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140)
- 2023(7682)
- 2022(7024)
- 2021(6813)
- 2020(5871)
- 2019(14177)
- 2018(13863)
- 2017(25713)
- 2016(14585)
- 2015(16937)
- 2014(17355)
- 2013(17528)
- 2012(17085)
- 2011(15436)
- 2010(15757)
- 2009(14965)
- 2008(15275)
- 2007(13811)
- 2006(11986)
- 2005(10985)
- 学科
- 济(63245)
- 经济(63184)
- 管理(37119)
- 业(35237)
- 方法(28820)
- 企(26747)
- 企业(26747)
- 数学(25620)
- 数学方法(25317)
- 农(18379)
- 地方(17306)
- 中国(16755)
- 学(15404)
- 财(15259)
- 制(13756)
- 贸(12248)
- 贸易(12242)
- 农业(12129)
- 易(11714)
- 业经(11550)
- 银(11496)
- 银行(11464)
- 融(11398)
- 金融(11396)
- 行(10962)
- 和(9287)
- 体(9076)
- 环境(8946)
- 务(8731)
- 财务(8710)
- 机构
- 大学(213737)
- 学院(211822)
- 济(83399)
- 经济(81405)
- 研究(78157)
- 管理(76228)
- 理学(64225)
- 理学院(63296)
- 管理学(61902)
- 管理学院(61503)
- 中国(61159)
- 科学(51102)
- 京(48032)
- 农(42983)
- 所(41922)
- 财(39346)
- 江(38806)
- 研究所(38120)
- 中心(37499)
- 业大(35100)
- 农业(34229)
- 财经(30271)
- 范(29965)
- 北京(29853)
- 师范(29609)
- 州(27880)
- 院(27820)
- 经(27251)
- 省(26754)
- 经济学(25187)
- 基金
- 项目(137365)
- 科学(105583)
- 基金(97231)
- 研究(96387)
- 家(86039)
- 国家(85300)
- 科学基金(71062)
- 社会(58259)
- 省(54941)
- 社会科(54911)
- 社会科学(54887)
- 基金项目(52179)
- 自然(47687)
- 划(46669)
- 自然科(46489)
- 自然科学(46473)
- 自然科学基金(45617)
- 教育(44218)
- 资助(40854)
- 编号(39339)
- 成果(32811)
- 重点(31893)
- 部(30358)
- 发(30066)
- 课题(28325)
- 创(26978)
- 科研(26947)
- 计划(26882)
- 创新(25439)
- 大学(25167)
共检索到33462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杨达源 黄贤金 施利锋 李升峰
江心岛沿江地区的泥沙淤积、水流侵蚀以及江堤坍塌对江心岛面积形态、滩涂围垦、航道变化、河口生态等都会产生重大影响。以长江干流第二大江心岛——扬中市为研究对象,基于遥感影像监测了1973~2017年沿江区域冲淤变化和塌江区域,结合多种资料分析变化成因。结果表明:(1) 1973~2017年扬中市沿江地区冲淤变化分3个阶段,不同阶段淤积和冲蚀特点鲜明;(2)经过经纬度定位,扬中市塌江区域发生在1930年扬中市主岛太平洲右侧两个江心岛之间的夹江与西南—东北向的一条古河道的交汇处;(3)塌江事件与常规水流冲刷无关,古河道出口被堵形成水压,沿江区域江底"深槽"引发"旋流"掏空底部泥沙,加上汛期后江水下泄,内外压力差加大直接引发塌江。
关键词:
江心岛 冲淤 古河道塌江 遥感 扬中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潘剑君 邹军
