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186)
- 2023(4696)
- 2022(4008)
- 2021(3683)
- 2020(2880)
- 2019(6680)
- 2018(5970)
- 2017(9323)
- 2016(5445)
- 2015(6300)
- 2014(6221)
- 2013(6205)
- 2012(5944)
- 2011(5512)
- 2010(5464)
- 2009(4916)
- 2008(4840)
- 2007(3787)
- 2006(3337)
- 2005(3186)
- 学科
- 济(21741)
- 经济(21727)
- 管理(11999)
- 业(10570)
- 地方(8402)
- 中国(8072)
- 企(7454)
- 企业(7454)
- 学(7415)
- 方法(6695)
- 农(6116)
- 数学(5916)
- 数学方法(5832)
- 财(5263)
- 贸(5185)
- 贸易(5174)
- 易(4913)
- 农业(4378)
- 地方经济(4182)
- 业经(4114)
- 环境(3771)
- 税(3592)
- 融(3399)
- 金融(3398)
- 和(3390)
- 制(3368)
- 税收(3358)
- 收(3319)
- 发(2980)
- 务(2979)
- 机构
- 大学(75380)
- 学院(73876)
- 研究(36293)
- 济(28824)
- 经济(28199)
- 中国(26829)
- 管理(24157)
- 科学(23929)
- 理学(20089)
- 理学院(19626)
- 所(19615)
- 管理学(19202)
- 管理学院(19028)
- 研究所(18101)
- 京(17632)
- 农(16523)
- 中心(16012)
- 院(14211)
- 财(13176)
- 农业(13001)
- 业大(12522)
- 范(12324)
- 师范(12201)
- 江(11664)
- 北京(11603)
- 科学院(11283)
- 研究院(11072)
- 省(10724)
- 师范大学(10411)
- 室(10102)
- 基金
- 项目(54306)
- 科学(42305)
- 基金(39205)
- 家(37145)
- 国家(36911)
- 研究(36341)
- 科学基金(29755)
- 社会(22006)
- 自然(20828)
- 社会科(20819)
- 社会科学(20816)
- 基金项目(20715)
- 自然科(20203)
- 自然科学(20198)
- 省(19824)
- 自然科学基金(19786)
- 划(18706)
- 教育(15940)
- 资助(15518)
- 重点(13899)
- 编号(13891)
- 发(12707)
- 部(11532)
- 计划(11366)
- 成果(11084)
- 科研(10853)
- 课题(10569)
- 创(10405)
- 科技(10322)
- 创新(9959)
共检索到12629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郑贱成 谢炳庚 游细斌
文章利用InVEST模型估算粤港澳大湾区生境质量指数,分析其生境质量变化特征,再基于地形位视角测算其地形梯度分异特征,借助地理探测器探测不同地形梯度上生境质量变化的主导影响因素。主要结果包括:(1)生境质量指数均值在1980—1990年略有提升,1991—2020年30年间持续降低;空间上在中南部及沿海呈现热点变化、香港、澳门以及北部或东北部出现冷点变化的区域异质性。(2)1980年由低至高的5种等级生境质量的地形梯度分布呈现高—低二段式空间结构;从2005年开始则呈现高—中—低三段式空间格局,低等级生境质量的低段地形位优势加强,高等级生境质量的高段地形位优势不断减弱。(3)地形位高、低段区域,各影响因子对生境变化的重要程度各异,土壤类型在中、低段地形位区域的贡献力最大,GDP和人口在高、低段地形位的贡献力位居前列,在各地形梯度内部,DEM、坡度等地形因子对生境质量变化的支撑或限制作用不甚明显。文章认为,生境质量及其影响因素存在空间异质性或空间分层现象,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恢复和保护生物多样性需要全面认知生境质量空间异质性,系统了解其分异特征及机制。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杨州 吴开军 郭莹莹
