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691)
2023(8136)
2022(7053)
2021(6596)
2020(5554)
2019(12713)
2018(12401)
2017(22115)
2016(12356)
2015(14000)
2014(13862)
2013(13603)
2012(13089)
2011(12038)
2010(12176)
2009(11333)
2008(11526)
2007(9961)
2006(8899)
2005(8353)
作者
(37161)
(31548)
(31082)
(29840)
(20131)
(15152)
(14026)
(12155)
(12047)
(11256)
(10987)
(10874)
(10404)
(10160)
(10123)
(9605)
(9284)
(9278)
(9198)
(9192)
(8137)
(7884)
(7588)
(7369)
(7108)
(7104)
(7024)
(6849)
(6312)
(6242)
学科
(47660)
经济(47571)
管理(37156)
(33319)
(26973)
企业(26973)
方法(17316)
(15220)
(15027)
数学(14782)
数学方法(14577)
(14400)
中国(13700)
(13094)
地方(11728)
业经(11658)
农业(10010)
(9952)
环境(9314)
(8705)
金融(8702)
(8545)
银行(8513)
(8478)
财务(8461)
财务管理(8435)
(8172)
体制(8108)
(8108)
贸易(8102)
机构
大学(179442)
学院(176921)
(71924)
经济(70337)
研究(69088)
管理(64048)
理学(54579)
理学院(53778)
管理学(52788)
管理学院(52438)
中国(52191)
科学(43441)
(38684)
(36731)
(36286)
(34457)
研究所(33000)
中心(31320)
(29396)
业大(27852)
财经(27705)
农业(26905)
(25721)
师范(25467)
(25170)
(25087)
北京(23902)
(23609)
(21999)
经济学(21978)
基金
项目(120947)
科学(96172)
基金(88870)
研究(86324)
(79128)
国家(78521)
科学基金(66354)
社会(55345)
社会科(52274)
社会科学(52257)
(48746)
基金项目(47450)
自然(43730)
自然科(42621)
自然科学(42607)
自然科学基金(41846)
(40707)
教育(39304)
资助(34951)
编号(33671)
重点(28759)
成果(28345)
(27330)
(26705)
(26462)
(25104)
课题(24646)
创新(23764)
科研(23465)
国家社会(22973)
期刊
(84452)
经济(84452)
研究(56126)
中国(41954)
学报(31873)
(31588)
科学(30142)
(29168)
管理(23865)
大学(23842)
学学(22397)
农业(21062)
教育(19516)
(17163)
金融(17163)
财经(13845)
技术(13716)
业经(12556)
经济研究(12518)
(11882)
(11369)
资源(10917)
问题(10630)
(9869)
(9289)
科技(8792)
国际(8669)
世界(8393)
理论(8170)
业大(8160)
共检索到28256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刘采  张海燕  李迁  
定量评价区域人类活动强度,可反映人与环境关系的变化,为土地利用政策制定和生态环境建设提供科学依据。论文基于1 km分辨率的土地利用/土地覆被数据,从总体变化、空间自相关性及影响因素等方面对海南省1980—2018年人类活动强度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2018年,海南省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类型以林地和耕地为主,分别占研究区总面积的62.85%和25.27%。1980—2018年间,仅有城乡、工矿和居民用地面积出现大幅度增加,其他类型面积均减少,其中耕地和草地减少的面积较大,分别减少397.81 km~2和303.02 km~2。②1980年海南省人类活动强度为10.54%,2018年达到12.86%,增长了22.01%。2000年以前基本保持不变,2010年以后增长迅速。③近40 a间海南省人类活动强度空间分布格局具有四周高、中间低的特点,并具有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人类活动强度变化热点地区主要集中在海口市、三亚市等城市建设迅速地区。④海南省人类活动强度主要受政府政策、人口增长、经济发展等因素的驱动。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傅家仪  臧传富  吴铭婉  
