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608)
- 2023(9175)
- 2022(7316)
- 2021(6999)
- 2020(5497)
- 2019(12669)
- 2018(12373)
- 2017(22431)
- 2016(12364)
- 2015(14501)
- 2014(14320)
- 2013(14014)
- 2012(13274)
- 2011(12147)
- 2010(11882)
- 2009(11342)
- 2008(11518)
- 2007(9983)
- 2006(9012)
- 2005(8563)
- 学科
- 济(57891)
- 经济(57836)
- 管理(30978)
- 业(30614)
- 方法(22952)
- 企(21766)
- 企业(21766)
- 中国(21182)
- 数学(20391)
- 数学方法(20185)
- 农(17268)
- 贸(13103)
- 贸易(13094)
- 易(12864)
- 业经(12348)
- 财(11750)
- 制(11513)
- 农业(11285)
- 学(10992)
- 发(9586)
- 地方(9585)
- 银(9435)
- 银行(9421)
- 融(9263)
- 金融(9263)
- 行(9126)
- 体(8773)
- 关系(8006)
- 发展(7857)
- 展(7844)
- 机构
- 大学(185186)
- 学院(180103)
- 济(84931)
- 经济(83584)
- 研究(73532)
- 管理(62506)
- 中国(57560)
- 理学(53024)
- 理学院(52352)
- 管理学(51379)
- 管理学院(51066)
- 科学(42718)
- 京(41427)
- 所(37918)
- 财(36605)
- 研究所(34481)
- 农(33544)
- 中心(32024)
- 财经(28916)
- 经济学(28387)
- 北京(26898)
- 经(26690)
- 农业(26422)
- 江(25943)
- 院(25894)
- 业大(25711)
- 经济学院(25501)
- 范(24657)
- 师范(24392)
- 科学院(22726)
- 基金
- 项目(117220)
- 科学(92700)
- 基金(88006)
- 研究(84709)
- 家(78579)
- 国家(78008)
- 科学基金(65068)
- 社会(56934)
- 社会科(54024)
- 社会科学(54013)
- 基金项目(44605)
- 省(40904)
- 自然(39818)
- 自然科(38981)
- 自然科学(38972)
- 自然科学基金(38306)
- 教育(38178)
- 资助(36598)
- 划(36302)
- 编号(31863)
- 部(27590)
- 重点(27291)
- 成果(27043)
- 发(26155)
- 国家社会(25911)
- 中国(25834)
- 教育部(23583)
- 创(23317)
- 课题(22628)
- 大学(22266)
共检索到29088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高群 柯杨敏 曾明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形势下,如何确保食糖产品供给稳定与区域供需平衡、及时调整产业政策与区域布局策略具备重要意义。基于1978—2015年省域层面数据,采用空间洛伦兹曲线的集中化指数,从产业整体和品种细分两个视角分别展开糖料作物生产布局动态演进趋势定量分析。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糖料作物生产集中化程度明显提升,甘蔗和甜菜生产均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位置迁移。其中,甘蔗集中化指数变动路径与糖料作物产业整体更为接近,其集中化贡献程度优于甜菜,呈现"U"型变动轨迹,生产逐步向广西、云南等地集中;而甜菜为"升—降—升—降—升"的类"M"型波浪式演进,东北传统产区地位正在下降,主产区正在向西北省域迁移,且集中化水平仍存在提升空间。文章提出甘蔗才是食糖产业发展之关键,确保食糖产业安全首要任务是稳抓广西、云南两省区甘蔗生产;此外,还应进一步优化甜菜优势区域布局,提升新疆、内蒙古等西北产区优势的同时稳住东北传统产区。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崔奇峰 蒋和平 周宁
本文利用综合比较优势指数,对1995~2009年中国糖料作物生产的地区比较优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受经济效益等因素的影响,糖料作物生产呈现出以下特征:具有综合比较优势的省区不断减少;糖料作物优势产区表现出具有综合比较优势,这主要是由规模优势决定的;甘蔗逐渐占据糖料作物生产的主导地位;糖料作物生产向优势地区集聚。基于上述分析,本研究认为加强糖料作物优势产区建设、提高糖料作物单产和含糖率、采取甘蔗和甜菜并重发展的措施将有效提高糖料作物的生产能力。
关键词:
糖料作物 地区比较优势 综合比较优势指数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高群 张有望 柯杨敏
测度了1978—2013年国内糖料作物产量变化特征,并运用LMDI模型对主要贡献因子展开时空分解研究。结果显示:1整体来看,由科技进步等因素促成的单产提升是糖料总产增长的根本原因;2具体到品种,糖料总产显著增加的主要因素依次为甘蔗生产面积的扩大、甘蔗与甜菜单产的提升,而甜菜播种面积的缩减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糖料总产提升的速度;3从区域布局来看,糖料生产逐步向优势区域集中并呈现出"西移"趋势,产业集中度明显提高,且各省糖料总产变化与分品种因素分解效应均存在着显著差异。文章提出要依赖现代化科技提升糖料单产水平、重点推动甘蔗规模化生产、优化区域布局等建议。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司伟
本文运用概率优势模型 ,对中国糖料生产的地区优势进行比较 ,发现中国糖料种植区域布局的转移符合比较优势。广西、云南、新疆和内蒙古之所以具有种植糖料作物的优势 ,很大程度上在于这些地区具有种植技术水平、规模和自然条件等方面的优势
关键词:
糖料 概率优势 地区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王金朔 曹雪 金晓斌 周寅康
从粮食生产、粮食供需和粮食运输变化等角度,采用对比分析、交互引证等方法,分析1644-1949年(清朝和民国时期)中国粮食生产能力和粮食运输格局的变迁过程,得到以下主要结论:1清代,粮食富余区主要是湘、鄂、赣、皖,粮食不足区主要是闽及粤琼地区。清中后期,川渝和东北地区由粮食自足区变成粮食富余区,同时,苏、浙、京津冀、豫、鲁等成为粮食不足区;民国时期,粮食不足区进一步扩大,而皖、赣、湘、桂和东北地区是主要的粮食富余区;2清代粮食运销以水运为主,陆运为辅,粮食流通主要从经济欠发达地区流向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民国时期,川渝不再作为粮食输出省份,皖及东北地区成为主要供应地,鄂成为重要的粮食中转省份。...