用两个时期的LandsatTM遥感图象,经多种技术的图象处理,特别是图象自动分类识别和两个时相遥感图象的交叉分析处理,对江苏省扬中市的土地利用现状进行了动态监测。发现扬中市的土地利用类型发生明显变化,城市的扩展使耕地锐减。利用遥感技术对土地利用状况进行经常性的动态监测很有必要
关键词:
土地利用 遥感影象 动态监测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马慧晨 郭磊城 吴增斌 彭忠
感潮河流是以单向水流为主、同时受到潮波影响的陆海过渡河段。以长江为例,感潮河段包括大通到江阴近500 km区间。以往对感潮河段地形演变研究主要基于海图水深的冲淤分析,较少考虑河道平面形态的变化。基于1989~2021年间的遥感影像,分析了长江大通-徐六泾河段的平面形态及时空演变特征,定量计算了岸线及河道面积的变化。研究表明近30年来长江感潮河段岸线长度整体增加约4.5 km,江心洲滩面积净增加约96 km~2。河道区间内大型江心洲呈现淤涨态势,中小型江心洲数量和面积减少。河道左右岸线的演变各具特点,河道左岸沿程变幅较大,以年均4.10 m/a向河道淤涨,河道右岸演变呈现明显的时空分布。人类活动(如围垦和筑堤)以及流域水沙变化是该河段河道形态演变的主控因素。研究结果可为长江的航道整治和河道管理提供参考。
关键词:
长江 感潮河段 平面形态 遥感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高永鹏 姚晓军 刘时银 祁苗苗 段红玉 刘娟 张大弘
冰川跃动是冰川动力不稳定性的表现,影响着全球约1%的冰川。基于1973-2018年208景Landsat MSS/TM/ETM+/OLI遥感影像,对布喀达坂峰地区不同时期前进冰川进行遥感识别。结果表明:(1)1973-2018年布喀达坂峰地区共有7条冰川发生过前进,其中冰川末端快速退缩型冰川有3条,冰川末端波动前进型和冰川末端稳定型冰川各有2条。莫诺马哈冰川和5Y542H0020冰川可能为跃动冰川,且前者正处于跃动阶。(2)近45年间布喀达坂峰地区7条冰川共出现过25次前进现象,各条冰川发生前进次数均多于(含)2次;前进冰川发生时间主要集中于2000s(7次)和1970s(6次)。该地区冰川在各月份均发生过前进现象,推断该地区前进冰川属斯瓦尔巴型。布喀达坂峰地区冰川前进无明显规律,大多数冰川两次前进时间间隔为10年左右。(3)布喀达坂峰地区冰川前进可能受热控和水控机理共同作用,单一的气候变化尚难以解释其变化机理。
关键词:
前进冰川 冰川跃动 遥感监测 布喀达坂峰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徐娜 贾建华 罗菊花 马荣华 陈远
以多时相Landsat TM/ETM+影像和HJ-CCD影像为数据源,提取江苏省2000、2005及2010年湖泊,分析江苏省湖泊10年的水域面积变化及驱动力。研究结果显示,江苏省湖泊三期水域面积分别为5 902.23、5 891.91和5 883.19km2,全省湖泊面积整体相对稳定,但单个湖泊变化差异较大,变化最明显的是洪泽湖和白马湖。洪泽湖及白马湖10年的动态变化表明,洪泽湖变化主要位于西南方向,白马湖变化明显的是西南与东北方向。进一步从人为和自然因素对其变化驱动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0年间洪泽湖和白马湖周边区域气温升高、降水量及入湖水量的减少是造成水面减小的重要自然因素;洪泽湖10年...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黄家柱 闾国年
在数字长江河道试验中充分发挥遥感技术的作用 ,应用多平台、多时相遥感技术 ,对长江河床演变、江岸变迁、河道边界条件、护岸工程等进行数据采集 ,建立长江河道数据库。开展南通河段水深遥感探测试验 ,在水深遥感机理分析的基础上 ,通过准同步的遥感光谱亮度值与相关水深实测数据的计算 ,建立该河段水深遥感模型 ,对河床水下地形进行反演。试验研究表明 ,应用陆地卫星TM数据对含沙量较高的长江河口段水深进行探测有一定的效果 ,其探测深度可达 5m。对近岸水深条件及岸线资源利用现状进行数据采集 ,在GIS支持下 ,应用地理信息图谱方法对江岸稳定性进行综合评价 ,将岸线根据其稳定性划分为稳定岸、强侵蚀岸、弱侵蚀...
