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947)
- 2023(2994)
- 2022(2640)
- 2021(2625)
- 2020(2144)
- 2019(5147)
- 2018(4738)
- 2017(7729)
- 2016(4348)
- 2015(5126)
- 2014(4978)
- 2013(5153)
- 2012(5061)
- 2011(4738)
- 2010(4775)
- 2009(4320)
- 2008(4413)
- 2007(3498)
- 2006(3104)
- 2005(3010)
- 学科
- 济(16772)
- 经济(16758)
- 业(8769)
- 管理(8110)
- 企(6765)
- 企业(6765)
- 学(6619)
- 中国(6030)
- 方法(5944)
- 数学(5028)
- 数学方法(4968)
- 农(4679)
- 财(4105)
- 贸(4098)
- 贸易(4095)
- 易(3972)
- 地方(3908)
- 和(3656)
- 制(3511)
- 税(3283)
- 业经(3267)
- 税收(3065)
- 农业(3047)
- 收(3027)
- 融(2962)
- 金融(2961)
- 银(2808)
- 银行(2781)
- 行(2722)
- 出(2500)
- 机构
- 大学(61725)
- 学院(60120)
- 研究(30999)
- 中国(23962)
- 济(23923)
- 经济(23422)
- 科学(20501)
- 管理(18904)
- 所(17584)
- 研究所(16187)
- 理学(15675)
- 理学院(15323)
- 管理学(14960)
- 京(14940)
- 管理学院(14835)
- 农(14059)
- 中心(13590)
- 院(11601)
- 财(11092)
- 农业(11011)
- 科学院(10165)
- 北京(9964)
- 范(9956)
- 业大(9938)
- 师范(9859)
- 江(9293)
- 部(8949)
- 研究院(8882)
- 省(8595)
- 室(8455)
- 基金
- 项目(42040)
- 科学(32682)
- 基金(31070)
- 家(29642)
- 国家(29431)
- 研究(27471)
- 科学基金(23433)
- 自然(16766)
- 基金项目(16661)
- 自然科(16334)
- 自然科学(16330)
- 社会(16298)
- 自然科学基金(16033)
- 社会科(15305)
- 社会科学(15304)
- 省(14607)
- 划(14285)
- 资助(12294)
- 教育(11989)
- 重点(10998)
- 编号(10537)
- 部(9382)
- 发(9335)
- 计划(9183)
- 成果(9100)
- 科研(8502)
- 科技(8346)
- 创(8228)
- 中国(8174)
- 创新(7858)
共检索到10607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赵雪雁 雒丽 王亚茹 张钦 刘原峰
利用1963-2012年青藏高原东缘23个站点逐日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及日平均气温资料,选取11个极端气温指数,采用线性倾向估计、曼-肯德尔(Mann-Kendall)突变检验及小波分析法对该区域近50a极端气温的时空变化趋势进行分析,结果发现:1年内日最高气温、年内日最低气温、夏日日数、暖昼日数、暖夜日数及生物生长季的变化均为上升趋势,结冰日数、霜冻日数、冷昼日数、冷夜日数及气温日较差的变化均为下降趋势;2三个区域的极端气温指数空间差异明显,且极端高低温、冷暖指数及昼夜指数的变化趋势呈现一定的不对称性;3各个极端气温指数在不同的年份发生了突变,且存在13a左右的震荡周期。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缘 极端气温指数 突变 周期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丁明军 李兰晖 张镱锂 刘林山 王兆锋
海拔敏感性是当前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热点之一,青藏高原作为"世界屋脊",探讨该区域气候变暖与海拔的关系对全球气候变化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本文基于1971-2012年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123个气象站的月平均气温数据,采用Mann-Kendall(M-K)趋势分析和突变检验、滑动t检验等方法分析了该地区气温变化的时空分布及其与海拔的关系。结果表明:①1971-2012年研究区年、四季、最热月和最冷月均温均呈现显著上升趋势,但增温幅度空间差异明显,具体表现为中、东部和东北部高,东南部低的态势;②除春季外,研究区增温幅度总体呈现随海拔上升而增加的趋势,且该趋势在青藏高原主体范围内尤为明显,但在不同海...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丁明军 张镱锂 刘林山 王兆锋
利用GIMMS和SPOTVGT两种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数据对青藏高原地区1982—2009年期间草地覆盖的时空变化进行研究,结果如下:①青藏高原草地植被覆盖的年际变化存在着显著的空间差异。趋于升高的区域主要分布在西藏的北部和新疆的南部;趋于下降的地区主要分布在青海的柴达木盆地、祁连山、共和盆地、江河源地区及川西地区。②青藏高原草地覆盖度年际变化趋势分析表明,在90%的显著性检验水平上,降低和增加面积的比率为0.31,草地植被覆盖水平总体趋于升高态势。③以10 a为步长的分析表明:草地盖度呈现持续增加的区域主要分布在西藏北部;阿里地区草地盖度表现为先减少后增加;雅鲁藏布江流域草地盖度呈现先...
