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448)
2023(3666)
2022(3189)
2021(3187)
2020(2496)
2019(6046)
2018(5704)
2017(9281)
2016(5290)
2015(6033)
2014(5936)
2013(6147)
2012(5885)
2011(5701)
2010(5591)
2009(5237)
2008(5335)
2007(4240)
2006(3922)
2005(3693)
作者
(17362)
(14736)
(14732)
(14102)
(9346)
(7410)
(6730)
(5900)
(5562)
(5221)
(5203)
(5107)
(4940)
(4837)
(4767)
(4463)
(4432)
(4359)
(4322)
(4203)
(3795)
(3668)
(3632)
(3346)
(3327)
(3319)
(3241)
(3131)
(3024)
(2996)
学科
(23262)
经济(23249)
管理(12329)
(9918)
地方(8362)
方法(7598)
(7529)
中国(7290)
(7007)
数学(6807)
数学方法(6727)
(6478)
企业(6478)
资源(5966)
农业(5119)
环境(5003)
(4898)
地方经济(4735)
(4076)
业经(4044)
(3953)
(3696)
税收(3474)
(3437)
(3416)
贸易(3413)
(3398)
生态(3383)
(3252)
(3019)
机构
大学(77186)
学院(75595)
研究(35851)
(29660)
经济(29015)
中国(27263)
管理(25810)
科学(24832)
理学(21707)
理学院(21262)
管理学(20777)
管理学院(20617)
(19916)
研究所(18516)
(18385)
(16649)
中心(16380)
(13247)
(13177)
农业(13153)
师范(13128)
(12704)
业大(12586)
科学院(12147)
北京(11936)
(11653)
师范大学(11050)
(10669)
资源(10180)
研究院(10066)
基金
项目(55748)
科学(43436)
基金(40782)
(38377)
国家(38120)
研究(37092)
科学基金(30839)
社会(22860)
基金项目(22217)
社会科(21554)
社会科学(21548)
自然(21508)
自然科(20783)
自然科学(20778)
自然科学基金(20396)
(20237)
(18746)
教育(15965)
资助(15867)
编号(14673)
重点(13919)
(13252)
(12143)
成果(11844)
计划(11544)
科研(10979)
(10569)
科技(10520)
课题(10156)
创新(10057)
期刊
(33764)
经济(33764)
研究(23185)
中国(19466)
学报(16664)
科学(15730)
(14129)
大学(10905)
资源(10078)
学学(9984)
农业(9814)
(8681)
管理(8315)
教育(7582)
图书(6526)
(6374)
(5468)
金融(5468)
经济研究(5192)
技术(4960)
书馆(4904)
图书馆(4904)
业经(4346)
财经(4346)
问题(4207)
林业(4193)
(4124)
国际(4047)
(3900)
业大(3881)
共检索到12497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梁宏  王培娟  章建成  李祎君  
基于1961—2011年东北地区88个气象站逐日气温资料,采用Kendall-Theil线性趋势估计等方法探讨了该地区热量资源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50多年东北地区稳定≥0℃积温以25~95℃?d/10 a的趋势显著增加,三江平原的增加趋势明显大于东部山区。稳定≥0℃气温的起始期在东北北部和中部显著提前,终止期在北部基本显著延后,日平均气温稳定≥0℃的日数在北部和中部地区基本以2~4 d/10 a的趋势显著增加。东北地区大部分站点终霜冻日期明显提前,初霜冻日期明显延后,无霜冻期基本以3~5 d/10 a的趋势显著增加。稳定≥10℃积温以30~110℃?d/10 a的趋势显著增加,稳定≥1...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刘洋  王占海  姜文来  肖碧林  雷波  
