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182)
- 2023(9265)
- 2022(8142)
- 2021(7760)
- 2020(6715)
- 2019(16337)
- 2018(15829)
- 2017(29803)
- 2016(16811)
- 2015(19057)
- 2014(19157)
- 2013(19180)
- 2012(18486)
- 2011(16937)
- 2010(17086)
- 2009(15918)
- 2008(16019)
- 2007(14122)
- 2006(12276)
- 2005(11031)
- 学科
- 济(71013)
- 经济(70951)
- 业(41554)
- 管理(40947)
- 方法(32077)
- 企(31160)
- 企业(31160)
- 数学(28430)
- 数学方法(28135)
- 农(22228)
- 中国(18942)
- 学(18160)
- 财(17605)
- 地方(17341)
- 农业(15155)
- 业经(13894)
- 制(13133)
- 贸(13123)
- 贸易(13119)
- 易(12661)
- 和(10886)
- 融(10345)
- 金融(10340)
- 务(10333)
- 财务(10314)
- 财务管理(10282)
- 银(10180)
- 银行(10126)
- 理论(9907)
- 环境(9904)
- 机构
- 大学(244314)
- 学院(241729)
- 济(96952)
- 经济(94831)
- 研究(89740)
- 管理(86916)
- 理学(74769)
- 理学院(73701)
- 管理学(72200)
- 管理学院(71731)
- 中国(66919)
- 科学(59048)
- 京(53866)
- 农(50341)
- 所(47849)
- 研究所(44004)
- 财(43576)
- 业大(40866)
- 中心(40844)
- 农业(39812)
- 江(37894)
- 范(34679)
- 财经(34422)
- 师范(34312)
- 北京(33878)
- 院(32094)
- 经(31186)
- 经济学(30126)
- 州(29475)
- 师范大学(27927)
- 基金
- 项目(163072)
- 科学(126216)
- 基金(116913)
- 研究(114633)
- 家(104469)
- 国家(103624)
- 科学基金(85989)
- 社会(70274)
- 社会科(66349)
- 社会科学(66327)
- 省(63966)
- 基金项目(62844)
- 自然(57376)
- 自然科(55921)
- 自然科学(55899)
- 划(55065)
- 自然科学基金(54902)
- 教育(52630)
- 资助(47816)
- 编号(46131)
- 成果(38206)
- 重点(38029)
- 发(36076)
- 部(35875)
- 创(32967)
- 课题(32698)
- 科研(31914)
- 计划(31808)
- 创新(31060)
- 大学(29811)
- 期刊
- 济(107380)
- 经济(107380)
- 研究(70428)
- 中国(47707)
- 学报(46096)
- 农(45277)
- 科学(40798)
- 财(34880)
- 大学(33296)
- 学学(31270)
- 农业(30267)
- 管理(28332)
- 教育(24679)
- 融(20860)
- 金融(20860)
- 技术(19915)
- 业(17084)
- 财经(16908)
- 业经(16858)
- 经济研究(16851)
- 问题(15027)
- 经(14591)
- 版(13977)
- 资源(13858)
- 图书(12933)
- 贸(12174)
- 技术经济(11906)
- 业大(11755)
- 理论(11206)
- 科技(11175)
共检索到36309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杨晓彤 薛晓亮 张艺 任思洋 张朝春
[目的]分析过去45年曲周县种植结构变化特点,研究种植结构变化的驱动力,为该区域种植结构调整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文章收集了1971—2015年曲周县统计年鉴记录的作物播种面积,结合曲周县开展的关于种植结构变化驱动力的农户调研,应用二元Logistic模型,从农户自身特征、家庭特征两个方面实证分析影响农户种植决策的客观因素;同时运用数量统计法分析影响农户种植决策的主观因素。[结果]近45年来,曲周县主要粮食作物小麦和玉米的播种面积占作物总播种面积比例基本稳定;棉花播种面积变化较大,蔬菜瓜果的播种面积迅速增加,增长率达1189%;而高粱、谷物、大豆、薯类、油菜、花生和芝麻等作物的播种面积占比持续减少。年龄和教育水平对种植结构调整有显著影响,引起种植结构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为经济利益、机械化和省力技术、年龄。[结论]近45年来,曲周县作物种植种类减少,小麦和玉米占主导地位,棉花次之,瓜果蔬菜呈稳步增加趋势;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相结合导致种植结构变化。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郭力娜 运向杰 张凤荣 徐艳
