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653)
2023(8668)
2022(7749)
2021(7465)
2020(6169)
2019(14736)
2018(14193)
2017(25967)
2016(14661)
2015(16801)
2014(16989)
2013(16962)
2012(16451)
2011(15056)
2010(15435)
2009(14468)
2008(14806)
2007(13091)
2006(11314)
2005(10337)
作者
(45495)
(38297)
(38249)
(36580)
(24342)
(18663)
(17515)
(14996)
(14571)
(13890)
(13288)
(13179)
(12360)
(12286)
(12228)
(12152)
(11927)
(11395)
(11256)
(11204)
(9748)
(9696)
(9345)
(8902)
(8767)
(8746)
(8666)
(8470)
(7809)
(7772)
学科
(64894)
经济(64837)
管理(35662)
(34297)
方法(28595)
(25706)
企业(25706)
数学(25324)
数学方法(25060)
(19161)
中国(16954)
(16723)
地方(16271)
(14716)
农业(12746)
(12723)
贸易(12721)
业经(12288)
(12287)
(10770)
环境(9870)
(9817)
(9717)
金融(9714)
(9301)
银行(9258)
(8853)
理论(8849)
(8328)
财务(8312)
机构
大学(217761)
学院(216864)
(86979)
经济(85129)
研究(82707)
管理(76528)
理学(65410)
理学院(64429)
管理学(63081)
管理学院(62657)
中国(61080)
科学(54395)
(48279)
(44639)
(44169)
研究所(41097)
(39327)
(38620)
中心(37079)
业大(35870)
农业(35167)
(32263)
师范(31926)
财经(30813)
北京(29737)
(29443)
(27786)
(26979)
经济学(26650)
师范大学(25909)
基金
项目(144472)
科学(112260)
基金(103331)
研究(102197)
(92043)
国家(91293)
科学基金(75807)
社会(62668)
社会科(59113)
社会科学(59090)
(57962)
基金项目(55365)
自然(50498)
自然科(49191)
自然科学(49171)
(49098)
自然科学基金(48280)
教育(46823)
资助(42140)
编号(41455)
成果(34231)
重点(34215)
(32358)
(31797)
课题(29954)
(28872)
科研(28298)
计划(28139)
创新(27182)
大学(26180)
期刊
(98960)
经济(98960)
研究(63667)
中国(43614)
学报(40406)
(39550)
科学(35913)
(30586)
大学(28849)
学学(27098)
农业(26966)
管理(25184)
教育(23470)
(19361)
金融(19361)
技术(17451)
业经(15907)
经济研究(15787)
(14991)
财经(14943)
资源(13461)
问题(13073)
(12822)
(12148)
(11879)
图书(10779)
国际(10564)
技术经济(10542)
理论(10277)
世界(10214)
共检索到32998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刘玉卿  张华兵  孙小祥  李玉凤  
【目的】探讨景观格局时空变化及其冷热点,为区域生态安全与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江苏里下河平原1980、1990、2000、2010与2018年共5期景观类型数据为基础,采用景观格局指数、景观转移矩阵、景观综合动态度等方法,分析里下河平原近40 a景观格局的时空变化特征,基于热点分析探究景观变化的冷热点区域。【结果】研究区耕地、湖荡湿地和建设用地为优势景观类型,耕地是面积占比最多的景观,但整体上持续减少了1 000.67 km~2,湖荡湿地和建设用地面积不断扩张,建设面积扩张面积达679.83 km2,草地和未利用地面积有所减少,林地面积有所增加。近40 a来,研究区各景观类型之间发生了复杂的相互转化,最显著的是耕地与湖荡湿地、建设用地之间的相互转化。研究期间格网景观综合动态度变化幅度为0~5.43%。里下河平原景观变化具有明显的方向性和聚集性,以“东南—西北”方向为主轴发生倾斜,兴化市、高邮市、盐都区及江都区是景观变化的热点区域。【结论】里下河平原景观格局变化显著,景观多样性增加、破碎化加剧,人类活动对景观格局的影响增强。自然湿地恢复政策的实施对研究区景观生态安全产生了积极影响。图4表4参32
