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491)
2023(10776)
2022(9445)
2021(8867)
2020(7612)
2019(17841)
2018(17306)
2017(32959)
2016(18173)
2015(20626)
2014(20635)
2013(20650)
2012(19566)
2011(17967)
2010(18037)
2009(17334)
2008(17462)
2007(15537)
2006(13497)
2005(12270)
作者
(57140)
(48008)
(47670)
(45587)
(30277)
(23265)
(21848)
(18892)
(17810)
(16995)
(16162)
(15868)
(15358)
(15123)
(15035)
(14956)
(14917)
(14156)
(13904)
(13659)
(12222)
(11757)
(11733)
(11020)
(10802)
(10758)
(10680)
(10563)
(9762)
(9625)
学科
(77351)
经济(77266)
管理(49130)
(48897)
(36675)
企业(36675)
方法(36276)
数学(32747)
数学方法(32497)
中国(23928)
(23228)
(20943)
(17521)
贸易(17515)
(17058)
(16770)
(15806)
地方(15505)
农业(15429)
业经(15377)
(13438)
银行(13381)
(12793)
(12524)
金融(12521)
(11648)
财务(11633)
财务管理(11598)
环境(11300)
企业财务(10954)
机构
大学(276407)
学院(273276)
(115934)
经济(113702)
管理(101672)
研究(98207)
理学(87981)
理学院(86864)
管理学(85453)
管理学院(84941)
中国(73948)
科学(61875)
(58649)
(55669)
(53282)
(52270)
研究所(47689)
业大(45498)
农业(44633)
中心(44272)
财经(42673)
(39669)
(38671)
北京(37059)
经济学(36325)
(35290)
师范(34805)
(34216)
经济学院(33203)
(31824)
基金
项目(181091)
科学(140501)
基金(131985)
研究(125163)
(118378)
国家(117389)
科学基金(97597)
社会(80115)
社会科(75875)
社会科学(75849)
基金项目(70728)
(69502)
自然(64429)
自然科(62888)
自然科学(62862)
自然科学基金(61782)
(60370)
教育(56889)
资助(53519)
编号(49608)
重点(41479)
(40351)
成果(40330)
(39465)
(37241)
科研(35539)
计划(35380)
创新(34967)
课题(33823)
教育部(33748)
期刊
(123387)
经济(123387)
研究(80551)
学报(51257)
(49868)
中国(49731)
科学(44844)
(40099)
大学(36987)
学学(35184)
管理(34011)
农业(33337)
(25856)
金融(25856)
教育(22866)
财经(21315)
经济研究(20973)
技术(20407)
业经(20281)
(18308)
(17682)
问题(17672)
(15877)
(14322)
技术经济(13775)
商业(13750)
国际(13667)
理论(13611)
业大(12889)
统计(12813)
共检索到40264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段平忠  
通过建立人口流动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计量模型,根据分析可以看出,流动人口在地区间分布的不均衡状况与各地区经济增长的不均衡状况高度相关,大规模的跨区域流动人口对我国各地区经济增长的推动和对区域内或区域间地区差距的形成具有显著的影响作用,在人口流动对分地区经济增长贡献的考察中,我们还发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规模的跨区域人口流动对地区差距形成的影响趋势明显,在1978-1987年期间,我国的跨区域人口流动增强了全国整体差距、东部地区内部差距和西部地区内部差距的扩大,但却缩小了中部地区内部差距的扩大趋势;而在1996-2003年期间,我国的跨区域人口流动加剧了全国整体差距、中部地区内部差距和西部地区内部差...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安树伟  李瑞鹏  
1978—2021年,中国区域绝对差距一直是扩大的,而相对差距经历了先缩小、后扩大、再缩小、基本稳定4个阶段。中国的东西差距一直大于南北差距,2013年以来扭转的南北差距需要引起高度重视。中国区域差距是资源禀赋、区域战略与政策、要素流动、市场需求、市场化水平和文化传统等多因素作用的结果,未来中国需要精准的区域政策以调控区域差距。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杨新铭  
由于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尽管始自1978年的改革使我国地区间收入差距逐渐扩大,但地区间城镇、农村的收入差距仍处于较低水平。然而,恰恰是这种低水平的地区收入差距的背后却伴随着地区间机会不均等的进一步恶化,整个区间收入流动性逐渐下降,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地区间农村的两极固化格局已经形成,而城镇也呈现单极固化的趋势,这意味着地区间收入差距将持久存在。而且,地区间收入差距与收入流动性呈现协同变化特征。因此,缩小地区收入差距的关键在于扭转地区间机会不平等局面,增强地区间收入流动性。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高洪  
我国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人口流动迅速增长。流动的主体是农民,流动的主要方向是从农村到城市,范围和数量都是空前的。就整体而言,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有两个方面,即一般原因和特殊原因:由于通常人口流动增长都会出现的普遍原因和由于我国特定的情况而形成的个别原因。 研究人口流动的迅速增长,需要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来寻找成因。从宏观角度看,人口流动是经济发展与经济结构调整的必然要求。农村对剩余劳动力的“排斥为”和城镇对劳动力的“吸引力”是人口流动的基本条件,而政策则起着类似闸门的控制作用。从微观角度来看,每项流动行为的产生,关键取决于该主体对流动收益和成本的权衡。与世界诸国人口流动状况不同的一点是,我国人...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黄荣清  
20世纪80年代以来,北京城市化步伐加快。人口分布变化的特点是从居住地看,城市中心区人口减少、人口分布趋向于均等化;外围区人口迅速增长、地域人口密度差别很大;郊区人口缓慢增长。人口分布向单极集中。从工作地看,从业人口继续向城区,特别是市中心区集中,但城区第二产业从业人员减少,第三产业人员增加,且比例在提高。由昼夜人口算得,中心区的昼夜人口比提高,外围区的昼夜人口比减少。以上变化说明,北京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在城市地域扩大的同时,中心区的中心地功能也在加强,各地域的功能定位进一步明晰。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叶凡  邹东涛  苑西恒  
本文利用1978-2013年我国省级面板数据,构建"金融发展-城乡收入差距"的固定效应模型,从全国和区域两个层面分析我国经济金融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方向与效果。研究发现:1978年以来,我国经济金融化总体上拉大了城乡收入差距,其中,东部地区金融发展对城乡收入差距的拉动效果大于中部地区,西部地区金融发展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存在库兹涅茨倒U型轨迹,且当前处于缩小收入差距阶段。因此对东、中、西部地区,需要因地制宜采取不同措施,推进区域金融的差异化发展,有效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韩宜铮  
