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213)
2023(7723)
2022(7060)
2021(6605)
2020(5807)
2019(13901)
2018(13450)
2017(24833)
2016(13998)
2015(16226)
2014(16465)
2013(16616)
2012(16205)
2011(14861)
2010(14861)
2009(14126)
2008(14167)
2007(12595)
2006(10942)
2005(9997)
作者
(45535)
(38191)
(38038)
(36400)
(24020)
(18771)
(17380)
(15215)
(14505)
(13641)
(13078)
(12963)
(12307)
(12251)
(12231)
(12091)
(12058)
(11309)
(11127)
(11126)
(9888)
(9500)
(9430)
(8770)
(8768)
(8613)
(8574)
(8505)
(7881)
(7851)
学科
(61186)
经济(61130)
管理(34276)
(33300)
方法(28122)
数学(25229)
数学方法(25003)
(24508)
企业(24508)
(18979)
(16132)
中国(15837)
地方(15513)
(14552)
农业(12767)
(11683)
贸易(11680)
业经(11553)
(11304)
(10618)
环境(9243)
(9141)
金融(9139)
(9089)
(8333)
银行(8278)
(7961)
财务(7947)
财务管理(7916)
(7897)
机构
大学(208456)
学院(206364)
(82734)
经济(80844)
研究(80287)
管理(72471)
理学(61643)
理学院(60739)
中国(59904)
管理学(59494)
管理学院(59118)
科学(54231)
(48108)
(45760)
(44500)
研究所(40758)
农业(38513)
业大(37466)
(36987)
中心(36338)
(33112)
北京(28941)
(28756)
财经(28644)
(28540)
(28414)
师范(28369)
(25906)
(25822)
科学院(25476)
基金
项目(138210)
科学(105772)
基金(97998)
研究(94212)
(88784)
国家(88052)
科学基金(72059)
(56832)
社会(56755)
社会科(53486)
社会科学(53461)
基金项目(52411)
自然(49442)
自然科(48139)
自然科学(48118)
(47709)
自然科学基金(47268)
教育(42680)
资助(40895)
编号(37588)
重点(32722)
(30888)
成果(30880)
(30061)
计划(28931)
科研(27591)
(27487)
课题(27316)
科技(26180)
创新(25937)
期刊
(93691)
经济(93691)
研究(60089)
中国(44701)
(43301)
学报(43281)
科学(36640)
大学(30587)
农业(29314)
(29077)
学学(28853)
管理(23890)
教育(20301)
(18270)
金融(18270)
技术(16660)
(16405)
业经(14848)
经济研究(14719)
财经(14156)
问题(12735)
资源(12505)
(12228)
(12157)
(11256)
业大(11227)
技术经济(10275)
图书(10241)
理论(10014)
国际(9988)
共检索到31869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李凤秀  姬兴杰  
