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94)
- 2023(1693)
- 2022(1590)
- 2021(1700)
- 2020(1363)
- 2019(3494)
- 2018(3145)
- 2017(4852)
- 2016(2683)
- 2015(3336)
- 2014(3322)
- 2013(3373)
- 2012(3444)
- 2011(3315)
- 2010(3332)
- 2009(3150)
- 2008(3102)
- 2007(2423)
- 2006(2167)
- 2005(2149)
- 学科
- 济(11911)
- 经济(11906)
- 业(4962)
- 管理(4740)
- 中国(4725)
- 方法(4025)
- 学(3758)
- 企(3563)
- 企业(3563)
- 贸(3457)
- 贸易(3455)
- 易(3340)
- 数学(3327)
- 数学方法(3294)
- 农(3207)
- 地方(2783)
- 和(2340)
- 融(2306)
- 金融(2306)
- 财(2229)
- 制(2228)
- 出(2166)
- 业经(2130)
- 银(2065)
- 农业(2051)
- 银行(2049)
- 行(2001)
- 世界(1975)
- 发(1635)
- 口(1626)
- 机构
- 大学(38484)
- 学院(37471)
- 研究(21657)
- 济(17308)
- 中国(17002)
- 经济(16996)
- 科学(13145)
- 所(12381)
- 管理(11630)
- 研究所(11272)
- 京(10070)
- 理学(9369)
- 中心(9229)
- 理学院(9131)
- 管理学(8969)
- 管理学院(8880)
- 农(8682)
- 院(7945)
- 科学院(7229)
- 财(7213)
- 北京(6934)
- 农业(6874)
- 部(6318)
- 范(6230)
- 师范(6189)
- 业大(5817)
- 研究院(5807)
- 江(5592)
- 师范大学(5294)
- 省(5255)
共检索到7282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陈晓龙 王平
北极地区是受全球变暖影响最为显著的地区之一。北极升温速率超过全球平均速率的2倍,这一"极地放大现象"和海冰的快速消融不仅造成当地环境的剧烈变化,还深刻影响着中纬度的天气和气候系统。深入理解气候长期趋势的季节和地理分布特征,有助于应对北极气候变化及其影响,并为未来开发北极资源服务。考虑到北极地区观测台站稀疏带来的不确定性,本文利用多套格点化的观测分析和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结合线性趋势分析,研究了1979—2017年60°N以北陆地地表温度、降水、气温日较差、年较差及相关极端气候指标的变化趋势。结果显示:(1)各资料中气温变化的一致性很高,但对于降水在2008年之后的变化,不同资料差异较大,可能是金融危机下可用台站数量急剧下降造成的。(2)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能够很好地再现北极陆地温度和降水的整体增加趋势,变化速率分别约(0.57±0.07)℃/10 a和(0.10±0.05)mm/d/100 a。春、秋、冬季升温趋势强,而夏季升温趋势较弱。北冰洋沿岸地区升温速率最大,局地可超过1.0℃/10 a。(3)降水的增加趋势在秋季最大。西伯利亚降水的增加与局地升温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其中秋季西伯利亚东部平均和极端降水的增加趋势可达热力学约束的8%/K。(4)夏季气温日较差没有显著的变化趋势,春季阿拉斯加和加拿大北部地区的气温日较差呈显著增大趋势,其他区域则以减小趋势为主。气温年较差在北欧、阿拉斯加和加拿大北部呈减小趋势,在西伯利亚西部和东部呈增加趋势。无论冬夏,温度最小值的升高趋势比最大值更显著;冬季温度最小值的升高趋势比夏季更显著。研究表明,地表升温是北极陆地局地降水增加的重要驱动因素,不同区域降水变化的差异则可能与环流变化有关;观测台站数量的减少对降水趋势的监测有显著影响;ERA-Interim可作为北极地区观测分析资料的重要补充,特别在台站稀疏地区和台站数量减少的时段,ERA-Interim可提供一致和可信的气候变化信息。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段辉良 曹福祥
使用RegCM-Miroc预估数据,采用线性倾向估计法,对南岭山地2030~2050年的年均降水、年平均气温、7月平均气温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降水呈逐年增加的趋势,但增幅相对1980~2010年明显减少;气温的较快升高,增幅相对1980~2010年明显增加。
关键词:
山地气候模型 南岭山地 气候变化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黄俊雄 徐宗学
用Mann-Kendall统计检验方法对太湖流域6个气象站点1954~2006年降水、气温、相对湿度、日照时数的变化趋势和时空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50余年来太湖流域降水量呈较弱的增加趋势,冬季和夏季降水增加显著;空间变化趋势表现为北部地区降水量呈下降趋势,东南部地区呈上升趋势。年平均相对湿度表现为微弱的下降趋势,M-K倾斜度值为-0.99%/10 a;春、秋季相对湿度都显著减小,而夏季减小幅度较弱,冬季减小现象不显著。年平均气温呈现明显上升趋势,并表现出最低气温比最高气温增高趋势显著的特点,冬、春季增温显著;空间分布变化趋势为以平湖和溧阳为中心的两个地区上升趋势最小,以上海为中心地区上升...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尹云鹤 吴绍洪 陈刚
基于FAO56 Penman-Monteith校正模型模拟结果,结合线性趋势法、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法和滑动T检验法,分析了我国1961—2006年温度和水分条件的变化趋势与突变特征。研究揭示出近几十年来中国及各地区平均温度呈显著上升趋势,且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发生显著突变,突变在东北部较早,南部地区相对较晚。全国降水量略有减少趋势,没有检测到显著突变,西北干旱区的降水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发生显著突变。全国潜在蒸散呈显著减少趋势,在20世纪80年代初发生显著突变,东部地区突变发生时间早于西部地区。全国干燥度呈显著的减少趋势,在20世纪70年代末发生了显著突变;亚热带、青藏高寒...
