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756)
- 2023(5618)
- 2022(4613)
- 2021(4377)
- 2020(3583)
- 2019(8249)
- 2018(7505)
- 2017(13205)
- 2016(6876)
- 2015(7714)
- 2014(7441)
- 2013(7478)
- 2012(7049)
- 2011(6482)
- 2010(6584)
- 2009(6563)
- 2008(5519)
- 2007(4342)
- 2006(3955)
- 2005(3883)
- 学科
- 济(25409)
- 经济(25392)
- 融(24754)
- 金融(24753)
- 银(21608)
- 银行(21583)
- 行(21086)
- 业(16906)
- 中国(16735)
- 管理(14898)
- 企(13688)
- 企业(13688)
- 中国金融(10944)
- 方法(9495)
- 财(9271)
- 数学(8807)
- 制(8726)
- 数学方法(8719)
- 地方(8216)
- 农(7192)
- 学(7166)
- 务(6598)
- 财务(6586)
- 财务管理(6575)
- 企业财务(6382)
- 业经(6148)
- 农业(5339)
- 贸(5309)
- 贸易(5299)
- 易(5191)
- 机构
- 大学(89646)
- 学院(89263)
- 济(38575)
- 经济(37752)
- 研究(37542)
- 中国(37143)
- 管理(29492)
- 理学(24613)
- 理学院(24204)
- 管理学(23697)
- 管理学院(23538)
- 科学(23151)
- 中心(19992)
- 财(19907)
- 所(19562)
- 京(19501)
- 研究所(17994)
- 农(17073)
- 银(16175)
- 银行(15645)
- 财经(15329)
- 融(15161)
- 金融(14882)
- 行(14505)
- 经(14020)
- 院(13856)
- 江(13197)
- 农业(13182)
- 人民(13100)
- 经济学(12820)
- 基金
- 项目(61629)
- 科学(48365)
- 基金(45699)
- 研究(42925)
- 家(41325)
- 国家(41008)
- 科学基金(34112)
- 社会(27375)
- 社会科(26088)
- 社会科学(26085)
- 基金项目(24299)
- 省(23036)
- 自然(22445)
- 自然科(21893)
- 自然科学(21891)
- 自然科学基金(21492)
- 划(20500)
- 教育(18356)
- 资助(18281)
- 编号(16537)
- 重点(15453)
- 发(14351)
- 成果(13476)
- 部(13251)
- 创(13129)
- 创新(12462)
- 科研(12435)
- 计划(12066)
- 国家社会(11956)
- 课题(11755)
共检索到15293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廖莹 范继辉 李怡颖 程根伟
西藏高原是我国面积最大的高寒冻土区,研究土壤的冻融变化可为该区生态环境变化及评估提供依据。本文基于西藏高原气象站1978-2017年日均气温数据,计算了空气的冻结和融化指数并分析了其时空变化特征,探讨了主要的影响因子。分析结果表明:由34个气象站点代表的近40年西藏高原冻结指数范围在386.8~886.1℃·d,融化指数范围在1 960.3~2 521.5℃·d;冻结指数与融化指数都随时间波动变化,但趋势相反:其中冻结指数倾向率为-9.2℃·d·a~(-1),呈下降趋势;融化指数倾向率为11.1℃·d·a~(-1),呈上升趋势。冻融指数的变化趋势表明西藏高原具有暖化的特点。冻结指数均值的空间分布特征表现出自东南向西北递增的规律,而融化指数则在中南部和东部出现高值中心;西藏高原西北地区冻结指数下降速率较东南地区更快,融化指数则在西藏高原大部分区域内呈现快速上升的变化趋势。西藏高原冻融指数受经纬度、海拔和社会经济因素的综合影响,但海拔是影响冻融指数变化的主导因子。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李影 李子联
随着经济发展与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以及人类需求的不断扩展,煤炭资源稀缺性及稀缺程度正在发生变迁。本文利用煤炭工业出厂价格指数衡量了1978-2017年我国煤炭资源稀缺程度。从单位成本与相对价格角度,研究表明:我国煤炭资源的稀缺性在样本期间是波动的,尤其受政策影响较大;尽管我国煤炭资源价格没有完全市场化,但煤炭资源稀缺程度在长期中显现出较强的增长趋势,即在长期中,必须注重煤炭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克新 赵莉 汪田归 曹立国 彭娇婷 杜建雄 纪燕