[期刊] 浙江林学院学报  [作者] 周林  傅先义  张正跃  马以秀  朱国生  
采用6种不同密度配置方式营造池杉林,经过14a的跟踪调查,并对各种密度配置方式林分的平均胸径、平均树高、平均单株材积、单位面积蓄积生长量、经济材积、经济出材率、木材总产值、成本、间作物纯收入、总利润进行比较分析。研究结果表明:6种不同密度的林分以密度1666株·hm-2(株行距15m×40m)的林地综合经济效益最高,平均每公顷每年可获(木材+间作)纯收入2024元,比密度1666株·hm-2(株行距20m×30m)的林地综合经济效益提高59%,比其他密度林地的综合经济效益提高232%~531%。表6参7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陆建飞  庄恒扬  孙景亮  
粮食增产是我国农业政策的一个基本主题,而从目前来看单产提高是实现粮食增产的唯一有效途径。吨粮田的建设对我国农业生产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使人们看到粮食生产的巨大潜力。在吨粮田生产水平上,继续提高单产,建设超高产吨粮田(年亩产粮食在1200公斤以上),能...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李鑫  欧名豪  马贤磊  
从中观尺度研究细碎化对耕地利用效率影响,探寻遏制细碎化水平降低因素,以为高效农地利用政策制定提供依据。选取景观指数量化耕地细碎化水平,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法对耕地利用效率进行评价,最后采用计量经济模型检验细碎化对耕地利用效率影响。结果表明:研究区扬州市里下河区域30个乡镇的耕地利用综合效率、纯技术效率与规模效率的平均值分别是0.949 3、0.972 2和0.977 0,具有一定提升空间;表征细碎化的第一主成分与地块平均面积、地块密度、面积加权形状指数和面积加权分维数的载荷值大于88%,第二主成分与边界密度指数载荷值大于91%;第一主成分对纯技术效率与规模效率的影响弹性是-0.002 7和...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何冬梅  王磊  万欣  徐庆  高德强  左海军  
[目的]了解水资源丰富的里下河平原典型淡水湿地植被地下水水位的动态变化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为该区淡水湿地植被的恢复和保护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江苏省里下河平原两种典型淡水湿地植被(池杉针叶林和杨树阔叶林)为研究对象,分别布设2个地下水水位观测井,并对井中地下水水位动态进行长期观测,分析其月际和季节动态变化特征;同时采集2016年9月至2017年8月1个水文年的降水量和气温数据,分析地下水水位动态变化与气温和降水量变化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两种典型淡水湿地植被地下水水位的动态变化存在显著的差异,池杉林几乎全年淹水,其月均地下水水位大于杨树林,而杨树林月际间地下水水位变化幅度相对较大,表现出季节差异;从季节动态看,池杉林和杨树林夏季的地下水平均水位相对于其他季节均明显要低。两种淡水湿地森林地下水水位的变化受降水量影响程度不同,杨树林地下水水位月动态表现出滞后于降水量变化约1个月,而这种滞后性未体现在池杉林中。杨树林和池杉林地下水的月均水位与月均气温间均呈现出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结论]不同淡水湿地森林的地下水水位动态具有不同特征,受环境因素的影响程度也有差异。在水资源丰富的里下河平原,降水量大小并不是影响该区淡水湿地植被地下水水位动态变化的关键因子,而气温则是主要影响因素。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冀亚哲  张小林  吴江国  李红波  
以镇江地区第二次土地调查(2009年)1∶10 000土地利用现状数据为主要数据源,运用GIS和景观格局分析方法,研究了按照中心属性值法和面积最大法从现状数据粗化为30m、100m、500m和1 000m栅格和矢量数据的聚落景观格局变化特征及机理。结果显示:最大面积值法生成数据各景观类型的面积相对误差较大,特别是其它土地,在空间粒度为1 000m时消失,中心属性值法在空间粒度转换中的面积相对误差较小,并且是随机的;在聚落景观变化方面,研究区斑块密度、聚集度指数和斑块结合度指数降低,分维数、最大斑块指数和平均邻近距离升高,说明聚落景观斑块破碎化降低、斑块面积扩大并趋于成片成团、空间分布更为离散等...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项瑛  张余庆  程婷  
