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397)
2023(9676)
2022(8327)
2021(8118)
2020(6883)
2019(16345)
2018(16117)
2017(29714)
2016(16464)
2015(19259)
2014(19439)
2013(19514)
2012(18707)
2011(17175)
2010(17249)
2009(16474)
2008(16828)
2007(14937)
2006(12993)
2005(11951)
作者
(49651)
(41822)
(41723)
(40083)
(26477)
(20182)
(19066)
(16417)
(15807)
(14854)
(14431)
(14120)
(13409)
(13288)
(13197)
(13108)
(12655)
(12383)
(11977)
(11975)
(10501)
(10397)
(10116)
(9480)
(9462)
(9419)
(9234)
(9226)
(8488)
(8443)
学科
(74989)
经济(74922)
管理(44117)
(40331)
方法(35541)
数学(31727)
数学方法(31413)
(31263)
企业(31263)
中国(22332)
(20019)
(17182)
(17126)
(16867)
贸易(16861)
(16486)
环境(14403)
(13729)
业经(13394)
地方(13116)
农业(12832)
(11917)
(11811)
金融(11809)
(11782)
银行(11750)
(11304)
(10304)
(9654)
(9637)
机构
大学(250517)
学院(245571)
(109155)
经济(107088)
研究(93139)
管理(89531)
理学(76457)
理学院(75492)
管理学(74148)
管理学院(73694)
中国(71743)
科学(56785)
(54958)
(48636)
(47955)
(44653)
研究所(44390)
中心(41846)
财经(38170)
业大(36844)
(35997)
北京(35755)
农业(35278)
经济学(35145)
(34801)
(33300)
师范(32984)
(32860)
经济学院(31746)
科学院(28649)
基金
项目(159482)
科学(124672)
基金(117387)
研究(114173)
(103696)
国家(102926)
科学基金(85949)
社会(73251)
社会科(69409)
社会科学(69386)
基金项目(61470)
(58779)
自然(54785)
自然科(53418)
自然科学(53399)
自然科学基金(52466)
教育(51912)
(51324)
资助(49495)
编号(44390)
成果(37082)
(36938)
重点(36872)
(34679)
(31964)
国家社会(31474)
中国(31349)
教育部(31256)
课题(30972)
科研(30909)
期刊
(120118)
经济(120118)
研究(74896)
中国(50012)
学报(42513)
(40251)
科学(38329)
(36967)
大学(31567)
管理(31217)
学学(29507)
农业(27647)
教育(24416)
(22668)
金融(22668)
技术(19857)
经济研究(19778)
财经(19555)
(16985)
业经(16853)
(16622)
问题(16387)
(16373)
国际(15180)
世界(14534)
技术经济(12871)
资源(12758)
(12588)
统计(12546)
图书(11977)
共检索到37754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陈敏  张丽君  王如松  怀保光  
生态足迹是分析国家或地区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指标。本文利用FAO数据、中国统计年鉴等自然资源生产与消费数据、人口数据,采用可变世界单产法计算了1978年~2003年中国生态足迹。结果表明,在研究时段内中国人均生态足迹由0.873ghm2升至1.547ghm2,增长率为77.2%;其中,耕地足迹下降0.051ghm2,能源足迹增长0.450ghm2,草地足迹增长0.103ghm2,林地足迹增长0.087ghm2,海水和淡水渔业足迹分别增长0.067ghm2和0.014ghm2,水电用地足迹增长0.005ghm2。与同期不断增加的生物供给力相比较,计算出中国生态赤字在逐年加剧,人均赤字由0.3...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冯宗宪  黄建山  
文章首先阐述重心问题及分析方法,然后,分别从移动方向、距离、速度、原因等方面详细分析了经济重心、产业重心的动态变化特点,最后从整体上对比研究了产业重心与经济重心之间的关系。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艺鹏  杨晓琳  谢光辉  程娅丽  