利用1961~2018年河南省111个气象站逐日降水资料,采用气候倾向率、相关分析和多元逐步回归等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河南省暴雨初终日和暴雨日数的时空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河南省各站平均暴雨初日为5月19~7月16日,最早暴雨初日为1月28日~5月25日,均由南向北明显推迟,由西向东明显提前,由平原向山区明显推迟。(2)河南省各站平均暴雨终日为8月5日~8月30日,最晚暴雨终日为9月9日~11月29日,均由南向北明显日期提前,由西向东明显推迟,由平原向山区最晚暴雨终日明显提前。(3)河南省各站年平均暴雨日数为0.7~4.3天,由南向北明显减少,由西向东明显增多,由平原向山区明显减少。(4)河南省平均暴雨初日和平均暴雨终日均有提前趋势,气候倾向率分别为1.2和0.2 d·(10 a)~(-1);平均暴雨日数呈阶段性变化,特别是2000年以后呈明显减少趋势;各站暴雨初日、暴雨终日和暴雨日数的气候倾向率分别在-9.3~9.3、-2.4~5.4和-3.0~3.2 d·(10 a)~(-1)之间,但仅有少数站点通过显著性水平检验。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白淑英  顾海敏  史建桥  魏楚京  
利用1961~2010年长江流域逐日降水资料和DEM数据,结合Mann-Kendall趋势法、变差系数法以及GIS空间分析等方法,分析了近50a长江流域年均暴雨日数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长江流域年均暴雨日数基本呈自东向西递减的规律,且随着海拔升高,年均暴雨日数逐渐减少,两者呈显著负相关关系;长江流域上游高原气候影响区年均暴雨日数小于1d;而中上游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影响区大于2d;随着纬度的增加,暴雨开始时间推迟,结束时间提前,持续时间减少;年暴雨日数的变差系数与年均暴雨日数满足幂指数关系,相关系数达0.97,为显著相关。表现为年均暴雨日数大(小)的地方,变差系数小(大);除长江中下游中部和四川...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穆海振  
基于1961~2010年逐日0.25°经纬度网格分辨率的降水再分析资料,将中国东部分为南部、中部和北部3个区域,以暴雨斑块表征空间上相对独立的暴雨事件,利用景观格局分析方法研究了各区域夏季暴雨事件空间形态变化规律。主要结论如下:(1)各区域空间上相对独立的暴雨事件出现频率与其个数呈反向变化,随日暴雨事件面积指数平均值和合计值增加,其出现频率呈幂指数形态下降;(2)中部区域(北部区域)在6月下旬至7月上旬(7月下旬)暴雨事件最多,在夏季前期(夏季后期)中部区域(北部区域)暴雨事件面积指数最大;(3)南部和中部区域从1990s开始进入暴雨覆盖面积偏大时期,其主导因素是暴雨事件频数增多,北部区域在2000s进入暴雨覆盖范围偏小期的主要影响因素是相对独立的暴雨事件覆盖面积变小。所得结论进一步深化了对我国东部暴雨事件演变规律的认识,在洪涝灾害防御和水资源管理工作中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分析方法可供类似研究工作借鉴。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于文金  郝玲  
选用1958~2007年淮河流域16个地面测站50a逐日降水观测资料,利用降水距平百分率和线性趋势法以及Morlet小波分析法,对淮河流域暴雨分布的时空规律和波动演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1)淮河流域暴雨日数呈现3个阶段,1958~1964年和1994~2007年为暴雨日数增长期,1965~1993年为暴雨日数减少期,且大多数年份正负距平约1~2a交替出现,淮河流域暴雨日数在进入21世纪以来明显增加;(2)淮河流域6~8月份暴雨量偏多的年份有13次,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洪涝也较为频繁,尤其2000年以后雨量明显增加;(3)Morlet小波的时频变化规律研究显示,淮河流域显示出一定的周期...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许莉莉  蔡道明  吴宜进  
利用湖北省17个气象站1959~2008年逐日降水资料,采用克里格插值法、线性趋势、累计距平、滑动平均及Mann-Kendall、复Morlet小波函数等方法分析湖北省暴雨的空间分布规律和时间演变特征。结果表明:湖北省存在以鄂东南和鄂东北为两个暴雨高值高频中心、鄂西北为低值低频中心的多中心分布特征,整体呈现出从东南向西北递减的地域分布,且大暴雨高频区、特大暴雨多发区和暴雨极大值区均出现在鄂东地区。时间演变趋势上,近50年来湖北省暴雨日数呈弱的增长趋势,暴雨量经历了偏少-偏少-偏多-偏多-偏少的年代际变化过程,异常暴雨年中暴雨日数偏多年较偏少年出现的频率高,全省暴雨日数和暴雨量在1978年发生突...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李玲萍  陈雷  罗小玲  王荣喆  