本文以华北平原的曲周县为例,通过实地调查和对比分析的方法,对挖损耕地复垦前后生产能力变化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挖损地块与对照地块相比,二者生产能力没有显著差别。这主要是因为曲周县位于华北平原地区,这里土层深厚,且在县域范围内不同土层土壤质地和肥力水平变化不大,各土层保水保肥能力相当,只是底层土壤未熟化,如果能保证水肥和农业管理投入,挖损耕地生产能力会很快恢复。建议复垦工作须因地制宜,在平原地区,挖损耕地不超过一定深度且不影响影响耕作的情况下,可以直接恢复耕种,不需用专门的复垦工艺进行挖损耕地的复垦或培肥。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吴玉刚
[目的]农地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随着我国城镇化和人口数量的不断扩张,人地矛盾日益显著。探讨农地利用的变化情况其驱动力对于促进农地的可持续利用及保障粮食安全具有十分的现实意义。[方法]文章以华北平原地区为例,在分析农地利用变化的基础上,选取驱动力指标,通过灰色关联法分析其关联程度。[结果]2004~2016年间华北平原农地利用程度变化率均大于0,农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和复种指数呈下降的趋势。影响华北平原农地变化的各个驱动力从大到小依次为:人口、城市化率、农业科学技术、年平均气温、GDP、日照时数、农业机械总动力和年降雨量。关联度介于0.65~0.85的有人口、城市化率、农业科学技术和年平均气温。人为因素是主要的驱动力。[结论]华北平原农地利用受各种驱动力指标的共同影响,今后应因地制宜,在自然因素不可控的基础上,加强人为因素的调控,保障农地利用的同时促进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邹军 朱颖璇 杨雨豪 刘文胜 胡忆雨 陈阜 尹小刚
为明确农业生产资料投入和作物受灾面积对作物产量的影响以及作物综合比较优势指数对华北地区种植结构演变的影响。本研究利用综合比较优势指数和线性回归等方法分析1981—2015年河北、河南和山东3个华北地区粮食主产省的作物生产、农业生产投入和作物受灾面积等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1981—2015年,华北地区玉米和花生种植面积均显著增加,大豆和棉花种植面积均显著减少,冬小麦和油菜种植面积保持相对稳定;冬小麦、玉米和花生总产量显著增加,大豆和棉花总产量显著下降;1981—2015年所有作物单位面积产量均显著增加,其中冬小麦、玉米和花生单位面积产量增加速率较快,大豆和棉花单位面积产量增速较慢;2)1981—2015年,华北地区氮肥、磷肥和钾肥等肥料投入和有效灌溉面积均显著增加,增长速率分别为14.3万t/年、7.2万t/年、7.3万t/年和12.2万hm~2/年;3)旱灾是影响华北地区作物生产的主要自然灾害,1981—2015年各省旱灾受灾面积显著减少;4)农业生产资料投入增加是作物单位面积产量提升的主要推动力,自然因素中旱灾是造成作物产量波动的主要因素,作物之间的比较优势是华北地区种植结构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陈阜 武兰芳 秦向阳
以河北藁城市为例 ,对华北平原城郊地区近 5 0年种植结构特征及驱动因子等进行了系统分析。认为该区域种植结构变化与粮食生产能力提高是同步的 ,即逐步由发展高产作物转向发展高效作物、由传统多样化种植向单一化和专业化发展 ;生产条件改善、体制和需求变化是种植结构调整的基础 ,而比较优势是结构变化的内在动力。在内在动力和趋势分析基础上提出了该区域种植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思路及支撑技术。
关键词:
华北平原 城郊地区 种植结构 内在动力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占彪 王猛 尹小刚 张海林 褚庆全 文新亚 陈阜
利用华北平原49个气象站点的逐日气象数据和24个农业气象试验站的物候期数据,分析了1961—2010年冬小麦营养生长期、并进期、生殖生长期和全生育期的生长度日(Growing degree days,GDD)、高温度日(Killing degree days,KDD)、降水量及其气候倾向率的时空变化特征。研究表明,1)华北平原冬小麦全生育期GDD各省间差异不显著,但其他各生育期各省间空间分布差异显著(P<0.05),华北平原所有地区GDD的气候倾向率均呈正值,高值主要分布在山东东部(莱阳市和烟台市等)、河南东南部(信阳市和固始市等)一带;2)华北平原冬小麦各生育期KDD各省间差异不显著,营养生...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刘苏峡 邱建秀 莫兴国
