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560)
- 2023(7932)
- 2022(6592)
- 2021(6546)
- 2020(5079)
- 2019(12059)
- 2018(11580)
- 2017(20472)
- 2016(11195)
- 2015(12998)
- 2014(12644)
- 2013(12612)
- 2012(12350)
- 2011(11471)
- 2010(11314)
- 2009(10647)
- 2008(10766)
- 2007(9232)
- 2006(8236)
- 2005(7696)
- 学科
- 济(51369)
- 经济(51327)
- 管理(25702)
- 业(23926)
- 方法(21500)
- 数学(19017)
- 数学方法(18801)
- 中国(18013)
- 企(17678)
- 企业(17678)
- 农(12999)
- 贸(12851)
- 贸易(12839)
- 易(12560)
- 学(12477)
- 财(9647)
- 制(9403)
- 业经(9100)
- 地方(8878)
- 农业(8458)
- 环境(8071)
- 银(8028)
- 融(8025)
- 金融(8023)
- 银行(8008)
- 行(7816)
- 关系(7567)
- 发(7524)
- 和(7385)
- 出(7276)
- 机构
- 大学(169042)
- 学院(163570)
- 济(75139)
- 经济(73859)
- 研究(69838)
- 管理(56504)
- 中国(54838)
- 理学(47937)
- 理学院(47159)
- 管理学(46316)
- 管理学院(46019)
- 科学(42300)
- 京(39230)
- 所(36254)
- 研究所(33198)
- 财(31858)
- 中心(30171)
- 农(29828)
- 院(25637)
- 北京(25632)
- 财经(25241)
- 经济学(24827)
- 范(24173)
- 师范(23979)
- 业大(23909)
- 农业(23578)
- 经(23388)
- 江(23208)
- 经济学院(22295)
- 科学院(22185)
- 基金
- 项目(109714)
- 科学(87287)
- 基金(83596)
- 研究(76642)
- 家(75704)
- 国家(75213)
- 科学基金(62693)
- 社会(50983)
- 社会科(48445)
- 社会科学(48435)
- 基金项目(43687)
- 自然(40648)
- 自然科(39761)
- 自然科学(39752)
- 自然科学基金(39066)
- 省(37218)
- 资助(34414)
- 划(34253)
- 教育(34225)
- 编号(27974)
- 部(25998)
- 重点(25868)
- 中国(24631)
- 发(23856)
- 国家社会(23134)
- 成果(22906)
- 教育部(21897)
- 创(21485)
- 科研(21011)
- 大学(20528)
共检索到26271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何文斯 吴文斌 余强毅 胡文君 谭杰扬 胡亚楠
利用1980~2010年中国分县农业统计数据和中国地面气候日值数据,分别估算20世纪80年代、90年代及21世纪初的中国县级实际复种指数(MCI)和潜力复种指数(PMCI),据此分析过去30年中国耕地复种可提升潜力(PIMCI)的空间格局变化,并进而探究复种可提升潜力对全国粮食增产潜力的贡献大小。结果表明:(1)在时间尺度上,中国耕地PIMCI从20世纪80年代的50.2%减少到90年代的48.7%,之后受PIMCI与MCI逆向变化的影响,到21世纪初耕地可提升复种指数扩大到59.6%。(2)从不同地理区域看,中国不同农业种植区耕地PIMCI变化具有明显的地理空间差异。黄淮海区和云贵区的PIM...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许丽丽 李宝林 袁烨城 高锡章 刘海江 董贵华