关键词:
气候变化 区域差异 突变 干燥度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杨鹏鹏 黄晓荣 柴雪蕊 赵静薇
选取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引水区5个水文站与相应气象站近50a径流、降雨、温度、日照时间序列资料,首先对自相关性显著水平5%的序列进行去白化处理,运用Mann-Kendall法进行趋势检验和突变分析,并通过Spearman法和双累积曲线图形法对结果进行验证。此外,运用Pearson方法分析径流与各气候因子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50a来,引水区年径流量变化趋势总体不明显,但近10a来,除直门达水文站外,其余4个站有进一步减少的趋势;雨量和日照时间变化趋势并不明显,温度有较显著升高。总体而言,气候变化是流域径流量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未来径流量变化还需从气温、降水、径流、冰川等时空分布特性综合研究。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赵少华 杨永辉 邱国玉 樊彤 胡玉昆
基于河北平原49个气象台站的逐月气象资料,利用Hargreaves模型模拟分析了1966年~1999年共34年时间序列上河北平原的蒸散、降水和气温等气候变化。结果表明,在时间序列上的四季和年蒸散变化中,春季表现为上升趋势,其他季节和年蒸散则均呈下降趋势,其中夏季蒸散呈幂函数下降并达显著水平(P<0.01)...
关键词:
降雨 蒸散 时间序列 趋势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高永刚 温秀卿 姬菊芝 顾红
以1961-2003年伊春林区逐日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降水量、平均气压、平均相对湿度、平均风速和平均辐射量为气象资料,探讨了气温、降水量、日平均辐射量等表征气候特征的指标及湿润指数(K)、植被覆盖指数(VCI)、灾害指数(DI)等表征生态环境质量的指标43年来的变化趋势,并对林区气候变化与生态环境质量变化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伊春林区43年来平均气温呈增高趋势,年降水量、日平均辐射量均呈减少趋势。气温、降水量、日平均辐射量等气候因子的变化趋势存在季节性差异,其中冬、春两季气温升幅高于夏、秋季节;降水量在冬、春两季增多,而在夏、秋两季减少;日平均辐射量在冬季增高,而在其他三季下降...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刘兰芳 肖志成 陈涛 周松秀
全球变暖背景下区域气候变化响应已引起学术界的高度关注,将气候变化与干旱趋势相结合进行研究具有理论意义。利用衡阳盆地1981—2013年的逐日气温和降水量,综合分析衡阳盆地的气候变化特征与干旱发展趋势。结果表明:衡阳盆地的气候呈暖干趋势发展,年平均气温增加0.034 1℃,其中春季升温贡献最大,春季气温年增加0.054 4℃;年降水量约减少0.808 0 mm,呈缓慢减少趋势,以秋季降水的减幅最大,年减少3.335 1 mm;利用综合气象干旱指数(CDI)法计算出干旱频率年增加0.379 9%,其中秋季干旱频率增加最大,年增加0.910 4%,不同等级干旱类型中,以特旱频率增加率最大,年增加0....
关键词:
气候 干旱 气温 降水量 衡阳盆地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赵嘉阳 郭福涛 王文辉 丘永杭 靳全锋 林玉蕊
应用线性回归R/S法,分析龙岩市1960—2013年的气温及降水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龙岩市四季和年均气温呈上升趋势,年均气温上升显著,线性趋势为0.014℃·a-1,未来变化趋势具有持续增长的趋势.四季和年均气温平均循环时间长度分别为6、5、8、8、11 a.龙岩市年降水量线性趋势为0.877 mm·a-1,春季、夏季降水量保持持续递增,秋季降水量持续递减,冬季降水量和年降水量则呈持续递增.四季和年降水量均循环长度分别为8、14、8、7、5 a.气温的持续升高抑制了降水量的减少.
