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643)
- 2023(12469)
- 2022(10997)
- 2021(10452)
- 2020(8555)
- 2019(20106)
- 2018(19566)
- 2017(37429)
- 2016(20264)
- 2015(22553)
- 2014(22596)
- 2013(22460)
- 2012(20777)
- 2011(18709)
- 2010(18519)
- 2009(16814)
- 2008(16241)
- 2007(13773)
- 2006(11929)
- 2005(10410)
- 学科
- 济(88265)
- 经济(88195)
- 管理(54575)
- 业(52209)
- 企(42758)
- 企业(42758)
- 方法(38244)
- 数学(33290)
- 数学方法(32952)
- 地方(23108)
- 农(23067)
- 中国(22197)
- 业经(19503)
- 学(19085)
- 财(18741)
- 农业(15403)
- 贸(14162)
- 贸易(14154)
- 制(14108)
- 易(13637)
- 和(13613)
- 环境(13392)
- 技术(13100)
- 地方经济(12981)
- 理论(12780)
- 产业(12625)
- 务(11250)
- 融(11227)
- 金融(11223)
- 财务(11193)
- 机构
- 大学(284380)
- 学院(282757)
- 管理(114494)
- 济(113901)
- 经济(111495)
- 理学(100268)
- 理学院(99067)
- 研究(98558)
- 管理学(97329)
- 管理学院(96829)
- 中国(71093)
- 科学(62863)
- 京(61149)
- 所(49060)
- 财(48600)
- 农(45190)
- 研究所(45136)
- 中心(44320)
- 业大(43044)
- 江(39922)
- 财经(39482)
- 范(39226)
- 师范(38884)
- 北京(38583)
- 院(36704)
- 经(35996)
- 农业(35285)
- 经济学(33342)
- 州(32640)
- 师范大学(31816)
- 基金
- 项目(203091)
- 科学(160635)
- 基金(147879)
- 研究(147815)
- 家(129323)
- 国家(128305)
- 科学基金(110393)
- 社会(93142)
- 社会科(88353)
- 社会科学(88332)
- 基金项目(79977)
- 省(79012)
- 自然(72413)
- 自然科(70677)
- 自然科学(70664)
- 自然科学基金(69397)
- 划(67002)
- 教育(66309)
- 编号(59803)
- 资助(59777)
- 成果(47395)
- 重点(45846)
- 发(44786)
- 部(44107)
- 创(42087)
- 课题(41073)
- 创新(39298)
- 科研(38609)
- 国家社会(38136)
- 教育部(37516)
- 期刊
- 济(123155)
- 经济(123155)
- 研究(83560)
- 中国(51371)
- 学报(45172)
- 科学(43179)
- 管理(40625)
- 农(40185)
- 财(34153)
- 大学(33702)
- 学学(31649)
- 教育(30127)
- 农业(28571)
- 技术(24106)
- 融(20818)
- 金融(20818)
- 业经(20489)
- 经济研究(19770)
- 财经(18223)
- 问题(16152)
- 图书(15976)
- 经(15586)
- 科技(14827)
- 业(14659)
- 资源(14559)
- 理论(14481)
- 技术经济(14016)
- 实践(13377)
- 践(13377)
- 现代(13066)
共检索到40733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闫人华 熊黑钢 瞿秀华 郑丽丽
以1975—2010年8个年份的县域产业数据为基础,运用探索性空间统计方法(ESDA)对该时段新疆县域产业结构发展格局的时空差异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从总体空间格局来看,新疆县域产业发展水平具有较强的正空间自相关性,集聚态势显著,并呈现出以2000年为拐点先增强后减弱的趋势。"五五"时期以来,主要分布在北疆、东疆的产业发展热点区域由单一的核心区域向东扩展为三大核心区并列("克拉玛依—奎屯—乌苏"、"乌鲁木齐—昌吉"、"哈密—吐鲁番"),进而连接形成天山北坡优势产业带;但"十五"时期以后,产业带又收缩为原有的三个核心区。新疆冷点区域主要集中于西南部,其范围呈现出2000年以前不断向东扩张到阿克苏、和田东部地区,而2000年以后又开始向西退缩至和田西部、喀什地区。总体来看,沿东北到西南方向,新疆产业结构的集聚分布呈现出"热点区—次热区—次冷区—冷点区"的阶梯环形带,并有按梯度推移模式扩展的趋势。资源禀赋、区位条件和区域政策环境是促使产业结构时空格局发生演化的重要因子,其中改革开放和自1999年底开始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对新疆产业空间格局演化的推动作用更为明显。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何剑 李健
本文从时间层面和地理空间集聚角度,运用VAR模型的脉冲响应分析法,探讨了县域产业结构调整差异化的问题。结果表明:如果忽略县域差异性,新疆"产业结构合理化"对经济增长会产生抑制作用,"产业结构高度化"提高将会在短期内对经济产生较强的正向影响;新疆县域经济空间相关性较弱、空间聚集不显著,仅有乌鲁木齐和克拉玛依是区域性经济中心,同质化的调整模式反而会使县域间的差距越来越大;产业结构调整需考虑地域差异性,核心是促进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宜采取适合当地的调整模式提高经济系统的升级能力。
关键词:
产业结构调整 脉冲响应 空间自相关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韩延玲 高志刚