利用线性拟合、小波分析、Mann-Kendall方法对华北平原104个测站空间平均的近56年来的逐日风速资料进行了倾向、周期、突变等特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951年~2006年间,华北平原风速呈减小趋势,变化率约为-0.016m(/s·a),四个季节中冬季风速降低趋势最为明显,递减率也最大-0.022m/(s·a),而夏季风速递减趋势最不明显。风速的长期变化还具有一定的突变性,年平均风速在1980年前后出现明显的突变点,从各季节平均风速来看,夏、秋季突变出现的时间稍早于春、冬季节,且夏季突变情况较复杂,出现多个突变区域。到90年代时,各季平均风速的M-K统计量UF的平均值都超过或接近0.05...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李秋芳
华北平原是中国原始农业的起源地之一,在距今10000年左右已经进入农业社会。在史前几千年的历史中,华北平原粮食作物种植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由新石器时代早期的以粟、黍为主,兼有稻,发展到中期的以粟为主,多品种出现;再到晚期的粟稻并重、五谷形成。总的趋势是从简单走向复杂,从单一走向多元。
关键词:
华北平原 史前时期 粮食种植结构 农作物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孔祥斌 张凤荣 徐艳 齐伟
根据曲周县历年耕地数量变化统计数据和1986年土地利用现状以及1986~2000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进行分析表明,曲周县耕地面积经历了增加→急剧减少→缓慢减少→快速上升→相对稳定的变化过程。1949~1957年为耕地增加期,全县年平均递增率达到0.43%;1958~1961年为耕地急剧减少期,年均递减1.55%;1962~1974年为耕地缓慢减少期,年均递减0.47%;1975~1985年为耕地数量快速增加期,年均递增0.63%;1986~1999年为耕地数量相对稳定的阶段,耕地年均递减0.026%。人口变化、自然因素变化、技术进步、区域经济发展和政策演变共同组成了耕地数量变化的驱动力系统。...
关键词:
集约化农区 耕地数量变化 驱动机制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孔祥斌 张凤荣 徐艳 齐伟
以河北省曲周县为集约化农区的典型样区 ,利用统计资料和典型调查数据 ,对该县 1 973年到2 0 0 0年耕地利用变化进行了分析 ,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县域耕地利用变化的驱动机制。分析表明 ,曲周县耕地面积年均递减率为 0 0 2 6% ,但高产田面积、水浇地面积、粮食播种面积单产分别增加了 4 91倍、2 1 5倍和 7 2 6倍 ;耕地内部种植结构表现为小麦播种面积稳定 ,玉米和棉花面积变化起伏大 ,蔬菜面积不断上升。耕地减少的直接原因是建设占用 ,耕地质量提高主要是中低产田改造的结果 ,粮食产量提高的直接驱动因子是科学技术进步 ,间接驱动因素是农用土地政策的改革
关键词:
曲周县 耕地利用变化 驱动机制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史云扬 郝晋珉 陈红
为探索通过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改善黄淮海平原区土地利用存在的不合理现象的途径,拟通过构建多目标规划模型,运用解释结构模型将区域土地利用目标量化至目标函数及约束条件中,采用模糊两阶段算法对土地利用结构进行优化,以曲周县为例,通过Markov算法计算出自然演化方案下土地利用结构(2035年),并将现状方案(2012年)、自然演化方案(2035年)、优化方案进行对比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经过优化后的曲周县土地利用结构(2.87)其满意度明显高于现状方案(2.80)、自然演化方案(2.23),土地利用结构合理度也更高,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方案具有有效性。2)对自然演化方案进行分析发现,曲周县现行的经济驱动模式对于生态效益、区域水资源造成损害,不利于生态环境的改善。以多目标优化模型为基础框架,嵌入ISM和模糊分析的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方法对于区域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具有借鉴意义,结合区域土地利用优化目标,保持其余地类结构的相对稳定,协调平衡耕地、林地、城镇村及工矿用地和未利用地间的结构比例是区域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的基本途径。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郑诗然 胡琦 和骅芸 邢梦媛 高浩然 刘媛媛 马雪晴 潘学标