关键词:
气温 降水量 线性回归 R/S分析法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王楠 游庆龙 刘菊菊
基于中国国家级地面气象站均一化风速月值数据集,采用线性回归等方法分析了1979-2014年中国2268个台站地面风速演变的时空特征。结果表明:中国地面风速总体呈显著下降趋势,年平均风速变化速率为-0.142 m/s/10 a;四个季节中春季平均风速下降趋势(-0.18m/s/10 a)明显大于其他三个季节,其次依次为冬季(-0.135 m/s/10 a)、夏季(-0.13 m/s/10 a)及秋季(-0.129 m/s/10 a);研究选取的台站中约82%的台站风速呈现下降趋势;划分的七个区域中,高原区和东北区风速下降趋势最明显,华北区下降趋势最小,但都通过了0.05显著性检验;中国地面风速在1980s下降趋势最显著(-0.235 m/s/10 a),1990s下降趋势减缓(-0.112 m/s/10 a),2000-2014年下降趋势最小,为-0.099 m/s/10 a;研究期间地面风速与地面气温呈显著负相关,表明近期中国气温变暖可能导致风速减弱。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刘彩红 朱西德 白彦芳
利用1961年-2009年黄河上游唐乃亥水文站水文资料及同期该流域气象资料,研究黄河源区流量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及预测模型,并根据气候模式输出数据,经降尺度处理生成的未来气候情景,对未来黄河源区流量进行了预估。结果表明:近49a间,源区气温呈波动上升态势;蒸发量显著增大,年均降水量没有出现明显的趋势性变化,但具有明显的年际和年代际振荡。源区流量的变化与降水量、气温及蒸发的变化相关关系显著,近49a年来,由于气温的持续上升导致径流蒸散发损耗超过降水量的补给,源区流量总体呈减少趋势。预测未来两个时期2020s、2050s,源区年平均流量分别为593.61m3/s和525.11m3/s,较气候标准期19...
关键词:
流量 气候变化 响应 预测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王文涛 朱松丽
公约谈判20年见证了不同缔约方力量的消长、谈判集团的"碎片化"和国际减排机制的"退化"。随着当前国际经济和政治体系进入深刻的变化和转型过程中,国际气候谈判也在德班会议后迈入了转折阶段。为构建新的全球气候治理框架,各国纷纷提出各自的构想,欧盟一贯倡导"自上而下"的"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全球统一减排框架"安排,以很强的全球协调性、得到普遍认可和追求的总体目标、分阶段目标和时间进程表、共同遵守的规则机制、严格的进度报告和核查机制以及遵约机制为其核心(京都议定书是这种机制的代表);美国倾向于"自下而上"减排机制并进一步提出"轴辐式协议"概念,没有或很少涉及到全球协调,各国自行安排相关行动,进展情况由国内核...
关键词:
气候谈判 路径趋势 德班平台 战略选择
[期刊] 国际经济评论
[作者]
李向阳
全球气候变化规则的核心是不同类型国家的利益分配。它将决定清洁能源与低碳经济的发展进程,重塑全球产业结构的形态和布局,以及不同类型国家在未来国际分工中的地位。总体而言,发达国家将是未来全球气候变化规则的净受益者,而发展中国家将面临新的挑战。
关键词:
全球气候变化规则 清洁能源 低碳经济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冯新灵 罗隆诚 邱丽丽
运用R/S分析法,对1951~2002年成都的平均值气温、极端气温值及降水累积值进行了计算分析。研究表明,成都未来气候变化趋势与过去50年来的变化趋势有着很好的自相似性。今后成都将继续变暖。依平均气候倾向率,未来10年,年平均气温将升高0.25℃,年平均最低气温将升高0.14℃,年平均最高气温将升高0.04℃,年极端最低气温将升高0.54℃,年极端最高气温将升高0.13℃。其中,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最低气温和年平均最高气温升高趋势的持续性强度很强。成都未来降水量将继续减少。未来10年的年降水量将减少45.2 mm,并且这种减少趋势具有很强的持续性强度。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李林 李凤霞 郭安红 朱西德
利用“三江源”地区14个气象台站1962—2004年气温、降水量资料,分析了该地区气候变化趋势及其突变情况。研究表明:近43年来,“三江源”地区气温普遍升高,年及夏、秋季降水量的变化呈微弱减少趋势,而冬、春季降水量呈现出显著增加趋势,气候暖湿变化表现出不同季性,四季及年蒸发量变化呈逐年增大趋势;气候变化具有显著的区域性差异;年平均气温在1987年出现了由冷到暖的突变,冬、春季降水量均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和80年代出现了由少向多的突变,年蒸发量在1986—1988年间发生由少到多突变。全球升温并由此引起的海洋蒸发和陆地上的蒸散加强,地气水分循环加快,是“三江源”地区气候出现暖湿变化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
气候变化 气候突变 “三江源”地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