产业结构的演进和转换是经济发展的本质特征,也是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关键。文章从影响区域产业结构转换的技术创新能力、需求能力、供给能力、对外贸易发展、经济政策等因素出发,从5个方面构建了由13个指标组成的区域产业结构转换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在此基础上采用主成分分析、层次分析和均方差3种方法的组合评价法对新疆县域产业结构转换能力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建议。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春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就业弹性系数却快速下降。文章综合应用了核密度函数、样带、地统计、面板数据模型等多种研究方法,分析了中国县域就业水平的空间格局,并对中国东、中、西部县域经济就业弹性进行估计,揭示了这三大地带经济增长率与就业率之间关系的差异。通过就业弹性双对数模型得出中国县域经济对就业的带动作用甚微,且有地带差异。文章从空间角度为就业与经济之间的关联机理探讨提供了新视角。
关键词:
就业弹性 空间分异 面板数据模型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胡灿伟 张俊飚
基于湖北省2009年县域经济发展数据,采用主成分分析和空间分析等方法,对县域经济发展的空间特征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湖北省县域经济呈现"双核结构""、金字塔结构""、圈层结构"和"点-轴结构"空间特征,省内发达县域(第一、二圈层)位于"宜昌市和武汉市"两个内核周边,沿长江、沪蓉高速、京广、京九、焦枝铁路等轴线集中;第三圈层位于江汉平原核心和东部,第四圈层位于省际边缘区;从空间上看,湖北省县域经济形成小范围的"高-高"集聚,但不存在明显的"低-低"聚集,出现聚积发展型、极核发展、均衡发展、边缘发展四种类型。根据分析,本文提出建设武汉-荆州都市连绵区、打造宜昌市和襄樊市城市增长极点、强化"两轴四...
关键词:
县域经济 空间分异 湖北省 优化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春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就业弹性系数却快速下降。文章综合应用了核密度函数、样带、地统计、面板数据模型等多种研究方法,分析了中国县域就业水平的空间格局,并对中国东、中、西部县域经济就业弹性进行估计,揭示了这三大地带经济增长率与就业率之间关系的差异。通过就业弹性双对数模型得出中国县域经济对就业的带动作用甚微,且有地带差异。文章从空间角度为就业与经济之间的关联机理探讨提供了新视角。
关键词:
就业弹性 空间分异 面板数据模型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乔家君 周洋
县域经济是推动区域发展的重要力量。选择河南省新郑市,借助Arc GIS软件,分析了土地利用类型及其变化(1990—2014),并调研了所辖331个村庄。研究发现:空间界面理论是揭示县域经济空间分异的重要理论,但其展现形式、类型、效应呈现出较大差异;多重空间界面叠合区优于单一空间界面区,又通常优于非空间界面区,人为空间界面区多数好于自然空间界面区,开放式空间界面区优于封闭式空间界面区;研究区大致可划分为五种空间界面类型:城(镇)乡界面、基础设施界面、自然界面、资源界面、非空间界面,主要表现为城镇扩张改造、基
关键词:
县域经济 空间分异 空间界面 新郑市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乔家君 周洋
县域经济是推动区域发展的重要力量。选择河南省新郑市,借助Arc GIS软件,分析了土地利用类型及其变化(1990—2014),并调研了所辖331个村庄。研究发现:空间界面理论是揭示县域经济空间分异的重要理论,但其展现形式、类型、效应呈现出较大差异;多重空间界面叠合区优于单一空间界面区,又通常优于非空间界面区,人为空间界面区多数好于自然空间界面区,开放式空间界面区优于封闭式空间界面区;研究区大致可划分为五种空间界面类型:城(镇)乡界面、基础设施界面、自然界面、资源界面、非空间界面,主要表现为城镇扩张改造、基础设施新建或改扩建、资源开发占用、搬迁改造等经济活动。空间界面的形成、发展、演变与转化是导致县域经济空间分异与重组的内在作用力。
关键词:
县域经济 空间分异 空间界面 新郑市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刘玉 唐秀美 潘瑜春 胡月明
基于产业结构视角,系统揭示区域农林牧渔业增长的空间特征,有助于制定科学的农业发展策略。研究借助Esteban-Marquillas拓展模型将县域农业增长分解为份额分量、产业结构分量、净竞争分量和资源配置分量,并借助ESDA方法系统分析2000—2014年京津冀地区县域农林牧渔业增长的空间特征。结果表明:1)2000—2014年,京津冀地区农林牧渔业总体呈现增长态势,且种植业和牧业是农业增长的主要产业。2)京津冀地区县域农业增长具有显著的同质集聚性,集聚效应表现为渔业>牧业>林业>种植业。就产业各分量而言,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赵业婷 李志鹏 常庆瑞
论文以陕西省兴平市为例,采用2009年实测的耕层土壤碱解氮数据,运用地统计学结合GIS技术,建立其最佳半方差函数模型,分析关中盆地农田土壤碱解氮的空间特征、丰缺状况及其含量变化,为土壤培肥和农业生产提供理论基础。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碱解氮含量介于7.70~82.60 mg.kg-1,多集中在30~40 mg.kg-1,平均37.76 mg.kg-1,较第二次土壤普查下降28.62%。在间距约300 m的采样尺度下,最优理论模型为指数模型,表现为弱的空间相关性,施肥管理、种植制度等随机因素起主导作用。含量高低区域分布明显,大致呈中间高四周低格局。72.67%的农田氮素缺乏,27.33%的农田氮素...