利用华北平原具有1961—2020年完整时间序列逐日气象资料的55个常规气象站点及11个辐射观测站点的逐日地面观测资料,建立华北平原冬小麦-夏玉米生长季的太阳总辐射的经验公式,从年代际尺度和年际尺度分析冬小麦-夏玉米周年、生长季和关键生育期辐射资源(总辐射、直接辐射、散射辐射和光合有效辐射)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华北平原太阳总辐射值分布呈北高南低、东高西低,全年总辐射范围为4 519.26~5 488.30MJ/m~2;冬小麦生长季和夏玉米生长季太阳总辐射分别占全年的58.6%和41.4%;华北平原太阳总辐射呈显著下降趋势,1961—2020年研究区周年太阳总辐射平均减少了14.3%(708.24MJ/m~2),其中,河南东部以及河北西部地区下降幅度最大,气候倾向率达-210.67MJ/(m~2·10a);研究时段内冬小麦生长季和关键生育期太阳总辐射平均减少了10.0%和4.7%,与冬小麦相比,夏玉米生长季和关键生育期的太阳辐射下降幅度更大,分别减少了17.8%和17.7%;年代际尺度上,华北平原冬小麦-夏玉米周年、冬小麦生长季和夏玉米生长季太阳总辐射均呈现出递减的趋势,与1961—1980年相比,2001—2020年的冬小麦-夏玉米周年、冬小麦生长季和夏玉米生长季太阳总辐射分别减少了9.6%、7.7%和12.1%。综上,华北平原的直接辐射、光合有效辐射呈下降趋势,散射辐射呈上升趋势,本研究结果能够为华北平原辐射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及制定适应气候变化的对策等提供科学依据。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史志宏
本文主要依据河北省清苑县 4个村庄的农户调查资料 ,对 2 0世纪三、四十年代华北平原农村的土地分配状况及其变化趋势进行讨论和分析 ;对这一时期地权变动的主要方式 ,也做了概要的考察。
关键词:
土地分配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杨立 唐柳
估算陆地生态系统碳源和碳汇值是碳减排的关键步骤,对于发展中国家或地区更为重要。本文通过计算曲周县2000-2011年的碳源和碳汇值,对该地区的碳平衡进行了分析。在曲周县2000-2011年能源消耗量、土地利用现状、经济状况和其他数据的基础上,通过系数法估算碳源和碳汇值。分析结果得出,在2000-2011年期间,曲周县碳源和净碳源值是快速增加的,而单位GDP碳排放值和净排放值呈减少趋势。通过灰色模型对2012-2020年期间曲周县碳源和碳汇值进行预测,并对模型进行精度检验。结果显示,通过GM(1,1)建立的预测模型足够精确,能够达到准确预测和可行的目的。预测结果显示,在2012-2020年曲周县...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碳平衡 灰色模型 曲周县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马骥 蔡晓羽
本文以河北省和山东省的3个农业县8个村200个农户的调查资料为依据,通过建立Logit二元选择模型对农户在种植粮食作物时降低氮肥施用量的意愿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影响农户降低氮肥施用量意愿的因素除了家庭收入、农业劳动力文化程度等基本的特征变量外,还主要有农户对化肥施用是否过量和化肥施用是否有污染的认识、是否接受过农业推广站提供的施肥指导、是否施用有机肥以及农户对待风险的态度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基于这些实证研究结果,本文提出引导农户合理施肥、降低氮肥施用量的相关政策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农户粮食生产中化肥施用的经济水平测算——以华北平原小麦种植户为例
农民合作行为变化与社会变迁的微观机制——以华北平原S村为例
耕地非实物价值调查及结果分析——以河北省曲周县为例
平原区农村居民点用地空间整治分类研究——以河北省曲周县为例
华北平原典型区域农牧系统氮素流动及其环境效应——以河北省为例
节水型农业模式及其区域选择——以华北平原为例
华北平原冬小麦-夏玉米种植模式碳足迹研究
基于NDVI的陕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植被覆盖变化及其驱动力分析——以志丹县为例
不同规模耕地经济效益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以曲周县第四疃乡为例
基于农户利用目标的集约化农区土地利用驱动机制分析——以河北省曲周县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