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483)
- 2023(4985)
- 2022(4204)
- 2021(3983)
- 2020(3176)
- 2019(7449)
- 2018(6877)
- 2017(11316)
- 2016(6507)
- 2015(7385)
- 2014(7227)
- 2013(7338)
- 2012(7101)
- 2011(6442)
- 2010(6271)
- 2009(5735)
- 2008(5694)
- 2007(4512)
- 2006(3986)
- 2005(3673)
- 学科
- 济(30611)
- 经济(30595)
- 地方(13725)
- 管理(12153)
- 业(10233)
- 方法(9809)
- 学(9219)
- 数学(8885)
- 数学方法(8790)
- 中国(8612)
- 地方经济(8451)
- 农(7301)
- 企(6887)
- 企业(6887)
- 环境(5807)
- 农业(5122)
- 业经(4930)
- 财(4898)
- 和(4544)
- 融(4317)
- 金融(4316)
- 贸(4190)
- 贸易(4185)
- 易(3935)
- 发(3903)
- 资源(3870)
- 制(3630)
- 税(3453)
- 银(3409)
- 银行(3397)
- 机构
- 大学(88647)
- 学院(88496)
- 研究(40122)
- 济(33980)
- 经济(33283)
- 中国(29651)
- 管理(29288)
- 科学(28127)
- 理学(25024)
- 理学院(24507)
- 管理学(23871)
- 管理学院(23714)
- 所(21639)
- 京(20566)
- 江(20364)
- 研究所(20149)
- 农(19843)
- 中心(18603)
- 农业(15724)
- 业大(15564)
- 院(15256)
- 范(15035)
- 财(14837)
- 师范(14830)
- 省(13612)
- 科学院(12832)
- 师范大学(12437)
- 室(12279)
- 研究院(12153)
- 北京(11706)
- 基金
- 项目(66822)
- 科学(53637)
- 基金(49106)
- 家(45301)
- 研究(45003)
- 国家(44981)
- 科学基金(37530)
- 社会(28359)
- 省(27834)
- 社会科(26824)
- 社会科学(26820)
- 基金项目(26621)
- 自然(25934)
- 自然科(25204)
- 自然科学(25200)
- 自然科学基金(24716)
- 划(23792)
- 教育(19579)
- 资助(18438)
- 编号(17164)
- 重点(17048)
- 发(16372)
- 计划(14248)
- 江(13842)
- 部(13776)
- 创(13624)
- 科研(13462)
- 成果(13364)
- 课题(13143)
- 创新(13005)
共检索到14259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张芳芳 王强 张喜风
基于白龙江流域研究区1960-2013年逐日气温、风速、太阳总辐射、相对湿度、日照时数和降水数据,应用了Penman-Monteith模型并结合线性趋势、Morlet小波分析及Mann-Kendall检测等方法对研究区地表湿润指数的时空演变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54年来,白龙江流域地表湿润指数总体在波动中呈增加趋势,其变化倾向率为0.07/10年,气候总体趋于湿润化,其中变湿增幅以20世纪70年代最大,但20世纪90年代和21世纪初,地表湿润指数呈减少趋势;流域内地表湿润指数空间分布格局也存在一定差异,表现为上游、中游、下游地表湿润指数变化倾向率分别为-0.02/10年、0.16/10年...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王允 刘普幸 曹立国 高原 雍国正
