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638)
2023(7141)
2022(5975)
2021(5979)
2020(4876)
2019(11516)
2018(11245)
2017(19992)
2016(11077)
2015(12947)
2014(12640)
2013(12722)
2012(12366)
2011(11581)
2010(11373)
2009(10750)
2008(10880)
2007(9404)
2006(8422)
2005(7966)
作者
(33539)
(28415)
(28241)
(27137)
(18157)
(13927)
(12752)
(11198)
(10895)
(10079)
(9901)
(9663)
(9345)
(9275)
(9081)
(8702)
(8530)
(8202)
(8127)
(8127)
(7360)
(7026)
(7004)
(6443)
(6414)
(6386)
(6244)
(6032)
(5821)
(5800)
学科
(51087)
经济(51040)
管理(24907)
(23535)
方法(21324)
数学(19264)
数学方法(19037)
中国(17316)
(17173)
企业(17173)
(12954)
(12421)
贸易(12415)
(12201)
(12140)
(10343)
地方(9794)
(9570)
农业(8448)
(8421)
金融(8420)
业经(8248)
(8184)
银行(8154)
(7971)
关系(7454)
环境(7341)
(7025)
(6918)
(6751)
机构
大学(166842)
学院(160813)
(74227)
经济(73022)
研究(70470)
中国(55223)
管理(53926)
理学(45591)
理学院(44873)
管理学(44005)
管理学院(43698)
科学(42803)
(38203)
(37558)
研究所(34435)
(32158)
中心(30809)
(30303)
财经(25494)
(25295)
北京(25196)
经济学(24683)
农业(24016)
(23566)
业大(23309)
(23206)
师范(22985)
(22724)
科学院(22404)
经济学院(22181)
基金
项目(106946)
科学(83891)
基金(80819)
研究(74230)
(73796)
国家(73314)
科学基金(59872)
社会(48501)
社会科(45889)
社会科学(45879)
基金项目(41654)
自然(38763)
自然科(37881)
自然科学(37871)
自然科学基金(37222)
(35660)
资助(34234)
(33518)
教育(33316)
编号(27274)
(25645)
重点(25568)
中国(24276)
(23575)
成果(23476)
国家社会(21978)
教育部(21419)
科研(20870)
(20783)
大学(20027)
期刊
(81499)
经济(81499)
研究(54395)
中国(36325)
学报(30775)
科学(28729)
(27512)
(23631)
大学(22743)
学学(21255)
管理(20628)
农业(19088)
教育(16347)
(16003)
金融(16003)
经济研究(14236)
财经(13552)
(12950)
国际(12740)
世界(12128)
(12115)
(11947)
技术(11517)
问题(11105)
资源(9990)
业经(8980)
(8065)
技术经济(7632)
统计(7591)
图书(7511)
共检索到26113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周晓宇  赵春雨  崔妍  刘鸣彦  敖雪  易雪  侯依玲  张新宜  
利用东北地区1961—2014年日最低气温及平均气温资料,分析了近53 a初霜日、终霜日及无霜期的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东北地区平均初霜日、终霜日分别为9月28日和5月5日,平均无霜期为145 d。东北地区162个站中,155个站初霜日推后,160个站终霜日提前,158个站无霜期延长,初霜日显著推后1.55 d/10 a,终霜日显著提前2.5 d/10 a,无霜期显著延长4.08 d/10 a,霜的变化反映了气候变暖的特征(0.3℃/10 a)。自南向北随纬度的升高和海拔高度的抬升,初霜日提前、终霜日推后、无霜期缩短。东北地区霜的变化受最低气温的影响要大于平均气温。初霜日、终霜日及无霜期分别在1986、1989、1986年发生了突变,各省霜的突变均发生于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突变后,初霜日、终霜日和无霜期多年平均等值线均向北推进。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周晓宇  赵春雨  崔妍  刘鸣彦  敖雪  易雪  侯依玲  张新宜  
