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558)
- 2023(11161)
- 2022(10084)
- 2021(9667)
- 2020(7922)
- 2019(18834)
- 2018(18555)
- 2017(34537)
- 2016(19128)
- 2015(21538)
- 2014(21549)
- 2013(21443)
- 2012(19797)
- 2011(17845)
- 2010(17605)
- 2009(16113)
- 2008(15538)
- 2007(12931)
- 2006(11363)
- 2005(9821)
- 学科
- 济(76096)
- 经济(76026)
- 管理(49360)
- 业(47119)
- 企(38070)
- 企业(38070)
- 方法(34884)
- 数学(29691)
- 数学方法(29368)
- 农(20996)
- 地方(20165)
- 中国(19151)
- 学(18700)
- 财(16586)
- 业经(16411)
- 农业(14394)
- 贸(12938)
- 贸易(12931)
- 易(12449)
- 理论(12447)
- 环境(12383)
- 和(12217)
- 制(11191)
- 技术(10932)
- 地方经济(10212)
- 务(10195)
- 财务(10138)
- 财务管理(10119)
- 划(10033)
- 教育(9782)
- 机构
- 大学(265190)
- 学院(264428)
- 管理(106289)
- 济(98919)
- 经济(96685)
- 研究(92658)
- 理学(92523)
- 理学院(91355)
- 管理学(89682)
- 管理学院(89217)
- 中国(67046)
- 科学(61477)
- 京(57935)
- 所(47161)
- 农(45732)
- 研究所(43605)
- 财(43439)
- 中心(42392)
- 业大(42307)
- 江(42163)
- 范(38279)
- 师范(37900)
- 北京(36016)
- 农业(35960)
- 财经(35154)
- 院(34082)
- 经(31949)
- 州(31634)
- 师范大学(31115)
- 技术(27873)
- 基金
- 项目(190465)
- 科学(149079)
- 基金(137549)
- 研究(136515)
- 家(121300)
- 国家(120341)
- 科学基金(102593)
- 社会(83822)
- 社会科(79246)
- 社会科学(79224)
- 省(75282)
- 基金项目(75128)
- 自然(69261)
- 自然科(67537)
- 自然科学(67523)
- 自然科学基金(66296)
- 划(63650)
- 教育(61619)
- 资助(56172)
- 编号(55834)
- 成果(44263)
- 重点(43145)
- 发(41248)
- 部(41043)
- 创(38933)
- 课题(38381)
- 科研(36889)
- 创新(36286)
- 计划(35433)
- 大学(34456)
- 期刊
- 济(107925)
- 经济(107925)
- 研究(75604)
- 中国(48025)
- 学报(45609)
- 科学(42508)
- 农(40638)
- 管理(36502)
- 大学(33201)
- 学学(31181)
- 财(30182)
- 农业(28971)
- 教育(28960)
- 技术(21649)
- 融(18918)
- 金融(18918)
- 业经(18078)
- 经济研究(16180)
- 财经(15519)
- 图书(15486)
- 资源(15209)
- 业(14990)
- 问题(13839)
- 科技(13632)
- 理论(13609)
- 经(13036)
- 实践(12761)
- 践(12761)
- 版(12244)
- 技术经济(11942)
共检索到38237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侯雯嘉 陈长青 乔辉 孙新素 周曙东
利用1980~2009年长江下游地区的气象数据和灾害资料,首先对油菜越冬期最低温度<-5℃天数和蕾花期最低气温<0℃天数进行了时空特征分析;然后对比了不同年代油菜关键生育期低温冻害的变化特点。结果表明:1980年以来,越冬期最低温度<-5℃的天数和蕾花期最低气温<0℃的天数均呈下降趋势;低温天数较大的地区是安徽和江苏省,低温天数较大的时期是1980s,1980~2009年油菜越冬期和蕾花期冻害出现的次数均有所减少,出现越冬期冻害的年份较少,发生蕾花期冻害的年份较多。安徽与江苏省是出现越冬期冻害的主要地区;除上海以外,其他省份均有半数以上的年份发生蕾花期冻害。长江下游地区可以采取育种、栽培和耕作等措施缓解关键生育期低温冻害对油菜产量的影响。