本文基于中分辨率卫星遥感数据,深入分析了2000-2010年间中国耕地变化及其空间差异,并对中国耕地占补平衡政策的实施效果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10年间中国耕地面积有所减少,由2000年的1.85亿hm2,减少到2010年的1.81亿hm2,耕地减少的主要方式为耕地转为城镇建设用地。耕地变化在空间上呈现出西增东减,北增南减,东部沿海自然条件良好地区以及中部生态环境脆弱地区耕地减少,西部水资源缺乏地区耕地增加的基本格局。大部分省份没有实现耕地占补平衡基本目标,有18个省份占补平衡指数小于-50%。建设占用的耕地多适宜农业耕作,而新增耕地只有不到一半适宜农业耕作。研究时段内经济快速发展、人口增加以...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史娟 张凤荣 赵婷婷
根据1998年~2006年全国土地利用变更和全国耕地变化情况数据,对中国耕地资源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①1998年~2006年间,耕地资源结构变化的区域分异明显。黄淮海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以及东部和东南沿海这些水热条件好、优质耕地集中的区域,灌溉耕地面积减少,耕地生产力降低;②除新疆和黑龙江耕地面积净增加外,全国其它地区耕地面积均呈下降趋势。耕地变化最为剧烈的地区分布在京津塘、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的经济快速发展区和内蒙长城沿线农牧交错带;③耕地资源增减分布的区域差异明显。耕地减少区域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区、内蒙古及长城沿线的农牧交错带区和东部水热条件较好的平原及丘陵区;耕地增加区...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钟新科 刘洛 宋春桥 徐新良 游松财
在1981年-2010年中国东北地区108个农业气象站逐年气象数据基础上,本文通过运用AEZ模型模拟其春玉米光温潜力、气候潜力变化过程,分析了其春玉米气候潜力年际变化特征和变化趋势。研究中以1年为单位的模拟实验减少了玉米气候潜力变化分析的不确定性,而全区尺度的模拟从宏观角度揭示了玉米气候潜力变化空间格局。结果表明:东北地区春玉米气候潜力年际变化大,标准差为3.05t/hm2,大兴安岭南部和东北平原西部为全区高值区。气候潜力年际变化大的主要影响因子是水分条件,其次是光照和热量。近30年东北地区春玉米气候潜力明显减少且减少趋势空间差异明显,呼伦贝尔高原-大兴安岭南部-吉林西部一带减少最快。气候潜力...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宋伟
依托国土资源部土地利用变更数据,分析了1998—2007年中国耕地的数量及其结构变化。研究表明:①2007年,我国耕地中的灌溉水田、望天田、水浇地、旱地、菜地比重分别为22.61%、3.40%、17.66%、55.13%和1.19%,旱地占有绝对的比重;②1998—2007年,我国耕地、灌溉水田、望天田、水浇地、旱地、菜地的变化率分别为-6.04%-、3.45%-、4.29%-、0.58%-、8.81%和-3.00%,耕地的变化以旱地、灌溉水田和望天田的减少为主;③部分省份水浇地和菜地面积有比较明显的增加,主要原因可能是灌溉水田向水浇地以及水浇地向旱地的转换。近年来,质量较差的非灌溉耕地的减少速度较快,使我国耕地组成质量有所改善。
关键词:
耕地 数量变化 结构变化 中国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赵永敢 李玉义 逄焕成 任天志 王龙昌
耕地复种指数是耕地利用集约程度的一个量化指标。基于1978~2007年统计资料,对西南地区耕地面积、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粮食播种面积和耕地复种指数的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并采用最大复种指数与热量、水资源之间的定量化关系模型计算分析了该地区的复种指数理论潜力和可挖掘潜力。结果表明:1978年以来西南地区耕地面积不断下降,农作物总播种面积总体上呈上升态势,耕地复种指数也在缓慢上升。与此同时,西南地区粮食播种面积总体上在减少,粮食播种面积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比重也不断减少。在现有基础上西南地区复种指数可挖掘潜力为36.1%,其中最大的是云南,其次是广西、四川、重庆和贵州,分别为45.2%、44.0%、4...
