傅漫琪 孙悦 刘斌 王小慧 陈阜
为阐明我国芝麻生产的时空变化特征,基于1985—2015年的我国县域芝麻生产统计数据,采用集中度、重心迁移、产量贡献率、优势度等指标,对我国芝麻种植面积、产量和单产的时空动态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1985—2015年,我国芝麻产量和面积的分布基本一致,主要集中在大别山山脉一带和辽宁省西北部;全国芝麻单产水平不断提升,种植面积自2000年起小幅缩减,而产量变化处于明显的波动状态。2)30年间,全国芝麻产量集中度和面积集中度变化波动较小,集中地区分布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我国芝麻产量、面积重心同步向南偏西方向迁移,迁移距离分别为252和344km。3)我国芝麻生产的主导因素一直为面积,占比为40.0%—49.9%;我国芝麻的生产优势区主要在河南、安徽、湖北、江西四省。近30年来,我国芝麻种植变化受其自身特性、病虫害、湿害以及政策等影响,芝麻生产受到一定的限制。因此,优化和调整我国芝麻生产的政策倾向、种植结构、良种研发以及栽培管理等方面尤显关键。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辛晓平 张保辉 李刚 张宏斌 陈宝瑞 杨桂霞
论文结合草地生物量调查资料、对应时段NDVI数据,分析了1982—2003年不同时期我国草地生物量空间格局变化特征及其与气候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20世纪80年代初期到末期,全国大部分地区草地生物量增加或基本持平;80年代末期到90年代初,大面积范围内草地生物量降低,热性草丛、温性草甸草原、山地草甸、低地草甸下降幅度分别为10.86%、4.96%、4.86%、3.49%;90年代末期后,北方大部分地区草地生物量上升到80年代的水平,南方草地生物量略有上升;1982—2003年草原区平均气温上升0.6~1.5℃,降雨量减少23.3%,草地生物量变化与降水量变化有弱相关关系(相关系数0.29),与...
关键词:
草地生物量 时空格局 气候变化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彭翀 常黎丽
现阶段,在我国中部地区快速推进城镇化的进程中,县域城镇化空间发展往往与经济空间发展密切相关。本文利用湖南省2001—2010年城镇化率数据,运用传统统计方法和ESDA(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在ArcGIS和GeoDA统计分析软件的支持下,探索湖南省县域城镇化差异的空间分异特征。结果表明:10年间,湖南省县域城镇化空间差异在总体上呈现先缩小后增大的趋势,地区空间分异比较明显;在演进的时空格局上,城镇化水平的时空差距稳中有降,长株潭高值区逐渐形成。在此分析的基础上,对比城镇化与经济发展格局的相关性,可以看出城镇化与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在经济发达区域,经济对城镇化的带动作用比较明显;在经济后发地区则不然。最后提出湖南省城镇化发展的经济带动策略,以期对快速城镇化发展时期的中部地区提供可资借鉴的依据。
[期刊]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曾浩 黄思远
运用ESDA和空间计量方法对1996年2015年山西省资源型城市县域经济空间演化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996年2015年山西省资源型城市县域经济整体集聚的现象较为显著,但区域差异呈现总体扩大的趋势,全局相关性在减弱.热点区数量和范围扩大趋势明显,特别是南部的次冷点区转化为热点区的变化最为突出,冷点区数量和范围有所减少.经济发展重心位于平遥县与介休市相交界的区域,其中1996年2004年移动轨迹由北沿西南方向向南移动,2004年2015年轨迹方向呈现出由南向北移动.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对两阶段县域经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李京文
中国的经济建设经过建国40余年不懈的努力,特别是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无论是从经济总量,还是从整个国民经济体系,工业生产体系等方面衡量,中国经济都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1979—1993年,中国的GDP年均增长9.3%,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6.2%,其中出口增长16.1%,进口增长16.2%。现在,中国已经完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李京文
2010年中国经济发展趋势及政策建议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研究所所长李京文教授当前,中国经济已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在未来的十多年时间里,中国经济的变化主要表现在:1.在未来的15年,中国经济将是世界经济增长中最富活力的;2产业结构日趋合理;3技术装备将有较...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姚成胜 朱伟华 黄琳