湖冰物候是反映气候变化的灵敏指示器。基于青藏高原126个湖泊1978~2016年湖冰物候数据集和气象数据,对青藏高原湖泊湖冰物候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在全球变暖背景下,青藏高原1978~2016年湖冰物候指数的变化特征呈现出结冰时间显著推迟、融化时间显著提前、冰期显著缩短的变化趋势。(2)青藏高原湖冰物候指数变化趋势的空间差异较为显著,其中大多数湖泊的结冰时间、融化时间和冰期持续时间呈现出显著提前、推后和缩短趋势,仅有少数湖泊的湖冰物候指数变化趋势不显著。(3)青藏高原湖冰物候指数空间分布差异显著,从南到北呈现出湖泊结冰日期提前、融冰日期推迟、冰期持续时间延长的分布模式。(4)温度是影响湖冰物候指数的关键因素;降水、纬度和湖泊面积则对开始日结冰日和完全结冰日具有显著影响;开始融化日和完全融化日则主要受到风速、纬度和海拔的共同作用;而冰期和完全结冰期的长短则主要受到风速、降水、纬度和海拔的影响。因此,青藏高原湖冰物候的变化是气候变化和湖泊自身因素相互作用所导致的。
关键词:
湖冰物候 时空变化 影响因素 青藏高原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黄麟 曹巍 吴丹 巩国丽
西藏高原是我国国家生态安全格局中至关重要的区域,维护提升其生态屏障功能是该区生态保护的核心目标。论文分析了1990—2010年西藏高原生态系统类型及其服务能力的时空变化格局,开展近20 a生态屏障功能的综合评估。结果表明:1)近20 a,西藏高原生态系统宏观格局稳定少动,森林、水体与湿地面积略有增加,草地、荒漠面积减少;2)森林、草地、湿地生态系统水源涵养量为895.19×10~8m~3,平均单位面积水源涵养量为744.48 m~3/hm~2,近20 a水源涵养服务在波动中有所提升;3)水蚀区土壤水蚀模数为3 876 t/km~2,土壤水蚀量为10.31×10~8t,生态系统土壤保持服务保有率...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张艳梅 顾欣 陈海涛 钟静 刘鹏 陈波
采用Mann-Kendall、Morlet小波分析、合成分析等方法,分析了近48a贵州西北部冻雨日数的时空分布及环流特征。结果表明:贵州西北部冻雨的空间分布差异显著,冻雨日数自东向西逐渐增多,冻雨日数出现频率最多的在威宁,年平均冻雨日数48.1d,冻雨日数出现频率最少的在六枝,年平均日数仅4.8d,贵州西北部冻雨主要出现在12月到翌年2月。近48a来贵州西北部冻雨日数呈下降趋势,年冻雨日数存在3~5a左右的周期,突变分析表明,贵州西北部冻雨日数突变特征明显,突变发生在1989年。冻雨日数偏多和偏少时期,其环流特征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关键词:
贵州西北部 冻雨 突变 环流特征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周刊社 洪健昌 罗珍 石磊
了解西藏高原冬虫夏草产区气候变化对当地冬虫夏草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十分重要。本文利用产区24个气象站1981—2015年的气温、降水、日照资料,采用线性趋势分析、Mann-Kendall突变检验等方法,对产区气温、降水和日照的变化时空特征进行了分析,并集合平均5种气候模式在RCP4.5、RCP8.5两种情景下对产区未来年平均气温和年降水量进行了模拟预估。结果表明:近35年产区年平均气温表现为明显的升高趋势,冬春季升温最为显著,其次为夏秋季;雨季平均气温升温率小于年平均气温升温率。年和雨季的平均最高气温、平均最低气温均呈显著升高趋势,绝大部分站点的年、雨季平均最低气温升温率和平均最高气温升温率均明显大于同期平均气温升温率。年降水量大部分站点为增加趋势,但地区差异性较大;年平均日照时数和雨季日照时数均表现为明显的减少趋势。预估表明产区21世纪未来不同时段气候均表现为气温升高,降水增多的暖湿化发展趋势。未来冬虫夏草适宜海拔下限直接抬升将导致适宜区范围缩小,气候变化将对冬虫夏草的产生和生长造成严重威胁。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丁明军 张镱锂 刘林山 王兆锋
利用GIMMS和SPOTVGT两种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数据对青藏高原地区1982—2009年期间草地覆盖的时空变化进行研究,结果如下:①青藏高原草地植被覆盖的年际变化存在着显著的空间差异。趋于升高的区域主要分布在西藏的北部和新疆的南部;趋于下降的地区主要分布在青海的柴达木盆地、祁连山、共和盆地、江河源地区及川西地区。②青藏高原草地覆盖度年际变化趋势分析表明,在90%的显著性检验水平上,降低和增加面积的比率为0.31,草地植被覆盖水平总体趋于升高态势。③以10 a为步长的分析表明:草地盖度呈现持续增加的区域主要分布在西藏北部;阿里地区草地盖度表现为先减少后增加;雅鲁藏布江流域草地盖度呈现先...