关键词:
遥感 数字长江河道 江苏省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田波 周云轩 郑宗生 刘志国 李贵东 张杰
河口滩涂位于江河入海口前沿,其岸线受江河上游来水来沙、海水潮汐动力和人为因素影响处于不断变化中。针对遥感人工目视解译判读出岸线进行冲淤变化分析方法的不足,提出了面向对象的岸线遥感识别提取方法,阐述了整个遥感迭代识别提取过程。以长江河口崇明东滩为实验区,选取长江口1990年12月4日、1995年4月6日、2000年6月14日和2005年11月27日4个时相的陆地卫星TM/ETM+遥感影像,对其进行基于面向对象的识别处理,直接提取相应年份的岸线和滩涂陆域多边形,对4个年份的陆域多边形进行空间叠加分析,得到了崇明东滩自1990年以来15年间的冲淤空间变化。应用表明面向对象的遥感分析识别技术在河口滩涂...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吴扬 徐建刚 王振波 姜招彩
可达性是指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的容易程度,目前主要运用距离度量法、拓扑度量法、重力度量法、累积机会法等传统度量方法,应用于人文地理学、区域与城市规划等相关研究领域当中。该研究以ArcGIS Desktop9.2平台为技术支撑,通过对影像数据、图形数据以及社会经济等属性数据进行整理来构建矢量数据库(geodata-base),运用GIS矢量和栅格数据的空间分析模块,采用时间成本加权距离方法,对扬中市过江通道建成前后的可达性变化进行了分析。该方法突破了传统的描述性研究,通过进行等时圈分析可以得到节点城市影响腹地的范围,并且可以精确统计出通勤覆盖范围的地域面积、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为地区资源的合理...
关键词:
可达性 时间成本加权距离 GIS 扬中市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唐继刚
根据利用遥感技术对1987~2002年动态变化进行的监测,本文总结出了南京湿地资源的3个动态特征:滩地、沼泽大幅度减少;水系连通性降低;水田大面积减少,水产养殖用地成倍增加。文章认为,自然湿地的生态价值因人类干扰而遭受巨大损失,南京市急需制定兼顾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的自然湿地利用与保护计划。需要指出的是,人工湿地的动态变化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城市扩展的结果,这种变化到目前为止主要是积极的,是在合理范围之内的。
关键词:
遥感 南京 湿地资源 动态特征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媛媛 高志强 宋德彬 李冬雪 宁吉才
潮滩是动态的后备土地资源,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为了实现潮滩的大范围遥感监测,选择江苏近岸辐射沙洲作为研究区,以HJ 1A/1B和Landsat系列卫星影像数据为数据源,基于遥感水边线集合的最外边界方法确定潮滩范围,实现了2009~2017年的潮滩面积提取以及变化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2009~2017年潮滩面积减少量约为219.83 km~2,减幅8.7%。在2009~2014年研究区潮滩淤长面积8.35 km~2, 2014~2017年潮滩蚀退面积达228.88 km~2,减幅9.18%。在2009~2017年,辐射沙洲北翼岸段和南翼岸段主要表现为侵蚀特征,內缘区和中部岸段表现为冲淤交替特征。该方法可以实现大范围、复杂地貌潮滩监测,为江苏省潮滩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数据参考。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毛德华 王宗明 罗玲 任春颖 贾明明
全球变化背景下,湿地生态系统极具敏感性和脆弱性。论文以Landsat tM/EtM+/OLI和国产环境卫星影像为数据源,重建1990、2000和2013年3期东北地区湿地生态系统分布格局;通过将东北地区划分为六大重要湿地分布区,探讨了区域天然湿地与人工湿地的分布和动态空间差异性及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990、2000、2013年东北地区湿地面积分别为11.75×104、10.57×104、10.41×104kM2,湿地率分别为9.45%、8.50%、8.38%。湿地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大兴安岭湿地区是最主要的天然湿地分布区,除水田外的人工湿地主要分布在辽河三角洲湿地区。1990—2013...
