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205)
- 2023(6240)
- 2022(5698)
- 2021(5474)
- 2020(4782)
- 2019(11459)
- 2018(11059)
- 2017(20374)
- 2016(11531)
- 2015(13385)
- 2014(13643)
- 2013(13794)
- 2012(13179)
- 2011(12138)
- 2010(12219)
- 2009(11525)
- 2008(11772)
- 2007(10344)
- 2006(8762)
- 2005(8008)
- 学科
- 济(49986)
- 经济(49946)
- 业(27894)
- 管理(27736)
- 方法(24718)
- 数学(22326)
- 数学方法(22141)
- 企(21077)
- 企业(21077)
- 农(14365)
- 学(13073)
- 中国(12994)
- 财(12504)
- 地方(10634)
- 贸(10196)
- 贸易(10194)
- 易(9885)
- 农业(9451)
- 业经(8825)
- 制(8478)
- 和(7773)
- 务(7295)
- 财务(7282)
- 财务管理(7258)
- 银(7128)
- 银行(7091)
- 环境(7085)
- 融(6997)
- 金融(6995)
- 企业财务(6831)
- 机构
- 大学(170858)
- 学院(169327)
- 济(69159)
- 经济(67682)
- 研究(64399)
- 管理(61012)
- 理学(52238)
- 理学院(51496)
- 管理学(50475)
- 管理学院(50152)
- 中国(48276)
- 科学(42867)
- 京(37025)
- 农(36384)
- 所(35030)
- 研究所(32280)
- 财(31392)
- 中心(29556)
- 农业(29081)
- 业大(28804)
- 江(25801)
- 财经(24656)
- 范(23781)
- 师范(23529)
- 北京(23496)
- 院(22666)
- 经(22228)
- 经济学(21217)
- 州(20576)
- 科学院(20313)
- 基金
- 项目(113444)
- 科学(87580)
- 基金(81670)
- 研究(78078)
- 家(73453)
- 国家(72886)
- 科学基金(60080)
- 社会(47418)
- 社会科(44797)
- 社会科学(44781)
- 基金项目(43931)
- 省(43746)
- 自然(40744)
- 自然科(39697)
- 自然科学(39683)
- 自然科学基金(38981)
- 划(38519)
- 教育(35744)
- 资助(33436)
- 编号(31642)
- 重点(26847)
- 成果(26066)
- 部(25150)
- 发(24989)
- 计划(22979)
- 科研(22842)
- 创(22744)
- 课题(22128)
- 创新(21457)
- 大学(20572)
共检索到25457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黄维 姚裕群 段居琦 刘永裕 吴炫柯 韦剑锋
【目的】分析近60年广西甘蔗不同生育期的干旱时空特征,为广西甘蔗防旱避灾生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广西甘蔗发育期、土壤资料和气象数据,在重点考虑降水有效性和作物系数动态变化特征的基础上,基于作物水分亏缺指数,采用线性和周期的时序分析法及空间站点技术进行甘蔗生育期内干旱的时空变化特征分析。【结果】年际干旱发生率在甘蔗工艺成熟期最高,茎伸长期次之,苗期和分蘖期较低,其中,苗期、分蘖期和茎伸长期的干旱以轻旱和中旱为主,工艺成熟期以重旱和特旱为主,研究时段内各等级年际干旱发生率无明显的线性变化趋势,但有2~5年尺度的周期变化,发生年份以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为主。