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968)
- 2023(4441)
- 2022(3960)
- 2021(3838)
- 2020(3112)
- 2019(7517)
- 2018(6990)
- 2017(12055)
- 2016(6869)
- 2015(7989)
- 2014(7830)
- 2013(7828)
- 2012(7879)
- 2011(7360)
- 2010(7201)
- 2009(6749)
- 2008(6433)
- 2007(5241)
- 2006(4734)
- 2005(4397)
- 学科
- 济(28440)
- 经济(28412)
- 管理(13806)
- 业(13335)
- 方法(10512)
- 地方(10419)
- 农(10400)
- 学(9522)
- 数学(9444)
- 数学方法(9318)
- 企(8622)
- 企业(8622)
- 中国(8523)
- 农业(7248)
- 财(5964)
- 业经(5564)
- 环境(5279)
- 地方经济(4786)
- 制(4725)
- 贸(4646)
- 贸易(4642)
- 易(4465)
- 和(4049)
- 融(3980)
- 金融(3979)
- 资源(3639)
- 发(3594)
- 划(3407)
- 及其(3395)
- 体(3388)
- 机构
- 大学(96378)
- 学院(95298)
- 研究(45827)
- 济(36953)
- 经济(36096)
- 中国(33217)
- 科学(32882)
- 管理(30656)
- 农(28607)
- 所(26261)
- 理学(25817)
- 理学院(25305)
- 管理学(24625)
- 管理学院(24469)
- 研究所(24368)
- 农业(23055)
- 京(22416)
- 业大(20552)
- 中心(20318)
- 省(18781)
- 院(16713)
- 江(16271)
- 财(16014)
- 科学院(15404)
- 范(14958)
- 师范(14701)
- 农业大学(14438)
- 室(14413)
- 北京(14157)
- 研究院(12922)
- 基金
- 项目(69702)
- 科学(53498)
- 基金(49580)
- 家(47220)
- 国家(46858)
- 研究(44117)
- 科学基金(37597)
- 省(30703)
- 自然(27760)
- 自然科(26996)
- 自然科学(26984)
- 基金项目(26612)
- 自然科学基金(26494)
- 社会(26029)
- 划(25312)
- 社会科(24432)
- 社会科学(24419)
- 资助(20277)
- 教育(19273)
- 重点(17576)
- 计划(16650)
- 发(16404)
- 编号(16151)
- 科技(15637)
- 部(14480)
- 科研(14123)
- 创(13816)
- 农(13256)
- 创新(13126)
- 课题(13114)
共检索到16061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郝成元 李明秋
[目的]活动积温是农业气候资源评价最重要、最普遍的指标之一。利用1960—2009年河南省17个气象站点的逐日均温数据,研究1960—2009年河南省≥0℃和≥10℃活动积温时空变化。[方法]运用5日滑动平均法计算≥0℃和≥10℃积温;基于GIS平台进行空间插值,点面结合地研究了两种活动积温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1)总体变化格局上,1960—2009年河南省≥0℃和≥10℃积温都呈上升趋势,前者年均值5 226℃、增加0. 13%/年、振荡周期4年,后者年均4 658. 5℃、增加0. 22%/年、振荡周期3年;(2)代际变化上,≥0℃和≥10℃积温变化趋势相似,均以2000年为界,之前基本没有明显变化,而之后则发生较显著增加趋势,均呈自南而北的增大态势;(3)在空间格局上,虽然两种活动积温都展示着西低东高、北低南高的趋向,但≥10℃积温的趋势更加明显;(4)两种活动积温的代际数值均与纬度和海拔呈显著负相关。[结论]河南省活动积温的区域分异特征与其他地区相比存在明显差异,但其活动积温代际变化区域特征与其他省区相比存在相似之处。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孙倩 石强 刘雪 吕威 李宗阳 赵硕