[目的] 海河流域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最为活跃地区之一,在国家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通过研究海河流域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及驱动机制,为优化海河流域土地利用规划和土地资源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利用Arc-Gis和SPSS软件等工具,通过空间分析、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等方法,应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并结合经济社会和自然驱动因子,探索了1990—2015年海河流域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和驱动机制。[结果] 结果表明:在1990—2015年,海河流域的主要土地利用类型为耕地、林地、草地,其中建设用地面积变化最为显著,变化率达到36.83%;面积占有率由6.67%上升到9.13%。1990—2000年,林地、草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耕地变化显著,2000年之后变化幅度减小。不同时间段内,海河流域各种土地利用变化速度基本上具有一致性。从空间上看,北京市的建设用地由中心向外扩张,渤海湾沿岸建设用地扩张明显。草地、未利用土地和耕地面积均呈下降趋势,其中未利用地减少幅度最大,面积下降了16.07%。1990—2015年,耕地是转出面积最多的土地利用类型,主要转出为建设用地、林地。从驱动机制来看,导致海河流域土地利用方式和目的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为社会经济发展(GDP)、人口增长,其次为气候变化,主要是降水和温度的变化。[结论] 1990—2015年,该流域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导致了土地利用类型的显著变化。国家施行的经济、生态政策对海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造成一定影响。该时期土地利用变化格局是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共同影响的结果。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谭琨  査思含  霍伟  胡起源  张威仪  孙丹峰  伦飞  
[目的]中国是世界苹果生产和消费第一大国,研究我国苹果生产及其需水量时空演变特征,对苹果产业发展、生产水资源管理和政策制定具有重要意义。然而,针对全国苹果种植及其生产的资源环境压力研究较少。[方法]因此,文章基于1980—2018年苹果生产和单位水足迹数据,从全国、省域和苹果主产区3个视角,深入探究苹果生产及需水量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1)中国苹果生产发展经历了稳定发展、快速增长、迅速下降、缓慢增长和略有下降5个阶段,全国产量呈不断增加趋势,且苹果生产得到了优化。(2)中国苹果生产的单位水足迹呈下降趋势,但苹果生产需水量呈先增加后减少的“倒U型”趋势。(3)我国5大苹果产区的苹果种植面积、单产和产量发生了一定变化,且呈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黄土高原产区已经替代渤海湾产区成为我国苹果生产最重要的区域,尤其是陕西省,其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首位;近年来,西南冷凉高地产区和特色产区种植面积不断扩大。(4)我国各省的苹果生产需水量空间差异很大,其中山东、河北、辽宁、陕西、甘肃、山西和河南相对较大。尽管渤海湾产区苹果生产需水量仍然最大,但比重明显下降,而黄土高原产区需水量不断增加,已占全国总生产需水量的32.18%。[结论] 我国苹果生产及其需水量发生了明显变化,且空间差异较大,应进一步提高苹果生产的水资源利用效率,促进苹果产业可持续发展,缓解水资源压力。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张开洲  陈楠  
将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应用于人口老龄化区域差异研究,以福建省为例,分析1990-2010年间县域人口老龄化时空演变特征,并探讨导致格局演变的驱动机制。结果表明:①人口老龄化的总体空间格局存在较强的空间正相关性,但空间集聚有所减弱。②热点区(高度热点区)由沿海向内陆演进,属跃迁式突变;边缘区发展方向刚好相反,属收缩式渐变。③总变异中随机性因素增大,结构化分异减弱;区域空间差异愈发显著,主要体现在西北—东南方向上。④各类因素对不同地区人口老龄化的影响程度和方向各不相同,但在空间上按一定的方向产生具有一定规律性的分化。总体而言,死亡率和每千人拥有病床数对人口老龄化贡献为正,出生率、人均受教育年限及迁入率具有抑制作用,而人均GDP对人口老龄化既有推动也有抑制作用。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李裕瑞  吕爱清  卞新民  
应用GIS技术和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探讨了1995年来江苏省县域尺度人均粮食地域格局变化特征及粮食生产与经济发展的空间匹配格局,并结合空间计量经济模型和定性分析探讨了粮食生产布局变化的驱动机制。结果表明:县域人均粮食存在显著的空间自相关特征,高高聚集和低低聚集趋势增强,全省粮食生产在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洪泽湖流域、里下河地区和沿海农业区中部得到加强,而逐渐从经济发达的苏锡常地区退出;县域经济发展和粮食生产的地域格局呈现出日益显著的空间差异化特征;县域经济发展及其空间溢出效应是耕地非农化和农业结构调整产生区域差异,进而导致人均粮食地域格局变化的重要驱动力,政策导向对该地域格局变化也有重要影响,农业自...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刘润  杨永春  任晓蕾  