在空间分布上,苗期的轻旱和中旱主要分布在桂西和桂南,轻旱发生频率在40%以下,中旱发生频率在30%以下,重旱发生频率低于10%且分布范围较小;分蘖期的轻旱在全区各地均有发生,其中,桂西南发生频率最高,普遍在21%~40%,中旱主要分布在桂西南,发生频率低于10%,重旱发生频率低于10%且范围较小;茎伸长期的轻旱在全区均有分布,发生频率在11%~70%,其中,中旱主要分布在桂东北,发生频率在21%~60%,重旱主要分布在桂东北,发生频率在20%以下;苗期、分蘖期和茎伸长期无特旱发生;工艺成熟期的轻旱、中旱、重旱和特旱在全区均有分布,其中,轻旱发生频率在30%以下,中旱和重旱发生频率在40%以下,特旱发生频率最高、分布最广,发生频率较高区域主要分布在桂中、桂南和桂东,发生频率达31%~50%。【结论】广西甘蔗发育过程中苗期、分蘖期和茎伸长期的干旱以轻旱和中旱为主,工艺成熟期以重旱和特旱为主,桂中、桂南和桂东等区域甘蔗工艺成熟期的重旱、特旱每2~3年一遇,是干旱防灾避灾的重点关注区域。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邹晓蔓 傅漫琪 王小慧 陈阜
为探究中国甘蔗生产的时空变化及区域优势,基于1985—2018年全国各省(不包含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及各县的甘蔗生产数据,分析我国甘蔗种植面积、产量和单产的时空动态变化特征,量化种植面积、单产及互作等因素对甘蔗产量的贡献率,同时评估全国甘蔗生产的优势度。结果表明:1)1985—2018年,中国甘蔗种植面积先增加后下降,产量和种植面积变化趋势一致,主要集中在桂中南、滇西南、粤西和琼北等区域;2)在我国甘蔗种植区域内,近50%的县种植面积和产量降幅均>50%,42%的县单产增幅>50%;3)中国甘蔗产量贡献长期表现为种植面积主导,2010—2018年单产主导比例下降约5%;4)2010—2018年,中国甘蔗的生产优势地区一直是广西壮族自治区、云南省和广东省。2001—2018年,国内原料蔗生产的高成本和国外进口食糖的低价格造成我国食糖供给失衡、企业亏损,严重限制了甘蔗产业的发展。因此,应合理布局甘蔗种植面积、提高甘蔗单产、积极推进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等,以降低甘蔗的生产成本。
关键词:
甘蔗 时空变化 区域优势 ArcGIS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刘德新 葛玉珍 李亚男 李简
[目的]通过对中原核心区降水指标分析,揭示该区域54年干旱事件的时空变化特征。[方法]文章基于1961—2014年中原核心区23个国家级气象站点的逐日降水资料,采用降水量距平百分率、线性回归等方法,对年均降水量、干旱频率、干旱等级等年尺度和季节尺度的干旱事件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1)中原核心区降水波动性大,多年平均降水量总体呈减少趋势,干旱事件多发的态势,各干旱等级发生频次的排序为轻旱>中旱>特旱>重旱;冬季是干旱的高发季节且呈现出重发的态势。(2)中原核心区多年平均降水量呈现出自东南向西北递减的带状分布特征。就区域而言,郑州干旱的发生频率最高且旱情较重。中原核心区发生高频次干旱的范围随年代际逐渐缩小。就季节而言,郑州为春季和冬季干旱的高发地,开封和洛阳西部是夏季干旱的高发地,洛阳北部和开封东部为秋季干旱的高发地。[结论]中原核心区干旱事件呈增加趋势。研究结果可为该区域有针对性地抗旱减灾提供科学支撑。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吴美琼
以广西1998~2012年与甘蔗种植面积有关的数据为基础,通过制作面积变化曲线和分布图,对甘蔗种植面积时间分布和空间分布情况进行分析,得出甘蔗种植面积的时空分布情况及其规律;通过主成分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揭示广西甘蔗种植面积的驱动力。研究结果表明:11998年以来,广西甘蔗种植面积总体呈上升趋势,15年来净增加51.4万hm2,2008年以来基本稳定在110万hm2左右。2广西的崇左、来宾、南宁、柳州等4个市为甘蔗种植优势产区,种植面积占67.0%;百色、河池、防城港、钦州、北海、贵港6市甘蔗种植面积不大、密度不高,作为优势产区的有力补充;贺州、梧州、桂林、玉林等4市为非优...