本文以江苏里下河平原区为研究对象,结合该流域DEM与实测水系,运用凹陷化算法提取河网,并通过人工修正以实现河网的合理概化,使提取的河网水系等要素基本符合里下河区域实际水文状况。然后构建里下河平原区SWAT水文模型,以2006-2011年水文站汛期流量数据为基础,对该区域水文进行模拟,并对模型的适用性做了评估。研究结果表明:影响该区域径流模拟前三位敏感参数分别为径流曲线数(CN2)、土壤蒸发补偿系数(ESCO)和基流α系数(ALPHA_BF);经模型参数率定与验证检验,得出汛期内月模拟流量与实测流量的相关系数R2、Nash-Sutcliffe效率系数ENS均在0.80以上,相对误差|Re|均小于...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韩博  金晓斌  项晓敏  赵庆利  林金煌  洪长桥  金志丰  胡静  周寅康  
在当前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征程中,实施尺度、要素、途径复合的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是解决区域系统性生态问题的重要途径。针对江苏省长江沿线地区这一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矛盾突出区域,基于"要素—景观—系统"框架构建生态修复潜力评价体系,采用Kmeans聚类分析、Getis-Ord Gi*热点分析等方法识别生态修复分区与热点,构建由点、线(带)、面组成的生态修复格局,提出生态管控与修复对策。研究结果表明:(1)生态修复具有多尺度性、对象复合性及途径多样性,在宏观、中观、微观尺度下具有不同的对象、目标与途径,并可以通过不同级别与类型规划进行衔接;(2)研究区要素层生态修复潜力平均值为0.460,空间分布呈"大分散、小集聚"的特征,景观层生态修复潜力热点区分布于环长江入海口区域,冷点区分布于扬泰平原区,根据系统层评价指标可将研究区划为5个聚类分区;(3)根据评价结果可以构建"五区、三带、两核心"生态修复总体格局,并在发展导向、空间管控策略、工程措施等方面提出生态修复对策。本文可为江苏省沿江区域生态修复规划编制、生态修复内涵与实施范式探索提供参考借鉴。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睿  朵海瑞  史林鹭  周延  焦盛武  秋培扎西  雷光春  
气候变化对青藏高原景观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强烈,本文使用1990、2000和2013年3期遥感影像资料,选取具有代表性的6个景观类型,通过Arc GIS 10.0和ErDAS 9.2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研究了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景观格局变化特征;结合当地1970—2013年气象数据,分析该区气候变化特征及其对景观格局的影响。结果表明:44年间可可西里保护区的降水量以20.3 mm/10年的速率显著上升,年平均温度以0.38℃/10年的速率上升,从2000年开始,该区降水量和年平均温度均出现较大幅度增长;但44年间的潜在蒸散量和相对湿度没有明显的趋势性变化。该区冰川和永久积雪、水域、高寒草甸和高寒...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学雷  吴宜进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朱洪芬  
景观格局是由自然或人为因素形成的一系列大小、形状各异、排列不同的景观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文章利用2005年3月份MODIS卫星数据,经过一系列处理后得到江苏省景观图,利用决策数分类法将研究区分为5种景观类型:耕地、城镇用地、水体、自然植被、其它用地;选取斑块数、斑块密度、破碎度、斑块分维数、多样性指数、优势度、均匀度、聚集度、分离度等景观指数,从斑块、斑块类型和景观3个层次上对研究区景观格局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江苏省景观斑块共57 030万块,总面积为10.18万km2;在5种景观类型中,耕地和城镇用地是主要景观类型,占全省总面积的68.6451%。江苏省景观多样性程度不高,且斑块空间形状...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崔莉1  2  李俊清1  王政通3  
