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075)
- 2023(3056)
- 2022(2714)
- 2021(2683)
- 2020(2068)
- 2019(5125)
- 2018(4730)
- 2017(7584)
- 2016(4322)
- 2015(4919)
- 2014(4846)
- 2013(4906)
- 2012(4689)
- 2011(4483)
- 2010(4384)
- 2009(4039)
- 2008(4029)
- 2007(3086)
- 2006(2770)
- 2005(2645)
- 学科
- 济(18871)
- 经济(18861)
- 业(7430)
- 管理(7232)
- 地方(7138)
- 学(6351)
- 方法(6180)
- 中国(6073)
- 农(6019)
- 数学(5722)
- 数学方法(5654)
- 农业(4350)
- 企(4344)
- 企业(4344)
- 地方经济(3974)
- 财(3565)
- 环境(3403)
- 税(3297)
- 贸(3218)
- 贸易(3216)
- 业经(3172)
- 税收(3083)
- 易(3058)
- 收(3046)
- 融(2733)
- 金融(2732)
- 制(2689)
- 和(2677)
- 发(2594)
- 资源(2384)
- 机构
- 大学(59996)
- 学院(58843)
- 研究(29780)
- 济(23715)
- 经济(23243)
- 中国(22596)
- 科学(20378)
- 管理(18568)
- 所(16513)
- 理学(15684)
- 研究所(15356)
- 理学院(15295)
- 管理学(14917)
- 管理学院(14791)
- 京(14398)
- 农(13882)
- 中心(13583)
- 院(11173)
- 农业(10970)
- 范(10560)
- 师范(10453)
- 财(10291)
- 业大(10114)
- 科学院(9825)
- 北京(9288)
- 师范大学(8911)
- 江(8883)
- 研究院(8678)
- 省(8530)
- 室(8425)
- 基金
- 项目(44096)
- 科学(34585)
- 基金(32707)
- 家(31166)
- 国家(30965)
- 研究(28854)
- 科学基金(24841)
- 基金项目(17914)
- 社会(17867)
- 自然(17466)
- 自然科(16992)
- 自然科学(16990)
- 社会科(16797)
- 社会科学(16795)
- 自然科学基金(16666)
- 省(15587)
- 划(15101)
- 资助(12496)
- 教育(12465)
- 重点(11381)
- 编号(10868)
- 发(10538)
- 部(9620)
- 计划(9559)
- 科研(8949)
- 成果(8753)
- 科技(8560)
- 创(8451)
- 中国(8309)
- 创新(8075)
共检索到9860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罗那那 巴特尔·巴克 吴燕锋 祖力克艳·麻那甫 薛亚荣 康丽娟
[目的]探究塔城地区气候的时空变化趋势及其与气象因子的关系。[方法]文章利用塔城地区7个气象站点1961~2013年的逐日气象资料,探究了气温、降水、日照时数、积温和潜在蒸散量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1961~2013年塔城地区年平均气温、降水量和积温呈增加趋势,日照时数和潜在蒸散量呈减少趋势。1961~2013年塔城地区平均气温、降水量、日照时数、年潜在蒸散量、积温分别在1997、1967、1996、1989、1985年发生增加突变。平均气温、降水量、日照时数、积温存在明显的多尺度周期特征,即30年的大周期和15年的小周期变化。塔城地区平均气温的空间分布差异明显;大致呈现西高东低的空间分布特征;降雨量空间分布大致呈现西多东少的经线分布特征;日照时数大致呈现南短北长的维度地带性特征;潜在蒸散量存在自南向北逐渐减少的空间分布特征;积温的空间分布呈明显的自南向北逐渐减少的维度地带性特征。[结论]在全球气候变化下,较全面了解到新疆塔城地区气候变化趋势特征,对建立塔城地区气象预测与农业生产之间的预警,促进农业健康发展有很大的理论依据。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罗那那 巴特尔·巴克 吴燕锋 祖力克艳·麻那甫 薛亚荣 康丽娟
