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124)
2023(3171)
2022(2869)
2021(2893)
2020(2442)
2019(5833)
2018(5440)
2017(9291)
2016(5117)
2015(5936)
2014(5840)
2013(5959)
2012(5892)
2011(5410)
2010(5243)
2009(4928)
2008(4798)
2007(3804)
2006(3310)
2005(3086)
作者
(15881)
(13409)
(13106)
(12758)
(8489)
(6632)
(6006)
(5269)
(5102)
(4785)
(4642)
(4529)
(4386)
(4268)
(4131)
(4080)
(4015)
(3801)
(3801)
(3796)
(3337)
(3296)
(3208)
(3112)
(3028)
(3012)
(2925)
(2857)
(2712)
(2647)
学科
(23625)
经济(23616)
(9763)
地方(9541)
管理(9360)
方法(8712)
(8644)
数学(7836)
数学方法(7732)
中国(6933)
农业(5976)
(5780)
企业(5780)
(5376)
业经(4697)
地方经济(4491)
(4218)
贸易(4214)
(4049)
(3867)
环境(3517)
(3448)
(3312)
(3237)
金融(3236)
(2852)
资源(2791)
农业经济(2587)
(2545)
银行(2541)
机构
学院(68802)
大学(68041)
研究(31606)
(29273)
经济(28625)
管理(24600)
中国(23305)
理学(20807)
科学(20540)
理学院(20433)
管理学(19898)
管理学院(19765)
(17112)
(16597)
研究所(15687)
(15113)
中心(14712)
农业(13058)
业大(12461)
(12417)
(11979)
(11448)
(11440)
师范(11374)
(11317)
科学院(10128)
北京(9524)
师范大学(9305)
(9087)
(8945)
基金
项目(48954)
科学(38641)
基金(35016)
研究(34005)
(31425)
国家(31181)
科学基金(26364)
(22430)
社会(21110)
社会科(19927)
社会科学(19919)
基金项目(19099)
自然(18059)
自然科(17597)
自然科学(17593)
自然科学基金(17263)
(16922)
教育(14835)
资助(13874)
编号(13386)
重点(11923)
(11732)
成果(10575)
(10292)
计划(10023)
课题(10014)
(9654)
科研(9506)
创新(9203)
科技(9202)
期刊
(35596)
经济(35596)
研究(22220)
中国(18357)
(15097)
学报(13108)
科学(12300)
农业(10705)
大学(9455)
学学(8761)
管理(8420)
(8033)
教育(7418)
资源(6625)
(6505)
(6419)
金融(6419)
技术(5978)
业经(5428)
经济研究(5291)
国际(4826)
(4638)
问题(4445)
统计(4142)
世界(4024)
图书(3876)
(3827)
(3757)
林业(3738)
财经(3625)
共检索到11807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王晓  李佳秀  石红彦  王纪伟  梁贻仓  
基于云南省1960-2011年最低气温和最高气温的日数据,选取了31个气象站点,依据世界气象组织(WMO)确定的"气候变化检测和指标",从中选取8个极端气温指数,采用反距离加权插值法、Mann-Kendall突变检验法、周期方差分析外推法、叠加趋势模型,来研究云南省极端气温事件的时空变化特征、突变检验、周期变化及对未来一个周期内变化趋势的预测。结果表明:冷昼日数、冷夜日数、冷持续日数、霜冻日数均表现为下降的变化趋势,暖昼日数、暖夜日数、暖持续日数、夏季日数均表现为上升的变化趋势,各指数空间分布各异,总体上表明云南省极端气温事件呈上升趋势。各指数发生突变的时间和周期不同,预测结果呈波动变化且与原...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杨晓静  徐宗学  左德鹏  赵焕  
