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008)
- 2023(13179)
- 2022(10846)
- 2021(10115)
- 2020(8234)
- 2019(18677)
- 2018(18097)
- 2017(32810)
- 2016(17834)
- 2015(20290)
- 2014(19716)
- 2013(19669)
- 2012(18677)
- 2011(17352)
- 2010(17272)
- 2009(16154)
- 2008(15992)
- 2007(13989)
- 2006(12670)
- 2005(11521)
- 学科
- 济(94761)
- 经济(94680)
- 管理(47243)
- 业(43937)
- 方法(35570)
- 企(32952)
- 企业(32952)
- 数学(31850)
- 数学方法(31568)
- 中国(25417)
- 农(21714)
- 学(20569)
- 地方(19770)
- 财(18317)
- 贸(18255)
- 贸易(18247)
- 易(17767)
- 业经(17077)
- 制(15213)
- 农业(14936)
- 地方经济(13549)
- 环境(13459)
- 融(13113)
- 金融(13111)
- 银(12918)
- 银行(12861)
- 行(12445)
- 和(11648)
- 体(11550)
- 发(11151)
- 机构
- 大学(273386)
- 学院(267801)
- 济(124993)
- 经济(122973)
- 研究(105045)
- 管理(95878)
- 理学(82749)
- 理学院(81688)
- 管理学(80288)
- 管理学院(79820)
- 中国(79606)
- 科学(63874)
- 京(58482)
- 所(54676)
- 财(53217)
- 农(52144)
- 研究所(50103)
- 中心(46002)
- 财经(42832)
- 业大(42159)
- 农业(41303)
- 经济学(40954)
- 经(39272)
- 江(38349)
- 北京(37247)
- 院(37088)
- 经济学院(36807)
- 范(34829)
- 师范(34375)
- 科学院(32716)
- 基金
- 项目(179644)
- 科学(141527)
- 基金(134740)
- 研究(123095)
- 家(121655)
- 国家(120715)
- 科学基金(100912)
- 社会(83291)
- 社会科(79093)
- 社会科学(79071)
- 基金项目(70479)
- 省(65611)
- 自然(65247)
- 自然科(63801)
- 自然科学(63779)
- 自然科学基金(62710)
- 划(57539)
- 教育(55336)
- 资助(54982)
- 编号(44843)
- 重点(41746)
- 部(40956)
- 发(39485)
- 国家社会(36890)
- 创(36497)
- 成果(36491)
- 科研(34770)
- 教育部(34740)
- 中国(34596)
- 创新(34518)
- 期刊
- 济(138535)
- 经济(138535)
- 研究(84105)
- 中国(54075)
- 学报(51067)
- 农(46749)
- 科学(45628)
- 财(39124)
- 大学(38063)
- 学学(36186)
- 管理(35761)
- 农业(31874)
- 经济研究(24709)
- 融(23921)
- 金融(23921)
- 财经(22821)
- 教育(22254)
- 技术(20069)
- 经(19955)
- 问题(18459)
- 业经(18384)
- 贸(18177)
- 业(18143)
- 国际(17048)
- 世界(16490)
- 技术经济(14482)
- 版(13578)
- 统计(13419)
- 业大(12897)
- 资源(12560)
共检索到41272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叶明确
1978—2008年,中国的经济重心以1991年和2003年为界,先后经历了向西南、东南和东北方向移动的三个阶段。为分析重心迁移的主导因素,首先指出了一般的贡献度分解方法在重心法研究中的不适用性及其原因,提出了一种基于夏普里值的、适用于重心法的分解方法。基于此方法,给出了在中国经济重心移动过程中的"引擎"和"逆引擎"省市和地区,并发现:第一阶段重心西移的原因既非西部投资的延迟效应,也非广州发展的副产品,而是由于东北经济发展过缓引起的。第二阶段重心东移的主要原因并未长三角和珠三角的较量的结果,而是西部经济发展速度过缓为主导,辅之以东部特别是长三角地区的快速发展所致。第三阶段重心北移的主要原因也并非"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效果,而是完全是由西部发展过缓引起的。最后对区域发展政策做出评价,并指出优先发展西部经济是保证中国经济高速均衡发展的关键因素。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冯宗宪 黄建山