1990年代末以来,文化空间越来越成为我国城市空间的重要构成,且呈现出不同于以往的、显著的变化特征。为探析这一变化情况,以成都市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①文化空间类型增多,功能日益复合,区位选择的市场化与政策引导趋势逐渐增强,文化空间由市中心向城郊阶段性扩张,但存在类型与区域上的差异。②文化空间主体多元化,空间构建方式日趋个性化,开发模式呈现出专业化、节事化与网络化开发的态势。在此基础上,继续探讨了文化空间变化的驱动机制,即制度转型通过改变文化空间发展的主体、改变主体对文化空间的认识和改变文化空间发展行为进而引发文化空间变化。关注新时期城市文化空间变化有助于及时掌握文化空间发展状况,进而为文化空间发展配置更优的资源与政策,促进城市文化发展、建设。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刘润  杨永春  任晓蕾  
1990年代末以来,文化空间越来越成为我国城市空间的重要构成,且呈现出不同于以往的、显著的变化特征。为探析这一变化情况,以成都市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①文化空间类型增多,功能日益复合,区位选择的市场化与政策引导趋势逐渐增强,文化空间由市中心向城郊阶段性扩张,但存在类型与区域上的差异。②文化空间主体多元化,空间构建方式日趋个性化,开发模式呈现出专业化、节事化与网络化开发的态势。在此基础上,继续探讨了文化空间变化的驱动机制,即制度转型通过改变文化空间发展的主体、改变主体对文化空间的认识和改变文化空间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谢守红  甘晨  傅春梅  
近年来杭州市创业活动发展迅速,创业活动指数呈现加速增长趋势。创业活动的蓬勃发展给杭州经济发展带来强大的动力,并对杭州城市空间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从空间分布上看,杭州市创业活动呈现高度集聚的特征,创业活动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区域:文三路创业基地、文一西路电商创业基地、滨江健康娱乐创业基地、大学城创业基地、未来科技城等。空间集聚的模式主要有3种:龙头企业带动型、大学和科研院所依托型、新区规划建设型。创业人才、科学技术、市场力和政府力是影响创业活动空间集聚的主要驱动力,在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杭州创业活动表现为自组织空间集聚模式与他组织空间集聚模式。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刘炜  焦树林  安全  李银久  张洁  莫跃爽  邵雨潇  冯椰林  
基于生长季的植被NDVI数据和气象数据及土地利用数据,利用趋势分析法和多元回归残差分析法分析贵州省1998~2018年植被NDVI时空变化特征,探讨其与气候因素及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贵州省近21a植被NDVI年际变化以0.63×10~(-2)a~(-1)(P<0.01)的速率震荡上升,约有88.05%的区域植被NDVI呈增加趋势,仅有1.12%的像元呈减小趋势;9个市州植被NDVI增速在0.84×10~(-2)a~(-1)(六盘水)~0.42×10~(-2)a~(-1)(黔东南)之间。(2)近21a,气候变化贡献率超过50%的地区主要有黔东南和贵阳两个地区,而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共同作用的区域贡献率超过50%的地区7个,贡献率占比较高为六盘水(73.67%),其余贡献率均在70%以下。(3)总体上来说,气候变化对贵州省植被起促进作用,人类活动的促进作用大于抑制作用,即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共同作用是贵州省多数地区植被恢复的原因。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王谢  杨德乾  郭海霞  张建华  曾其国  
【目的】为进一步揭示"东桑西移"项目在推进我国蚕桑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作用。【方法】本研究以"东桑西移"项目实施前后10年(1996-2016年)各省桑园面积为研究对象,结合1999-2016年各省的自然、社会、经济等数据,通过空间分析及数理统计,探索了我国桑园面积变化的空间结构特征及其驱动力。【结果】①2006年开始实施"东桑西移"项目后,我国东部桑园面积呈线性减少,平均每年减少16 482.81 hm~2,十年间的动态度为-4.94%;西部桑园面积呈线性增加,年约增加桑园面积7924.69 hm~2,十年间的动态度为1.96%。②空间重心转移模型显示,我国桑园面积空间分布重心在1996-2016年间由北向南移动的整个过程,且明显具有向西南偏移的趋势。③主成分分析-逐步回归分析模型(Y=6.670x_1-6.977x_6+134.667x_7-1.692x_(12))明确指出,自然、人口和经济三大类4种驱动因子对我国桑园面积(Y)的时空变化有显著的指示作用。其中,自然类驱动因子主要指降雨量;人口类驱动因子主要包括15~64岁人口数量和65岁及以上人口数量两个指标,经济类驱动因子主要是指第二产业生产总值。【结论】综上可知,在政策引导、自然条件、人口结构和经济发展的复合驱动下,我国桑园面积时空格局变迁明显。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唐宏  张社梅  