本文采用旅游流的流质指数、游客密度指数这两个指标来评价粤港澳大湾区11个城市旅游流的特征,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来分析各城市的分布差异。结果表明:第一,整体上,大湾区各城市旅游流发育状况相对较好,旅游业发展前景广阔;第二,粤港澳大湾区旅游整体呈现“多核集聚”的模式,澳门、香港为主要核心城市,广州、佛山、深圳、珠海为次级核心城市;第三,旅游流的发展在空间上体现出一定的扩散势态,香港、澳门仍然属于主要的核心城市,辐射带动的作用非常明显;第四,部分城市旅游流发育较差,各城市不均衡发育情况十分显著。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程风雨
物质资本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要素,科学合理的资本要素配置则是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战略向纵深发展的有效途径。文章将GTWR模型引入Wurgler经典测度框架内,对粤港澳大湾区2000—2019年各时空点上物质资本配置效率的局部性质进行刻画,并结合核密度估计分析其分布动态与时空差异。研究发现,粤港澳大湾区物质资本配置总体上是有效率的,尤其是近十年其物质资本配置继续保持有效状态,效率程度也在不断提升,但不同区域配置水平的差距仍然存在;大湾区内不同城市配置效率的时变形态存在一定差异,主要表征为类“U”型递增。物质资本配置效率逐渐摆脱对投入规模的过度依赖,低投入、高效率日益成为主要发展模式。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杨静銮 王姣娥 刘卫东
粤港澳大湾区定位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其技术创新活动深刻影响中国参与全球技术创新的竞争和合作。论文基于演化经济地理学的技术(知识)异质性视角,使用包括申请人地址和专利分类号的2001—2016年粤港澳大湾区授权发明专利数据,通过运用分布拟合、技术空间可视化和Logit回归模型等方法,对其技术创新特征及其路径演化进行深入剖析。研究结果表明:(1)粤港澳大湾区的技术创新类别呈现幂律分布,集中在电通信及计算等少数技术类别,存在马太效应,技术的路径依赖较强。技术创新的跨产业“产品—零部件/软件—新产品(新产业)”和产业链上游“产品—零部件—基础材料”的关联拓展带动了区域的产业升级。(2)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的技术演化路径存在较大差异,深圳在专注核心技术的同时,进行相关多样化;广州从其强势的医学转向电通信及计算技术,进行非相关多样化。粤港澳大湾区的区域创新趋于同质,未来需要进一步促进城市间创新协同。对比现有文献,论文提出技术创新路径受到所在区域技术创新特征的强烈影响,当前全球—地方(城市)视角研究需要加入区域尺度。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张衔春 夏洋辉 单卓然 许顺才
借助社会网络分析,研究了2010—2019年间粤港澳大湾区府际合作网络的结构特征与演变机制,探讨了中国城市群区域治理的形成机制。进而得出以下三点结论:第一,网络特征上,大湾区府际合作网络呈现逐步多中心化的发展态势,网络结构由“深圳—香港”转变为“广州—深圳—香港”三核驱动的网络结构;第二,大湾区合作领域集中在经济、社会、制度三方面,其中社会事务的网络密度和多中心化程度始终最高;第三,节点特征上,深圳在大湾区经济、社会及制度事务的合作网络中均处于核心地位,而广州仅在制度性事务合作网络中处于核心地位,香港则在经济、社会事务合作网络中处于中心地位。总体来看,大湾区府际合作网络形成以广州、深圳、香港为核心区域,珠海、佛山、澳门、肇庆、中山、江门、东莞及惠州为边缘区域的“核心—边缘”模式。未来大湾区城市政府需要在城市管理和空间规划一体化上进一步加强合作。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赵亚博 胡蝶 黄柳倩 陈敬业 蔡云楠