利用东北地区1961—2014年日最低气温及平均气温资料,分析了近53 a初霜日、终霜日及无霜期的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东北地区平均初霜日、终霜日分别为9月28日和5月5日,平均无霜期为145 d。东北地区162个站中,155个站初霜日推后,160个站终霜日提前,158个站无霜期延长,初霜日显著推后1.55 d/10 a,终霜日显著提前2.5 d/10 a,无霜期显著延长4.08 d/10 a,霜的变化反映了气候变暖的特征(0.3℃/10 a)。自南向北随纬度的升高和海拔高度的抬升,初霜日提前、终霜日推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刘静  殷淑燕  
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自然生态环境敏感区农业热量资源的时空特征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依据1960~2014年秦岭南北47个气象站数据,利用线性趋势、M-K检验和kriging插值法对无霜期时空变化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从时间上看,秦岭南北无霜期随纬度增加而减少,初霜日和无霜期在年际波动中略有下降后快速上升,终霜日在波动中略有上升后快速下降。55年来无霜期呈显著的延长趋势且发生增多突变,秦岭以北、秦岭南坡、汉水流域和巴巫谷地的延长速率分别为0.400 6、0.280 4、0.396 1和0.407 5 d/a,突变年份分别为1999、2002、2001和1990年。从空间上看,无霜期平均值和标准差由南向北增加,80%站点初霜日推后、终霜日提前和无霜期延长。多数无霜期延长是初霜日推后与终霜日提前的共同影响。无霜期在28个站点呈波动变化,19个站点发生突变,突变时间多在1990s~2000s,2000s的突变区域面积最大且集中分布在东北部。分析结果可为气候变化对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布局的影响提供参考。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陈少勇  郑延祥  楼望萍  郭玉珍  
利用中国西北地区135个测站,1961年-2009年历年逐日地面最低气温和NCEP/NCAR资料,采用线性趋势分析、Mann-Kendall、子波分析、功率谱分析和合成分析等方法,分析了近49a中国西北区初霜冻的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①中国西北地区初霜冻开始最迟的地方在陇南-陕南,平均出现在11月上旬,其次是南疆盆地出现在10月中下旬;初霜冻开始最早的地方在青海高原,一般开始在8月下旬,其余的地方初霜冻开始在9月中下旬-10月上旬。初霜冻开始期的稳定性较差,特别是北疆、高原北部和南部;②西北地区初霜冻平均以1.8d/10a的速率推迟,1986年有明显的突变现象,近49a来初霜冻有显著的2~3...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何永坤  郭建平  
应用1961—2006年中国东北三省72个气象台站的气象资料,统计分析了东北三省稳定农耕期、生长期及积温、降水量、日照时数农业气候资源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研究期间,东北三省平均农耕期、生长期分别延长了2.4 d.10 a-1、2.3 d.10 a-1;经Mann-Kendall检验,农耕期长度、生长期长度分别在1988年、1992年发生突变。46a东北三省积温表现为一致的增多趋势,降水量、日照时数呈减少趋势。分析比较突变年前后两个时段的农业气候资源变化,农耕期、生长期平均积温高值区向东、向北扩展;农耕期降水量高值区、低值区面积萎缩,中值区向东南方向扩张,生长期降水量中高值区面积减少;农耕期平...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何学敏  刘笑  殷红  游松财  
根据东北地区1986~2015年的受灾、成灾和绝收面积等统计数据,分析了黑龙江省、吉林省和辽宁省农业气象灾害损失率以及灾害波动性、灾害等级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东北地区干旱呈逐年加重的趋势,而低温冷害、风雹与洪涝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的干旱、洪涝、低温冷害及风雹综合平均损失率分别为11%~23%、11%~23.2%和8.7%~18.7%。辽宁省干旱最为严重,占总损失率70%,重灾每15年发生1次;其次为吉林省,占总损失率的60.8%,重灾每15年发生2次;黑龙江省最轻,为52.3%,但重灾发生较多,每15年发生2次。洪涝则黑龙江省最重,占总损失率33.4%,重灾发生次数较多,每15年发生2次;其次为吉林省,占总损失率25.6%,重灾10年1遇;辽宁省最轻,占20.7%,重灾15年发生1次。