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823)
- 2023(8593)
- 2022(7827)
- 2021(7492)
- 2020(6345)
- 2019(15228)
- 2018(14807)
- 2017(27737)
- 2016(15511)
- 2015(17693)
- 2014(17800)
- 2013(17920)
- 2012(17009)
- 2011(15607)
- 2010(15535)
- 2009(14483)
- 2008(14513)
- 2007(12710)
- 2006(10934)
- 2005(9781)
- 学科
- 济(66259)
- 经济(66206)
- 管理(35249)
- 业(34668)
- 方法(29647)
- 数学(25675)
- 数学方法(25440)
- 企(25226)
- 企业(25226)
- 农(20436)
- 地方(18807)
- 中国(16106)
- 学(15646)
- 财(14648)
- 农业(14133)
- 业经(12827)
- 贸(12097)
- 贸易(12093)
- 易(11628)
- 制(10394)
- 环境(10097)
- 和(9796)
- 理论(9274)
- 地方经济(9152)
- 融(8391)
- 金融(8387)
- 务(8271)
- 财务(8257)
- 财务管理(8231)
- 银(8192)
- 机构
- 学院(220277)
- 大学(219338)
- 济(85383)
- 经济(83364)
- 研究(81456)
- 管理(79250)
- 理学(67652)
- 理学院(66635)
- 管理学(65340)
- 管理学院(64908)
- 中国(61049)
- 科学(54348)
- 京(48037)
- 农(43710)
- 所(43033)
- 研究所(39591)
- 财(38678)
- 中心(38060)
- 业大(35738)
- 江(34675)
- 农业(34588)
- 范(33592)
- 师范(33266)
- 北京(30530)
- 财经(30363)
- 院(29335)
- 州(27690)
- 经(27345)
- 师范大学(27050)
- 经济学(25565)
- 基金
- 项目(148655)
- 科学(114978)
- 研究(105493)
- 基金(105474)
- 家(94079)
- 国家(93288)
- 科学基金(77417)
- 社会(64148)
- 社会科(60532)
- 社会科学(60512)
- 省(59528)
- 基金项目(57762)
- 自然(51655)
- 划(50698)
- 自然科(50246)
- 自然科学(50231)
- 自然科学基金(49324)
- 教育(47546)
- 编号(43307)
- 资助(42922)
- 成果(35006)
- 重点(34547)
- 发(34164)
- 部(31971)
- 课题(30486)
- 创(29584)
- 科研(29078)
- 计划(28969)
- 创新(27756)
- 大学(26808)
共检索到33017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刘艳艳 张勃 张耀宗 康淑媛
运用复值Morlet小波分析及非参数统计检验Mann-kendall法,并借助地统计软件ArcGIS(9.X)对黑河中上游1960年~2005年日照时数变化的时空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近50年来年均日照时数呈现增加趋势,β值为18.57;春、夏、秋、冬四季日照时数均为上升趋势,β值分别为7.13、7.72、3.18和6.96;②年、季节的日照时数变化在空间上存在差异,对于年均日照时数而言,酒泉、金塔、鼎新一线为日照时数升降的分界线,以北为主要的上升趋势区,升幅大于8.0h/年;以南则主要表现为下降趋势,降幅在(1.9~31.5)h/年;③日照时数年变化具有12年左右的主振荡周期和5年左右...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柳景峰 张勃