关键词:
广西 甘蔗 面积变化 驱动力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赵金媛 胡琦 姜婧妍 周建朔 张丽娜 张山清 王森 郭燕云 潘学标 王雪姣
为明确新疆棉花花铃期高温热害的时空分布特征和变化趋势,基于1961—2020年新疆棉花种植区101个气象站点逐日地面气象观测资料、灾情资料、棉花生产资料,选取新疆地区棉花花铃期高温热害指标,采用线性趋势分析、空间插值分析和MK趋势分析等方法,从代际、年际和候尺度分析新疆棉花花铃期高温热害发生频率和强度的时空分布和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新疆棉花花铃期高温热害的发生以重度为主,中度次之,各等级高温热害发生频率呈南高北低的空间分布特征,高值区集中在和田地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吐鲁番市和昌吉回族自治州。2)1961—2020年新疆地区棉花高温热害发生站次比、天数、危害热积温均呈增加趋势,其中南、北疆站次比每10年倾向率分别为2.2%和1.6%,危害热积温每10年变化1.7和1.9℃·d。21世纪10年代高温热害最严重。3)新疆棉花7月1候—9月3候高温热害站次比和发生频率随候序推移呈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在7月4候—8月1候高温热害发生频率较大;时段Ⅰ(1961—1990年)与时段Ⅱ(1991—2020年)相比,时段Ⅱ站次比最大的候序有提前的趋势,北疆站次比最大的候序由8月1候(29.2%)提前到7月3候(31.6%),南疆由7月6候(28.9%)提前到7月4候(33.2%)。
关键词:
新疆 棉花 高温热害 时空特征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柯杭 王小军 尹义星 罗志文
基于河北省衡水市11个气象站点1961~2015年逐日降水数据,采用StarDex极端降水指数和SPEI干旱指数对全市开展极端降水和干旱时空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最大连续无雨日(PXCDD)与平均干旱期长度(PDSAV)随时间呈上升趋势,而最大连续有雨日(PXCWD)和年降水量则下降。(2)从空间分布来看,极端降水指数反映西部和北部的干旱化趋势较明显。(3)SPEI指数变化表明,1990年代后干旱次数增加,夏、冬季和年序列均有向干旱发展的趋向;西部和北部发生干旱的频率较高。(4)极端降水指数和SPEI指数存在较好的相关性;SPI和SPEI在12个月尺度上有较好的一致性,但在对干旱程度的判定上有偏差;不同等级的干旱年份中,极端降水指数和SPI指数也有较好的表现。总的来看,衡水市干旱渐趋严重,且呈夏、冬两季多发,西部和北部受灾严重的特征,应在水资源规划与管理中做好水资源配置。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张志富 希爽 刘娜 余予 范邵华 冯明农
利用1961-2012年中国有固态降水观测且序列完整的1 400多站逐日降水量和天气现象数据,建立了完整性较好的降雪序列,选取雪季长度、降雪量、降雪日数、降雪强度和最大降雪量5个指标,分区域研究了中国降雪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中国降雪在空间上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地区、东北地区以及新疆天山以北地区;中国大部分地区降雪量以小雪等级占主要,华中地区以暴雪等级的降雪量占主要;5个区域的降雪日数均以小雪等级占主要,华中地区占65%,其余区域占84%左右;5个区域的雪季长度均为缩短趋势,新疆北部地区主要由于雪季开始期大幅滞后,青藏高原地区、华北地区和华中地区主要由于雪季结束期大幅提前,东北和内蒙古东北部...