而风雹吉林省最重,占9.2%,重灾发生次数较多,10年1遇;其次为黑龙江省,占总损失率的8.1%,重灾15年1遇;辽宁省最轻,占6.3%。低温冷害最重区为黑龙江省,占总损失率6.2%,重灾发生为15年1遇;其次为吉林省,占4.4%,重灾发生次数较多,每10年发生1次;辽宁省最轻,占总损失率3%,重灾15年1遇。灾害变异系数表明,风雹与干旱为常态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较大,而低温冷害与洪涝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相比较小,但偶发性强,致灾强度大。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钟新科  刘洛  宋春桥  徐新良  游松财  
在1981年-2010年中国东北地区108个农业气象站逐年气象数据基础上,本文通过运用AEZ模型模拟其春玉米光温潜力、气候潜力变化过程,分析了其春玉米气候潜力年际变化特征和变化趋势。研究中以1年为单位的模拟实验减少了玉米气候潜力变化分析的不确定性,而全区尺度的模拟从宏观角度揭示了玉米气候潜力变化空间格局。结果表明:东北地区春玉米气候潜力年际变化大,标准差为3.05t/hm2,大兴安岭南部和东北平原西部为全区高值区。气候潜力年际变化大的主要影响因子是水分条件,其次是光照和热量。近30年东北地区春玉米气候潜力明显减少且减少趋势空间差异明显,呼伦贝尔高原-大兴安岭南部-吉林西部一带减少最快。气候潜力...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马尚谦  张勃  杨文义  杨梅  魏堃  李帅  何航  候启  魏怀东  
农作物生长关键期发生的异常初、终霜日,对农业生产造成极大损失。准确了解并掌握异常初、终霜日在淮河流域的变化规律及成因,有利于做好霜冻预报服务工作,减轻霜冻灾害的影响,对保障国家粮食稳产、高产、安全具有重大的意义。基于淮河流域1960-2015年61个气象站点逐日地面0 cm最低气温资料,采用标准差计算了初、终霜日的稳定性,使用概率密度函数定义了异常初、终霜日,利用IDW插值方法反映气候态转变前后异常初、终霜日稳定性和频率,同时利用线性倾向估计、M-K、滑动t检验和累计距平法得到气温的变化趋势及突变年份,相关系数法用来分析环流指数、气温、初霜日、终霜日之间的关系。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淮河流域近56年来平均气温以0.18℃·10 a-1(P偏晚终霜日频率>特早初霜日频率>特晚终霜日频率,且在气候态转型后,异常初、终霜日的频率趋于降低,稳定在0~20%之间,异常初霜日发生频率整体高于异常终霜日,气候变暖对初霜日的影响大于终霜日。(4)异常初、终霜日频率时空分布差异显著,高频年代分别为1970s和1960s,低频年代为2000s。随着气候的转变,虽然异常初、终霜日频率逐步趋于稳定且处于低频趋势,但是气候转变促进了淮河流域东南部和南部的特早初霜日频率增加,南部偏早初霜日发生频率范围增加。东北部的偏晚初霜日发生频率增加,同时东南部的特晚终霜日发生频率也明显增加。(5)北半球9月极涡面积越小,淮河流域初霜日越迟(R=-0.41,P0.05),并且在1990年后提前趋势加快。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毛德华  王宗明  罗玲  任春颖  贾明明  
全球变化背景下,湿地生态系统极具敏感性和脆弱性。论文以Landsat tM/EtM+/OLI和国产环境卫星影像为数据源,重建1990、2000和2013年3期东北地区湿地生态系统分布格局;通过将东北地区划分为六大重要湿地分布区,探讨了区域天然湿地与人工湿地的分布和动态空间差异性及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990、2000、2013年东北地区湿地面积分别为11.75×104、10.57×104、10.41×104kM2,湿地率分别为9.45%、8.50%、8.38%。湿地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大兴安岭湿地区是最主要的天然湿地分布区,除水田外的人工湿地主要分布在辽河三角洲湿地区。1990—2013...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李秀菊  王健  
通过问卷调查,对我国东北地区省会城市公众的气候变化意识情况进行了具体分析。结果发现:多数城市公众了解基本的气候变化知识,获取气候变化信息的主渠道为电视、广播和报纸;多数城市公众认为目前气候变化形势较严峻,个人能为减缓气候变化做出贡献;多数公众对科学技术减缓气候变化的作用持积极态度;接近一半的公众认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大于减缓气候变化的重要性;城市公众的气候变化知识和对气候变化问题所持态度对其减缓气候变化自觉行为指导性不强。建议政府应该采取多种途径加强城市公众气候变化教育,在教育中以加强城市公众减缓气候变化行为参与度为主。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陈超  庞艳梅  潘学标  张立祯  