关键词:
天然湿地 人工湿地 遥感 东北地区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路利杰 王立辉 李扬 赵鹏程 杨启池 冯奇 肖飞 杜耘 凌峰
丹江口库区是我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核心水源地,良好的生态系统质量是保证水库安全运行和“一泓清水”永续北送的前提。以丹江口库区为研究区,在获取高精度精细生态系统类型数据基础上,基于植被覆盖度FVC(Fractional Vegetation Cover)、叶面积指数LAI(Leaf Area Index)和总初级生产力GPP(Gross Primary Productivity)等生态系统遥感参量构建生态系统质量评估模型,对库区2001~2020年植被生态系统质量进行遥感监测,分析其时空格局演变。研究结果表明:(1)丹江口库区2001和2020年植被生态系统质量指数分别为56.16和78.32。2001~2020年,库区植被生态系统质量逐渐变好,质量指数增加15以上的区域占总面积的81.32%;(2)各县(市、区)生态系统质量有所差异,淅川县和丹江口市生态系统质量指数在2001和2020年均低于库区平均水平,但增量较高,分别增加25.55和23.99;(3)不同生态系统类型中,森林生态系统质量指数最高,但增量较低;(4)2001~2020年,生态系统质量指数随坡度增加而增加,其中0°~3°区域,指数增量最大,3°~15°区域,指数增量随着坡度的增加而增大,15°以上区域,指数增量随坡度的增加逐渐减小。除0°~3°之外,8°~15°区域生态系统质量指数增量最大;(5)植被生态系统质量与降水的偏相关系数绝对值略高于与气温的偏相关系数绝对值,表明生态系统质量受降水的影响比受气温的影响更显著。研究结果可为丹江口库区生态系统管理和保护、生态规划制定提供重要数据支撑,对保障库区生态安全、实现区域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秦中 张捷 都金康
地面水体污染监测技术向空间遥感监测方向的拓展 ,在常规的监测技术基础上增添了新的观察角度 ,同时也反映出在应用现代遥感新技术的过程中 ,面临着需要不断加强改进和提高遥感监测精确度的处理方法。虽然遥感技术可以较大程度地改善常规性区域跨度和时效性方面的不足 ,但是现阶段通过遥感技术所能够采集到的水质信息及其图像判读 ,无论是在硬件技术上还是在软件技术上 ,都仍然存在较大的潜力空间有待于进一步开拓 ,从实际应用的可操作性程度分析 ,遥感技术对水体污染监测在精度方面仍然难以完全替代地面人工的局部监测过程。遥感探测过程和图像处理判读等有关的研究成果表明 ,即使是对水污染特征值显像比较突出的水质项目 ,目...
关键词:
水体污染 遥感 图像判读 空间尺度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杨惠 方斌
产城融合是我国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针对产城分离提出的一种新的发展思路,促进产城融合是推进我国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和统筹城乡发展的最有效路径。文章在分析国内外产城关系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其概念与内涵作了界定,并从产业化发展水平和城镇化发展水平两个维度选取了社会、经济、生态3方面指标,建立产城融合评价体系,并以扬中市为研究区,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扬中市各乡镇产城融合发展现状加以量化。研究结果表明,扬中市各乡镇产业与城镇发展现状基本相融,部分乡镇存在着城镇发展与产业发展不协调的问题,其中市中心所在的三茅镇达到了产城融合发展较好的水平,其它乡镇产城融合发展水平受中心城区的辐射影响以其为中心...
关键词:
产城融合 主成分分析法 融合度 扬中市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周旭 张斌 刘刚才
针对元谋干热河谷植被变化问题,选择多种遥感数据提取NDVI,基于DEM生成地形因子,应用GIS叠加分析其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30a来,元谋干热河谷植被变化经历先剧烈退化后缓慢恢复过程;而且恢复期内,中山区、中高山区、平坡和无坡向恢复效果显著且持续稳定,平坝区、缓坡、斜坡、半阴坡和阴坡强烈的恢复过程伴随有强烈的退化过程,低山丘陵区、中低山区、陡坡、险坡、阳坡和半阳坡均又出现退化趋势,中高山区、险坡和阴坡对植被破坏与恢复重建响应最迅速;植被恢复的空间差异和可持续性差异显著。
关键词:
元谋干热河谷 植被变化 NDVI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