关键词:
土壤碱解氮 空间变异 地统计学 兴平市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杨阳 张红旗
基于全国2014个县域农业统计数据,在GIS技术支持下,分析了中国农业生产率的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中国农业劳动生产率较高的县(市)数299个,主要分布在三江平原、燕山太行山山麓平原、胶东半岛与冀鲁豫低洼平原、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和江淮平原东部、福建西部,以及新疆的部分地区;低值县(市)数201个,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大部地区、川滇高原、黔桂岩溶地区、秦巴山区、内蒙古及长城沿线西部、桂南滇西地区,以及藏南部分地区。土地生产率较高的县(市)数197个,集中分布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鄱阳湖平原、苏皖平原和长江三角洲平原;低值县(市)数277个,主要分布于松嫩平原西部、三江平原、内蒙古东部、黄土高原...
关键词:
县域 农业生产率 GIS 空间差异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杜宏茹 权晓燕 段祖亮
1990年以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155个团场区域开发的空间分异性分析表明:兵团团场区域开发整体水平提升,不同地域间团场发展态势也表现出鲜明的空间分异性。天山北坡团场具备整体的区域提升优势,塔河流域团场集聚增长较快,各独立片区集聚增长性相对较弱。团场区域发展的空间分异特征具有突出的区位指向性。在此基础上提出兵团区域开发的"两带、五区"的空间组织和发展战略思路。
关键词:
兵团 区域开发 空间分异 集聚扩散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杜霞 钱宏胜 吴殿廷
运用GEODA软件中的ESDA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以人均GDP为指标,结合变异系数,对山东省近10年来县域经济差异的空间格局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山东省县域经济差异近10年来逐渐加大;高高型地区空间自相关明显,范围不断扩大,从东部沿海地区向鲁北地区扩散,低低型区域主要集中在鲁西和鲁南地区,后期逐渐向鲁北和鲁中地区扩大;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呈现出北高南低、东高西低的高低交错空间格局,极化效应明显;热点区主要集中在以济南、青岛为核心的鲁中和沿海地带,还有北翼的黄河三角洲地带,冷点区集中分布在鲁西、鲁西北边缘地带、鲁中南地区。从政府政策、产业基础、区位因素等方面对空间格局的形成原因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县域发展 空间分异 ESDA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蒋国富 刘长运
以河南省县域为研究单元,选取度量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10个相对指标,运用主成分分析及ARCGIS9.2和GeoDA软件提供的空间分析方法揭示了县域经济差异的空间分异特征。分析结果表明:①河南省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性显著;②总体空间分异特征表现为:浅山丘陵及山前平原区经济发展水平最高,山区县域其次,低海拔平原区县域经济普遍落后;③县域经济空间聚积特征明显,发达经济圈位于郑州—洛阳段及其邻近县市;④LISA值表明,河南省目前存在着三个明显的经济塌陷区。
关键词:
河南省 区域差异 GIS 空间分析
[期刊] 税务与经济
[作者]
刘国斌 杨富田
传统的东北地区县域产业结构不合理,限制了县域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在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下需要进行产业结构升级,改善县域产业结构,通过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农产品加工业、与工业生产相关的配套设施产业、"互联网+产业"的信息化产业,不断优化东北地区县域产业结构,使东北地区县域一二三产业相互融合协调发展。在此基础上,通过加强乡村旅游监督管理,树立乡村旅游品牌;创造良好的经济社会环境,提升农产品加工业的核心竞争力;打造电子商务平台,发展线下物流,促进现代新兴产业结构升级等对策,解决东北地区县域产业结构升级进程中的矛盾,推动东北地区县域产业结构更加趋于合理、高级。
关键词:
新常态 产业结构 县域 东北地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