【目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作为全球变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主要原因之一,能反映出自然地物格局变化。通过分析10年间土地利用/覆被的变更情况,以揭示植被的时空动态变化规律。【方法】以新疆玛纳斯河流域为研究区,基于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平台,利用2006、2010和2015年Landsat卫星的TM和OLI_TRIS数据,对植被覆盖区和非植被覆盖区的多种地物进行信息解译,从而分析土地利用/覆被的动态变化,探讨各类地物的转移情况,计算植被覆盖区地物的重心偏移状态。【结果】(1)2006-2010年综合动态度明显高于2010-2015年,植被覆盖区的面积有显著增加,耕地面积增加动态度为5.5%,林地动态度呈现逐步增加的趋势;(2)耕地与林地的相互转化很显著,耕地向非植被覆盖区的转移非常微弱,非植被覆盖区的总面积在十年间有所减少,但是林地向非植被区地物类型的转移程度略有所增加;(3)耕地的重心于2006-2010年向东南方向迁移,且偏移距离高达19.32km,林地重心的偏移逐步增加,2010-2015年林地的重心偏移最为显著,偏移距离高达15.45 km。【结论】植被覆盖区地物类型在分布上有较大程度的变化,林地逐年增加,耕地的重心偏移程度先强后弱,林地自然修复和人工修复有显著的积极效果。
关键词:
植被覆盖 时空变化 土地利用/覆被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李凤秀 姬兴杰
利用1961~2018年河南省111个气象站逐日降水资料,采用气候倾向率、相关分析和多元逐步回归等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河南省暴雨初终日和暴雨日数的时空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河南省各站平均暴雨初日为5月19~7月16日,最早暴雨初日为1月28日~5月25日,均由南向北明显推迟,由西向东明显提前,由平原向山区明显推迟。(2)河南省各站平均暴雨终日为8月5日~8月30日,最晚暴雨终日为9月9日~11月29日,均由南向北明显日期提前,由西向东明显推迟,由平原向山区最晚暴雨终日明显提前。(3)河南省各站年平均暴雨日数为0.7~4.3天,由南向北明显减少,由西向东明显增多,由平原向山区明显减少。(4)河南省平均暴雨初日和平均暴雨终日均有提前趋势,气候倾向率分别为1.2和0.2 d·(10 a)~(-1);平均暴雨日数呈阶段性变化,特别是2000年以后呈明显减少趋势;各站暴雨初日、暴雨终日和暴雨日数的气候倾向率分别在-9.3~9.3、-2.4~5.4和-3.0~3.2 d·(10 a)~(-1)之间,但仅有少数站点通过显著性水平检验。
关键词:
河南省 暴雨初终日 暴雨日数 时空变化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中国人民银行郑州中心支行货币政策分析小组
2009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冲击的重大考验,河南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落实中央应对金融危机一揽子计划,强化调控,创新举措。金融业保持高速发展态势,适度宽松货币政策成效明显。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中国人民银行郑州中心支行金融稳定分析小组
2009年,面对金融危机背景下严峻的国际国内经济环境,河南省辖区金融机构认真贯彻执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积极调整信贷结构,优化信贷投向,支持全省经济实现"V"型反转,经济金融呈现良性互动局面。银行业继续保持良好运行趋势,流动性充足,不良贷款持续"双降",盈利水平大幅提升。资本市场运行平稳,证券期货业金融机构合规经营和风险控制能力得到有效提升。保险市场结构调整明显,保险业金融机构整体实力及运行规范性进一步提高。金融市场运行总体平稳,货币市场业务稳步发展。金融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支付环境有效改善,反洗钱工作成效明显,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取得新成效,金融生态环境不断优化,为促进河南经济金融健康发展...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李帅 张勃 马彬 候启 何航
为了解气候变暖对农作物种植区域的影响,基于5日滑动平均、累积距平、MK检验、多元回归插值方法,选用格点数据对中国农业热量资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5℃、≥10℃有效积温整体呈上升趋势,且≥5℃整体升幅更为显著,两者升幅均表现为南方地区最大,北方次之,青藏高原最小,秦巴山区积温呈现下降现象。(2)在空间分布上,≥5℃、≥10℃有效积温整体表现出自南向北随纬度更替变化的地带性分布和自东向西随海拔变化的阶梯状分布,东、中部地区受纬度影响明显,西部地区受海拔影响强于纬度。适宜喜凉作物种植的区域远大于喜温作物的适宜种植面积。(3)≥5℃、≥10℃有效积温均在1997年发生突变,突变后≥5℃、≥10℃各积温带界线呈现向北、向高海拔移动的趋势,积温整体升高。南方地区≥5℃、≥10℃积温增幅整体大于北方,青藏高原及高山山区增幅最小,秦岭地区积温增幅为负。(4)≥5℃、≥10℃有效积温初始日(结束日)整体呈提前(推迟)现象,且多数格点提前(推迟)日数在0~10 d以内,持续时间在突变后整体延长。青藏高原≥5℃、≥10℃积温初始日(结束日)提前(推迟)天数最大。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王喜 鲁丰先 秦耀辰 孙艳芳