文章首先阐述重心问题及分析方法,然后,分别从移动方向、距离、速度、原因等方面详细分析了经济重心、产业重心的动态变化特点,最后从整体上对比研究了产业重心与经济重心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
产业重心 动态变化 区域差距 对比研究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沈坤荣
本文以现有文献为基础,考察经济增长理论的最新发展。采用经济计量分析方法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因素进行分解,并就我国近20年制度变迁的增长效应进行经济计量检验。一、经济增长理论的最新发展:文献概览经济增长理论以经济长期增长为研究对象,分析各增长因素在经济长期...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柏培文
本文旨在探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隐性失业人口水平及其影响因素。从隐性失业人口水平估算结果来看,自1978年以来,隐性失业人口数量从3902.8万呈波浪式增加,到2002年达到21598.4万高峰,此后隐性失业人口开始迅速下降,直至隐性失业人口总体消除;隐性失业率在2003年之前基本在9—30%之间呈波浪式、缓慢增加的趋势波动,第一个波峰在1982—1984年,第二个波峰在1990—1991年,第三个波峰在2001—2002年,此后隐性失业率快速下降,自2004年以来隐性失业率几乎为0。从隐性失业人口水平影响因素来看,科技进步、市场化、产业结构演进、公开失业水平和经济增长等不同程度降低社会的隐性失业...
关键词:
隐性失业人口 隐性失业率 影响因素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朱孟珏 李芳
随着中国城市经济的发展以及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人口迁移的空间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本文基于1985-2015年全国省际人口迁移矩阵数据,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探讨中国省际人口迁移网络的整体特征以及每个节点在网络中的地位作用。研究结论为:(1)省际人口迁移网络密度经历了1985-2000年的缓慢下降、2000-2015年持续上升的过程,与西北、西南和中部主要人口迁出地向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集中性迁移成为发展主流密切相关。(2)人口迁移网络的内向中心势明显大于外向中心势,说明人口迁入地相对集中,人口迁出地相对分散。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陈宇峰 朱荣军
文章运用经济重心模型,分析2003~2012年中国经济重心迁移的特征及其均衡性,并结合经济增长理论,采用GranGer因果检验和结构向量自回归分析影响中国经济重心迁移均衡性的因素,结果表明:(1)中国经济重心迁移已呈现出半均衡化的趋势;(2)中国经济重心迁移在东西方向上呈半均衡化趋势的影响因素包括政府消费重心、r&D资本存量重心、从业人员重心和物质资本存量重心的经度变动;(3)中国经济重心在南北方向上呈半均衡化趋势的影响因素则包括从业人员重心、人力资本重心和财政支出重心的纬度变动。
关键词:
经济重心 迁移 半均衡化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丁志帆
中国经济发展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体制改革道路,所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其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是最根本的制度变迁之一。市场化进程所释放的制度红利,不仅激活了微观主体的经济活力,更有效的实现了宏观经济的平稳运行。然而,对于市场化进程究竟如何影响了中国宏观经济,尤其是经济波动的问题,理论界的研究尚不深入。本文根据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时间将转型期划分为增量改革阶段和存量改革阶段,并利用HP滤波法对1978~2010年中国经济37个主要宏观经济运行指标进行剔除趋势处理,进而从波动性、共动性和粘滞性三个特征维度提炼出全样本时期和市场化程度不同的两个阶段中国经济波动的特征事实。研究发现,随着经...