关键词:
低温冻害 关键生育期 长江下游地区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徐东坡 刘凯 张敏莹 段金荣 周彦锋 施炜纲
根据2003年3月~2010年3月长江下游安庆和常熟江段的定置网调查结果,应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两江段鱼类群落结构的年际变化特征进行了描述分析。研究期内,安庆和常熟江段共出现鱼类67种,隶属12目22科50属。其中,安庆江段有50种,隶属6目11科34属,常熟江段有52种,隶属12目21科44属,两江段均是鲤形目的物种数占绝对优势。安庆江段共出现9种优势种,出现次数最多的优势种为鲫和瓦氏黄颡鱼,都是5次,出现次数最少的优势种为、黄尾鲴、鳜,都是1次;常熟江段共出现11种优势种,每年都出现的优势种有鳊、鲢和鲫,仅一年为优势种的有铜鱼、鲤和贝氏。Simper分析表明安庆江段群落组成平均相似度为61...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立波 娄伟平
利用1961~2010年长江中下游地区93个站日照、降水、云量和风速资料,采用气候倾向率、突变检测和相关分析等方法,研究了长江中下游地区年、季、月日照时数的时空特征及其成因。结果表明,长江中下游地区年、季、月日照时数空间分布均呈东北多西南少的分布形式,夏季最多,其次为秋、春与冬季。近50a长江中下游地区年日照时数普遍显著减少,区域平均减幅为68.2h/10a,多于同期全国平均减幅,明显的年代际转折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年日照时数异常偏多出现在1963年和1971年,但未出现过异常偏少年。各季的日照时数也都是负趋势,夏、秋、冬3季减少显著,夏季减少最多也最明显,其次依次是冬季、秋季和春季。...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李卓仑 董春雨 杨煜达 满志敏
清同治八年(1869年),长江流域发生了罕见的水灾,对民生造成了严重的影响。通过系统整理该年档案、方志、日记和文集资料中关于该年份水灾的记载,以县级成灾分数资料为基础,重建此次水灾的时空分布,水灾主要集中在28°N~32°N,沿长江流域呈条带状分布。水灾最严重的区域为两湖地区、皖南以及江浙一带;以清代日记为基础,重建该年湖南等地逐日降水序列,该年3~5月的春雨中出现3次较强的连续降水过程。梅雨期开始较早,为5月27日,春雨期与梅雨期之间间隔无雨期较短,只有7d,梅雨期长达50d,中间还有多次强降水过程,雨量明显偏多,这是造成这次长江流域大水的直接原因。通过不同日记中的天气信息对比发现,古代日记...
关键词:
长江中下游 水灾 梅雨 夏季风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刘凯 段金荣 徐东坡 张敏莹 施炜纲
2001至2008年对安庆、常熟和崇明3个断面的插网渔获物进行了连续调查,以此研究长江下游近岸渔业群落多样性的时空特征。研究期内共计采集鱼类80种,甲壳类14种,水母类1种,分别隶属于15目34科74属。安庆共记录52个物种,隶属于7目14科39属,常熟共记录55个物种,隶属于12目23科46属,崇明共记录31个物种,隶属于9目18科28属。安庆和常熟淡水物种比例分别为92.31%和70.91%,崇明咸水物种比例为90.32%。各断面均为底栖物种占优势,比例为38.18%~64.52%;肉食性和杂食性物种所占比例接近,合并为88.46%~100%。长江下游水域渔业群落多样性表现出逐渐由淡水型向...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李晓文 方精云
基于遥感资料和GIS分析,对1988~1998年长江下游地区耕地与其他土地利用类型之间相互转变数量特征,以及耕地变化强度、耕地流失强度的区域分异特征进行了分析和描述,对耕地变化导致的环境效应进行了初步探讨。研究结果表明:①1988~1998年,耕地与林地、灌丛、水体之间的转变,对其数量动态变化起着主要作用,在上述转变过程中,耕地总体表现出数量明显减少、质量降低的趋势;②农田向城镇的单向转移,体现了区域快速城市化对耕地的侵占过程,从空间分布看,该过程主要体现于上海、苏锡常地区、南京、杭州等城市化过程最为剧烈的地区;③长江下游地区1988~1998年耕地年均流失率为0.77%,流失的主体部分是位于...