关键词:
粮食供需 粮食运输 空间格局 历史时期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程潞
一、我国糖料作物生产发展和布局现状糖料作物是食品工业的重要原料。我国国土辽阔,北起寒温带,南至热带,大部分地区位于北纬20°~50°之间。按照热量、光照和水分条件,南部适合种植甘蔗,北部宜于种植甜莱,这种有利于发展南“蔗”北“菜”的自然条件,为世界各国所少有。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孙圣民
本文尝试将游说和权力分配引入到中国农村1978年前后土地产权制度变迁的模型化分析中,利用新旧制度下生产收益差额的函数表达式,刻画制度变迁成败及地区差异性的临界条件,揭示制度变迁中游说、权力分配的作用。研究表明,在存在游说和制度转换成本时,制度创新发生和持续下去的条件受农村干部的合法收益、制度转换成本和农民的收益折现率等变量的影响。在既定权力分配格局下,贫困农民和农村干部组成的制度创新团体,可以通过赎买实现其地方性政策在全国层面的制度化认可,此制度变迁路径是农民、农村干部和中央政府的最优选择,从而说明由不同内容的地方性政策合并形成的中央制度是有效率的。游说、权力分配可以影响制度变迁的方向和进程,...
关键词:
土地产权 制度变迁 游说 权力分配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苏少之
1949—1978年,中国的城市化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70年代末,中国的城市化水平仍然很低,但与经济发展基本上是同步的。当然,在中国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又有一些重要的、特殊的因素制约着城市化的发展,需要我们认真加以研究,正确地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为今后城市化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武力
1 978— 2 0 0 0年间的城市化与过去相比 ,无论是政策上 ,还是速度上都有很大变化 ,城市化表现出加速趋势。但是由于这个时期的城市化是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背景下进行的 ,发展小城镇就成为比较可行的选择 ,因此也带来了隐性城市化和准城市化的问题。随着改革的深入 ,应该实行大中城市和小城镇共举的发展方针 ,以适应中国人口太多和资源短缺的国情。
关键词:
城市化 小城镇 集聚效应 户籍制度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司伟 王秀清
本文应用Nerlove模型与Wickens and Greenfield模型分别测算并对比了不同经济背景下糖料生产的供给反应。研究发现,经济环境存在差异,收购价格对糖料供给的影响也不相同。1980年以后,两种糖料作物短期都不具有供给弹性,但有长期供给弹性。与甘蔗相比,甜菜生产对价格变动较为敏感。除了受收购价格的影响之外,糖料种植地区竞争性农产品价格、经济发展水平和投入成本的变化都对糖料作物的供给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关键词:
糖料 供给反应 价格模型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婧 傅漫琪 孙悦 刘斌 王小慧 陈阜
为阐明我国芝麻生产的时空变化特征,基于1985—2015年的我国县域芝麻生产统计数据,采用集中度、重心迁移、产量贡献率、优势度等指标,对我国芝麻种植面积、产量和单产的时空动态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1985—2015年,我国芝麻产量和面积的分布基本一致,主要集中在大别山山脉一带和辽宁省西北部;全国芝麻单产水平不断提升,种植面积自2000年起小幅缩减,而产量变化处于明显的波动状态。2)30年间,全国芝麻产量集中度和面积集中度变化波动较小,集中地区分布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我国芝麻产量、面积重心同步向南偏西方向迁移,迁移距离分别为252和344km。3)我国芝麻生产的主导因素一直为面积,占比为40.0%—49.9%;我国芝麻的生产优势区主要在河南、安徽、湖北、江西四省。近30年来,我国芝麻种植变化受其自身特性、病虫害、湿害以及政策等影响,芝麻生产受到一定的限制。因此,优化和调整我国芝麻生产的政策倾向、种植结构、良种研发以及栽培管理等方面尤显关键。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叶明确
1978—2008年,中国的经济重心以1991年和2003年为界,先后经历了向西南、东南和东北方向移动的三个阶段。为分析重心迁移的主导因素,首先指出了一般的贡献度分解方法在重心法研究中的不适用性及其原因,提出了一种基于夏普里值的、适用于重心法的分解方法。基于此方法,给出了在中国经济重心移动过程中的"引擎"和"逆引擎"省市和地区,并发现:第一阶段重心西移的原因既非西部投资的延迟效应,也非广州发展的副产品,而是由于东北经济发展过缓引起的。第二阶段重心东移的主要原因并未长三角和珠三角的较量的结果,而是西部经济发展速度过缓为主导,辅之以东部特别是长三角地区的快速发展所致。第三阶段重心北移的主要原因也并非"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效果,而是完全是由西部发展过缓引起的。最后对区域发展政策做出评价,并指出优先发展西部经济是保证中国经济高速均衡发展的关键因素。
[期刊] 中国注册会计师
[作者]
张建波
注册会计师制度的恢复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事件,构成了我国40年来中国审计改革的基本背景。变,是这个时代审计的主旋律。基于企业的审计信息技术变迁与审计制度创新贯穿40年审计改革的始终,因此认真总结40年来的审计改革与发展的经验,对于指导现实工作,推进行业更好更快地向前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