[目的]探究塔城地区气候的时空变化趋势及其与气象因子的关系。[方法]文章利用塔城地区7个气象站点19612013年的逐日气象资料,探究了气温、降水、日照时数、积温和潜在蒸散量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19612013年塔城地区年平均气温、降水量和积温呈增加趋势,日照时数和潜在蒸散量呈减少趋势。19612013年塔城地区平均气温、降水量、日照时数、年潜在蒸散量、积温分别在1997、1967、1996、1989、1985年发生增加突变。平均气温、降水量、日照时数、积温存在明显的多尺度周期特征,即30年的大周期和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曹永旺 延军平
利用中国气象局整编的山西18个台站1961-2013年的逐日气温、降水数据,采用极端事件定义方法和Mann-kendall突变检验等方法,计算与植被生长的水热条件与寒旱灾害直接相关的极端气候事件指数,分析1961-2013年山西省极端温度和降水气候事件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极端温度事件的发生频率与持续时间在前30年呈平稳态势,20世纪90年代后变化迅速。表征极端低温事件的霜日日数(FD0)、冷昼日数(TX10P)、冷夜日数(TN10P)、冷持续指数(CSDI)等指数均呈现下降趋势,而表征极端高温事件的夏日指数(SU25)、作物生长期(GSL)、暖昼日数(TX90P)、暖夜日数(TN9...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周晓宇 赵春雨 崔妍 刘鸣彦 敖雪 易雪 侯依玲 张新宜
利用东北地区1961—2014年日最低气温及平均气温资料,分析了近53 a初霜日、终霜日及无霜期的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东北地区平均初霜日、终霜日分别为9月28日和5月5日,平均无霜期为145 d。东北地区162个站中,155个站初霜日推后,160个站终霜日提前,158个站无霜期延长,初霜日显著推后1.55 d/10 a,终霜日显著提前2.5 d/10 a,无霜期显著延长4.08 d/10 a,霜的变化反映了气候变暖的特征(0.3℃/10 a)。自南向北随纬度的升高和海拔高度的抬升,初霜日提前、终霜日推后、无霜期缩短。东北地区霜的变化受最低气温的影响要大于平均气温。初霜日、终霜日及无霜期分别在1986、1989、1986年发生了突变,各省霜的突变均发生于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突变后,初霜日、终霜日和无霜期多年平均等值线均向北推进。
关键词:
初霜日 终霜日 无霜期 突变 东北地区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周晓宇 赵春雨 崔妍 刘鸣彦 敖雪 易雪 侯依玲 张新宜
利用东北地区1961—2014年日最低气温及平均气温资料,分析了近53 a初霜日、终霜日及无霜期的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东北地区平均初霜日、终霜日分别为9月28日和5月5日,平均无霜期为145 d。东北地区162个站中,155个站初霜日推后,160个站终霜日提前,158个站无霜期延长,初霜日显著推后1.55 d/10 a,终霜日显著提前2.5 d/10 a,无霜期显著延长4.08 d/10 a,霜的变化反映了气候变暖的特征(0.3℃/10 a)。自南向北随纬度的升高和海拔高度的抬升,初霜日提前、终霜日推
关键词:
初霜日 终霜日 无霜期 突变 东北地区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韩玮 韩永红 杨沈斌
基于山东省21个气象站1961-2011年的气象资料,利用线性趋势、IDW空间插值、Mann-Kendall检验、Fisher最优分割等方法分析了气温和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在此基础上采用Thornthwaite Memorial模型对植被气候生产力的时空演变进行了研究,并探讨了气候生产力对气温和降水的敏感性。结果表明:近51年来山东省普遍增温,倾向率为0.359℃/10a,中部地区升温明显;年降水量在剧烈波动中略呈下降趋势,20世纪80年代降水量的变率较大,山东北部、东部、东南部降水量减少幅度较大。近51年来气候生产力存在较明显波动,总体呈增加趋势,但递增速度不显著,1981-1989年气候生产力最低,2003-2011年达到最高水平;气候生产力由北向南,由西向东逐渐增加,山东西南部气候生产力增加较多。"暖湿型"气候对作物气候生产力有利,气候变暖有利于气候生产力的提高,但降水量少是限制气候生产力的主要因素。