关键词:
青藏高原 植被指数(NDVI) 草地盖度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华维 范广洲 陈权亮 周定文
利用1961~2007年青藏高原68个气象台站日照时数观测资料,通过统计方法分析了近47 a来青藏高原年日照时数的年代际变化趋势,得到以下几点初步认识:青藏高原年日照时数整体上呈现自东南向西北增加的特点,并且其空间变化趋势也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青藏高原东南部、西藏中部和西藏西南部以及青海北部地区年日照时数减少较为明显,高原西部、西藏中东部地区和青海南部年日照时数呈增加趋势;近47 a来青藏高原年日照时数具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年日照时数增加区和减少区分别存在12.1和21.1 a左右的时间尺度;增加区在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年日照时数处于偏多阶段,90年代至21世纪初日照时数呈明显的减少...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年日照时数 年代际变化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克新 赵莉 汪田归 曹立国 彭娇婷 杜建雄 纪燕
湖冰物候是反映气候变化的灵敏指示器。基于青藏高原126个湖泊1978~2016年湖冰物候数据集和气象数据,对青藏高原湖泊湖冰物候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在全球变暖背景下,青藏高原1978~2016年湖冰物候指数的变化特征呈现出结冰时间显著推迟、融化时间显著提前、冰期显著缩短的变化趋势。(2)青藏高原湖冰物候指数变化趋势的空间差异较为显著,其中大多数湖泊的结冰时间、融化时间和冰期持续时间呈现出显著提前、推后和缩短趋势,仅有少数湖泊的湖冰物候指数变化趋势不显著。(3)青藏高原湖冰物候指数空间分布差异显著,从南到北呈现出湖泊结冰日期提前、融冰日期推迟、冰期持续时间延长的分布模式。(4)温度是影响湖冰物候指数的关键因素;降水、纬度和湖泊面积则对开始日结冰日和完全结冰日具有显著影响;开始融化日和完全融化日则主要受到风速、纬度和海拔的共同作用;而冰期和完全结冰期的长短则主要受到风速、降水、纬度和海拔的影响。因此,青藏高原湖冰物候的变化是气候变化和湖泊自身因素相互作用所导致的。
关键词:
湖冰物候 时空变化 影响因素 青藏高原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宋辞 裴韬 周成虎
青藏高原是中国最大、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它对全球气候系统存在显著影响。本文对青藏高原自1960年以来的气温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进行了概述与总结。近50年来,青藏高原气温明显上升,经历了一个冷期和一个暖期,气温在20世纪80年代发生突变,整体呈现前低后高波动上升的趋势;最低气温和最高气温呈不对称的线性增温趋势,最低气温的上升速率要比最高气温快得多;而极端事件频率、强度也有所变化,其中低温事件大大减少,高温事件则明显增加;各类界限温度的积温以及持续日数等生物温度指标也都显著增加。在空间分布上,青藏高原气温呈现出整体一致增暖,并且有西高东低、南北反相的变化形态。影响青藏高原气温变化的因素有很多,主要包括天文因素、高原内部气象要素以及外部环流影响等。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魏彦强 芦海燕 王金牛 孙建 王旭峰
植被类型及其生长状况被认为是指示气候及其变化的重要因子,历来受生态学及气候研究重视,而以植被带随气候暖化向高海拔、高纬度地区的迁移为视角的研究则相对较少。本研究以指示植被带生长状况的归一化植被指数(AVHRR/GIMMS-NDVI)为分析手段,选取在气候变化中较为敏感的青藏高原为研究区,分析了1981–2015年35年间其植被带生长状况的时空差异,并与其对应的87个气象站点及同化数据的气温、降水气象资料以及经济统计数据等进行对比,以此来分析植被带对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影响的响应。结果显示:1)整个青藏高原在最近35年植被带生长状况总体上好转,这与气温及降水的增长趋势基本一致,但以高原为整体的研究在原因解释上较为困难。