关键词:
耕地 复种指数 潜力 西南地区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张强 张戈丽 朱道林 邸媛媛 杨彤 刘若琪 董金玮
水稻对于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水稻生产和消费国,改革开放以来水稻生产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是其生产变化完整过程的时空格局尚不清楚,特别是对于阶段性特征及区域差异的认识有待提高。本文基于省级面板数据分析中国1980—2018年水稻生产的时空变化,剖析播种面积和单产对总产量的贡献。研究表明:(1)1980年以来水稻总产量年际变化呈现3个阶段:波动上升时期(1980—1997年),除广东省显著下降外,大部分省份显著增加;显著下降时期(1998—2003年),南方地区下降较快;快速上升时期(2004—2018年),东北和长江中下游省份显著增加,东南沿海三省(浙江、福建和广东)和四川盆地显著下降。(2)近40年中国水稻总产量显著增加,由13.99×103万t增加至21.21×103万t,增加了51.61%,空间上呈现“南北齐增”格局;单产与总产量变化相似,在全国范围内持续增加;播种面积则不同,呈现出“北增南减”的态势。(3)全国水稻总产量变化总体上以单产贡献为主(64.29%),播种面积贡献为辅(28.57%),1998年以来水稻总产量逐渐由单产主导转为播种面积主导,随着单产可能或者已达到增长瓶颈,政策调控对于稳定和提高水稻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尤为重要。本文结果可为政府部门粮食安全政策的制定、宏观农业规划和结构调整提供科学支持。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肖思思 吴春笃 储金宇
研究目的:定量分析区域社会经济因素对耕地面积变化的影响,揭示中国区域耕地资源压力及其驱动因素的空间差异性特征。研究方法:利用STIRPAT模型和PLS方法拟合得到中国各省份耕地面积模型,依据变量投影重要性指数就各驱动因素对耕地面积影响的重要性程度进行分析,采用ArcGIS 9.2绘制耕地面积驱动因素影响的空间差异图。研究结果:各省份人口数量、产业结构、现代化对耕地面积的线性影响,有正效应或者负效应,且影响重要性程度差异明显。在以上述三因素为重要驱动因素的省(区、市)中,人口数量对耕地面积均起负效应,产业结构对北京、云南的耕地面积起正效应,现代化水平对上海、陕西起正效应,而对其他省(区、市)起负...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宋伟 陈百明 史文娇 吴建寨
本文从耕地资源的数量安全、质量安全和生态安全3个方面,选取14个指标评价和分析了2007年中国的耕地资源安全状况。本文的数据主要来源于国土资源部土地利用变更数据、农用地分等定级数据、第二次土壤普查耕数地据资和源统安计全数呈据现。出研东究部显高示、:西①2部00低7的年特,中点国,高耕耕地地资资源源安安全全评省价份分主值要为有0.东51部7,和资中源部安的全山保东障、福程建度、不浙高江。等1区0域个上省,份以及西部的新疆和西藏;低资源安全省份则大多分布在西部地区,包括陕西、内蒙古、甘肃、青海、宁夏等省份。特②耕点地。资生源态数退量耕安和全建评设价占分用值带为来0.的19耕5地,资快源速安减全少分,以布及呈区现域出粮东食北生部产较定高位,黄形土成高的原较、高华耕北地平保原有和量四目川标盆是地造较成低以的的全上地特的区点评耕。价地区分数域值量耕为0安.地1全7自1程然,呈度本现较底出低质东的量(北主耕要部地原高自因、然东。质部③量低耕等的地别特)质点是量。造安东成全部区评地域价区耕分耕地值地质为0资.量1源5安1生全,态呈差安现别全出的偏东主低部要的高原主、因东要。北原④部因耕和是地西化生部肥态较、低安农药、农膜的过量施用及其引起的土壤污染问题;西部地区耕地生态安全程度不高的主要原因是相对严重的耕地水土流失状况。
关键词:
耕地资源安全 数量 质量 生态 中国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卢新海 韩璟
研究目的:评价当前非洲34个海外耕地投资东道国的耕地投资潜力,为中国投资者在以上区域辨识被投资国比较优势、找准投资目标、提高投资效率提供参考。研究方法:灰色分析法,数学建模法。研究结果:从资源条件、生产基础、宏观环境、投资现状4个方面对非洲34个海外耕地投资东道国进行了评价,进而在此基础上实现了对以上各国投资潜力的评价。研究结论:当前非洲34个海外耕地投资东道国具有土地资源丰裕、生产基础薄弱、宏观环境稳定、投资空间广阔的特点,中国投资者应及时抓住机遇,积极进行战略布局。
关键词:
土地经济 海外耕地 投资潜力 评价 非洲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鲍超 李秋颖 梁广林