关键词:
气候资源 时空变化 气候生产力 山东省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李洋 王玉辉 吕晓敏 叶永昌 汲玉河
东北三省是中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本文基于东北三省1961-2013年71个台站逐日气温、降水资料,选取了"欧洲地区极端事件统计和区域动力降尺度"(STARDEX)项目提出的57个极端指数中的8个核心指数,分析和揭示东北三省极端气候事件的空间格局及变化,研究结果可为降低东北三省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以及制定应对气候风险的策略提供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年和四季的高温阈值、低温阈值与最长热浪天数均随时间呈现波动上升趋势,年和春、秋、冬季的霜冻日数随年际表现为下降趋势;2东北三省西南地区易发生极端高温事件,北部易发生极端低温事件。同时北部亦是年和春、秋霜冻日数的高值分布区,且高温热浪的天数相对较长...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王永
2010年以来,人民币面临严重的升值压力。面对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我国跨境资金流动的特点也在不断变化,特别是对口岸诸多、边境贸易大量使用美元现钞结算的新疆来说,外汇领域潜在的洗钱风险有所增加,亟待引起高度关注。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何永坤 郭建平
应用1961—2006年中国东北三省72个气象台站的气象资料,统计分析了东北三省稳定农耕期、生长期及积温、降水量、日照时数农业气候资源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研究期间,东北三省平均农耕期、生长期分别延长了2.4 d.10 a-1、2.3 d.10 a-1;经Mann-Kendall检验,农耕期长度、生长期长度分别在1988年、1992年发生突变。46a东北三省积温表现为一致的增多趋势,降水量、日照时数呈减少趋势。分析比较突变年前后两个时段的农业气候资源变化,农耕期、生长期平均积温高值区向东、向北扩展;农耕期降水量高值区、低值区面积萎缩,中值区向东南方向扩张,生长期降水量中高值区面积减少;农耕期平...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李琪 苏欢 史雨涵 王连喜 吴东丽
利用我国江浙沪地区26个气象站1961~2010年夏季(6~8月)逐日最高气温资料,选择导致死亡率突然增加而确定的高温热浪指标,研究了江浙沪地区高温热浪日数、频次和强度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江浙沪地区是高温热浪天气的高发区,高温热浪天气存在显著的地理差异。江浙沪地区平均高温热浪日数、频次和强度随时间的变化趋势极为相似: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前期呈现减少(弱)趋势,80年代后期呈现增多(强)趋势。总体上看,江浙沪地区受高温热浪袭击时间越来越长,频率越来越高。近50a江浙沪地区夏季高温热浪天气呈南转的趋势。高温热浪天气受全球变暖与城市热岛效应的共同影响而逐渐加剧。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蔡永祥 罗少辉 王军 祁栋林 胡馨月
利用三江源地区13个气象站1961-2019年共59年的降水量资料,基于一元线性回归、滑动平均法、气候倾向率和重标极差分析等方法,研究源区降水量的时空演变规律和未来变化趋势。结果表明:三江源地区年均降水量为470.7 mm,并以10.31 mm·10 a~(-1)的速率增加。黄河源区春季降水量最大,其余三季以澜沧江源区最高,长江源区四季均处于最低值;各源区降水量均呈增加趋势,其中春季降水倾向率最大,长江、黄河和澜沧江源区分别为2.69、2.11和2.80 mm·10 a~(-1)。1961-2002年降水量累积距平大致呈下降趋势,2003-2019年呈上升趋势,2002年为降水增加突变点;不同年代际间平均年最大和最小降水量出现在2011-2019和1961-1970年,分别为512.82和452.23 mm。年、季降水量自西北向东南递增,黄河源区各站点降水量空间变化幅度最大;春、夏、秋三季的降水倾向率呈现出由西北向东南减少的趋势,但冬季变化相反,且降水量少的源区降水增加趋势明显。降水量长程变化Hurst值大于0.5,预测未来降水量变化与过去趋势一致。三江源地区降水时间和空间序列变化具有明显的区域和季节差异性特征,且未来降水呈增加趋势。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肖池伟 封志明 李鹏