本文结合河西走廊东部地区降水特点,定义该地区大到暴雨的概念。然后利用河西走廊东部5个地面气象观测站1961年-2012年5月-9月的逐日降水资料,分析了河西走廊东部大到暴雨的气候变化特征,最后利用1990年-2012年NCEP时间间隔为6h的1°×1°格点资料研究该地大到暴雨的环流特征。其结果表明:由于受海拔高度、地理位置以及影响系统的影响,河西走廊东部大到暴雨日数分布从东南向西北递减,而暴雨强度由于暴雨的局地性以及测站布点稀少等原因,最大中心出现在了凉州,最小出现在乌鞘岭。河西走廊东部大到暴雨具有单站暴雨多,成片的、大范围的暴雨较少,局地性强,且具有夜发性的特点,都出现在5月-9月,主要集中...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施其仁  
本文分析洪汝河暴雨的时空分布规律,揭示了洪汝河流域不但暴雨非常集。而且雨量很大的原因。并根据暴雨和地形特点,提出了分区治理的初步建议。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平  延军平  唐宝琪  李英杰  王文静  
基于东南沿海93个气象站点1960—2014年逐日降水资料,运用Morlet小波分析、IDW(Inverse Distance Weighted)空间插值等方法,分析近55年来东南沿海地区强降水时空变化特征。研究表明:1)近55年来东南沿海年降水量整体呈缓慢增加趋势,其中夏春两季降水量最多,且大雨、暴雨为该地区主要降水类型,而年降水日数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2)大雨降水量、暴雨降水量与大雨日数、暴雨日数在时间变化上具有明显的一致性,即降水量随降水日数的增多而增多。3)大雨降水量与大雨强度,暴雨降水量与暴雨强
[期刊]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  [作者] 彭莉莉  谢傲  罗伯良  张超  戴泽军  李易芝  
利用1961~2016年湖南省内88个气象台站逐日降水资料和美国国家环境预测中心(NCEP)及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CAR)再分析资料,根据区域持续性暴雨定义,统计分析了湖南汛期发生区域持续性暴雨典型环流型特征及其与首日暴雨落区配置关系.结果表明:(1)湖南汛期发生区域持续性暴雨典型环流型有两槽一脊、两槽两脊、两脊一槽、纬向波动、台风低压和多涡旋型6类;(2)区域持续性暴雨主要发生在6、7月,其次是5、8月,4月和9月发生概率较小,各类环流型区域持续性暴雨日发生累计频次空间分布特征各异;(3)区域持续性暴雨典型环流型类内500hPa中高纬具有相似共性,均有利于持续引导北方冷空气南下至湖南,但因低纬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强度与形态配置不同,低层850hPa西南季风北伸范围存在差异,导致区域持续性暴雨过程首日暴雨落区南北、东西空间差异明显.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张剑明  廖玉芳  段丽洁  曾向红  
本文采用湖南省88个地面气象站点1960-2009年的逐日降水资料,运用一元线性回归、M-K突变分析及小波分析等方法分析了湖南省50年来区域暴雨极端事件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变化趋势。研究表明:过去50年暴雨极端事件增多、强度增大。暴雨极端事件有波动上升的趋势,20世纪60年代和80年代偏少,70年代和90年代偏多;在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暴雨极端事件由小变大是一突变现象,且存在2年、5年、7年和21年左右的周期振荡。降水量明显高于平均值的月份集中在4-8月,而暴雨降水量和暴雨总次数明显高于平均值的月份集中在5-8月。降水量湘西地区可能更加少雨,湘北洞庭湖区和湘中部分地区有可能向多雨转变的趋势;湘东和湘南有可能向干旱转变。暴雨降水量、最大日降水量、暴雨次数、暴雨强度和降水集中率在湘中、湘西南和湘西北个别地区可能比原来更少,其余地区均可能增多。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孔锋  刘凡  吕丽莉  方建  方佳毅  史培军  郭建平  