关键词:
青藏高原 植被指数(NDVI) 草地盖度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李焱 靳甜甜 高秉丽 张云霞 巩杰
研究全球变暖背景下藏西南高原气候及气候生产潜力时空分布,对该区农牧业发展、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1901—2017年的中国气象再分析数据,利用Miami和Thornthwaite Memorial模型对近117年藏西南高原气候变化、气候生产潜力的时空分布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117年来藏西南高原年均温呈上升趋势,年均降水量呈下降趋势,并存在明显周期和突变点;温度生产潜力呈增加趋势,空间上自东南向西北递减;降水、蒸散和标准生产潜力呈减小趋势,呈现自南向北递减的空间分布特征;标准生产潜力由降水和温度共同决定,降水是主要限制因子。未来气候若持续“暖干化”变化,将导致藏西南高原气候生产潜力下降。为促进畜牧业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改善,未来应进一步推进退牧还草、人工种草、舍饲养殖等工程,并选用耐寒耐旱高产草种,提高牧草产量,实现草畜平衡,以推动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牧业转变,实现草原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黄文洁 曾桐瑶 黄晓东
植被物候是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反馈的重要感应器,研究青藏高原高寒草地植被物候变化对揭示高寒生态系统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机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本研究选取2001–2015年MODIS植被指数(vegetation index,VI)16 d最大值合成产品MOD13A1,以TIMESAT 3.2平台为基础,采用阈值法提取青藏高原高寒草地植被物候期,包括返青期(start of growth season, SOG)、枯黄期(end of growth season, EOG)和生长季长度(length of growth season,LOG),分析青藏高原高寒草地2001–2015年植被物候时空变化及其驱动力。结果表明,1)随着水热条件的差异,青藏高原由东南向西北,返青期逐渐推迟,从儒略日第110天推迟到第170天;枯黄期逐渐提前,从儒略日第300天提前到第260天;生长季长度逐渐缩短,由170 d逐渐缩短为100 d。不同草地类型的物候期表现出明显的差异。2)青藏高原高寒草地植被物候年际变化中返青期呈提前趋势,枯黄期也呈提前趋势,整体上,生长季长度呈增长趋势。3)海拔是影响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类型物候空间分布异质性的主要因素。在3 500 m以下,植被物候随海拔变化的波动较大,没有明显的规律;在3 500–5 000 m,物候与海拔的关系密切,随着海拔升高,不同草地类型的返青期逐渐推迟,枯黄期逐渐提前,生长期长度也逐渐缩短。
关键词:
物候 时空变化 气候变化 青藏高原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王秀红
本文首先用比较地理学的观点分析了青藏高原高寒草甸与其相邻景观之间的连续性与间断性;然后从高寒草甸上下限垂直分布的特征出发,半定量地阐明了上下限分布特征的原因以及决定上下限分布的主导因素;最后从不同的时间尺度出发,探讨了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的动态变化特征
关键词:
青藏高原,高寒草甸,上下限,动态变化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项巧 范继辉 杨紫滟
西藏是“亚洲水塔”的一部分,探明全球变化背景下其水源涵养量的时空演变特征,可为区域生态安全屏障构建提供支撑。本研究基于InVEST模型估算了西藏1991—2020年的水源涵养量,并探讨了关键因子的影响。结果表明:1)西藏多年平均水源涵养深度为84.32 mm,呈西北低,东南高的格局;2)1991—2020年,其距平值以0.72 mm/a的速率显著(P<0.05)增加,全域有81.98%的区域呈上升趋势;3)西藏全域除东部外,气候呈暖湿化转变,降水增幅大于蒸散发需求,主导水源涵养呈正向变化;4)草地的退化导致西藏水源涵养能力降低了21.14%,西藏草地土壤相较于林地,在缺水地区具有更强的持水能力。为了保护西藏生态安全屏障,应考虑在怒江源等区域设立保护区,并实施保护原生草原、控制人工林在缺水地区种植等措施。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江铭诺 向昆仑 黄奕融 梁卓轩 邓若钊 张恩红