通过构建农作物秸秆沼气化利用潜力估算模型和秸秆沼气燃烧的碳足迹模型,对1995—2014年中国主要农作物秸秆资源量、秸秆沼气化潜力及其温室气体减排潜力进行计算,并分析了标准煤燃烧、秸秆直接燃烧及秸秆沼气燃烧的碳足迹,揭示了秸秆沼气化的减排效果。研究结果表明:1)1995—2014年秸秆资源量(含田间秸秆和加工副产物)年均值为7.55亿t。2)秸秆沼气化潜力巨大,若将其中37.5%的农作物秸秆沼气化,平均每年可产1 188.9亿m3沼气,可替代约0.85亿t的标准煤。3)与秸秆直接燃烧碳足迹相比,秸秆沼气燃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李智  鞠美庭  刘伟  邵超峰  
本文从探求中国能源可持续消费出发,运用生态足迹模型,重点将中国近10年化石能源消费的生态足迹进行了时间序列测度,并将其动态特征融入模型中,进行能源足迹产值、强度以及其带来的生态压力分析,在此基础上进行横向和纵向对比,提出中国未来能源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分析表明:10年间,煤炭的足迹占据主要地位,1996年占人均总能源足迹的83.4%(0.301 hm2/人),到2005年占77.5%(0.418 hm2/人),整体上呈下降趋势;生产耗能足迹占有很大的比例,从1996年的83.30%(0.30hm2/人)到2005年的85.59%(0.450 hm2/人)整体上呈上升趋势,生活耗能的足迹所占比例则...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刘建兴  王青  孙鹏  顾晓薇  李广军  
通过构建生态足迹分解模型,论文将中国1990~2004年生态足迹的动态变化分解为经济规模、产业结构和足迹强度这3种因素的变化效应,并对各分解效应进行了测度与分析。结果表明:生态足迹年度间变化均值为1.0655×108hm2。其中,由经济规模、产业结构和足迹强度所引起的足迹变化分别为2.1082×108hm2,-0.4398×108hm2和-0.6029×108hm2。总的看,经济规模的变化助长了总足迹的增长,而足迹强度和产业结构的变化对总足迹的扩张起到了一定的遏制作用。生态足迹变化是由各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在不同时期各因素对足迹变化所发挥的效应不同。该研究结果对于理解我国生态足迹变化与经济发...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韩琴  孙才志  邹玮  
水资源短缺与污染已经严重影响到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提高水资源效率是解决两者的必然选择。在测算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1998-2012年灰水足迹及其效率的基础上,本文基于扩展的Kaya恒等式和LMDI模型定量分析了效率效应、结构效应、经济效应、禀赋效应、开发效应及技术效应对灰水足迹效率的影响,最后利用LSE模型按驱动效应的绝对贡献率将各省份进行了分类。分析结果显示:研究期间中国平均灰水足迹为4814.30亿M3,灰水足迹效率由1998年的16.30元/M3增加到2012年的89.32元/M3,整体上呈现经济发达地区高于落后地区的特征;效率效应、经济效应、开发效应及技术效应对灰水足迹效率的变化起正...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薛国珍  潘俊刚  王尚义  马义娟  
文章计算和分析了太原市2003年生态足迹:2003年该市生态足迹为5.621 hm2/人,可利用生态承载力为0.264 hm2/人,出现了5.357 hm2/人的生态赤字,生态足迹是生态承载力的21.3倍,总的生态赤字相当于自身面积的26倍;并把太原市城市生态系统的受压力程度和资源利用效率与已有的研究结果做了比较,表明该市资源利用效率较低,城市生态系统所受压力偏大;最后提出缓解城市生态压力的若干建议。
[期刊] 中国卫生经济  [作者] 赵郁馨,陶四海,万泉,张毓辉  
概要描述2003年中国卫生总费用测算结果。2003年卫生总费用筹资结构出现新的转机,政府卫生投入比例出现回升,社会卫生支出走出低谷,居民个人现金卫生支出所占比重连续2年出现下降趋势,遏制了居民个人卫生费用持续增长的势头;同时,借鉴国际经验,对如何提高政府卫生资金使用效率提出粗浅意见。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齐建国  
本文对 2 0 0 2年中国经济发展情况进行了回顾 ,中国经济总量实现了高增长。经济增长的最大特点是 :积极财政政策导致的投资快速增长和出口快速增长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有效需求不足、收入差距继续扩大和制度创新严重滞后。作者认为物质产品领域内需不足是客观规律造成的 ,最终消费的物质面需求不足的问题并不明显 ,物质产品供给过剩的重要原因是当代技术进步太快的结果 ,而第三产业内需不足是制度性的 ,并且是制约经济高速增长的主要原因。在此基础上 ,对2 0 0 3年中国宏观经济增长进行了展望 ,并提出了解决中国经济存在问题的六点政策建议。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刘影  肖池伟  李鹏  姜鲁光  