利用云南省1958~2013年28个气象站点逐日最高气温、最低气温数据,计算10个极端气温指数。基于MannKendall(M-K)方法分析极端气温指数年代/际、季节变化趋势,并利用反距离权重法探讨极端气温空间分布特征。为进一步明确未来各极端气温指数年/季节可能存在的变化趋势,利用R/S分析方法,估算极端气温指数的HuRSt指数。分析结果表明:(1)时间上,极端高温事件发生频率及持续时间均显著大于低温事件,而最低气温增温幅度高于最高气温。且年/季节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均在1980年代后呈现更为显著的增温趋势,四季中冬季最高、最低温度增温幅度均最大;(2)空间上,极端高温事件高发地区为滇西南与滇中...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张万诚  郑建萌  马涛  任菊章  
利用云南省122个气象观测站1961-2012年逐月极值气温资料,采用线性趋势分析等方法分析1961-2012年云南省四季和年极端气温的变化趋势特征。结果表明:低纬高原地区年平均最高(最低)气温及四季最高(最低)气温的空间分布呈现北低南高的形式,整体上从滇西北向南随纬度的降低而增加,表现出明显的地区差异,最高(最低)气温的高值区域主要分布在河谷地区、云南南部地区,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的分布特征不仅受复杂地形的影响,而且还与观测站的海拔高度有关。最高(最低)气温低值区域主要分布在滇西北、滇东北;云南年平均最高气温与夏、秋、冬季最高气温的变化趋势基本相似,春季最高(最低)气温的变化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张川  刘淑霞  许超  曾维军  张建生  余建新  张耿杰  陈永志  
耕地是土地资源的精华,是保障粮食安全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之一。运用耕地压力指数模型分析了云南省2000~2010年的耕地压力变化特征,并对其未来耕地压力的变化趋势进行回归分析。研究结果显示:2000~2010年,云南省粮播面积总体呈减少的趋势,而常用耕地面积、粮食单产、复种指数、总人口数量及耕地压力指数却呈持续升高的趋势。未来15年内,云南省耕地压力指数会呈总体降低的趋势,到2030年,耕地压力指数将小于1,耕地压力进一步缓解。控制人口数量、控制耕地非农化、确保常用耕地面积及播粮面积比稳定,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及配套,提高农业科技的转化力度将是解决耕地压力的根本途径。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何雨芩  徐虹  程晋昕  
研究森林火灾发生规律是森林火灾预测预报的基础,也是指导森林防火与补救工作的重要科学依据,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根据云南省1996—2013年的林火资料,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等工具,对云南省林火时空动态和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云南省森林火灾主要发生在冬、春季,特别是12月—翌年5月,3月和4月的森林火灾最为严重,森林火灾以人为火源为主,所以相关部门应该加强宣传教育活动以提高民众的防火意识;(2)从行政区划上看,森林火灾主要发生在滇西北的迪庆南部、怒江大部、丽江、大理,滇西南的保山北部、德宏北部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刘斌涛  陶和平  孔博  何兵  
水资源安全是山区资源环境安全和山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在分析云南省水资源时空分布格局的基础上,提出了云南省水资源安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各指标的权重,构建了云南省水资源安全综合评价模型,对云南省水资源安全状态以及优、劣势因素进行了评价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云南省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社会经济条件较好的滇中地区水资源短缺严重,在95%保证率下,昆明市人均水资源量仅为611m3,水资源压力最大。对云南省各市(州)水资源安全综合评价表明,云南省水资源安全地域差异突出,云南省南部和西南部水资源安全形势较好,其中西双版纳州和德宏州水资源安全指数超过0.58,属安全等级;云南省东...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曾丽波  张加龙  李亚娟  曹影  