长时间大范围的区域暴雨作为一种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是人民生产生活的一大威胁,已成为社会和学界的关注焦点之一,亟需研究中国长时间序列区域暴雨的时空演变特征。通过定义的区域暴雨事件,选取持续天数、影响站点数、最大日降雨量和最大累积降雨量4项指标,统计分析了1961~2010年中国区域暴雨的时空变化格局。结果表明:在空间格局上,1961~2010年中国区域暴雨主要分布在黑龙江漠河至云南腾冲一线以东的东部沿海季风区,而西北内陆则无区域暴雨发生;在省际分布上,多集中发生在以广东为首的东部沿海省市;在时间序列上,中国区域暴雨存在准10a(6.5a和13a)的周期振荡,以1997年前后年份发生次数较多,年内多集中在5~9月,且4项指标均在6月份达到最高。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唐宝琪  延军平  王璐璐  刘永林  
本文基于东北地区87个气象站点1960-2014年逐日降水资料,运用趋势分析法、IDW空间插值法、Morlet小波分析及斯尔皮曼相关分析等方法,分析了近55a东北地区降水事件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55a,东北地区年降水日数和强度存在明显的年代际变化,年降水日数总体呈极显著减少趋势,自东南向西北呈多-少-多的分布格局,年降水强度呈不明显的增加趋势,由南向北不断减小。大雨和暴雨降水日数均呈减少趋势,在空间上自东南向西北逐渐递减,且随着降水等级的提高,高值中心逐步向辽东南地区移动;强降水强度由南向北逐渐递减,大雨强度在各地差异不大,暴雨强度的差异较为明显。大雨和暴雨不是东北地区的主要降水方式,...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京英  王庆华  
利用大量常规和非常规资料,分析了发生在鲁南地区的一次大暴雨过程中强降水产生的原因,表明:本次大暴雨发生在副热带高压和西风槽之间形成的相对狭窄的急流锋区上,主要影响系统为低层切变线和南支槽作用产生的中小尺度低涡系统;该涡旋系统内涡度和散度同量级,散度的变化幅度要强于涡度的变化幅度,因此由大气在运动中的集中造成的辐合明显强于由风向的旋转造成的辐合,前者更高效。大气的集中得益于中高空西南气流和低空东南气流辐合,在水汽超饱和状态下,强烈辐合上升使得凝结迅速在较低层次完成,高效的水汽凝结短时间内在局地狭小区域形成致灾的超强降水。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李孟芮  敖天其  黎小东  
[目的]利用地区线性矩法改进我国传统洪水频率分析的研究。[方法]基于地区线性矩法的基本思想和原理,对四川省进行水文气象一致区的划分,并且利用蒙特卡洛模拟检测获得各个一致区的最优频率分布线型,根据各个一致区的最优频率分布线型估算得到各个站点不同重现期下的暴雨频率设计值。[结果]四川省可划分为4个水文气象一致区,各个水文气象一致区的最优频率分布线型分别为1区为Wakeby分布,2区为广义极值分布(GEV),3和4区均为广义逻辑斯蒂分布(GLO)。研究表明四川省各个地区的降雨分布及其不均,水文气象一致区4区为主要的暴雨区,其次为一致区2区,这与四川省的降雨特点是一致的。[结论]地区线性矩法相比于我国传统的暴雨频率分析方法可以获得更为合理准确的设计值,可以为我国的防洪工程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李海宏  吴吉东  
利用上海市30个自动气象站2007—2016年逐小时降水数据和上海市应急联动平台110接报内涝灾情数据,分析了近10 a上海市暴雨和内涝灾情特征,并进一步研究致灾暴雨过程与内涝灾情的关系。结果表明:1)上海市暴雨空间分布反映了明显的城市雨岛特征,在水汽充沛的东部沿海和城市化水平较高的中心城区相对容易出现极端雨强;2)暴雨内涝灾情年变化较大,月分布呈单峰型,日分布呈双峰型,且内涝灾情数在中心城区及各区中心较为密集,反映了承灾体的空间分布特征;3)暴雨过程对内涝灾情的贡献作用明显,内涝灾情数与暴雨过程雨量、逐小时最大雨量和最大雨强显著相关,与持续时间和影响站次低度相关;4)逐小时最大雨量等于过程雨量且100 mm时,灾情数急剧增加。暴雨特征与内涝灾情关系研究对于暴雨内涝的预报、预警和服务具有重要意义。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