碳源、碳汇是影响低碳发展的重要因素,由其形成的碳盈亏是区域低碳经济发展战略及政策制定的重要依据。本文基于能源消耗数据、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参考IPCC的碳排放标准,结合其他相关研究,计算了河南省能源消耗及水泥、钢铁、合成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在对研究区遥感影像处理的基础上,通过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将河南省的碳汇分为耕地、林地和草地,根据各种植被的碳排放和碳吸收系数,计算了河南省的碳汇及其变化,并对碳盈亏及其空间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河南省碳排放及人均碳排放呈上升趋势,碳排放总量及人均碳排放年均分别增长11.22%和10.72%,而且空间差异明显,豫西、豫北、豫中地区人均碳排放相对较高,而豫南、豫东南地区则相对较低。2能源消耗是河南省的主要碳源,其碳排放量呈逐年增加趋势,但所占比重在不断下降;水泥、钢铁是除能源消耗外的另一种主要的排放源,其碳排放量及所占比重则呈逐年上升趋势。3河南省碳汇主要以林地和耕地为主,草地所占比重很小;全省碳汇呈减少趋势,2005-2013年期间减少了7.40%(47.05万t),年均减少5.88万t。4河南省总体上呈现碳亏状态,研究期内碳亏呈增长趋势,且碳亏的地区数量也在增加,总的来看,豫南、豫东南、豫西地区处于碳盈或弱碳亏状态,豫中及豫北地区处于较严重的碳亏状态。5河南省应通过改善能源结构、调整产业结构、优化用地布局等措施,减少碳源,增加碳汇,通过区域碳补偿或生态补偿等手段鼓励碳盈地区减源增汇,为低碳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关键词:
碳源 碳汇 碳盈亏 时空变化 河南省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王伟红 曹新向 苗长虹
系统收集了2000—2007年河南省18个地市的国际国内客流量数据,利用集中率(CRn)、地理集中指数和变异系数等,对其地域分布的空间集中性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表明:受消费特点、旅游资源品位、区位条件以及旅游开发水平等因素影响,河南入境旅游具有较高的空间集中性,游客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市和高级别的旅游景点上,来源以外国人为主。与入境旅游相比,国内游客的空间集聚性相对较低,其空间分布受旅游资源价值、区域消费水平、经济水平和交通区位等影响,在地域分布上具有较大的均衡性。近10年来河南省入境旅游和国内旅游的空间聚集性在下降,而空间均衡度在逐渐提高,反映出旅游产业发展地域分布正在逐渐扩张。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张志高 尹纪媛 郭超凡 蔡茂堂 袁征
[目的]估算河南省气候生产潜力,探讨气候生产潜力的影响因素及其与粮食产量的关系,为充分利用气候资源和粮食增产提供依据。[方法]利用河南省17个气象站点1960-2020年气温和降水量数据,运用Thornthwaite Memorial模型、经验正交函数(EOF)分解和Morlet小波分析等方法估算河南省气候生产潜力,评估气候变化对其的影响,探讨气候生产潜力与粮食产量的关系。[结果]近61年来河南省气候生产潜力年平均为1 209.94g/m~2,并以每10年5.14 g/m~2的倾向率呈微弱上升趋势;在空间分布上,河南省气候生产潜力由东南向西北递减;EOF分析表明,河南省气候生产潜力空间分布主要分为2种类型,EOF1反映了河南省气候生产潜力变化趋势的整体一致性,EOF2反映河南省气候生产潜力呈东南-西北相反变化特征;Mo rlet小波分析表明,近61年河南省气候生产潜力存在28年左右的主周期变化;“暖湿化”气候有利于河南省气候生产潜力的提高,在未来全省气候显著变暖背景下,气候生产潜力的大小将依赖于降水量变化;1978-2019年河南省粮食产量呈显著上升趋势,气候资源利用率逐渐提高,21世纪10年代平均气候资源利用率已达47.63%。[结论]河南省粮食产量及气候资源利用率逐步提高,未来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张志高 尹纪媛 郭超凡 蔡茂堂 袁征