关键词:
雪季长度 降雪量 降雪日数 趋势分析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范倩倩 赵安周 张安兵 王冬利 赵玉玲 刘海新
基于海河流域1965—2015年月降水和气温数据,利用标准化降水蒸发指数(Standardized Precipitation Evapotranspiration Index, SPEI)、Mann-Kendall检验和经验正交函数(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 EOF)分析等方法,分析海河流域干旱时空特征。结果表明:1)就时间变化来看,年、春、夏季SPEI序列呈干旱化趋势,秋季呈湿润化趋势,仅夏季干旱变化通过了0.05显著性检验。年、季干旱发生频率表明春旱显著,各年代干旱站次比表明近51年来干旱范围有所增加。2)就空间变化来看,中等干旱在年、夏季集中于永定河系的东部、大清河系及北三河系,春、秋季集中于滦河河系、大清河系及漳卫河系的西部;轻度干旱在年、春、夏季集中于滦河河系、北三河系、大清河系,秋季集中于永定河系、子牙河系及漳卫河系。年、春、夏季在流域范围内呈干旱化趋势,秋季在永定河系、大清河系、北三河系及滦河河系呈湿润化趋势。3)就空间模态来看,近51年来海河流域第一模态的年、季主要时空分布型为全流域一致型,第二模态的年、夏、秋季主要时空分布型为南部—北部反向分布型,春季呈西北部—东南部反向分布型。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郑诗然 胡琦 和骅芸 邢梦媛 高浩然 刘媛媛 马雪晴 潘学标
利用华北平原具有1961—2020年完整时间序列逐日气象资料的55个常规气象站点及11个辐射观测站点的逐日地面观测资料,建立华北平原冬小麦-夏玉米生长季的太阳总辐射的经验公式,从年代际尺度和年际尺度分析冬小麦-夏玉米周年、生长季和关键生育期辐射资源(总辐射、直接辐射、散射辐射和光合有效辐射)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华北平原太阳总辐射值分布呈北高南低、东高西低,全年总辐射范围为4 519.26~5 488.30MJ/m~2;冬小麦生长季和夏玉米生长季太阳总辐射分别占全年的58.6%和41.4%;华北平原太阳总辐射呈显著下降趋势,1961—2020年研究区周年太阳总辐射平均减少了14.3%(708.24MJ/m~2),其中,河南东部以及河北西部地区下降幅度最大,气候倾向率达-210.67MJ/(m~2·10a);研究时段内冬小麦生长季和关键生育期太阳总辐射平均减少了10.0%和4.7%,与冬小麦相比,夏玉米生长季和关键生育期的太阳辐射下降幅度更大,分别减少了17.8%和17.7%;年代际尺度上,华北平原冬小麦-夏玉米周年、冬小麦生长季和夏玉米生长季太阳总辐射均呈现出递减的趋势,与1961—1980年相比,2001—2020年的冬小麦-夏玉米周年、冬小麦生长季和夏玉米生长季太阳总辐射分别减少了9.6%、7.7%和12.1%。综上,华北平原的直接辐射、光合有效辐射呈下降趋势,散射辐射呈上升趋势,本研究结果能够为华北平原辐射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及制定适应气候变化的对策等提供科学依据。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陈超 周广胜
关于气温变化特征已有大量研究,但关于地温变化及其与气温的关系研究还较少。该研究以干旱区为研究区域,利用1961—2010年阿拉善左旗平均气温和0~80 cm各层平均地温的逐月资料,采用气候倾向率、累积距平、信噪比等气候统计方法研究了近50 a阿拉善左旗气温和各层地温的年代和季节变化趋势、地气温差变化、气候突变和异常年份以及气温和地温关系。结果表明:气温与各层地温有很好的相关性;与年均气温相比,地温对气温的放大程度除0 cm外随土层深度增加呈增加趋势。年、季平均气温和各层平均地温均呈显著升高趋势,但气温和地温的升温速率不一致;年均气温的升温率和升温幅度高于除0 cm外的各层地温变化;气温、0 c...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天宇 范莉 孙杰 何永坤 董新宁 任永建
利用三峡库区17个气象站1961~2008年各气象要素的资料,系统地分析了库区近48a来的气候变化特征,并探讨了三峡水库的局地气候效应。结果表明:近48a来三峡库区年平均气温为升温趋势,库区增温主要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且有加快趋势。冬季平均气温升温显著。从平均最高/低气温来看,秋季平均最高气温增温显著。年平均、秋季和冬季平均最低气温升温显著。年降水量整体上表现为弱的减少趋势,秋季减少趋势显著。年、冬季和夏季日照时数均显著减少。年、夏季和冬季平均相对湿度增加趋势显著。年和四季的平均风速都呈显著减小趋势。年降水日数、小雨日数和中雨日数均为线性减少趋势,但趋势均不显著;大雨和暴雨日数无明显变化趋...