利用东北地区89个气象站的逐日地面气候观测资料,采用气象气候倾向率、MK检验等气候统计诊断方法,分析54年来东北地区热量资源要素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东北地区无论是年平均气温还是各季节平均气温都表现明显的升高趋势,但各季节间气温增幅存在差异,冬季增温幅度最大,为0.49℃/10年,夏季增温增幅最小,为0.17℃/10年;(2)≥0℃和≥10℃积温增加趋势明显,倾向率分别为58.74℃/10年和60.97℃/10年;(3)≥0℃初日平均提前1.98天/10年,终日平均延后0.53天/10年,持续天数平均延长2.34天/10年;≥10℃活动积温初日平均提前1.18天/10年,终日平均延后...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任传友  于贵瑞  刘新安  牛栋  李正泉  范辽生  
利用东北地区 172个气象台站 3 0a(1961年~ 1990年 )的整编温度资料和东北地区 5 0 0m× 5 0 0mDEM数据 ,建立了东北地区温度要素的空间分布模型。结果表明 ,温度要素的宏观本底值的模拟以三维二次幂级数展开法效果较好 ,其误差气温多在 0 2℃~ 0 4℃ ,≥ 10℃初日、终日为 1 1d~ 2 0d ,≥ 10℃初终间隔日数为 2 2d~ 2 9d ,≥ 10℃积温为 5 6℃·d~ 89℃·d。 3省各温度要素的小地形影响程度不同 ,文中对小地形影响显著的要素进行了模型修正。利用建立的温度要素空间分布模型 ,构建了东北地区各温度要素的网格数字专题地图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唐宝琪  延军平  王璐璐  刘永林  
本文基于东北地区87个气象站点1960-2014年逐日降水资料,运用趋势分析法、IDW空间插值法、Morlet小波分析及斯尔皮曼相关分析等方法,分析了近55a东北地区降水事件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55a,东北地区年降水日数和强度存在明显的年代际变化,年降水日数总体呈极显著减少趋势,自东南向西北呈多-少-多的分布格局,年降水强度呈不明显的增加趋势,由南向北不断减小。大雨和暴雨降水日数均呈减少趋势,在空间上自东南向西北逐渐递减,且随着降水等级的提高,高值中心逐步向辽东南地区移动;强降水强度由南向北逐渐递减,大雨强度在各地差异不大,暴雨强度的差异较为明显。大雨和暴雨不是东北地区的主要降水方式,...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刘珍环  唐鹏钦  范玲玲  杨鹏  吴文斌  
【目的】探讨过去30年东北地区像元尺度种植结构的时空分布特征和演变规律,为东北地区农业政策的调整提供科学基础。【方法】基于1980—2010年东北三省的玉米、大豆、水稻和小麦种植面积的县级统计数据,利用SPAM-ChinA模型获取10 kM像元尺度上种植结构的分布信息,构建以像元内种植面积比例超过30%和占比前三位的种植结构类型的判定方式,利用空间叠加方法分析种植比例及其结构类型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运用像元结果初步阐明了东北地区的种植结构变化特征,首先种植规模的优先顺序在2000年左右发生了变化,由玉米>大豆>小麦>水稻变为玉米>大豆>水稻>小麦;其次,30年间共出现14种组合类型,包括6...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蔡福  张玉书  陈鹏狮  张淑杰  纪瑞鹏  米娜  赵先丽  
结合G IS技术、气候倾向率以及突变分析方法对辽宁近50年热量资源相关要素的时空演变特征和突变特征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就区域平均值而言,除≥20℃积温以外,其它各界限温度积温都表现出极显著增多趋势,增幅在64~67℃.d/10 a之间。≥0℃和≥5℃初日显著提前,≥10℃和≥15℃终日显著延后,持续日数都显著增多。≥0℃、≥5℃和≥10℃积温在1993年前后发生突变,≥15℃和≥20℃积温气候突变发生在1998年前后;≥0℃、≥10℃、≥20℃初日,≥0℃、≥5℃、≥10℃、≥15℃持续日数以及≥20℃终日都发生气候突变。在空间上,近50年≥0℃和≥10℃积温:在辽西大部、中部平原以及大连大部...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董满宇  吴正方  