为准确评估我国不同地区有效灌溉面积的变化情况,采用趋势分析及常规数理统计方法,对1978—2020年我国31个省级行政区(统计数据未含港、澳、台地区。下同)的有效灌溉面积及相关农业统计数据进行研究,探究我国有效灌溉面积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1978—2020年我国有效灌溉面积总体不断增加,增加趋势的倾向率达到了631.5×10~3 hm~2/a,有效灌溉面积与粮食总产量的相关系数达到0.96(P<0.001);2)我国大部分省区市有效灌溉面积呈现出增加的趋势,其中东北地区增加最为明显,黑龙江省是全国有效灌溉面积增加最明显的省份,河北、内蒙古、山东、江苏、安徽、河南、湖北、湖南、新疆、贵州和云南有效灌溉面积增加也较为明显;3)部分发达省市有效灌溉面积呈现出减少的趋势,北京、天津和上海的有效灌溉面积在2000年后减少趋势较为明显;4)从我国1978—2020年有效灌溉比例变化来看,北京、天津和新疆是我国有效灌溉比例最高的地区,达到了80%左右,南方地区的有效灌溉比例普遍较北方低,东北地区是我国有效灌溉比例增加最明显的地区。综上,1978—2020年我国粮食产量的增长与有效灌溉面积的稳定增加关系密切,北京、天津、上海、浙江、广东和陕西地区出现有效灌溉面积减少或增速减缓的趋势,其它省级行政区有效灌溉面积呈现增长趋势,黑龙江和内蒙古地区有效灌溉面积增加最为明显。建议有关部门在守住耕地红线的基础之上,继续加大对农业灌溉耕地设施的政策资金投入力度,落实和促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确保我国有效灌溉面积的稳定增长,保障我国的粮食生产安全。
关键词:
中国 有效灌溉面积 时空变化 年代际变化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孙艺杰 刘宪锋 任志远 段艺芳
基于1960—2016年黄土高原49个气象台站日最高气温和月降水数据,论文利用百分位高温阈值和标准化降水指标对黄土高原干旱和热浪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识别并探讨了干旱和热浪同时发生事件的演变规律。结果表明:①黄土高原热浪频次整体呈增加趋势,日高温热浪增加趋势最大,增速达到0.29次/a,1995年之后增加趋势更为明显,显著增加区域集中在山西东北部、青海省东部和甘肃中南部;②1960—2016年黄土高原旱涝指数呈下降趋势,即表现为由涝转旱,20世纪90年代初为旱涝变化的转折点,年旱涝指数下降趋势显著区占整个研究区的62%,其中黄土高原沟壑区南部、陕北南部、山西南部、甘肃东部干旱趋势较为明显;③干旱和热浪同时发生事件总体呈现增加趋势,增速为0.66次/10 a,其中1960—1979年呈下降趋势,降速为-0.26次/a,1980—2002年呈增加趋势,2003年之后变化趋势较为平稳;空间上,山西东部、陕北南部和甘肃东南部发生频次较高,并且显著增加区主要位于山西东北部、甘肃中东部和宁夏北部。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李强 张翀 任志远
【目的】黄土高原处于从湿润向干旱过渡、从森林向草原过渡、从农业向牧业过渡的地区,是中国气候变化与农业发展的敏感地带,针对此区域的地表植被覆盖物候特征研究,对于该地区农业生产、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通过分析不同时间序列、不同海拔高度与水热条件下植被物候趋势的差异,以期为黄土高原当前的农业生态环境建设与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用的理论支撑与决策依据。【方法】基于1998—2012年SPOT VEGETATION旬值NDVI数据,并结合谐波分析法、线性趋势等方法对黄土高原各年植被物候特征值进行了确定,并分析了物候的变化趋势。【结果】(1)1998—2012年,生长季始期平均每年提前0.9D。...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张宪洲 刘允芬 钟华平 欧阳华
通过对西藏高原农田生态系统土壤CO2 排放状况的观测 ,讨论了高原冬小麦、青稞和对照裸地的土壤CO2 排放日变化和季节变化的特征。冬小麦、青稞和对照裸地的CO2 排放的最高点和最低点分别发生于当地时间的 1 3 :0 0~ 1 4:0 0和凌晨 5 :0 0~ 6:0 0左右 ,但在越冬期土壤CO2 排放已很微弱 ,日变化不明显。冬小麦和青稞地的土壤CO2 排放最高值出现在灌浆初期 ,可达到 40g·m- 2 ·d- 1 左右 ;收割后 ,气温和土壤温度也逐渐降低 ,土壤中的微生物和小麦根系的呼吸减弱 ,土壤CO2 排放一般为 2 0g·m- 2 ·d- 1 以下 ;至越冬期 ,土壤CO2 排...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