[期刊] 世界经济研究
[作者]
贺平
70年来,中国经济外交的发展变化大致可以划分为"游离型""回归型""融入型"和"引领型"四个阶段。经济外交中,"经济"与"外交"日益实现双向互动,越来越体现出工具理性与目的理性的双重特性。影响不同时期中国经济外交的因素主要有四个:中国自身综合国力特别是经济实力的变化;世界经济以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态势;中国对于国际格局及世界经济的战略立场;中国对于经济与外交关系的整体认知和态度。由此促使70年来的中国经济外交在行为主体、手段方式、机制建设、风格取向和内外联动上表现出一系列的整体演变特征。
关键词:
经济外交 战略意图 影响因素演变特征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何林
影响2002年中国经济增长的有利因素有:以扩大和培育内需为主导的宏观经济政策、民间投资需求出现恢复性增长、工业结构调整与发展并进。但也存在值得注意的问题:居民消费需求增长存在制约、农民收入水平亟待提高、出口形势不容乐观。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萧凌波
重建历史时期极端气候灾害的时空格局,对于认识当前和未来的灾害演变趋势,辨识灾害高风险区,更好地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清史·灾赈志》中的历史水灾记录,以县级政区为单元,逐年提取了1736-1911年间中国境内的8582个水灾发生地点;利用核密度估计法对这一时期及3个特征时段(1736-1795、1796-1850和1851-1911年)的水灾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并结合风险理论框架讨论水灾多发区的分布及迁移的影响因素。主要结论如下:(1)1736-1911年水灾多发区主要集中在华北平原北部的海河、黄河下游,淮河下游,长江中下游三大平原及沿江地带,与现代分布格局存在一定差异;(2)华北平原北部是清代水灾最为集中的区域,这与当时华北平原降水偏多有关,而进入19世纪后,当地社会经济系统的高脆弱度也大大加重了灾情;特别是1855年黄河改道后,因政府应对不力,使得1851-1911年间鲁西北地区沿黄河下游河道出现一个条带状水灾多发区;(3)19世纪长江中下游地区水灾频次激增,其原因除梅雨变化导致的极端降水事件增多外,人类不合理的农业开发活动大量挤占湿地和水体,也在相当程度上增大了当地面对水灾时的物理暴露度。
[期刊] 贵州财经学院学报
[作者]
林柏
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对中国技术引进的目的、方式、消化吸收引进技术的动力、能力和模式产生了深远影响;各阶段宏观经济工作质量、技术创新体系的变动使技术引进和技术创新的成效呈现阶段性差异;计划经济体制对技术引进和技术创新产生了双刃剑的作用;这些与国际关系等非经济因素交织在一起使1949—1978年中国工业技术引进和技术创新呈现出不同寻常的特点。
关键词:
技术引进 技术创新 成效 影响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王欣 吴殿廷 肖敏
历史上中国的经济重心曾经不断地移动,产业的兴起及其空间拓展在其中扮演了关键性的角色。农业开发促成了中国古代第一个经济重心区域的形成和后来的几次移动。近代工业的登陆使东部沿海的内在优势得到有效发挥。建国以后现代工业的布局影响着经济重心的移动。改革开放以来,现代工业、服务业和知识经济带来了历史上最快速的经济重心转移。文章还发现,中国经济重心的迁移存在几个特殊的规律。
关键词:
经济重心迁移 产业 现代工业
[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吴晓灵
本文从中国面临的经济形势入手,对当前中国经济发展中亟需解决的重大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提出了有效的解决途径。
关键词:
货币供应 通货膨胀 结构调整 制度建设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黄泰岩 张培丽
本文对2008年我国18本样本期刊上发表的全部学术论文按专题进行分类统计,得出了2008年中国经济研究前10大热点,并参照2003~2007年的热点排名,从十二个方面阐述了2008年中国经济研究热点排名变化的主要特点,以及相对于2007年我国2008年经济理论研究的主要进展。
关键词:
中国经济研究 热点排名 经济理论研究进展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金碚
2008年,中国将进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新阶段。中国经济的发展将使世界和我们自己再次惊叹:中国所发生的变化比人们预料的要快得多。2008年,同时也是中国改革开放的30周年,标志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探索进入了新的征程。2008年,中国经济的显著特征和趋势引人关注,本文对此进行了六个方面的梳理总结,各种迹象表明,中国正在逐步走近成熟经济的门槛。
关键词:
成熟经济 经济趋势 科学发展 和谐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