基于西南地区108个气象站点1960—2011年逐日气温、降水、风速、日照时数和相对湿度数据,应用Penman-Monteith模型计算出潜在蒸散量以及地表湿润指数,并结合气候倾向率、ArcGIS反距离加权插值、滑动t检验、Morlet小波周期分析等方法,分析了研究区地表干湿状况时空变化特征及空间差异。结果表明:近52 a来,西南地区湿润指数在波动中呈降低趋势,其变化倾向率为-0.005/10 a,趋于干旱,其中变湿增幅以1990年代最大,距平值为0.106,变干增幅却以21世纪最显著,为-0.052,特别是在2002年以后,湿润指数大幅下降,最低值出现在2009年,为1.41;年湿润指数存在...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鹿翔 韩芙蓉 高昕瑜 舒素芳 陆德彪 金志凤
【目的】研究浙江省茶叶气象干旱的演变规律对茶叶安全生产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利用浙江省68个地面气象观测站50 a(1971—2020年)的逐日气温、降水量、日照时数等数据,基于相对湿润指数、正交经验函数和小波分析法等分析浙江省茶叶气象干旱的时空分布规律。【结果】浙江省茶叶生产夏季干旱的强度和发生频率高于秋季,且均呈现西高东低的分布,中西部尤其金衢盆地的干旱强度和频率为全省最强,浙北地区次之,沿海地区最小。茶叶夏季干旱站次比呈逐年下降的趋势,秋季则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2000年以后夏秋两季出现极端大范围茶叶气象干旱的年份增多。茶叶夏季和秋季干旱强度的正交经验函数第一模态表现为全省变化一致性,第二模态中沿海局部地区和内陆呈反相位变化,夏秋两季干旱强度的主模态时间序列分别存在2~6、2~4、6~10 a的振荡周期。【结论】浙江省在夏季和秋季出现茶叶气象干旱的频率在下降,但出现极端干旱的概率在增加,应重点加强茶叶主产区干旱监测预警能力建设,提升防旱抗旱能力。图8表1参26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陈莹 陈兴伟 尹义星
基于闽江流域1960—2006年逐月径流、降水以及气温等资料,应用Mann-Kendall趋势分析、经验模态分解等方法,探讨流域径流演变规律及其对气象要素变化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①闽江流域年径流呈上升趋势,其上升主要来自非汛期径流的贡献;秋季和冬季径流始终以上升趋势为主;夏季径流20世纪90年代以来呈上升趋势,而春季径流则呈现下降趋势。②流域降水和气温均存在上升趋势,尤以气温上升为显著;径流的上升趋势比降水显著。③径流和降水变化均存在多尺度特征,降水变化周期大于径流;80年代以来,径流和降水的年代际变化振荡幅度有所减弱,而年际变化的波动幅度在加强。分析表明,闽江流域径流上升趋势较降水显著的原...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宁和平 敖泽建 赵红岩
光照资源的变化会对气候和生态环境产生较大的影响。利用1973—2012年甘肃甘南白龙江流域近40 a日照时数观测资料,采用气候倾向率等现代统计诊断方法,对甘南白龙江流域光照资源的变化趋势、气候突变等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甘南白龙江流域日照时数呈现出显著增加的趋势,其增幅为33.0 h/10 a,各季节日照时数都呈增加的趋势,其中以春季增幅最明显,夏季最小。这与中国大部分地区日照时数呈现显著减少的特征不同,体现出甘南白龙江流域独特的气候特点及日照时数变化的复杂性。甘南白龙江流域日照时数在1994年之前以负距平变化为主,1994年及其之后以正距平变化为主,为光照资源偏多期。甘南白龙江流域年平均...