运用MHF小波分析、非参数统计检验Mann-kendall法及Yamamoto法对东北地区91个气象站点近50年的气候资料进行了温度变化的时空特征分析,结果表明:东北地区近50年来年均气温存在着明显的增温趋势,变化幅度为0.36℃/10年,明显高于全国的平均增温幅度,冬季和春季对东北地区年均气温上升趋势贡献率最大,两者的变化幅度分别为0.6℃/10年和0.4℃/10年。年、季节的温度变化趋势在空间上存在差异,对于年均温而言,近50年来整个东北地区的升温幅度较大的地区位于小兴安岭,松嫩平原大部及大兴安岭山地北端;大兴安岭南端、燕山山地东侧,辽河平原、辽东山地及长白山地大部变化幅度较小,本溪周围为...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周伟东  朱洁华  李军  梁萍  
为了弄清全球气候变暖对华东地区热量资源的影响,本文应用M-K检验、EOF展开等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华东地区1961年~2005年热量的时间变化和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①华东地区年平均气温为16.2℃,有明显升高趋势,平均每10年增加0.21℃,冬季的增温最为明显;M-K检验显示年平均气温在1993年出现了突变;②稳定通过0℃、10℃积温有明显增加的趋势,积温的突变点分别发生在1996年和1999年;③稳定通过0℃积温EOF展开前3个特征向量的累计方差为84.1%,其中第一特征向量表明了华东地区为整体积温增加的一致性,第二特征向量表现为南北相反的分布特征,第3特征向量表现为东西相反的分布特征,...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王峰  宗晓鸿  田世芹  
[目的]通过对黄河三角州地区热量指标分析,了解黄三角地区30年热量资源的变化特征。[方法]利用黄三角地区及周边共25个国家级气象站30年逐日气象数据,采用线性趋势估计法、Mann-Kendall突变分析、T滑动法、ARCGIS空间插值等方法,对黄三角地区年平均气温、≥0℃积温、≥10℃积温、≥0℃、≥10℃初终日及持续日数等进行时间和空间分析。[结果](1)年平均气温、≥0℃、≥10℃积温均呈波动上升趋势,20世纪90年代增温最快,年平均气温、≥0℃积温在1996—1997年发生突变;季平均气温以冬季增温最为明显。(2)年平均气温、≥0℃、≥10℃积温空间分布基本一致,中西部地区,与纬度成反相关,经度成正相关。(3)≥0℃、≥10℃的初终间日数均呈上升趋势,其空间分布相似,中西部地区与纬度成反相关,经度成正相关。(4)≥0℃、≥10℃的初日为提前趋势,终日为推迟趋势,其空间分布特征中西部地区初日均与纬度成正相关,与经度相关程度不大;≥0℃终日与纬度成负相关,与经度成正相关,≥10℃终日与纬度相关程度不大,与经度成正相关。[结论]黄三角地区热量资源呈增加趋势。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何永坤  郭建平  
应用1961—2006年中国东北三省72个气象台站的气象资料,统计分析了东北三省稳定农耕期、生长期及积温、降水量、日照时数农业气候资源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研究期间,东北三省平均农耕期、生长期分别延长了2.4 d.10 a-1、2.3 d.10 a-1;经Mann-Kendall检验,农耕期长度、生长期长度分别在1988年、1992年发生突变。46a东北三省积温表现为一致的增多趋势,降水量、日照时数呈减少趋势。分析比较突变年前后两个时段的农业气候资源变化,农耕期、生长期平均积温高值区向东、向北扩展;农耕期降水量高值区、低值区面积萎缩,中值区向东南方向扩张,生长期降水量中高值区面积减少;农耕期平...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高西宁  王耸  郝志新  王禄禄  蒋姗姗  
为了研究东北地区50年(1961~2010年)降水量变化的空间动态分布,利用该区87个气象站1961~2010年逐月降水资料,计算各站的降水量距平百分率,通过正交旋转主因子分析方法,分别对1961~1990,1971~2000,1981~2010年3个时段的降水量变化情况进行分区,并探讨分区结果的年代际差异。结果表明:基于旋转载荷向量,1961~1990、1971~2000与1981~2010年3个时段东北地区降水量变化特征均可划分为4个区域,1971~2000年和1981~2010年两个时段的降水量变化特征分区较为相似,而1961~1990年降水量变化特征分区差异明显;综合3个时段的分区结果...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刘晓冉  李国平  范广洲  程炳岩  李洪权  