基于近20年蚕桑产业发展数据,分析了四川省蚕桑产量变化、区域分布和时空演变特征,并利用灰色关联方法对蚕桑产业发展的驱动机制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四川省桑园面积逐步稳定,蚕茧总量保持稳定增长,南充市、绵阳市、凉山州、宜宾市是蚕桑优势产区;攀西、川南、川中北三大优势蚕桑产业带已基本形成,蚕桑产业中心南移趋势明显;劳动力数量、经济发展水平和技术进步影响蚕桑产业发展,桑园面积、养蚕户数、发种量、蚕桑比较效益对蚕茧产量分布表现为正向相关;转变产业发展方式、进行机制体制创新和构建多元化产业体系成为四川省未来蚕桑产业发展的重点。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孙强  蔡运龙  王乐  
利用1996年和2004年北京市两期土地利用图,提取各类用地的图斑,运用GIS技术和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1996年~2004年间北京耕地流失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结果发现:1996年~2004年北京土地利用变化中,大多数地类转换都与耕地直接有关,耕地流失是北京土地利用变化的核心问题;城镇扩展主要占用耕地,且耕地生产力高的平原地区因建设占用而流失的耕地量大;远郊山区耕地被建设占用的压力相对较小,但被生态用地占用的压力相对较大;1996年~2004年间,尽管耕地面积减少,但耕地破碎化程度却在加重;地形和交通状况对耕地的空间变化过程影响显著。本文研究表明,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是促使北京地区耕地流失的最主...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敏杰  王健  
文章基于2006—2019年中国27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运用核密度估计、Dagum基尼系数和空间自相关等方法刻画了物流业FDI空间格局的演化特征,并运用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TWR)从时间和空间双维度探讨各省份物流业FDI驱动因素的作用力。结果表明:2006—2019年,各省份物流业FDI规模明显提升,空间分布具有鲜明的梯度特征,且差异逐渐扩大;物流业FDI存在显著的空间自相关,大部分省份位于High-High集聚区域和Low-Low集聚区域,表现出空间上的"马太效应";物流业FDI多维驱动因素表现出明显的时空非平稳性特征,各因素在不同时点和地区对物流业FDI的作用方向和强度波动性较大。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耿甜伟  毛雅倩  李九全  陈海  
基于西安市2004—2016年Quick Bird遥感影像,利用城市扩展强度指数、分形维数、重心坐标转移指数、扇形分析、缓冲区分析等方法分析西安城市扩展时空特征,并提出城市扩展的驱动机制。主要结论如下:①西安城市扩展总体特征呈倒"U"型,峰值出现在2007—2010年,研究时段内扩展面积始终处于高位,扩展强度与速度处于低位并有进一步下降的趋势。②城市扩展有明显的空间分异,城市形态愈发离散,布局不紧凑;圈层型与沿交通型扩展是主要的扩展模式,在城市建设的不同阶段,飞地型与内部填充型作用不同。③西安市扩展驱动机制主要包括推力、支持力、弹力及阻力,各因素共同作用于城市,在推动城市建设的同时,也造成城市扩展的时空分异。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熊梦森   陆晓俊   刘洛   谢元贵   廖小锋   张洪亮  
【目的】细化耕地利用类型,探究耕地利用类型时空演变规律及其驱动机制,为国家优化耕地资源利用,保障粮食安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结合耕地利用状态,将广东省耕地利用分为水田、旱地和撂荒地3种类型,采用土地利用动态度、标准椭圆差模型、地理探测器等多种方法,从时间、空间、结构3个角度研究广东省长时序耕地利用类型的时空变化,探讨其时空演变规律及其背后驱动机制,明晰不同耕地利用类型的变化特征。【结果】①广东省近30年耕地利用类型在时空变化和内部结构发生显著变化,水田、旱地、撂荒地分布具有空间集聚特点,主要集中在耕地分布广泛但经济欠发达的粤西雷州半岛丘陵台、粤西南丘陵以及粤中南丘陵等部分地区。耕地重心呈现 “U字型”的移动轨迹,整体向西南方向移动;②旱地转水田和旱地转撂荒地是最显著的变化特征,这些变化普遍聚集在耕地分布广泛但经济欠发达的广东省西南丘陵和雷州半岛丘陵台地区。③广东省耕地利用类型面积变化是基于自然环境,受社会、经济、农业发展等因素影响的结果。农业化肥施用量、农药使用量、第一产业劳动力是3种耕地利用类型面积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农业生产总值、人均农业生产总值、第一产业增加值、人均耕地面积、粮食产量、农业机械总动力等经济和农业因素对水田、旱地、撂荒地面积变化的驱动力是逐年上升的。【结论】广东省水田、旱地和撂荒地在时空分布、地类转换及驱动机制形成不同的演变格局,应基于耕地利用类型分异格局展开耕地资源利用的优化重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