收集整理了云南省第四、五、六次少数民族人口普查数据,创建了1990,2000,2010年GIS数据集,采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的全局和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对县域全局和局部空间差异的变化趋势、特征与成因进行了初步探索。结果表明:(1)20年中,云南省少数民族人口分布具有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但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就业人员的再分配,其空间相关性在逐步降低。(2)2000—2010年的10年内,云南省少数民族人口分布出现了在局部区域内显著聚集且增加的现象,主要集中在滇东南地区,而且表现出了一定的扩散效应。(3)随着云南省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少数民族区域人口分布空间差异有可能会...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潘欣  尹义星  王小军  
本文采用长江流域内分布较均匀、无缺测站点的1960~2010年逐日降水资料,借助趋势和突变分析、R/S分析和水文频率分析等方法,研究该流域极端降水的时空演变特征和未来趋势。结果表明:(1)长江流域区域平均气候平均降水量(PAV)、简单日降水强度(PINT)、强降水贡献率(PQ95)、强降水阈值(PF95)、最大1日-10日降水量(PX1D-PX10D)基本均呈上升趋势,中下游各极端降水指数均大于上游,同时,中下游的各指数年际变化比上游更剧烈。(2)PAV与PF95的空间分布类似,但前者在流域中部地区下降、两侧上升,而后者为中部上升、两侧下降;PINT与PQ95的空间分布相似,均为大部分地区呈上升趋势,仅西北部下降。PX1D-PX10D总体上以上升为主,但随着持续时间的增长,下降的区域有明显的扩大,而上升的区域有明显的缩小。(3)未来长江流域极端降水将以现有趋势继续发展,并将以上升趋势为主,流域洪涝灾害风险加大。(4)遂宁站PX1D、安化站PX10D极端降水的频率分析表明,直接采用整体数据计算设计降水量会使结果偏于不安全,对于较长重现期的设计降水表现更显著,因此对于极端降水量发生显著变化的情况需要深入研究,探讨更好的设计降水估计方法。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覃军  王海军  
1961年以来湖北省年平均气温变化小,冬变暖夏变凉趋势明显,冬变暖区域集中在江汉平原南部及鄂东大部,夏变凉区域集中在鄂西北。年平均情况下最高气温有下降趋势,最低气温有升高趋势,夏季的最高气温下降幅度最大、中心在鄂西北,冬季的最低气温增加幅度最大、中心在武汉附近。年降水量有增加趋势,其分布格局是东增西减,南增北减。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赵敏  陈晓鸣  孙龙  冯颖  叶寿德  
对云南省15个地区26个县(市、区)的调查表明,喙尾琵琶甲在云南民间广泛利用,是一种具有重大利用价值的民族药用昆虫;喙尾琵琶甲在云南省均有分布,其中滇中、滇东高原分布较为集中,适生区年均气温为13~19℃,年均降水量为750~1 100 mm,海拔为1 500~2 100 mm。垂直分布的海拔范围在760~2 450 m之间。喙尾琵琶甲成虫生境多局限于居民房屋、牲畜圈舍,幼虫栖息于疏松土壤,以谷糠、玉米面、面粉等为食,未发现野外分布。根据其适生的温度、降水量和食性推测其潜在分布区,表明西南地区为其分布的核心区域。目前通称的云南琵琶甲应为喙尾琵琶甲。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伍文琪  罗贤  黄玮  李运刚  
水资源承载力是衡量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潜力的重要方面。选取水资源、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评价指标,构建了区域水资源承载力综合评价模型;通过分析经济压力指数、人口压力指数、承载压力指数及协调指数,对云南省水资源的承载能力和利用状况进行评价,并探讨了其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云南省水资源与生产力布局、人口分布不协调,滇中地区经济相对发达,人口数量大,而水资源量较少,多属于轻度超载或濒临超载地区;(2)随着人口增加和经济发展,区域内水资源承载压力逐渐增大,如滇东北地区的昭通市由水资源承载适宜地区转变为水资源濒临超载地区,而滇西部地区的德宏市水资源承载力由承载盈余变为承载适宜;(3)从整体上看,目前云南省水资源利用率较低,工程性缺水问题较为突出。未来水利工程尤其是滇中引水等的建设及运行,将有效缓解水资源超载问题。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陈棋  张超  田湘云  史小蓉  张玉薇  王妍  
