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077)
2023(7528)
2022(6855)
2021(6555)
2020(5730)
2019(13872)
2018(13363)
2017(24914)
2016(13894)
2015(16049)
2014(16295)
2013(16222)
2012(15539)
2011(14393)
2010(14691)
2009(13757)
2008(14165)
2007(12510)
2006(10754)
2005(9809)
作者
(43781)
(37044)
(36974)
(35292)
(23429)
(17936)
(16896)
(14528)
(13906)
(13188)
(12771)
(12651)
(11862)
(11781)
(11733)
(11534)
(11492)
(10830)
(10809)
(10782)
(9383)
(9314)
(9106)
(8576)
(8458)
(8395)
(8230)
(8125)
(7576)
(7459)
学科
(58668)
经济(58608)
(35141)
管理(34457)
方法(28276)
(26049)
企业(26049)
数学(25150)
数学方法(24887)
(18312)
(16084)
中国(15228)
(14172)
农业(12421)
地方(12036)
(11793)
贸易(11790)
(11377)
业经(10958)
(10406)
(9207)
(8932)
银行(8885)
(8609)
金融(8606)
(8481)
(8365)
财务(8349)
财务管理(8321)
环境(8159)
机构
大学(210900)
学院(206596)
(83384)
经济(81652)
研究(78236)
管理(76306)
理学(65623)
理学院(64685)
管理学(63359)
管理学院(62956)
中国(58785)
科学(51510)
(48967)
(44822)
(42289)
研究所(38983)
(37406)
业大(36114)
农业(35611)
中心(35493)
(31633)
北京(31283)
财经(29687)
(29353)
师范(29027)
(27638)
(26985)
经济学(25209)
(24397)
科学院(24090)
基金
项目(139006)
科学(108141)
基金(101367)
研究(96291)
(90951)
国家(90246)
科学基金(74949)
社会(59259)
社会科(55925)
社会科学(55906)
基金项目(54278)
(52349)
自然(50639)
自然科(49405)
自然科学(49386)
自然科学基金(48519)
(46585)
教育(43792)
资助(41471)
编号(39023)
成果(32663)
重点(32488)
(31018)
(30054)
(27873)
计划(27634)
科研(27596)
课题(26754)
创新(26262)
教育部(25498)
期刊
(89667)
经济(89667)
研究(60108)
学报(40630)
中国(40512)
(39302)
科学(35997)
大学(29311)
(28965)
学学(27424)
农业(26432)
管理(23773)
教育(20328)
(17583)
金融(17583)
技术(16303)
(14905)
财经(14407)
经济研究(14385)
业经(13754)
问题(12379)
(12354)
(12095)
资源(11554)
图书(11411)
(10883)
业大(10497)
技术经济(10370)
理论(10264)
统计(9683)
共检索到31023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李双双  杨赛霓  刘宪锋  刘焱序  
基于通用热气候指数(UTCI),本文分析了北京1960-2014年户外感知温度变化特征,并采用敏感性分析方法定量分析了驱动UTCI变化的主导因素。结果表明:1研究时段内,北京年均人体感知温度为9.2℃,人体整体感觉为舒适,并表现出显著的上升趋势,变化速率为0.52℃/10a;2在年际变化上,全年UTCI大致可以分为3个时期:1960-1970年持续下降期,1971-1990年持续上升期,1991-2014年平稳波动期;3在季节变化上,春季和秋季人体感觉为舒适,夏季为中度热胁迫,冬季为中度冷胁迫,且以春冬增幅最为显著;4在等级变化上,极端冷胁迫日数在减少,中度冷胁迫和热胁迫日数在增加,人体感觉整...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丁明军  李兰晖  张镱锂  刘林山  王兆锋  