构建农业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分析了2000—2016年我国及其东、中、西三大区域的农业经济发展水平,运用泰尔指数、探索性空间分析、面板回归模型等方法,揭示了我国省域农业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时空格局演变及其驱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2000—2016年中国及其东、中、西三大区域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大体都可以划分为2000—2011年的持续增长阶段和2012—2016年的基本稳定阶段,并呈现出由东向西明显递降的特征;2)2000—2016年区域间差异是驱动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差异的主要原因,但在2007年以后区域内差异逐渐扩大,并于2015年开始成为农业经济发展差异的主要原因;3)中国农业经济发展呈现出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其空间格局在2000—2008年变化较为复杂,而在2008—2016年基本呈现出由东向西递减的特征;4)经济增长是区域农业经济发展的首要驱动因素,其作用要明显大于工业化和降水量,而城镇化和复种指数则对区域农业经济有一定的负向影响,而且农业经济发展存在明显的空间依赖和外溢,能够产生跨区域的极化效应。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林毅夫
全球经济陷入疲软"新常态",中国经济"风景这边独好"。即使外部环境不好,内部反周期刺激的空间很大,中国经济仍然可以维持较高的增长。扩大内需仍应以投资为主,解决消费比重过低的办法在于改善一次分配,而不能过度强调二次分配。中国将会成为全球最大的经济体和贸易体,人民币终有一天要变成国际储备货币。但目前加速人民币国际化会扰乱中国金融秩序,不利于中国经济增长。当前中国经济政策的主要目标仍然必须是创造有利环境,保持内部相对稳定,再维持20年或更长时间的快速增长。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强 魏建飞 徐斌 蒲雨池
经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进程中的区域空间格局演进,省、市、县尺度下的空间异质性特征与驱动机理解析,对优化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参考。文章以不同尺度的人均GDP指标为基础,运用多种时空分析方法对中国2000—2018年的经济发展格局演进特征及驱动机理进行分析。结论如下:(1)从内部差异程度看,各尺度下的时序变化波动起伏较小,且市级、省级逐渐趋于稳定态势。(2)从空间格局演进看,县级尺度下高值区集聚现象不明显,主要分布在京津冀、长三角及重庆核心城市,其数量先增加后减少;中值区在东部沿海地带和中部高质量城镇化地区分布态势明显;低值区呈基底状广泛分布在西部和东北地区。对比来看,市级尺度下的高值区在东南沿海地带形成明显的串珠状,集聚程度较县级显著提升;省级尺度下的高值区逐渐形成连绵分布态势。(3)从空间关联特征看,全局存在正向相关作用且集聚现象显著,县级尺度下显著HH区呈带状分布在京津冀核心区及东南沿海一带,显著LL区数量逐渐增加并向南延伸,形成"近墨者黑"的低值塌陷效应。市级、省级尺度下的显著LL区连绵分布在西南地区和西北及青藏高原地区,体现出与胡焕庸线几乎垂直的新分界线特征。(4)从影响因素看,基于地理探测器模型发现政府财政、投资与消费、五化协同等对经济活力的提升有着显著影响作用,同时也受主体功能区战略、区域发展政策和营商环境等因子的影响。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孙峰华 李世泰 杨爱荣 黄丽萍
以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和中国人口统计年鉴(2006)及相关文献资料为依据,阐述了2005年中国流动人口的规模、特征及其成因。从省、直辖市、自治区;九大经济区;三大经济地带三个方面,探讨了分布的空间格局及区域净流动人口分布的空间格局、引起的资金流动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揭示了流动人口对于促进区域经济建设、协调区域经济发展的重大作用。
关键词:
流动人口 空间格局 区域经济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丁焕峰 周艳霞
区域经济发展是改革30余年来的重要研究课题。官方公布的经济增长数据缺乏空间相关性,极大地限制了经济增长的空间模式的实证研究,对区域经济增长数据更是如此。本文验证夜间灯光数据(NTL)与国家层面经济增长的相关性及空间自相关性后,建立个体固定效应空间面板全模型(SAC),研究中国1992—2013年间省级层面区域经济增长与人口变化导致的NTL变化的时空模式,并考察了区域规模及距离海岸线的距离等变量对以NTL度量的经济增长的贡献。本文证实了NTL数据不仅是研究中国国家及省级区域层面经济增长时间、空间模式的有效代理变量,更有助于理解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空间模式的本质及异质性。1992年至2013年间区域灯光的高一高集聚始终稳定在东南沿海并出现集聚的自我强化。区域灯光亮度与人口增长、区域面积及距离海岸线的距离呈现负相关性,类似NTL增长率差异同样出现在内陆及沿海观测单元之间。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