由于高原内部区域间差异很大,以不同的分区来研究植被带变化对气候及人为影响的响应无论在空间变化差异还是在原因解释方面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2)在高原中部及其西南部的高海拔地区,植被带出现了普遍的增长,暖湿化的气候趋势是其主要原因。即气候暖化使得高海拔地区严寒的植被生长环境改善,林线上升,植被带扩展,NDVI增加。3)在高原东北部、东部边缘区及其东南部海拔相对较低、气候环境相对较好的地区其植被带普遍出现了退化趋势,与缓慢的气候变化相比较,人口增加等人为干扰因素的增强是其主要原因。即气候变化使得一些地区适宜于人类游牧和定居,人口迁入,城市化发展,当对植被带的影响超过了其承受能力时则出现逆转现象,植被带退化,NDVI减少。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韩国军 王玉兰 房世波
本文主要讨论了青藏高原最近50年的气温、降水以及其它气候因子变化及对农牧业的影响。青藏高原气温呈上升趋势,平均最低气温的升高趋势大于平均最高气温的升高趋势。青藏高原降水量呈东南向西北地区逐渐递减的分布规律,降水量大都集中在夏季,主要降水量分布在东南部及雅鲁藏布江河谷农区及藏东农林区等,而整个青藏高原的西北部的大部分地区降水量极其匮乏,降水量与高原的草场类型分布有很好的对应。近几十年来,高原东部和西南部都以增温、增湿为特点有利于牧草生产,而柴达木盆地西侧以及祁连山地区略有变干趋势对牧草生产不利。多年冻土呈现区域性退化状态,高原湿地也呈现退化趋势,气候变化对当地农牧业影响显著,冬季气温升高延长了小...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华维 范广洲 周定文 陈权亮
利用1961—2007年青藏高原日照时数资料,通过统计方法初步分析了近47 a青藏高原四季日照时数的年际、年代际变化特征,得到以下几点初步认识:青藏高原四季日照时数整体上均呈现自东南向西北增加的特点;其空间变化也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青藏高原西部和中部日照时数增加,高原东南部和北部呈减少的趋势;近47 a来青藏高原四季日照时数年际和年代际变化明显,总体均呈减少趋势,20世纪60年代以偏少为主,70年代和80年代整体偏多,90年代和21世纪初高原日照时数以偏少为主,各年代之间日照时数区域差异明显。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周扬 徐维新 张娟 白爱娟 刘晓敬 徐国元
受自然条件与观测数据的限制,青藏高原腹地高时间频次积雪融雪动态过程的认识与研究十分不足。论文利用玛多地区野外观测试验场2013—2015年冬半年每30 min同步积雪深度和气温数据,对发生在2013年12月和2014年11月的积雪动态融雪过程及其与气温的关系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2013—2014年冬季融雪过程表现为先缓后急的总体特征,每日融雪过程主要发生在13:00~18:00间,而2014—2015年冬季融雪整体表现为均匀变化的过程,每日融雪过程主要发生在7:00~16:00间。雪深变化与气温存在紧密联系,玛多地区两次冬季融雪过程日最高气温都低于0℃,融雪发生前3 h之内的气温都将显著影响到积雪雪深变化,融雪幅度主要取决于超前半小时和当时的温度条件,雪深与气温间的线性关系与雪的厚度存在密切联系。两次融雪过程的发生与大于0℃变温过程关系密切,升温的变化过程可能更有利于促进积雪消融。
关键词:
积雪 融雪动态 气温 青藏高原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杨丁丁 欧阳华 周才平 陈传友
基于青藏高原河流年楚河1961年-2000年天然径流量资料,选用Mann-Kendal分析和小波分析等方法对年楚河径流变化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年楚河流域径流量年际变化相对平稳,年内分配极不均衡,丰水季节与枯水季节径流量相差悬殊,6月-9月径流量占全年65%,最大月径流量占全年24.56%;在1961年-2000年中,年楚河径流量呈现显著增加趋势,在1985年左右径流量发生突变性增加;日喀则和江孜两站5~8年左右时间尺度的周期震荡最显著,其次10~15年左右时间尺度的周期震荡也较为显著,两站径流量变化的主周期分别为5年和7年,次周期分别为13年和12年。年楚河流域气温升高引起冰川融水增加可能...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孙从建 李伟 李新功 张子宇 陈若霞 陈伟