海拔敏感性是当前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热点之一,青藏高原作为"世界屋脊",探讨该区域气候变暖与海拔的关系对全球气候变化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本文基于1971-2012年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123个气象站的月平均气温数据,采用Mann-Kendall(M-K)趋势分析和突变检验、滑动t检验等方法分析了该地区气温变化的时空分布及其与海拔的关系。结果表明:①1971-2012年研究区年、四季、最热月和最冷月均温均呈现显著上升趋势,但增温幅度空间差异明显,具体表现为中、东部和东北部高,东南部低的态势;②除春季外,研究区增温幅度总体呈现随海拔上升而增加的趋势,且该趋势在青藏高原主体范围内尤为明显,但在不同海...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李双双  杨赛霓  刘宪锋  
基于1960—2013年北京及其周边34个气象站点逐日降水数据,利用标准化降水指数(SPI),辅以小波分析、滑动平均和相关分析等气候诊断方法,论文分析了近54 a北京旱涝变化特征,探讨了城市化和大气环流异常与旱涝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1近54 a北京轻微旱涝事件呈减少趋势,极端旱涝事件逐渐增多;2在年代变化上,20世纪60—80年代SPI值呈稳定波动,80年代中后期SPI值呈下降趋势,涝灾逐渐减少,旱灾逐渐增多,1999—2008年形成10 a连旱的降水偏少期;3快速城市化对北京旱涝变化影响明显,但是并未改变旱涝宏观变化趋势;4 ENSO与北京旱涝变化关系存在不稳定性,El Nio事件并非严...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孙鉴锋  王冀  何桂梅  陈志泊  王建新  
本文利用2002-2013年经济和气象的历史数据,分析了北京市各行业经济产出对气象因素变化的敏感性。通过改进Cobb-Douglas(C-D)生产函数这一计量经济模型,建立了气象因素变化和行业经济产出之间的数量因果关系;采用岭回归模型对北京市的行业经济-气象系统要素进行分析,得到了北京市各行业对气象条件的敏感性排名。即,建筑业、批发零售业和金融业对气象条件变化表现出高敏感性,而农业对气象条件变化的敏感性最低;从高到低依次为建筑业(0.4995)、批发与零售业(0.4176)、金融业(0.2933)、交通运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孙鉴锋  王冀  何桂梅  陈志泊  王建新  
本文利用2002-2013年经济和气象的历史数据,分析了北京市各行业经济产出对气象因素变化的敏感性。通过改进Cobb-Douglas(C-D)生产函数这一计量经济模型,建立了气象因素变化和行业经济产出之间的数量因果关系;采用岭回归模型对北京市的行业经济-气象系统要素进行分析,得到了北京市各行业对气象条件的敏感性排名。即,建筑业、批发零售业和金融业对气象条件变化表现出高敏感性,而农业对气象条件变化的敏感性最低;从高到低依次为建筑业(0.4995)、批发与零售业(0.4176)、金融业(0.2933)、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0.2806)、工业(0.2799)、住宿和餐饮业(0.2710)、卫生与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0.2691)、文化体育和娱乐业(0.2607)、农业(0.2537)。通过度量行业经济对气象因素变化的敏感性大小,有利于北京政府理解这些影响并科学地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资源格局优化。研究结果表明,岭回归获得的结果更加符合北京市行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唐宝琪  延军平  王璐璐  刘永林  
本文基于东北地区87个气象站点1960-2014年逐日降水资料,运用趋势分析法、IDW空间插值法、Morlet小波分析及斯尔皮曼相关分析等方法,分析了近55a东北地区降水事件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55a,东北地区年降水日数和强度存在明显的年代际变化,年降水日数总体呈极显著减少趋势,自东南向西北呈多-少-多的分布格局,年降水强度呈不明显的增加趋势,由南向北不断减小。大雨和暴雨降水日数均呈减少趋势,在空间上自东南向西北逐渐递减,且随着降水等级的提高,高值中心逐步向辽东南地区移动;强降水强度由南向北逐渐递减,大雨强度在各地差异不大,暴雨强度的差异较为明显。大雨和暴雨不是东北地区的主要降水方式,...