[目的]估算河南省气候生产潜力,探讨气候生产潜力的影响因素及其与粮食产量的关系,为充分利用气候资源和粮食增产提供依据。[方法]利用河南省17个气象站点1960-2020年气温和降水量数据,运用Thornthwaite Memorial模型、经验正交函数(EOF)分解和Morlet小波分析等方法估算河南省气候生产潜力,评估气候变化对其的影响,探讨气候生产潜力与粮食产量的关系。[结果]近61年来河南省气候生产潜力年平均为1 209.94g/m~2,并以每10年5.14 g/m~2的倾向率呈微弱上升趋势;在空间分布上,河南省气候生产潜力由东南向西北递减;EOF分析表明,河南省气候生产潜力空间分布主要分为2种类型,EOF1反映了河南省气候生产潜力变化趋势的整体一致性,EOF2反映河南省气候生产潜力呈东南-西北相反变化特征;Mo rlet小波分析表明,近61年河南省气候生产潜力存在28年左右的主周期变化;“暖湿化”气候有利于河南省气候生产潜力的提高,在未来全省气候显著变暖背景下,气候生产潜力的大小将依赖于降水量变化;1978-2019年河南省粮食产量呈显著上升趋势,气候资源利用率逐渐提高,21世纪10年代平均气候资源利用率已达47.63%。[结论]河南省粮食产量及气候资源利用率逐步提高,未来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高清欣,刘随成,马葆靖,张卫杰
为了解河南省5岁以下儿童的死亡现状,探索降低儿童死亡率的对策,在卫生部妇幼司、省卫生厅的支持和领导下,我们于1992年2~4月对有代表性的10个市县进行了抽样调查。,这里仅就所获取的数据资料作一分析。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入选理由把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探索技能型社会建设作为支撑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环节和战略举措,着力培养更多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和大国工匠,努力推动“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提供强有力人才和技能支撑。
关键词:
校企合作 职业院校 职教集团 河南省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陈太政 李二玲 李琬
以河南省17种农作物为对象,采用1989-2009年的地市级数据,对农作物的集聚特点、专业化格局及其演化机制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河南省农作物的集聚水平低且整体增长缓慢,尤其是遍在农作物;部分农作物有分散化的趋向,而水稻的集聚程度一直很高,较大程度上影响了河南省农作物整体的集聚水平;经济作物的集聚与区域专业化程度均高于粮食作物,且分布格局变化不大,仍集聚于研究时段初始时的优势区域;蔬菜类作物专业化程度较低,其空间分布与城市化水平高度相关,不断向郑汴地区集聚;水果类作物不断向豫西山地尤其是三门峡市集中,而部分水果类作物如葡萄、桃等则出现分散化的趋势。总体来说,各市域间农作物结构相似度高,分工与专业化生产初现雏形。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基于演化经济地理学的"稳定—变化—选择—适应"过程分析框架,对河南省农作物集聚与专业化格局的形成演化机制进行阐释。
关键词:
地理集聚 作物 演化经济地理 河南省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沈振剑
本文分析了河南省旅游流的时空分布变化,建立了国际旅游流时间分布的预测模型,预测了河南省未来国际、国内旅游流时间和空间分布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
河南省旅游流 预测模型 发展趋势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郭唯 左其亭 马军霞
面对日益严峻的人、水、经济矛盾,研究区域人口-水资源-经济的和谐发展水平,分析其时空变化过程,能为区域缓解人口密集、水资源紧缺提供指导。本文根据人水和谐量化方法,确定了河南省2000-2012年18个城市的和谐发展水平,先利用变差系数对时间和空间的差异程度进行识别,再利用箱形图等分析其时间变化过程,利用全局Moran's I和局部Moran's I指数法分析其空间变化过程。结果表明,年际变差系数先上升后持续下降、趋于均衡,空间上周口市变差系数最大、郑州市变差系数最小;在时间上,河南省人口-水资源-经济的和谐发展水平整体有所提升,由"较不和谐"提高到了"较和谐"状态;在空间上,和谐发展水平存在显...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