利用我国西南地区96个测站近40a的月降水量资料,采用主成分分析、旋转主成分分析、小波分析等方法对西南地区年降水资源变化的时空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40a西南地区的西部高原地区降水资源呈增加趋势,而东部除重庆地区外,大部分地区降水资源减少。西南地区年降水资源空间特征复杂,存在南北和东西相反变化的差异,空间异常可分为8个异常区,即滇南区、川西高原区、滇黔交界区、四川盆地东部、四川盆地西部、滇西区、黔渝交界区和凉山区。西部高原地区年降水量都经历了多雨-少雨-多雨的过程,20世纪90年代降水量呈增加的趋势,四川盆地东部经历了少雨-多雨-少雨的过程,四川盆地西部和整个西南地区东南部的降水量整体都...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国志兴  王宗明  张柏  刘殿伟  杨桄  宋开山  李方  
东北地区作为全球变化的敏感区域,分析其植被生产力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EOS/MODIS卫星遥感资料,对东北地区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变化的时空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2000年~2006年,我国东北地区植被年NPP主要集中在(200~400)gC/(m2.年)区间,平均值为400.85gC/(m2.年),高于同期全国植被年平均NPP(360.97gC/(m2.年))11.02%。长白山地、大兴安岭和小兴安岭等森林分布区年平均NPP较高,辽河平原、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农业区及呼伦贝尔草原东部草原区次之,而呼伦贝尔草原西部草原区,松嫩平原西部的农牧交错...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蔡福  明惠青  陈鹏狮  米娜  纪瑞鹏  赵先丽  张淑杰  
利用Anusplin插值软件对东北地区146站1961年~2004年四季降水量进行空间化处理,各季区域平均MRE分别为春季14.3%、夏季14.1%;秋季18.1%;冬季25.1%。对栅格数据采用空间分析和时间序列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四季降水时空演变特征分析,结果表明:从时间上看,春季,整个时段呈弱增多趋势,但不显著,1980年代前增加,之后减少;夏季呈减少趋势,1985以后呈显著减少趋势;秋季整个时段呈弱的减少趋势,1990年代开始显著减少,2000年以后略有增加;冬季年代际变化特征明显,呈波动增多趋势,近10年增幅较大。从空间分布上看,春季,黑龙江北部和东部部分地区、吉林东部降水显著增多,...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翟献帅  苏筠  方修琦  
[目的]东北地区作为我国响应全球气候变暖最为显著的地区之一,21世纪以来是否与全球及北半球的气候变化一致,发生了变暖趋势减缓或停滞?[方法]为了问答该问题,基于黑吉辽3省71个气象站1981~2010年的气温资料,采用时间序列分析法、克里金插值法,分析东北地区近30年来年际、年代际的年均温和生长季温度的时间变化与空间分布特征,以及冬季温度的数值变化。[结果](1)东北地区30年来年均温在波动中呈上升趋势,3省的变化具有同步性;(2)年均温在1991~2000年的增温区域面积扩大显著,尤其是年均温范围为2~4℃的区域向4~6℃变化,但在2001~2010年,年均温的增加趋势减缓、增温区域较少;(3)生长季温度呈明显的上升趋势,1991~2000年与1981~1990年相比升温幅度达到1.4~1.5℃,2001~2010年与1991~2000年相比达到2.3~2.4℃;(4)生长季温度增温区域有明显北移趋势,变化最大的是生长季温度范围为14~16℃的区域向16~18℃变化;(5)2000年后暖冬年份减少,3省冬季温度的增温幅度减小。[结论]2000年以来东北生长季(夏、秋季)温度仍具有明显的增温趋势,但"暖冬"现象减弱,导致年均温增幅的减缓。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