采用市辖区统计数据、GIS空间分级方法以及重心移动模型,对1985~2010年中国城市人口、经济与用地的空间格局及重心演变轨迹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与中国的区域发展战略及城市发展方针相适应,2000年之前中国总体形成了东部沿海地区及特大城市周边地区集群式布局与东中西非均衡发展的城市空间格局,2000年之后中国东中西部城市集群的现象更加明显,但全国层面逐渐形成了较高水平的相对均衡发展空间格局;中国城市人口、经济与用地规模的重心历年均位于苏鲁豫皖交界附近,"由北向南"移动的特征最为明显,东西向的移动距离较小且移动方向不尽一致,不仅反映了区域与城市发展政策对中国城市空间格局的影响,也反映了东中西部地...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罗海平 邹楠 胡学英 王圣云
随着全球性极端气候频发,粮食生产安全越来越受到气候变化的威胁。在此背景下,实现农业气候资源的高效持续利用意义重大。粮食主产区是粮食安全保障的核心区域,本文应用逐级订正的机制法模型测算了1980—2019年中国粮食主产区玉米、水稻、小麦三大主要粮食作物的气候生产潜力,并应用重心迁移模型分析了粮食主产区186个地级市现实作物生产水平与气候生产潜力的时空属性,在市域尺度上评估了农业气候资源利用效率。研究得出:(1)1980—2019年粮食主产区玉米、水稻、小麦气候生产潜力的倾向率分别为-156.80、68.82、121.92kg/(hm~2·10 a);(2)玉米气候生产潜力高值区和低值区范围均缩小,水稻气候生产潜力空间结构较为稳定,小麦气候生产潜力高值区范围扩大;(3)主要粮食作物气候生产潜力的重心迁移距离均小于现实迁移距离,并呈同向化特征;(4)黄淮海农业区、东北农业区、西南农业区等地主要粮食作物气候资源利用率较高,长江中下游农业区等地气候资源利用率较低。对此,应调整粮食生产重心,缓解气候条件较差地区的粮食生产压力,挖掘气候资源丰富地区的气候生产潜力,全面提高粮食主产区气候资源利用效率。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李楠 崔耀平 张帅帅 刘素洁 付一鸣
针对中国草原、荒漠草原生态系统承载的温室气体量在区域大尺度上无法有效量化的问题,本研究通过生态系统温室气体值(green-house gas value,GHGV)模型,利用国内1990–2015年共6期的草原、荒漠草原的土地利用数据,开展草原时空变化分析,结合全球和中国本地化后的两套模拟参数分别模拟分析中国草原、荒漠草原近25年来对3类主要温室气体(CO2、CH4、N2O)的封存潜力。结果显示,研究时段内,草原、荒漠草原的面积呈下降趋势,对温室气体的封存潜力有所减弱,封存的温室气体减少了1.93 Pg·CO2-eq–1。通过对比参数本地化和模型自带参数的模拟结果发现,本地化参数后草原、荒漠草原生态系统的温室气体模拟值均大于使用全球参数的模拟值。本研究同时发现,从草原面积到草地的碳储量,当前研究均面临量值差异的挑战,亟待开展更多深入的研究。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谢云 王晓岚 林燕
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我国温度和降水特征发生相应变化。东部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 ,分析水热条件带来的粮食生产的潜在变化 ,对于未来粮食政策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该文利用东部地区1 2 9个气象站 1 95 5年~ 1 990年逐年气象资料 ,计算了夏秋粮作物逐年和多年平均气候生产潜力 ,并分析它们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 ,平均气候条件下的气候生产潜力不足以反映我国气候资源的特征。受季风气候影响 ,气候资源的年际变率大 ,优劣年景夏秋粮作物气候生产潜力相差可达 2 8倍~ 7 4倍。全球气候变暖趋势对我国东部地区夏粮作物影响不大 ,没有明显的空间差异和时间变化趋势 ,主要表现为年际间的波动 ...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王静怡 李晓明
[目的]研究"二调"前后近20年我国耕地面积的变化趋势及其影响因子,为促进耕地保护和土地资源的高效集约节约利用提供决策支撑。[方法]基于1996—2016年耕地数量的原始统计数据,利用数据挖掘技术选用ARIMA模型,基于两次全国土地调查时间段耕地数量数据进行相互预测和反推,即利用1996—2008年耕地数量数据预测2009年耕地数量,利用2009—2016年数据反推2008年耕地数量,从而实现数据的校正和比值归一化的目的,进一步研究近20年内我国耕地数量的变化趋势,并通过相关性分析研究遴选出其驱动因子。[结果]趋势研究结果表明,近20年内我国耕地数量呈现逐年递减的趋势,其中2004年之前递减速度较快,之后递减速度趋缓。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第一产值增加值占比、年末总人口数,以及城镇人口数是影响耕地数量变化的重要驱动因子,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959,-0.918,-0.896。[结论]从研究结果可以推论,我国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产业结构布局,以及城镇化建设进程对耕地数量变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