[期刊]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麻林巍  袁园  李政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将加速我国能源系统的低碳转型.为促进全社会的协同行动,需要一个未来低碳能源系统的清晰、完整图景来提供前瞻性引导.而目前,未来低碳能源系统的形态、特征以及敏感性因素尚研究不足.该文发展了一套能源物质流耦合及敏感性分析方法,建立了2050年低碳能源系统的计量基础,描绘了其整体能源流向和二氧化碳排放源、汇的关系,并分析了其主要组成部分的结构和效率一旦发生变化对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未来低碳能源系统可能将呈现非化石能源为主的一次能源结构和发电结构以及高比例终端电力占比等基本形态,并可能具有电力部门负排放、工业部门排放最大等基本碳排放特征.该系统的碳排放总量对工业部门的电力占比和化石能源发电的效率变化最为敏感,其次是风电占比提高、更多煤电安装碳捕获和封存(carbon capture and sequestration,CCS)及化石能源发电的余热利用等.为此,该文建议严格控制化石能源的终端直接利用,加速电力部门低碳进程,加强探索难减排部门的低碳路径和非化石非电利用,以及大力建设智慧能源系统来保障多能互补.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姚林林  周宏飞  闫英杰  
从水热积指数出发,基于1931—2019年Climatic Research Unit(CRU)再分析资料,运用多时序分析方法,从多时间尺度分析中亚水热资源匹配空间特征和时序变化,并进行敏感归因探究。结果表明:(1)空间上中亚水热匹配条件存在相对优劣,优势区多分布于高纬及高山高原地带,水热资源匹配较差区域分布于南部沙漠。优势区多和同期降水高值区、潜在蒸散低值区和气温低值区重合,年际水热积指数变化不明显或呈弱下降趋势;较差区域多为同期潜在蒸散和气温高值区,降水低值区,水热积指数降低且年际变幅较大。(2)中亚水热资源匹配年内存在季节差异,春秋较好、冬季次之、夏季较差;在年际尺度上,1931—1974年,水热匹配条件呈现上升趋势;1974—2000年左右,水热匹配条件波动上升;2000—2019年,水热匹配条件下降,且在1971—1980年、1981—1990年、1990—2000年发生匹配条件突变。春夏秋季水热匹配变化趋势同年际趋势大致相同,冬季波动幅度较小。(3)在春、夏及年尺度上,主导敏感性因子为平均气温因子,在秋冬两季为降水因子;在高纬、高原高山区,水热积指数变化敏感性气候因子多为降水因子;中亚南部水热积指数变化对降水敏感性减弱,平均气温敏感性增加,且北部平均气温敏感性系数绝对值略低于南部;高山高原区域对极端温度变化较为敏感。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婷婷  刘建平  
文章通过特征指标对102个国内环境事件案例进行主体特征评估、编码,构建环境事件数据库,利用multi-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敏感性分析,提取环境事件敏感性特征。实证结果表明,剧毒污染物、重点污染源企业、自然边界和行政边界是环境污染事件的敏感性特征,并且产业链、人类健康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关联是环境污染路径的关键环节。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倪树斌  马超  杨海龙  张熠昕  
【目的】本研究拟通过对北京地区的山地灾害发生的影响因子进行敏感性评价,认识该区内灾害的分布特征与规律,为防灾减灾工作服务。【方法】利用ARCGIS10.2作为处理平台,分析北京山区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的空间分布特征;同时选取断层、岩性、坡度、坡向、多年平均降雨量因子进行敏感性分析,并对各因子进行敏感性评价。【结果】3类灾害在距断层0~6 km范围内分布最多,占总灾害个数的86%;在距断层0~2 km内灾害点密度达到0.83个/km2,其敏感性系数(Sci)为1.95;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在花岗岩分布最多,其Sci分别为7.05、3.46、5.89;3类灾害受降雨影响具有一致性,崩塌、滑坡、泥石流分别在年均降水量区间为710~730 mm、710~730 mm、630~650 mm时Sci值最高,分别为1.14、1.68、0.90;3类灾害在平均坡度5°~15°区间内Sci最大,分别为0.75、0.53、0.93;崩塌、滑坡在西南方面最易发生,Sci分别为0.37、0.64,泥石流多发生于流域内,灾害发生坡向不固定。【结论】通过对灾害不同影响因子进行敏感性赋值,利用ARCGIS中的空间叠置分析与栅格累加功能,得到北京山区崩塌、滑坡、泥石流3类灾害的敏感性分布图,对北京山地灾害的发生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曹寒冰  谢钧宇  刘菲  高健永  王楚涵  王仁杰  谢英荷  李廷亮  