快递物流直接反映城市间物质流动,是城市联系的重要表征形式。论文以粤港澳大湾区63个区县为基本研究单元,基于物流网点数据,构建63×63的物流联系矩阵,综合运用社会网络分析、GIS空间分析、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探究粤港澳大湾区物流网络空间结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1)各区县网络中心性与社会经济及城镇规模的宏观格局基本一致,区县间物流非均衡性显著,白云区物流职能突出;(2)物流网络整体形成以“穗莞深”为主、佛山与中山为辅的“三核两辅”多中心结构,物流联系集聚与极化现象显著,网络连接优先在“穗莞深”等核心城市;(3)粤港澳大湾区内部可划分为4个凝聚子群,呈“散点状分布、圈层式扩展”特征,为典型的“核心—边缘”结构;(4)物流网络的形成主要受常住人口数量和GDP影响,人均GDP、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就业人员平均工资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也发挥着重要作用。研究对丰富城市网络理论、促进物流协调发展、提升物流服务水平和城市群综合竞争力具有积极意义。
[期刊] 税务与经济
[作者]
于洋 李檀
粤港澳大湾区作为我国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改革探索的前沿,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粤港澳大湾区11个城市对外开放程度差异巨大,香港无论是从"对外开放度"还是从"对外开放影响力"角度,都具有一定优势,肇庆具有一定的劣势,其他9个城市都有各自的"短板"。各个城市之间的差距呈现逐年"缩小"趋势。各个城市投资、贸易、旅游开放度及其影响力地理重心并不重合。为了提升大湾区整体对外开放程度,需要不断加强大湾区西部城市对外开放水平,并不断打破各种障碍,统筹协调,强化次区域协作,全方位推进湾区对外开放一体化进程。
关键词:
粤港澳大湾区 对外开放 库仑力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崔建华 黎伟林
本文从经济结构、稳定性、福利和环境代价4个方面界定经济增长质量内涵。使用熵值法对粤港澳大湾区(9市) 2000~2019年经济增长质量进行了测度,并运用核密度函数估计、马尔可夫链等方法分析粤港澳大湾区(9市)经济增长质量的时空演进特征。研究发现:(1)由于同处粤港澳大湾区(9市),经济集聚效应明显,各地市的经济增长质量水平差异较小;(2)始终保持着以广州和深圳为质量增长中心,形成以广州和深圳为中心,佛山、东莞、珠海和中山为经济内圈,江门、惠州和肇庆为经济外圈的空间格局特征,即呈现中心-外围特征;(3)粤港澳大湾区9市经济增长质量的分布演进呈单个"波峰"演进状态,没有出现"极化"的特征。随着时间的演进,核密度曲线明显呈现右移趋势,表明粤港澳大湾区9城市经济增长质量水平的绝对值是逐年上升的,而且更多地表现为平行增长的特征;(4)粤港澳大湾区9城市经济增长质量分布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动态演进呈现循序渐进的特征,较难实现跨越式发展,随着时间的推进,各市经济增长质量的递进能力增强。
[期刊] 南方经济
[作者]
谢宝剑
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最活跃的地区之一,作为国家重要的增长极,在全国经济发展中有着重要的辐射带动作用。长期以来,粤港澳大湾区内地区域传统制造业占比较高,难以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依靠扩大生产要素投入的经济增长模式难以为继,经济下行的压力增大,亟需注入经济增长的新动能。同时,面对全球化的逆风逆浪以及新冠疫情的冲击,高度开放的粤港澳大湾区受到较大影响。如何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的产业转型,寻找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是"十四五"时期乃至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关键词:
粤港澳大湾区 新动能 高质量发展 新引擎
[期刊] 国际经济合作
[作者]
沈子奕 郝睿 周墨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作为我国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所受到的关注与日俱增。本文对粤港澳大湾区、东京湾区及旧金山湾区就经济辐射效应、区域协同效应及配套设施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对粤港澳湾区发展现状进行梳理总结,并根据研究结论对粤港澳大湾区未来发展提出相应政策建议。