运用区域重心、地理集中度和CGE等方法,基于全国粮食主产区1978-2013年省域层面粮食产量和地区生产总值(GDP)数据,计算改革开放以来主产区粮食重心、经济重心、粮食集中度、经济集中度和粮-经耦合系数,并对主产区的粮食生产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粮-经"关系)及其一致性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1978年以来主产区粮食重心和经济重心均位于主产区几何重心的西南侧;主产区粮食重心总体向东北移动,移动幅度较大且不稳定,经济重心总体向主产区西南方向移动,移动缓慢且稳定;1978年粮-经重心相互偏离1.17个纬度,2013年经济重心位于粮食重心的西南方,粮-经重心相互偏离1.51个纬度,粮-经重心南北偏...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柏培文  
本文旨在探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隐性失业人口水平及其影响因素。从隐性失业人口水平估算结果来看,自1978年以来,隐性失业人口数量从3902.8万呈波浪式增加,到2002年达到21598.4万高峰,此后隐性失业人口开始迅速下降,直至隐性失业人口总体消除;隐性失业率在2003年之前基本在9—30%之间呈波浪式、缓慢增加的趋势波动,第一个波峰在1982—1984年,第二个波峰在1990—1991年,第三个波峰在2001—2002年,此后隐性失业率快速下降,自2004年以来隐性失业率几乎为0。从隐性失业人口水平影响因素来看,科技进步、市场化、产业结构演进、公开失业水平和经济增长等不同程度降低社会的隐性失业...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沈坤荣  
本文以现有文献为基础,考察经济增长理论的最新发展。采用经济计量分析方法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因素进行分解,并就我国近20年制度变迁的增长效应进行经济计量检验。一、经济增长理论的最新发展:文献概览经济增长理论以经济长期增长为研究对象,分析各增长因素在经济长期...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卢远  华璀  
生态足迹是一种评估区域可持续发展程度和量度维持人类的自然资源消费量的帐户工具。本文以广西为例 ,对广西 1990、1995和 2 0 0 2年三个时期的生态足迹及生态承载力进行计算和分析 ,结果表明 ,12年以来 ,广西人均生态足迹和生态赤字均呈快速增长态势 ,人均生态足迹从 1990年的为 0 .990 8hm2 增加至 2 0 0 2年的 1.3 3 69hm2 ;人均生态足迹赤字从 1990年的 0 .5 82 1hm2 增加至 0 .95 2 1hm2 。这表明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已经超过了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 ,区域生态经济系统处于人类过度开发利用的重压之下 ,必须引起重视。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符国基  
生态足迹方法是分析国家或地区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方法。文章对海南省1988~2004年的生态足迹进行计算和分析。结果表明:1988~2004年,海南省人均生态足迹由0.589 4 hm2升至2.142 3 hm2,增长率为263.5%,年均增长16.5%;海南省人均生态承载力由1.785 7 hm2降至1.460 5 hm2,下降率为22.1%,年均下降1.4%;海南省人均生态盈余/赤字由盈余1.286 3 hm2降至赤字0.681 8 hm2,下降率为836.4%,年均下降52.3%。生态赤字在2000年开始出现持续上升,海洋足迹需求过大是其主要原因。只要改变海洋开发方式,减少海洋足迹需...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赵翠娥  丁文荣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生态环境与发展的矛盾也日益突出。针对该现象应用生态足迹模型可以很好地反应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并缓解矛盾。生态足迹模型通过一定区域内的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的对比来判断该区域发展的可持续状态。本文主要对昆明市2000-2010年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进行计算分析,结果表明:昆明市整体发展处于不可持续的状态;人均生态足迹总的呈现递增趋势,由2000年的2.184 5hm2.人-1到2010年的2.97 hm2.人-1,上升幅度达0.785 5hm2.人-1,是2000年生态足迹的35.96%;人均生态承载力呈下降趋势,由2000年的0.607 2hm2.人-1下降到2010年0.5...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