关键词:
甘南白龙江流域 光照资源 气温 蒸发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史军 崔林丽 李军
基于上海11个气象站历史气候数据,利用湿润指数分析了1960~2008年期间上海地表湿润度的时间变化特征和空间分布差异,并对其变化原因和不确定性进行探讨。结果表明,过去49年间,上海地表湿润度在1990 s最高,而在1960 s最低;湿润度在夏季显著增加,而在秋季显著减小。上海湿润度在空间分布上表现为南部高于北部,整个上海湿润度在过去49年间总体都呈增加趋势,且东部增加多于西部。上海湿润度变化主要受降水量和潜在蒸散量的影响,日照时数、气温日较差和平均地温通过对潜在蒸散的影响,从而都与湿润指数显著负相关。上海潜在蒸散的变化与其它研究中关于城市化对实际蒸散的影响结果不一致,评估城市和城镇地区地表湿...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赵一飞 张勃 张多勇 张建香 何旭强 孙力炜
利用甘肃河东地区13个气象站1960-2010年的逐日气象资料,选取FAO Penman-Monteith法计算了各站的潜在蒸散量,由此得出各站点的湿润指数;然后采用线性趋势法、Morlet小波、自然正交分解(EOF)和反距离加权插值等方法,对河东地区湿润指数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进而探讨对影响其变化的气象要素。结果表明:①1992年之前,甘肃河东地区地表相对湿润,1992年之后变得干旱,年地表湿润指数的年际变化率为-0.02/10a,相关系数为0.2946(P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靖娟利 徐勇 王永锋 窦世卿 殷敏
珠江流域旱涝灾害对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造成巨大影响,认识其旱涝时空演变特征对及时制定减灾策略具有重要意义。基于1960—2019年43个气象站点逐月降水资料和标准化降水指数(SPI),采用ANUSPLIN气象插值方法、Sen-Median趋势分析、Mann-Kendall检验、Hurst指数和经验正交函数分析法(EOF),研究了珠江流域降水量及多尺度旱涝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年均降水量总体呈不显著上升趋势(P>0.05),呈东北部高、西南部低的空间分布格局。2)年际SPI整体呈不显著上升趋势(P>0.05);季节SPI变化趋势空间差异显著,大部分区域变化趋势不显著(P>0.05)。3)Hurst指数呈持续性变化的区域占90.98%,β-Z-H耦合结果中显著减少-强持续的区域属于旱涝灾害的重点监测地区。4)EOF分解得到的前3个特征向量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58.02%,第一模态反映了全流域一致分布特征,第二、三模态分别反映了研究区东部-西部和北部-南部的反向分布特征,3个模态的时间系数变化趋势不显著(P>0.05),无显著突变点。综上所述,基于SPI揭示了珠江流域多尺度旱涝的时空演变基本规律,明确了旱涝的时空模态特征,研究结果可为该区的干旱预警提供科学依据。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刘青娥 吴孝情 陈晓宏 杨冰
根据珠江流域43个气象站点(1960—2012年)16个极端气温指标数据,采用线性回归、Mann-Kendall(M-K)和小波分析法分析珠江流域极端气温的时空变化特征。变化趋势分析表明,除结冰日数(ID0)、月最高气温极小值(TXn)、冷昼日数(TX10p)和作物生长期(GSL)4个指标呈现出不显著的变化趋势外,夏日日数(SU25)、热浪日数(TR20)尤其是暖夜日数则呈明显上升趋势(P<0.05);空间变化分析表明,冷夜日数(TN10p)、冷日持续指数(CSDI)和昼夜温差幅度(DTR)以及冷昼日数(TX10p)在整个珠江流域大致呈下降趋势,其余10个指标大致呈上升趋势,呈现出较好的流域一...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潘鑫 刘元波
本文采用统计相关分析、Morlet小波分析、rodionov时间序列分析与GiS空间分析等技术方法,分析了1983年7月至2012年9月长江流域SrB和CereS地表净辐射月产品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拟合后遥感产品比气象辐射站点观测值整体高15.8%,平均误差为15.31 W/M2,均方根误差为21.58 W/M2。长江流域地表净辐射多年均值为78.0 W/M2,整体呈下降趋势,于1996年突降,存在16年和10年周期;季相上,呈夏>春>秋>冬。空间上,呈现西部地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1996~2012年相较1983~1995年净辐射整体下降,其中上游流域降幅大于中下游;净辐射降低主要出...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张影 谢余初 齐姗姗 巩杰 张玲玲