基于ArcGIS平台的地统计Kriging插值方法,分析了黑河上中游25个气象和水文站点1956年~2000年逐月气温、降水、蒸发和径流资料,并且空间化显示了各年代间的气温、降水和蒸发的变化幅度,结果表明:本区域气温和降水的变化及由此引起的蒸发和径流的变化具有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性,反映了大气环流、地形、下垫面因素和径流变化的时空耦合性。60年代~70年代开始整体升温,70年代以来80年代和90年代气温上升最为典型,高山湿润半湿润区气温升高约为0.5℃~0.6℃,平原荒漠区升温一般高于0.5℃,同期中西部山区降水增加,50年代~60年代之间西北部降水增加、中部小幅减少,60年代~70年代上中游绝...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康淑媛 张勃 郭玉刚 郭玲霞 王兴梅
利用石羊河流域气象站点1959年-2008年的逐日、逐月、逐年的日照时数观测资料,应用非参数统计检验Mann-kendall法分析研究区日照时数的变化趋势,复值Morlet小波法分析研究区日照时数的周期变化,并在ArcGIS环境下分析了研究区日照时数的空间分异。结果表明:①近50a来流域年日照时数呈现不明显的增加趋势,变化趋势(β)值为1.78;四季日照时数均为增加趋势,其中以春季增加为主;②日照时数变化存在25a的主振荡周期和5~8a左右13a左右的次振荡周期;③日照的空间分布特点是北部城区日照时间长,南部山区日照时间短,中部走廊平原的日照等值线大概和纬线平行;④暗岛效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城...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王亚敏 张勃 戴声佩 王海军 郭铃霞 康淑媛
利用FAO Penman-Monteith模型计算出潜在蒸发量,运用数理统计理论和GIS空间分析技术,对河西地区潜在蒸发的时空特征进行了分析,结合Morlet小波分析和Hurst指数预测潜在蒸发变化趋势。结果表明:①河西地区潜在蒸发总体呈波动下降趋势,20世纪60年代~90年代,潜在蒸发为稳定下降期,约2.76mm/年,其中70年代减少率最大,约11.3mm/年;夏季潜在蒸发变化速率最大,约-2.07mm/年,其次为春季和秋季,冬季最小;②河西地区潜在蒸发自西北向东南呈递减趋势,靠近祁连山地区最小;潜在蒸发主要集中在春季和夏季,分别占年潜在蒸发30%和40%,秋季次之,冬季最小;③影响河西地区...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李小亚 张勃 汪宝龙 程军奇 赵一飞 安美玲
选取河西地区13个气象站点1960年-2011年逐年日降水资料,计算河西地区极端降水阈值,分析了河西地区极端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并对未来变化特征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①各量级的降水日变化不尽相同,其中以小雪日的增加和微雨日的减少最为显著;②各极端降水指数均呈增加趋势,在20世纪60年代增加幅度大;③在0.05的置信度下,极端降水指数在1966年发生突变现象,突变之后极端降水指数向增多趋势转变;④极端降水指数在不同的时间序列存在长短不同的周期振荡,同时在不同时间尺度上所反映的极端降水指数的偏多和偏少结构不一样;⑤在空间分布上,极端降水指数的变化趋势存在较大的区域性差异,由河西西北向东南呈增加趋势...
关键词:
河西地区 降水日数 极端降水 空间分布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蒋忆文 张喜风 杨礼箫 贺缠生
干旱具有成因复杂、影响范围广等特点,全球气候变化等因素使得干旱发生的频率日益增加。干旱指数是定量化干旱的工具,可用来分析干旱频率、程度及其时空变化特征。本文选取标准降水指数(SPI)与水文干湿指数这两个指标分别代表气象干旱指数与水文干旱指数,利用西北干旱区黑河上游祁连、野牛沟、托勒和肃南4个气象站1968-2009年的降水数据,采用子流域划分和空间插值等方法,分月、季节和年尺度计算出各站气象干旱指数及相应年份的水文干旱指数,并对两者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标准降水指数SPI与水文干湿指数都对干旱反应灵敏,均能较准确地发现和评价干旱,且二者在年尺度上以及空间上都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但在月尺度上,...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赖正清 李硕 李呈罡 南卓铜 余文君