【目的】明确旱地土壤有机碳矿化对地膜长期覆盖的响应及有机碳矿化的温度敏感性,进而深入理解土壤有机碳的转化与稳定机制,为旱地土壤培肥和作物增产提供理论支撑。【方法】在黄土高原东南部2012年开始的旱地小麦田间地膜覆盖试验的基础上,采集不同覆盖栽培模式(常规施肥(不覆膜)、测控施肥(不覆膜)、垄膜沟播(覆膜)、平膜穴播(覆膜))试验的0—20 cm土层土壤样品,采用不同温度(15、25和35℃)进行室内有机碳矿化培养实验。在培养后的第1、3、5、7、14、21、28、35和42天运用碱液吸收法测定土壤有机碳矿化速率,结合双库指数模型拟合土壤活性和惰性有机碳库的容量及其分解速率,研究地膜覆盖对土壤有机碳矿化特征的影响及有机碳矿化对温度变化的响应规律。【结果】温度升高显著提高了土壤有机碳矿化速率、累积矿化量和惰性有机碳库(Cs)的矿化量,但是显著降低了温度敏感性系数(Q_(10))和活化能(Ea)。25℃和35℃时土壤有机碳矿化速率和累积矿化量均无显著差异,分别为15℃时的2倍,Cs的矿化量分别较15℃时提高了93.4%和105.3%。但是Q_(10)(25-35℃)比Q_(10)(15-25℃)降低了19.3%,Ea(25-35℃)比Ea(15-25℃)同步降低了68.0%。地膜覆盖显著提高了土壤有机碳累积矿化量、Q_(10)、Ea以及Cs的矿化量。同常规施肥相比,垄膜沟播和平膜穴播均显著提高了土壤有机碳累积矿化量,增幅分别为26.5%—38.6%(25℃)和27.8%—64.4%(35℃),且以平膜穴播提升幅度最大;平膜穴播处理亦显著提高了Q_(10)和Ea,其中Q_(10)增幅分别为28.5%(15—25℃)和25.8%(25—35℃),Ea增幅分别为93.4%和193.1%;平膜穴播处理还显著提高了Cs的矿化量,增幅达115.8%—2 208.2%。【结论】黄土高原旱地麦田土壤上地膜覆盖加速了土壤有机碳矿化,尤其是平膜穴播,主要通过增加惰性有机碳库的矿化,进而显著提高了土壤有机碳累积矿化量及其温度敏感性。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丘永杭  孙晓航  黄奇晓  陈晓瑜  林玉蕊  
基于福建省气象站1998—2017年的蒸发皿蒸发量(简称蒸发量)观测资料,通过线性倾向估计、Sen′s斜率估计、相关性分析以及Sobol′s敏感性分析方法,分析蒸发量的季节、年际和空间变化特征及其敏感因子.结果表明:福建省近20年的蒸发量呈下降趋势,其速率为4.99 mm·a~(-1),以秋季下降最快,夏季次之;蒸发量地域分布不均,总体上呈现东南多、西北少的分布格局;Sobol′s敏感性分析和相关系数分析结果表明,蒸发量的主要敏感因子为平均风速和相对湿度,次要敏感因子分别为春季最高温度、夏季太阳辐射、秋季太阳辐射、冬季最低温度;蒸发量与平均风速呈显著正相关,与相对湿度呈显著负相关,它们均是影响福建省蒸发量的主要因子.其中内陆地区蒸发量的主要敏感因子为相对湿度,沿海地区蒸发量的主要敏感因子为平均风速.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高全胜  李选举  
本文在CVaR风险意义下考察了当投资组合的资产品种数量增加或减少时投资组合前沿曲线的变化特征,得到了与以方差作为风险测度标准的不同的结论。我们发现,使用CVaR作为风险测度标准可以使投资者在资产选择时更加谨慎和稳健,同时也有利于对风险进行分散和监管。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王延明  
从 2 0 0 2年起除高科技类和西部地区的上市公司以外 ,其它上市公司不再享有所得税地方返还政策 ,而且我国加入WTO以后所得税也面临着改革。对于上市公司来说 ,法定税率 (LTR)变化对其实际税率 (ETRs)有多大的影响就成为政策制定者的一个现实的问题。本文首先对中国上市公司自 1 994— 2 0 0 0年执行的法定所得税税率的现状作一分析 ;然后 ,用 1 86家上市公司的样本进行检验 ,结果发现法定税率变化对实际税率的影响只有法定税率变化的 0 50 2 ,在分组及分年度检验中也得到了类似的结论。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陈玲飞  王红亚  
全球变暖导致的水文水资源问题越来越突出。为了预测气候变化对径流水资源的影响,该文利用全国469个小流域20多年年平均降水量、年平均气温和年平均径流量数据,细分不同的气候情景,分析径流变化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程度。结果表明:一般来说,径流与降水变化趋势一致,与气温变化趋势相反,但是在局部地区由于温度的升高增加的降水超过蒸发的影响,径流随着气温升高反而增加;干旱地区径流对气温比对降水的响应更加显著,而在湿润地区径流对降水比对气温的响应更加显著;其中年平均气温11℃~15℃、年降水量400mm~800mm的华北地区,年均径流深对年均降水量的响应最敏感,而年平均气温低于5℃、年降水量低于400mm的内蒙古...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