区域碳储量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可为区域生态系统碳库管理和减排增汇政策制定提供重要科学依据。基于In VEST模型和GIS技术,估算及分析了2010年甘肃白龙江流域碳储量及其空间格局,并探讨了海拔、坡度和坡向对碳储量空间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甘肃白龙江流域碳总储量为251.57TG C,平均碳密度为136.46MG C/hM~2;其中,土壤碳储量为202.20TG C,植被碳储量为49.37TG C。碳储量空间分布呈现一定的规律性,碳储量高值区主要集中在流域西北部山区(如迭部县)和白水江南岸(如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云杉、冷杉类常绿针叶林的碳总储量最大;低值区多分布在流域东部和东南部(如武都区...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周俊菊 石培基 师玮
利用石羊河流域4个气象站1960—2009年逐日气象资料,应用FAO Penman-Monteith模型、相关分析等方法分析石羊河流域气候变化特点。结果表明:①1960—2009年气温、降水及湿润指数均在波动中呈较明显的增加趋势,气温、降水和湿润指数变化倾向率分别为0.338℃/10 a、4.791 mm/10 a和0.006/10 a,1960年代—2000年代石羊河流域经历了相对冷干—冷湿—暖湿3个阶段,暖湿化趋势明显;②冬季是暖湿化趋势最明显的季节,其次是秋季;③从上游向中下游多年平均湿润指数逐渐减少,湿润指数离散程度由小变大,湿润化速度由快变慢,而增温速度大体上存在逐渐增加的趋势;④1...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李丹 郭生练 洪兴骏 郭靖
深入研究降雨极值的时空变化规律和特点,有助于提高应对极端灾害的能力。通过构建PDS/GP模型,并引入降雨极值变化指标,结合统计检验分析汉江流域15个气象站点1960~2014年春、夏、秋季以及全年月降雨超定量系列的年际变化特征;利用复杂网络理论的聚类系数和节点度,结合各站点在典型年份春、夏和秋季的降雨极值变化指标,分析月降雨极值的空间分布特征。分析结果表明:从时间上看,汉江流域月降雨极值年际变化的季节性差异较大,近55 a没有明显的一致性变化趋势。受季风气候影响,夏季的月降雨极值年际变化与春、秋季相反,而秋季的变异指标年际波动最大。从空间上看,受季风气候、下垫面条件和人类活动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李斌 李丽娟 李海滨 梁丽乔 李九一 柳玉梅 曾宏伟
极端降水事件是气候变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澜沧江流域纵贯13个纬度,最大相对高差近5000 m,跨6种气候带,是全球少见的南北向大江,它在气候、水文、地理、生态学等多方面都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自1960年以来,流域经历了显著的气温上升。探讨在气候变暖背景下这一复杂流域的极端降水变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澜沧江流域及其周边35个气象站1961-2005年的日降水资料,分析了小于5 mm、5~10 mm、10~50 mm以及大于50 mm 4个不同量级降水的降水量、降水日数和日平均降水强度的变化趋势。并计算了每种量级降水占总降水量的百分比及降水频率。结果表明,各量级各项指标均存在明显的区域变化特征,流域总体上极端降水频率的增加态势明显。对典型地区站点分析表明,极端降水的增加可能与气候系统随机性变强有关。
关键词:
降水 强度 趋势 澜沧江流域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马晓群 吴文玉 张辉
提出了一个农业旱涝气象指标──累积湿润指数。该指标以相对湿润度指数为基础,通过确定不同区域综合农田作物系数对参考作物蒸散量进行订正,并考虑前期旱涝程度对当前旱涝状况的累积影响,从而具有农业意义。用土壤墒情指标对该指标进行分区域旬旱涝等级的确定和检验,其定量符合率为60%~70%,定性符合率为80%~90%。利用该指标分析近30年江淮地区农业旱涝时空变化的结果表明,从多年平均意义上江淮地区农田水分状况能满足作物需求,湿润程度湿润区高于半湿润区。农业旱涝年际变化大,变异率北部大于南部。北部旱涝并存,春旱、夏秋和秋冬连旱频率高,夏季洪涝严重;南部总体湿润,以涝居多,但夏秋干旱频发。在气候变化导致江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