关键词:
耕地流失 土地利用 变化强度 长江下游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陈鲜艳 周兵 钟海玲 柳艳菊
利用我国高分辨率逐日降水资料,从降水量、无降水日数、连续无降水日数、气象干旱指数(CI)等指标对2011年春季长江中下游地区发生的气象干旱进行了分析评估。结果表明,2011年春季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量为近60a同期最少,无降水日数、气象干旱影响范围均为近60a同期最大,重度以上气象干旱日数为近几十年来同期罕见。此次严重气象干旱具有强度强、持续时间长、干旱范围广、影响程度重等特点,为近60a来长江中下游地区春季发生的最严重的气象干旱,对水资源、水产养殖业、农业生产等造成了重大影响。还从大气环流、水汽输送角度对气象干旱的成因进行了初步分析,认为2011年冬春季北方冷空气势力强大,向南扩张明显,南方热...
关键词:
长江中下游地区 春季 气象干旱 影响评估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杨保 周清波 施雅风
采用重建的合肥年冬季温度序列和降水序列分析了长江下游地区过去 30 0年的气候变化。在温度序列中 ,18世纪的大部分 ,19世纪中期和 2 0世纪的温度较为温暖 ,最暖的十年出现于 1990s ,而最冷的年代为 1870s ,该温度序列与邻近其它地区重建的温度序列具有很好的一致性。降水序列显示年至多年尺度的气候波动 ,湿期发生于1730s~ 176 0s ,1844~ 185 4年 ,186 6~ 1910年 ,而干期出现于 180 6~ 182 5年 ,185 5~ 186 7年 ,以及 2 0世纪的大部分。温度和降水间的关系表明 ,在年至十年尺度上 ,该地区气候变化主要以暖干或冷湿为主。
关键词:
合肥冬温 长江流域 过去300年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徐卓 陈震 吴桂成 杭杰 管永祥 孙政国
为改进和优化金花菜(Medicago polymorpha)叶蛋白提取的工艺环节,并提高叶蛋白提取率及提取物纯度等参数指标,本研究选择长江下游农区广泛种植的金花菜为原料,通过设置较为合理科学的料液比、提取温度、加热时间、pH以及提取剂(酸)种类进行叶蛋白提取单因素试验。结果表明:各单因素试验最佳参数分别为料液比1∶3、提取温度70℃、加热时间15 min、pH 4、提取剂(酸)为盐酸。基于清洁安全生产角度,选择了单因素试验中提取指标同样较高的柠檬酸作为提取剂,设置了料液比、pH及提取温度的3因素3水平响应面试验,发现影响叶蛋白提取率的因素依次为p H、提取温度、料液比。得到最佳提取工艺:料液比1∶3、pH 4.1、提取温度72℃,相应的叶蛋白提取率为49.63%,提取物纯度为56.87%。本研究优化的技术工艺及相关参数指标可为农区豆科草类植物多元化利用及叶蛋白工业化生产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撑和相关借鉴。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施炜钢
长江实施禁捕及限捕后,相对于1987年前河蟹资源的急剧衰退而言,起到了抑制和减缓作用,但目前河蟹资源变动的趋势仍呈下降。其主要原因为:在实施亲蟹禁捕及限捕中,渔政工作由于受人、财、物力多种因素制约,管理工作还未完全跟上,亲蟹偷捕及超期捕捞现象严重,幼蟹开发利用过度。当前河蟹亲、幼体资源变动仍处于劣性循环中,现详述如下。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魏伟 王宁 尹力
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构建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交汇期,现有研究对地形复杂、生态脆弱且经济高速发展的长江经济带上游地区的国土空间格局演化缺乏关注。分析长江经济带上游地区329个县区级行政单元在2010~2019年土地利用结构和“三区空间”的时空演化特征,从人地关系视角探究演化的驱动机制,为优化国土空间格局、统筹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实现高效可持续发展提供经验参考。结果表明:(1)近10年,长江经济带上游地区城镇空间持续扩张,分别占用2 191.25 km~2农业空间和413.19 km~2生态空间,4 223.89 km~2农业空间转为生态空间。(2)2010~2015年,以农业空间转城镇空间为主导,主要分布在成渝、黔中和滇中城市群地区;2015~2019年,以农业空间转生态空间为主导,主要分布在云贵高原东侧山区。(3)“三区空间”交叉转换受到客观承载环境(地)、人类发展活动(人)以及两者的交互影响,体现为人类社会发展的空间需求,受土地使用的价值观与社会客观运行规律约束,在自然环境现状承载与发展适宜性格局的基础上,驱动“三区空间”演化。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吴洪颜 张佩 徐敏 庄立伟