橡胶生产关乎国计民生,特别是天然橡胶,其与钢铁、石油、煤炭并称四大工业原料,为重要的战略物资。本文基于FAO橡胶数据库,从全球、区域、国家等层次定量分析了1961-2013年全球橡胶生产的时空格局及其演变特征,探讨了影响橡胶产量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1从时间格局上看,1961年以来全球橡胶总产增速较快,总体呈上升趋势;橡胶主要生产国(主产国)产量占全球的90%以上,并存在明显的阶段性增长特征。2就空间格局而言,橡胶生产具有明显的地域集中性,主产国集中分布在亚洲特别是东南亚,其中以泰国、马来西亚和印尼最为集中,但其产量差异显著并有进一步扩大趋势。3种植面积是主产国橡胶产量的主要影响因子;少部分国家(如中国、泰国)受橡胶单产水平的影响明显。4全球橡胶生产由传统"三巨头(泰国、马来西亚和印尼)"向"双核(泰国和印尼)"集聚,东南亚主产国橡胶林由海岛国家向中南半岛扩展,且中南半岛发展势头强劲,已成为全球橡胶主产区中的优势产区。
关键词:
橡胶生产 时空格局 地域差异 东南亚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窦坤 黄玉芳 丁媛媛 王琛 孙翠凤
利用1961~2013年菏泽地面气象观测站逐日资料,采用气候倾向率和相关分析等方法,分析了近53年菏泽0cm地温的变化趋势以及与气温、日照时数、降水量、水汽压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近53年来,菏泽年平均地面温度呈极显著上升趋势,平均每10年升高0.22℃,冬、春季节的升温对年平均地面温度的升高有主要贡献;年平均地面最高温度呈弱上升趋势且春季显著趋暖、夏季趋凉,年平均地面最低温度呈极显著的上升趋势且冬春季节趋暖;平均地面温度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显著趋暖,地面最低温度的趋暖在平均地面温度的趋暖中起主要贡献;年平均地气温差呈递减趋势,秋冬季节地气温差减小,不利于近地层污染物的扩散,致使菏泽秋冬季霾...
关键词:
地面温度 气候倾向率 气候突变 相关分析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天宇 范莉 孙杰 何永坤 董新宁 任永建
利用三峡库区17个气象站1961~2008年各气象要素的资料,系统地分析了库区近48a来的气候变化特征,并探讨了三峡水库的局地气候效应。结果表明:近48a来三峡库区年平均气温为升温趋势,库区增温主要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且有加快趋势。冬季平均气温升温显著。从平均最高/低气温来看,秋季平均最高气温增温显著。年平均、秋季和冬季平均最低气温升温显著。年降水量整体上表现为弱的减少趋势,秋季减少趋势显著。年、冬季和夏季日照时数均显著减少。年、夏季和冬季平均相对湿度增加趋势显著。年和四季的平均风速都呈显著减小趋势。年降水日数、小雨日数和中雨日数均为线性减少趋势,但趋势均不显著;大雨和暴雨日数无明显变化趋...
关键词:
三峡库区 气候变化 气象要素 气候效应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温康民 史军 马井会
选取长江三角洲146个观测站1961~2013年的地面观测资料,分析了霾日季节性的年际、年代际长期变化及空间分布规律。结果表明,长江三角洲霾多发时段随年际增长逐渐由冬季蔓延至春季,秋季和夏季。长三角平均霾日的季节变率从60~70年代的72.5%~78.5%,80年代跌至61.2%,到90年代跌至55.3%,而在本世纪的13 a低达52.3%,体现了长三角霾日变化季节性的年代际特征,即近53 a季节差异在不断减小,霾趋于常年化发生。霾日季节性的空间分布及年际变化特征还表明:近53 a长三角霾日呈持续上升趋势,1980年以前的2个年代增长缓慢,并维持低霾日水平,尽管1980年以后仍然增长缓慢,但维...
关键词:
霾 季节变化 气候趋势 长江三角洲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