【目的】在宏观尺度利用遥感手段识别和提取石漠化斑块信息,定量分析石漠化的空间分布特征和时序演变过程,可为中国西南地区石漠化的发生、发展过程研究提供技术手段和数据支撑。【方法】以云南省为研究区,基于谷歌地球引擎(Google Earth Engine)平台,以2000、2010和2020年为研究时段,采用决策树分类法定量提取石漠化斑块信息;通过时空演变模型分析云南省石漠化的时空演变过程和特征。【结果】(1)研究时段内,云南省石漠化状况整体得到改善,石漠化占国土面积比例从9.65%下降至6.48%,但局部地区仍在恶化。(2)云南省石漠化空间分布呈东多西少的特征,其中昭通、曲靖、文山、红河和昆明等地区的石漠化分布面积较大,占全省石漠化发生面积的65.42%~72.14%。(3)石漠化演变流向复杂,既转移至石漠化程度高的等级又向石漠化程度低的等级转移,边治理边破坏的现象未被遏制。(4)极重度石漠化修复所需的周期较长,近20 a间云南省极重度石漠化大部分转移至重度石漠化。(5)石漠化内部演变过程剧烈,轻度石漠化和中度石漠化的综合变化速率较快,易于改善的同时亦存在较高的恶化风险,需加以重视。【结论】依据相关规程中的石漠化等级判定标准,采用决策树分类法,可准确提取宏观尺度的石漠化斑块信息。云南省石漠化土地面积呈减少趋势,空间分布不均匀,不同石漠化等级之间存在相互转化的现象。图3表4参25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杜霞  吴阔  刘霞  张丽珍  苏晓霞  张宏瑞  张仲凯  胡先奇  董家红  杨艳丽  高玉林  
【目的】明确云南省马铃薯病毒的优势种及马铃薯新病毒的发生变化,为马铃薯种苗、种薯的生产提供早期预警监测,并为防止新的病毒病害暴发流行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随机五点取样法,从云南马铃薯春作区和冬作区的不同田块采集各地主栽马铃薯品种的叶片,共采集到510份植株叶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方法中的双抗体夹心ELISA(DAS-ELISA)和间接ELISA(I-ELISA)两种方法进行病毒检测。进行蓟马采集时,同样采用随机五点取样法,从云南马铃薯春作区和冬作区采集各地主栽马铃薯品种的花和叶片,将样品放入采集罐后带回实验室,对罐中的蓟马进行整理,共采集到8 953头蓟马。将蓟马制作为临时玻片标本,参考中国蓟马属蓟马检索表及Oz Thrips(http://www.ozthrips.org/),通过形态学特征对蓟马进行种类鉴定。【结果】从510份马铃薯样品中,共检测出6种常见病毒和2种新兴病毒。马铃薯病毒的优势种为马铃薯S病毒(Potato virus S,PVS),检出率高达63.53%,其次是马铃薯X病毒(Potato virus X,PVX)和马铃薯卷叶病毒(Potato leafroll virus,PLRV);检测出2种新兴病毒番茄斑萎病毒(Tomato spotted wilt virus,TSWV)和番茄环纹斑点病毒(Tomato zonate spot virus,TZSV),检出率分别为5.10%和15.10%。本次调查共鉴定了3科,5属,13种蓟马。蓟马科(Thripidae)共鉴定出3个属11个种,分别为蓟马属(Thrips)的八节黄蓟马(T.flavidulus)、黄蓟马(T.flavus)、棕榈蓟马(T.palmi)、烟蓟马(T.tabaci)、黄胸蓟马(T.hawaiiensis)、色蓟马(T.coloratus)、暗足蓟马(T.obscuripes)和葱韭蓟马(T.alliorum);花蓟马属(Frankliniella)的西花蓟马(F.occidentalis)、花蓟马(F.intonsa);带蓟马属(Taeniothrips)的大带蓟马(Ta.major);管蓟马科(Phlaeothripidae)简管蓟马属(Haplothrips)的简管蓟马(Haplothrips sp.)和纹蓟马科(Aeolothripidae)纹蓟马属(Aeolothrips)的纹蓟马(Aeolothrips sp.)。检测出的8种病毒中TSWV和TZSV是蓟马传播的病毒,其中,西花蓟马是潜在传毒蓟马群体中的优势种,占潜在传毒蓟马群体总数的69.47%。【结论】目前,PVS是云南马铃薯主要病毒优势种,2种侵染马铃薯的新兴病毒的发生率也在增加。西花蓟马是潜在传毒蓟马群体中的优势种。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张万诚  郑建萌  马涛  
利用云南省121个气象站日照时数1961-2010年逐月观测资料,采用线性趋势分析,EOF分解等方法分析了50年来云南省平均日照时数的区域变化特征,同时分析了其时空分布差异,结果表明:①日照时间在3月份达到最大,7月份达到最小;②云南大部地区日照时间在2 000h以上,在区域分布上具有西边多、东边相对较少、而南部比北部多的特点。最大中心位于金沙江流域的河谷地区,最少中心位于滇东北以北地区;云南日照时数具有局地变化的差异性及不同步性,其变化大致为北部减少,南部增加的趋势,并以哀牢山为界,以东以北为减少,以西以南则呈增加趋势;昆明及其以北地区日照时数减少最多,增加最大的区域位于腾冲、普洱;③云南日...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