[期刊]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陈若宇 周江评
城市群是中国发展的重要增长极点和核心节点,城市群交通一体化是推进城市群协调发展的首要任务之一,而对城市群内多种交通出行模式的充分认识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基础。该文基于位置服务大数据,以粤港澳大湾区“9+2”城市群为例,分析了城市群内部通勤出行标度特征的一致性与差异性,得到以下结果:粤港澳大湾区的市内通勤仍占主导地位,但部分区域存在相当规模的跨市通勤;粤港澳大湾区通勤联系的“概率-距离”分布具有指数标度特征;对各城市而言,市内通勤的标度参数比跨市通勤更大,意味着市内通勤者对距离更加敏感;标度参数可以进一步反映交通与土地利用联系的紧密程度,进而为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邓楠
为了揭示粤港澳大湾区城乡消费市场的空间网络特征,揭示其内部消费动力分配及传输路径,本文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对2010-2020年粤港澳大湾区20个区域城乡消费市场进行分析。实证发现:粤港澳大湾区城乡消费市场一体化发展水平正逐步提高,粤港澳大湾区消费市场网络空间的关联特征在生存型、发展型及享受型消费中均有体现,制约消费层次的分割壁垒正在逐步被打破。从聚类特征分析结果可见,粤港澳大湾区城乡消费市场可以分为如下四类:净收益板块:香港、澳门、广州、深圳核心城市地区;双向收益板块:珠海、佛山、惠州、东莞等卫星城市地区;双向溢出板块:中山、江门、肇庆等非核心城市地区;净溢出板块:9个农村地区。从空间溢出情况来看,净收益板块和双向收益板块在生存型消费中存在明显的“自反式”空间溢出现象。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董会忠 李旋 张仁杰
文章采用考虑非期望的超效率SBM模型、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与空间杜宾模型(SDM),深入讨论粤港澳大湾区2009—2019年绿色创新效率空间纹理、演化及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湾区绿色创新效率具有良性发展趋势,先后经历"增长期""衰退期"与"重振期"三个阶段。区域内城市绿色创新效率分布具有"城市梯度"与"中流驱动"差异特征。(2)湾区绿色创新效率具有明显空间负相关性,局部主要表现为高—高集聚、低—高集聚和高—低集聚特征,绿色创新效率存在"极化"现象导致空间分布格局稳定性较差。香港、澳门空间溢出效应显著增强,推动珠三角城市群绿色创新基本实现联动发展。(3)政府支持力度、开放程度、环境规制及教育水平对绿色创新效率提升起到促进作用,产业结构起到负向作用。教育水平及产业结构具有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开放程度具有负向空间溢出效应,其余因素空间溢出效应不显著。最后,结合研究结论对粤港澳大湾区绿色创新提出针对性建议,包括加快形成绿色创新成果落地转化长效机制,推动绿色创新与产业链、教育链、人才链有效衔接,降低区域间协作创新制度交易成本等一系列战略性举措。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李琼 殷悦 张蓝澜 董梁 张文涛
保险业在中国经济发展、转型和产业升级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论文利用粤港澳大湾区2006—2019年的市级面板数据,运用熵权、核密度估计和空间计量等方法,研究粤港澳大湾区保险业发展水平时空特征及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1)保险业发展水平综合指数在波动中上升,11个城市保险业发展水平呈现香港、澳门和广州单核领跑大湾区东、中、西部的特征,珠三角9市呈现广州、深圳和珠海单核领跑广佛肇、深莞惠和珠中江三大经济圈的特征;(2) 11个城市保险业发展水平存在两极分化现象,但高值区与低值区的绝对差异有缩小趋势,低值区城市之间的差距有扩大趋势;(3)保险业发展对本地区经济增长产生了显著的正向影响,在其他影响因素保持不变的情况下,保险业发展水平每提升1%,本地区经济增长0.0538%。保险业发展具有负溢出效应,但未通过显著性检验。研究成果为粤港澳大湾区相关部门制定保险业与经济发展相互促进的产业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