基于物理机制的分布式水文模型是定量化研究人类活动影响下流域水文过程非常有效的工具。使用SWAT(Soil and Water Assessment Tool)对黑河中上游流域2000—2009年的月平均径流过程进行模拟的结果表明,SWAT模型很好地模拟了黑河上游自然状态下的径流过程,但对中游地区冬季径流模拟明显偏低。分析表明,黑河中游地形和农业生产高强度、反复的地下水抽取灌溉—渗透—地下水补给过程可能是导致模拟偏低的主要原因。基于此机制,论文提出了增加地下水下渗过程的模型修改方案,来间接模拟黑河中游的这一特定过程。对比模型修改前后的黑河中游的径流过程模拟结果表明,验证期的模型效率系数ENS和决...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张艳红 张树文 陈建军
该文基于3期TM数据,在GIS支持下,运用景观生态学和统计分析方法,研究了洮儿河流域中上游15年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研究结果如下: ①时间演变特征:从土地利用演变速率看,草地面积呈显著减少趋势。在1985年~1996年期间减少速率为1 52%,1985年~2000年期间减少速率为1 20%,而难利用地面积减少幅度和速率较小。除了草地和难利用地减少其它类型都呈增加变化。其中耕地增加明显,在1985年~1996年期间增长速率为1 79%,1985年~2000年期间增加速率达到1 40%,而林地在15年内以每年0 82%的速度持续增加; ②空间演变特征:从土地类型结构看草地一直占绝对优势地位,3个...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王敏霞 张学珍 荆文龙
气候变化对径流的影响是全球变化研究领域的重点问题。论文采用BCC-CSM1-1模拟的过去千年(850—2012年)气候与水文变化数据,基于Budyko假设与傅抱璞公式开展了中世纪气候异常期(MCA)、小冰期(LIA)和现代暖期(MWP)黄河中、上游径流变化及其归因分析。结果表明:(1)在3个气候特征期之间,上游地区径流与气候冷暖变化位相相同,MWP时期径流最高,LIA时期径流最低;中游地区径流则与气候冷暖变化位相相反,LIA径流最高,MCA径流最低。(2)径流对各因子的敏感性不仅存在地理差异,而且受特征期之间气候冷暖转变的影响。中游地区径流对降水和潜在蒸发的弹性系数(绝对值)大于上游,且在冷转暖过程中的弹性系数(绝对值)略大于暖转冷过程。同时,持续偏暖过程中、上游地表变化的弹性系数(绝对值)均明显大于暖转冷与冷转暖过程。(3) 3个特征期之间径流差异主要由降水主导,地表变化影响甚微,但潜在蒸发的作用存在地域差异,上游地区潜在蒸发部分抵消了降水变化的贡献而中游地区潜在蒸发则加强了降水导致的径流变化。研究量化了黄河流域各因子对过去千年百年尺度径流变化的贡献,明确了不同气候转变期各因子贡献的差异,为更好地研究径流量多尺度变化及其成因奠定了基础。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张永勇 陈秋潭
洪水过程相似性挖掘对流域雨洪资源利用、水库防洪调度以及河流生态修复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论文以淮河中上游流域16个水文站2006—2015年125场洪水过程数据为基础,采用洪水量、时间、变化率和形态等特征指标对完整洪水过程进行了全面刻画,以主成分分析和层次聚类等多元统计分析手段辨识了流域内代表性洪水类型,揭示了各洪水类型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①淮河中上游流域主要有5类代表性洪水类型,分别为长历时且变化剧烈型、多峰长历时型、尖瘦短历时型、矮胖型以及常规型。②从时间分布来看,2006—2015年间洪水类型数量呈现减少趋势,常规型洪水的比例逐渐增大;丰水年份(如2007年)、平水年份(如2006年)的洪水类型较多,而枯水年份(2011—2013年)洪水类型较少,以常规型和矮胖型洪水出现频率居多。③从空间分布来看,源头站点的洪水类型较多,中下游站点的洪水类型比较单一,主要从尖瘦型洪水过程逐渐转变为矮胖型,这与流域内水源涵养能力、工程调蓄能力以及降水多样性等有较大的关系。研究可为流域洪水信息挖掘和特征分析等提供参考借鉴,也可为淮河流域洪水的演变特征分析、水库防洪调控和雨洪资源利用等提供决策依据。
关键词:
洪水特征 多元统计分析 淮河流域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曹立国 潘少明 贾培宏 卓玛兰草 赵一飞 张克新 张威
采用1960—2009年甘肃省河西地区13个观测站逐日气象资料,应用FAO PenmanMonteith模型计算各气象站年和月的地表湿润指数,进行标准化后统计极端干湿事件频率。采用反距离加权插值法、Mann-Kendall法及Morlet小波分析对河西地区极端干湿事件的时空演变特征进行探讨。结果表明:近50 a,河西地区极端干旱和湿润事件频率在波动变化中分别呈减少和增加趋势,其倾向率分别为-0.009次/a、0.019次/a,且2000年以后,趋势更为显著;空间变化上,区域内极端干旱事件倾向率的空间差异整体呈减小趋势,以2000—2009年的空间差异为最小。20世纪60年代,大部分区域极端干旱...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刘鹤 刘毅 许旭
采用产业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统计学和GIS中的相关方法和技术,定量评价黄河中上游能源化工区产业结构演进的特征。刻画黄河中上游产业结构演进的总体特征,运用偏离—份额分析法分析三次产业及其内部结构演进的数量特征,利用产业相似系数等产业结构指标计算分析制造业内部结构的动态演进特征,并结合区位商和产业比重探究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内在机制。最后,归纳出黄河中上游能源化工区产业结构演进的主要驱动力是资源禀赋优势、市场需求拉动和政府政策引导,并针对性地提出"优化第二产业结构,保证第一产业发展,重点扶持第三产业"的对策。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立波 娄伟平
利用1961~2010年长江中下游地区93个站日照、降水、云量和风速资料,采用气候倾向率、突变检测和相关分析等方法,研究了长江中下游地区年、季、月日照时数的时空特征及其成因。结果表明,长江中下游地区年、季、月日照时数空间分布均呈东北多西南少的分布形式,夏季最多,其次为秋、春与冬季。近50a长江中下游地区年日照时数普遍显著减少,区域平均减幅为68.2h/10a,多于同期全国平均减幅,明显的年代际转折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年日照时数异常偏多出现在1963年和1971年,但未出现过异常偏少年。各季的日照时数也都是负趋势,夏、秋、冬3季减少显著,夏季减少最多也最明显,其次依次是冬季、秋季和春季。...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党素珍 王中根 刘昌明
基流是枯水期河川径流的主要来源,是一种比较稳定的径流组成部分,对于干旱内流河流域水文模拟和水资源开发利用至关重要。本文基于1979年-2008年莺落峡水文站的实测流量资料,采用数字滤波法中的单参数数字滤波法和递归数字滤波法对内陆河流域黑河上游的流量过程进行了基流分割研究。探讨了黑河上游年基流量和基流指数BFI的年内与年际变化特征,以及不同水平年基流指数BFI变化规律。研究表明,黑河上游基流量年内变化为先增后减,峰值出现在8月份,基流指数则是先减后增,6月份最小。受气温升高和融雪径流影响,黑河上游基流量年际变化呈增加趋势,而基流指数呈减少趋势。在不同水平年,枯水年份的平均基流指数BFI为0.57...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张永勇 王中根 于静洁 翟晓燕
COD是我国污染减排工作的重要考核指标之一。如何科学核算COD减排是保障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顺利实施的关键问题之一。论文基于分布式水循环模型,构建了流域COD减排核证评估框架;并以淮河中上游为例,分析了多种减排情景对流域水环境的影响,识别了污染减排任务较为艰巨的地区。研究表明:①基准年(1991—2000年)研究区出口断面CODMn平均浓度为Ⅳ类水水平。为使出口断面水质达到水功能区标准(Ⅲ类),全流域COD入河点源负荷应削减约18%。②沙颍河中游、涡河上游和贾鲁河、淮河以南等地区水污染状况对减排变化较敏感。若全流域COD入河总负荷削减50%以上,流域水环境质量有明显改善,但北汝河、洪汝河...
关键词:
污染减排 水量水质耦合模型 淮河流域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