关键词:
三峡库区 气候变化 气象要素 气候效应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窦坤 黄玉芳 丁媛媛 王琛 孙翠凤
利用1961~2013年菏泽地面气象观测站逐日资料,采用气候倾向率和相关分析等方法,分析了近53年菏泽0cm地温的变化趋势以及与气温、日照时数、降水量、水汽压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近53年来,菏泽年平均地面温度呈极显著上升趋势,平均每10年升高0.22℃,冬、春季节的升温对年平均地面温度的升高有主要贡献;年平均地面最高温度呈弱上升趋势且春季显著趋暖、夏季趋凉,年平均地面最低温度呈极显著的上升趋势且冬春季节趋暖;平均地面温度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显著趋暖,地面最低温度的趋暖在平均地面温度的趋暖中起主要贡献;年平均地气温差呈递减趋势,秋冬季节地气温差减小,不利于近地层污染物的扩散,致使菏泽秋冬季霾...
关键词:
地面温度 气候倾向率 气候突变 相关分析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任永建 高媛 肖莺 万素琴 王苗
收集1961~2010年华中区域239个气象站点,选择通过均一化检验的233个站点作为研究对象,系统分析了近50a华中区域降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61~2010年华中区域年降水量无明显的增减趋势,20世纪60年代降水接近常年,90年代降水偏多,70~80年代、21世纪初降水偏少。降水纬向分布特征比较显著,由南向北逐渐递减,且空间分布不均匀。年降水日数减少趋势显著,减少速率为3.4d/10a。1989年以后区域降水量增加明显,2006年以后降水减少,同时存在2a左右周期振荡;降水日数在1986年以后减少明显。春、秋季降水总体减少,减少速率分别为5.4、12.2mm/10a;夏、冬季降水总体增...
关键词:
华中区域 降水量 降水日数 变化趋势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周绍毅 劳炜 苏志 李强
土壤温度是重要的土壤物理性质,其变化特征直接影响着土壤生物的生长发育、繁殖和分布,与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紧密相关。利用1961~2010年广西31个气象站0~20 cm各层地温观测资料,运用线性倾向估计、M-K突变检验等方法研究50年来广西浅层地温的变化趋势、气候突变和异常年份等。结果表明:广西各深度年平均地温呈升温趋势,升温突变点为2001年,冬季气候倾向率最大、夏季最小。各深度年平均地温升温率以0 cm最大,10 cm最小。年平均地温除0 cm外均在1984年出现异常偏低,各层年平均地温2009年出现异常偏高。气温升高和降水量减少是影响广西地温上升的主要原因。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杨荣仲 李杨瑞 王维赞 朱秋珍 周会 唐仕云 罗亚伟
为了解干旱霜冻条件下甘蔗性状变化特点与评价品种耐寒性,选用国内外21个甘蔗品种(系)在广西霜冻常发区资源县开展了耐寒性评价试验。结果表明,轻霜冻前后的甘蔗锤度、绿叶数和光合速率发生明显变化,且耐寒性差的品种下降较多,但仅有重霜冻后的茎长冻损率、节间冻损率、绿叶百分率与轻霜冻后的锤度和锤度变化相关;进一步分析发现,选用茎长冻损率、上位叶绿叶百分率进行甘蔗耐寒性评价更为简单易行。耐寒性评价表明,在南亚热带和热带地区选育甘蔗品种,如果未经过耐寒性鉴定,选育的新品种其耐寒性表现好和较好的机率将低于30.0%,而表现差和较差的机率将高于60.0%。
关键词:
甘蔗 干旱霜冻 耐寒性 评价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