利用中国三大棉区230个气象台站的地面气象资料和103个农气观测站的棉花生育期资料,采用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推荐的方法计算了研究区域内1961—2012年棉花全生育期和不同生育阶段的需水量,并探讨了棉花不同生育阶段缺水量和水分盈亏指数的变化。结果表明:1961—2012年我国棉花全生育期需水量和缺水量整体呈下降趋势;需水量在开花到吐絮期总体呈下降趋势,而在播种到开花、吐絮到成熟阶段基本无变化;缺水量在播种到吐絮期总体呈下降趋势,而在吐絮到成熟期基本没有变化。比较三大棉区典型站点棉花水分盈亏情况,研究区域内棉花全生育期和各生育阶段的有效降水量均不能满足棉花的需水要求,其中西北棉区棉花各生育阶段的...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赵东  罗勇  高歌  祝昌汉  申彦波  
利用全国1961年—2007年的日照时数资料,依据各站日照时数长期变化线性倾向率的大小,采用聚类分析方法,将全国分为11个区,详细讨论了我国日照长期变化的特征及其成因。结果表明:我国日照总体呈下降趋势,且具有明显的季节和局地差异,夏季和冬季下降最明显,下降主要发生在我国东部及南方大部分地区,其中以华北平原降幅最大。1993年后,日照由"显著下降"转为"略有回升",但不同区域、不同季节对该逆转的贡献明显不同。初步认为,大气污染(气候湿润化)是造成我国东部(西部)日照下降的主要原因,主要表现为轻雾和霾(低云和水汽)的增加。对最近30年来我国日照的气候特征也进行了分析,为太阳能开发利用提供最新科学数...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蔡福  明惠青  陈鹏狮  米娜  纪瑞鹏  赵先丽  张淑杰  
利用Anusplin插值软件对东北地区146站1961年~2004年四季降水量进行空间化处理,各季区域平均MRE分别为春季14.3%、夏季14.1%;秋季18.1%;冬季25.1%。对栅格数据采用空间分析和时间序列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四季降水时空演变特征分析,结果表明:从时间上看,春季,整个时段呈弱增多趋势,但不显著,1980年代前增加,之后减少;夏季呈减少趋势,1985以后呈显著减少趋势;秋季整个时段呈弱的减少趋势,1990年代开始显著减少,2000年以后略有增加;冬季年代际变化特征明显,呈波动增多趋势,近10年增幅较大。从空间分布上看,春季,黑龙江北部和东部部分地区、吉林东部降水显著增多,...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罗那那  巴特尔·巴克  吴燕锋  祖力克艳·麻那甫  薛亚荣  康丽娟  
[目的]探究塔城地区气候的时空变化趋势及其与气象因子的关系。[方法]文章利用塔城地区7个气象站点1961~2013年的逐日气象资料,探究了气温、降水、日照时数、积温和潜在蒸散量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1961~2013年塔城地区年平均气温、降水量和积温呈增加趋势,日照时数和潜在蒸散量呈减少趋势。1961~2013年塔城地区平均气温、降水量、日照时数、年潜在蒸散量、积温分别在1997、1967、1996、1989、1985年发生增加突变。平均气温、降水量、日照时数、积温存在明显的多尺度周期特征,即30年的大周期和15年的小周期变化。塔城地区平均气温的空间分布差异明显;大致呈现西高东低的空间分布特征;降雨量空间分布大致呈现西多东少的经线分布特征;日照时数大致呈现南短北长的维度地带性特征;潜在蒸散量存在自南向北逐渐减少的空间分布特征;积温的空间分布呈明显的自南向北逐渐减少的维度地带性特征。[结论]在全球气候变化下,较全面了解到新疆塔城地区气候变化趋势特征,对建立塔城地区气象预测与农业生产之间的预警,促进农业健康发展有很大的理论依据。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陈莉  李帅  覃雪  张洪梅  张洪杰  
东北地区是我国采暖期最长、采暖需求最高的地区。冬季供暖耗能的多少主要取决于室外温度。论文利用1957—2011年东北地区88个气象台站的逐日平均气温资料,采用趋势系数、变化速率、Mann-Kendall突变分析、一元线性回归等方法,对东北全区、北区和南区的采暖气候条件进行了分析。得出:东北全区采暖期平均气温为-8.2℃,54 a来的变化速率为0.17℃/10 a,升温趋势通过了0.05显著性检验,在1982—1983年发生了突变;采暖期天数平均为186 d,变化速率为-2.0 d/10 a,通过了0.001显著性检验,在1990年发生了突变;采暖强度平均为4 959℃·d,采暖耗能变化率为-1...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