基于浙江沿海地区1990、2000和2010年的土地分类数据,分析20年来浙江沿海地区的景观格局及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浙江沿海地区各类景观面积比例很不均匀,各类景观面积大小排序为林地>耕地>建设用地>湿地>草地>未利用地;各类景观破碎化程度排序为未利用地>草地>建设用地>湿地>耕地>林地,且建设用地、草地和未利用地的破碎化程度在逐年加深;景观斑块边界曲折,形状不规则,景观斑块受人类活动的干扰强度逐渐加大;城镇用地急速扩张,主要挤占了耕地,其次是林地和湿地,部分草地和未利用地也变成了城镇用地;原有湿地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主要是由于城镇化和围海造田引起的;未利用地的利用情况较好,主要用来植树造林...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崔莉  李俊清  王政通  
基于浙江沿海地区1990、2000和2010年的土地分类数据,分析20年来浙江沿海地区的景观格局及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浙江沿海地区各类景观面积比例很不均匀,各类景观面积大小排序为林地>耕地>建设用地>湿地>草地>未利用地;各类景观破碎化程度排序为未利用地>草地>建设用地>湿地>耕地>林地,且建设用地、草地和未利用地的破碎化程度在逐年加深;景观斑块边界曲折,形状不规则,景观斑块受人类活动的干扰强度逐渐加大;城镇用地急速扩张,主要挤占了耕地,其次是林地和湿地,部分草地和未利用地也变成了城镇用地;原有湿地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主要是由于城镇化和围海造田引起的;未利用地的利用情况较好,主要用来植树造林...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张强  张戈丽  朱道林  邸媛媛  杨彤  刘若琪  董金玮  
水稻对于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水稻生产和消费国,改革开放以来水稻生产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是其生产变化完整过程的时空格局尚不清楚,特别是对于阶段性特征及区域差异的认识有待提高。本文基于省级面板数据分析中国1980—2018年水稻生产的时空变化,剖析播种面积和单产对总产量的贡献。研究表明:(1)1980年以来水稻总产量年际变化呈现3个阶段:波动上升时期(1980—1997年),除广东省显著下降外,大部分省份显著增加;显著下降时期(1998—2003年),南方地区下降较快;快速上升时期(2004—2018年),东北和长江中下游省份显著增加,东南沿海三省(浙江、福建和广东)和四川盆地显著下降。(2)近40年中国水稻总产量显著增加,由13.99×103万t增加至21.21×103万t,增加了51.61%,空间上呈现“南北齐增”格局;单产与总产量变化相似,在全国范围内持续增加;播种面积则不同,呈现出“北增南减”的态势。(3)全国水稻总产量变化总体上以单产贡献为主(64.29%),播种面积贡献为辅(28.57%),1998年以来水稻总产量逐渐由单产主导转为播种面积主导,随着单产可能或者已达到增长瓶颈,政策调控对于稳定和提高水稻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尤为重要。本文结果可为政府部门粮食安全政策的制定、宏观农业规划和结构调整提供科学支持。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沈竞  王浩  
导致景观格局变化的驱动因子数量众多,目前采用的多种类型的景观格局指数刻画景观的结构特征,如何利用数量方法揭示他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对景观格局的研究的重要问题。针对如何有效进行景观格局指数和驱动因子的删减的科学问题,在定性分析和统计数据的基础上,利用ARCGIS分析得到江苏省栅格格式的景观生态类型图,并用FRAGSTATS3.3中计算得到景观指数进行分析,借助粗糙集属性约减的数据处理方法,将决策因子与属性因子与景观驱动因子和景观综合指数对应起来,并从景观格局指数中选出强指数,构成景观综合指数,作为决策因子,对所选择的19个属性因子作为属性因子,进行删减,结果证明方法有效,删减得到的4个条件属性,将...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