近地表气温直减率是研究山地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响应过程中的重要参数,论文基于青藏高原西北部1951—2013年的9个标准气象站以及2012—2016年的高山自设观测站的日平均气温、最低气温、最高气温(Tave、Tmin、Tmax)数据,分析了青藏高原西北部近地表气温直减率(LRTave、LRTmin、LRTmax)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青藏高原西北部近地表气温随高程增大有显著下降趋势。研究区两个区域的LRTave、LRTmin、LRTmax均呈现出显著的空间差异性,而基于气象站的LRTave、LRTmin高于高山观测站的LRTave、LRTmin、LRTmax,其中LRTmin差异最为显著,而LRTmax空间差异较小。2)青藏高原西北部近地表气温直减率具有明显的季节差异,气象站的LRTave、LRTmin、LRTmax季节变化趋势为春季高、夏季较高、冬季低,而高山观测站的LRTave、LRTmin、LRTmax季节变化趋势为夏季高、冬季低。其中气象站LRTmax在四季中的差异最显著,而高山观测站的LRTmin的季节差异最大。高山观测站的气温直减率在4—9月间具有较为稳定的值。3)青藏高原西北部LRTave、LRTmin在气温突变年前后具有显著的差异,LRTmax无显著的变化。其中,在气温突变年之后,LRTave、LRTmin有显著的上升趋势,表明青藏高原西北部地区的LRTave、LRTmin对区域气候变化的响应显著,而LRTmax对区域气候变化的响应不显著。研究将有效改善青藏高原西北部气温空间分布规律研究的不足,为区域气候变化研究及生态系统对气候响应等定量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焦亮 赵成章 董小刚
玛曲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甘肃省西南部,多种植物区系在此汇集,区系成分复杂、联系广泛。通过对该区种子植物进行调查、分类与统计,分析该区种、属、科的现代地理分布特征、区系属性,并通过主成分分析方法比较玛曲与相邻的12个地区植物区系的关系,得出玛曲共有种子植物83科353属936种,植物种质资源十分丰富。该区种子植物地理成分十分复杂,温带成分占较大比重,温带属有272属,占总属数的89.18%,温带种428种,占总种数的46.37%,为典型的北温带性质。多年生草本植物在该区较多,木本植物较少,同时原始、古老植物种类和中国特有科、属植物种类缺乏,都能反映出该区地质年代新、物种形成和分化时间短,也能说明...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区系特征 地理成分 过渡性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姚治君 段瑞 董晓辉 余成群
冰湖是由于冰川活动或者退缩产生的融水在冰川前部或者侧部汇集而成的,可分为冰川终碛湖(冰碛阻塞湖)、冰川阻塞湖、冰斗湖和冰蚀槽谷湖。其中分布数量较多、规模较大,且灾害风险较高的是冰川终碛湖。因此,冰川终碛湖是研究冰湖的主要对象。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冰湖溃决产生的洪水、泥石流等重大冰川灾害的发生频率有所升高,灾害的影响程度以及范围也有所加大,引起了冰川山地国家的广泛关注。青藏高原内部发育着36793条现代冰川,冰川面积49873.44km2,分别占中国冰川总条数、总面积和冰储量的79.5%、84%和81.6%。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多数冰川呈加速消融及退缩的态势,导致了冰湖溃决洪水和冰川泥石流等重大冰川灾害发生频率的加剧和影响程度的加大。本文围绕冰湖溃决条件、冰湖稳定性评价、冰湖溃决洪水模拟等几个研究方面,对青藏高原冰湖研究的现状及进展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总结,并对未来研究趋势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冰湖 溃决条件 稳定性评价 溃决洪水模型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