农业规模化转型与农地土地加速流转带动了人口的流动与劳动力的非农转移。通过泉村的案例调查发现,农民对农业规模化转型表现出不适应,呈现出规模化经营与小农经营的张力,在这过程中农民既没有完全离乡也不愿放弃土地依附,而是被迫卷入到资本化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当中。频繁的人口流动导致农村出现明显的阶层分化,上层农民与下层农民出现了空间与心理上的区隔,这种区隔也加大了阶层之间的矛盾张力。面对农业转型过程中的困境,首先,需要构建组织化的小农户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推动农民的组织化。其次,要发展服务型农村集体经济,实现小农户与大市场的有效衔接。最后,面对传统村庄共同体的解构,需要再造新的村庄共同体,弥合农村社会的分化与失序。
[期刊] 经济学(季刊)  [作者] 朱江丽  李子联  
户籍改革将引致农村劳动力与企业家的比例以及农村劳动力迁移成本下降,从而影响地区经济发展,其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当经济体处于相对分散时,户籍改革将促进大市场地区形成,核心-边缘格局初现;接着户籍改革将增强大市场地区的集聚力,地区集聚规模进一步扩大;在集聚格局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户籍改革反而会削减大市场地区的集聚力,并促进企业扩散。同时,较高的贸易自由度有助于化解户籍改革后的过度集聚现象。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袁志刚  范剑勇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工业化进程直接表现为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快速转移。这一转移在全国各地区的速度如何?我们以此为本文展开的出发点,并应用劳动力空间分布的偏离份额法对各地区工业化进程进行分析和判断,发现我国原来的三大直辖市已进入工业化的后期阶段,东部沿海地区和东北三省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而中部、西北和西南地区则仍处于工业化的中前期。同时,整个大陆的第二产业有进一步向东部沿海地区(包括直辖市)聚集的倾向,使东部沿海地区有形成中国的制造业中心的可能。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段平忠  刘传江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增长的地区差距逐渐扩大,人口流动对经济增长差距的收敛作用明显,本文通过建立人口流动与经济增长之间计量模型分析指出,人口流动的地区差距与经济增长的地区差距高度相关,无素质差异的流动人口对整体经济增长没有显著的贡献,但流动人口确实对各地区的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贡献作用,且这种作用呈递减趋势。本文还发现,中国经济增长在改革开放的前十年具有明显的条件收敛机制,但在1990年以后,条件收敛不复存在,这一结论对三大地带内部的收敛机制同样适用。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韩旭  韩淑丽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收入水平显著提高,居民收入差距呈现出扩大之势,在促进部分居民生活质量提高的同时,也抑制了全体居民共同提高生活质量的进程。因而,正确认识我国居民收入差距扩大之势,探究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积极采取措施努力缩小收入差距才是提高我国居民生活质量的最佳选择。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曾国安  胡晶晶  
城乡居民收入来源包括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这四项,它们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不同。从2000年以来的情况看,工资性收入差距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形成和扩大影响最大,其余依次为转移性收入、经营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从影响性质来看,工资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差距和财产性收入差距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经营性收入差距则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缩小。
[期刊] 世界经济文汇  [作者] 李夏伟  
本文基于我国城乡二元经济发展的现实,运用1978—2019年省级面板数据,实证研究了城乡金融不平衡发展对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收入差距的影响效应,并详细分析了城乡金融不平衡发展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经济机制。本文研究发现:首先,由于我国城乡金融的不平衡发展,我国整体金融发展对扩大城乡收入差距具有显著正效应,但农村金融发展具有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显著效应。其次,整体金融发展对提高城镇居民收入水平有显著作用,但对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没有显著影响;农村金融发展对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有显著正向作用,但对城镇居民收入没有显著影响。最后,我国金融发展主要通过促进农村农业经济发展、增加农户固定资产投资和提高农村教育人力资本投资这三种渠道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翟立宏  徐志高  
采用中国统计年鉴1978~2006年的统计数据,通过协整检验和格兰杰检验,对我国金融发展规模、城乡金融发展差异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金融发展规模会加剧城乡收入差距,同时城乡金融发展差异也会加剧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金融发展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我国金融发展的不均衡上,具体表现在不同行业之间以及城乡不同地区之间存在金融的可获得性差异和金融产出的效率差异。
[期刊]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长安  苏丽锋  李芳  
选取中国1978—2011年的时间序列数据,构造了描述经济稳定增长状态的经济稳定偏离指数,并运用Johansen协整理论和VECM模型,就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城乡收入差距和经济稳定之间的内在联系机理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城乡收入差距对经济稳定增长的影响明显。长期来看,城乡收入差距对经济稳定增长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即收入分配差距逐步扩大时,经济增长将趋于更加稳定,并且还表现出一定的滞后性;从短期来看,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将加剧经济增长的波动而出现不稳定状况。这意味着城乡收入差距对经济稳定的冲击作用在总体上可能呈现倒"U"型关系。上述发现具有较强的政策含义。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