通过长江中下游地区1961~2010年(3~5月)逐日气象资料,利用冬小麦春季涝渍害的监测指数模型和灾损风险评估模型进行历史反演,分析了春季涝渍害的发生和灾损风险区划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长江中下游地区冬小麦春季涝渍害频发于沿江及以南地区,且30%以上年份造成冬小麦减产。冬小麦春季涝渍害灾损风险空间分布特征明显、南高北低,年代际变化显著。其中,10 a尺度下以1960年代涝渍害灾损高风险范围最大,分布在鄂东、安徽的淮河以南及江苏的江淮西部地区,其次是1970年代和1990年代,2000年代高风险区范围最小,仅零星分布在江南局部地区;30 a尺度下各年代际涝渍害灾损风险呈高值区南缩减小、低值区逐渐扩大的趋势。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梁磊 陈信信 孙克润 何瑞银 汪小旵 丁启朔
[目的]本文旨在获取长江下游稻麦轮作区水稻与小麦机收环节的土壤扰动信息,评价该区在全程机械化条件下各机械化作业环节对土壤系统的影响。[方法]于该区连续开展3个作物季的田间调查,结合贯入阻力和微地貌测试,同时辅以取样法监测土壤含水率及容重。[结果]综合微地貌测试仪、土壤紧实度仪及土壤取样等方法获得的多维度土壤物理指标能够准确反映出中小型稻麦联合收割机对土壤的影响。水稻机收环节的微地貌破坏严重,麦收环节机械对土壤的破坏显著降低。收割机并不造成耕作层土壤容重显著变化,表明稻作制的机械-土壤关系特殊。基于多季、不同作物及不同土层数据的统计分析进一步表明,在该区开展农机安全生产的土壤含水率上限为35%,土壤紧实度下限为1 MPa。履带式中小型收割机造成的土壤压实面积比最低(40%),微地貌破坏能够影响全耕层,因此现有的机械设计准则需要针对稻麦轮作制的区域农业特点进一步修订。[结论]本文组装设计的土壤扰动区域调查方法可为农业智能化农情信息装备的研发提供借鉴,所得的机收土壤扰动结果也可为土壤质量精准管理提供参考。
关键词:
土壤扰动 稻麦轮作 贯入阻力 微地貌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孙方虎 苗雨青 汪勇 洪炜林 顾纪祥 罗浩 余健 张平究
研究长江下游沿江湖泊湿地的土壤颗粒组成、分形维数和土壤有机碳变化,有助于了解湿地土壤结构、质量和湿地碳库状况,为湿地生态恢复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湖区湿地土壤以粉粒(72.57%~80.16%)为主,属粉壤土,质地较细。土壤有机碳含量(13.62~23.80 g/kg)与黏粒呈显著正相关,与砂粒呈显著负相关。菜子湖湿地土壤单重分形维数主要由黏粒含量来决定,其值从大到小依次为浅水>底泥>泥滩>草滩>农田。广义维数谱D (q)为反“S”型递减函数,且D0> D1> D2,呈非均匀分布;多重分形参数与土壤颗粒相关性显著,但与有机碳相关性不显著,其中细颗粒(粉粒和黏粒)含量对湿地土壤粒径分布多重分形参数有显著影响。研究显示,多重分形参数可揭示菜子湖湿地土壤性质,建议进行湿地植被恢复和改良耕作措施以改善土壤结构。研究结论可为湿地生态恢复和提升湿地土壤碳汇能力以及增加碳库稳定性提供科学参考。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郝心怡 张江 白瑞 郭晶鹏
长江中下游地区是重要的粮食主产区,其耕地复种指数变化对我国粮食生产具有重要的影响。利用HANTS算法构建2001—2018年研究区耕地复种指数数据库;通过MK检验方法、最小二乘法分析该区域复种指数的时空变化特征,并利用地理空间探测器对影响不同区域复种指数变化的驱动机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从时间序列上分析,该区域以一年两熟复种模式为主;整体复种指数呈现下降趋势,一年两熟模式的耕地面积显著下降。(2)从空间格局上分析,安徽、江苏、江西、湖北的中部等地区以一年两熟模式为主;湖北、湖南等地区一年两熟模式下降显著。(3)从复种指数时空转移分析,2001—2015年安徽北部、江苏北部、湖南中部等地区种植模式主要从一年一熟转为一年两熟;2015—2018年安徽中部、上海北部、湖南中部等地区种植模式从一年两熟转为一年一熟。(4)粮食单产水平、地均化肥使用量是该区域复种指数变化的关键因子;人均耕地面积对江西省复种指数变化影响较大,而对其他地区复种影响较小。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