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790)
2023(7334)
2022(6303)
2021(6321)
2020(5311)
2019(12616)
2018(12382)
2017(22422)
2016(12284)
2015(14374)
2014(13983)
2013(14029)
2012(13694)
2011(12852)
2010(12841)
2009(12113)
2008(12497)
2007(10755)
2006(9627)
2005(8898)
作者
(38233)
(32263)
(32137)
(30618)
(20730)
(15725)
(14425)
(12717)
(12357)
(11618)
(11329)
(11004)
(10614)
(10606)
(10509)
(9840)
(9618)
(9398)
(9359)
(9249)
(8435)
(8137)
(7954)
(7330)
(7321)
(7309)
(7208)
(6920)
(6740)
(6649)
学科
(56698)
经济(56633)
管理(30266)
(28223)
方法(25218)
(22406)
企业(22406)
数学(22314)
数学方法(22050)
中国(18116)
(14284)
(13449)
贸易(13443)
(13125)
(12968)
(11655)
(10128)
关系(9327)
业经(9179)
地方(8947)
(8906)
金融(8905)
(8780)
银行(8737)
(8477)
农业(8181)
环境(8060)
(7931)
(7267)
(7238)
机构
大学(190334)
学院(183397)
(80687)
经济(79348)
研究(77585)
管理(62235)
中国(59189)
理学(53400)
理学院(52552)
管理学(51391)
管理学院(51068)
科学(48507)
(42842)
(41896)
研究所(38560)
(36216)
(35612)
中心(32694)
农业(28911)
财经(28565)
业大(28212)
北京(28046)
(27570)
(26365)
(26347)
(26344)
经济学(26313)
师范(26054)
科学院(24692)
经济学院(23592)
基金
项目(121639)
科学(95030)
基金(91194)
(83564)
国家(82984)
研究(82668)
科学基金(67753)
社会(53656)
社会科(50771)
社会科学(50759)
基金项目(47204)
自然(44738)
自然科(43784)
自然科学(43765)
自然科学基金(43023)
(42061)
(38794)
资助(38727)
教育(37739)
编号(29781)
重点(28933)
(28662)
(26093)
中国(25952)
成果(25899)
(24181)
教育部(23886)
科研(23779)
国家社会(23764)
计划(23285)
期刊
(88568)
经济(88568)
研究(58447)
中国(39840)
学报(37606)
科学(33926)
(32521)
大学(27282)
(26087)
学学(25606)
管理(24042)
农业(22424)
教育(18988)
(16893)
金融(16893)
经济研究(15385)
财经(15117)
(13856)
(13643)
国际(13311)
(13246)
技术(13208)
世界(12627)
问题(11751)
业经(10381)
资源(10246)
(10063)
业大(9300)
统计(8903)
技术经济(8845)
共检索到28918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楚纯洁  赵景波  安春华  
依据湖北、河南与山西三省的气象资料,以湖北中部、河南中部、晋东南豫北和晋西北作为典型区域,研究1957—2011年中国中部亚热带湿润、温带半湿润、温带半干旱3个气候带气候变化特征及其与ENSO事件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研究区气候差异显著,自南向北降水集中程度增强、集中期明显缩短。湖北中部、河南中部降水年际波动大且无明显变化趋势,晋东南豫北地区、晋西北降水呈波动减少趋势。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升温趋势显著,在90年代出现升温突变并呈持续上升趋势,且南北增温快,河南中部增温慢。暖事件(El NiO)具有使中部地区各气候带不同程度的降水减少和气温升高作用,冷事件(la Nia)则相反。暖事件使半...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李凌霜  赵景波  
通过对中国西北典型半湿润区、半干旱区、干旱区和半荒漠区4个不同气候区1951—2015年降水和气温资料的搜集、整理和处理,分析研究区1951年以来降水和气温的变化,并对其进行M-K突变检验,总结ENSO事件对气候与旱涝灾害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 4个气候区降水量逐年变化幅度差异明显,半干旱区为变化幅度最小区域,半湿润区和干旱区变化幅度最大但出现降低的趋势,而半荒漠区则是降水量增长最明显的区域;降水的集中度由东往西变化逐渐增大,东部比西部滞后5 d左右。2 4个气候区气温上升幅度存在差异,半湿润区气温上升幅度最大,干旱区气温上升幅度最小。3 El NiO事件使4个气候区发生不同程度的降水减少...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孟德娟  莫兴国  
气候变化对流域径流的影响显著,但不同流域径流对各气候因子敏感性不同,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异性。本文以位于半湿润、湿润地区的松花江、子牙河以及西苕溪流域为例,基于Budyko水热平衡经验模型,采用归因分析方法分离了气象要素趋势性变化对年径流和潜在蒸发变化率的贡献与差异性。结果表明:1960-2008年,在上述3个流域中,降水趋势性变化对年径流变化的贡献比潜在蒸发大。松花江和子牙河流域各气象要素趋势性变化对潜在蒸发变化率的贡献排序为:温度>风速>水汽压>日照时数,而西苕溪流域为:温度>日照时数>风速>水汽压。在气候要素共同作用下,松花江和子牙河流域平均年径流分别以0.48和1.51 mm a-2的速率减少,而西苕溪流域年径流则以1.42 mm a-2的速率增加。所得结果加深了气候变化对径流影响机制和程度的认识,可作为流域水资源适应性管理的科学依据。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李志  王健  刘文兆  
ENSO(厄尔尼诺-南方涛动)常引起大气环流的改变并导致气候异常,探讨区域气候变化与ENSO的关系有助于理解区域水文等各方面的变化。通过Mann-Kendall、相关性检验和小波分析等方法,研究了1960-2005年泾河流域气候变化及其与ENSO的关系。结果表明,1960-2005年,泾河流域气候趋向暖干,且这种趋势在90年代以来愈加显著。气候变化与ENSO有显著的关系。降水对ENSO的响应程度强于温度;降水可能受南方涛动的影响比较大,而温度可能受海表温度的影响较多;ENSO暖事件对泾河流域气候变化的影响可能大于冷事件。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黄麟  翟俊  宁佳  
退耕还林改变陆表覆盖状况,导致碳收支和地表能量平衡变化,从而影响区域气温。论文通过定量估算耕地转为林地导致生态系统吸收大气CO2和地表能量平衡的变化,分析21世纪初10 a中国不同气候区开展退耕还林对区域气候调节的影响差异。结果表明:1)仅考虑碳调节,各气候区退耕还林皆表现为241.6470.2 MgCO_2-eq hm(-2)的碳蓄积过程,具有2.216.5MgCO_2-eq hm(-2)的碳汇作用即致冷效应,特别是亚热带湿润区。2)仅考虑地表能量平衡,中温带干旱与半干旱区退耕还林引起的净辐射增加程度大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仲晓春  陈雯  刘涛  郝心宁  李哲敏  孙成明  
基于2001~2010年全国气象数据及MODIS NDVI数据,利用改进的光能利用率模型(CASA模型)反演了全国植被NPP时空格局,并分析了其与年平均温度及降雨量的关系,结果表明:(1)近10年全国植被平均NPP空间分布地域性明显,总体上北低南高,由西北向东南逐渐增加。其中西北沙漠地区的植被NPP值最小,大都在100g C/M~2以下。南方大部分地区植被NPP值在1 000g C/M~2以上,特别是广西、广东及海南等省份更是达到了1 500g C/M~2以上。(2)近10年全国植被平均NPP总体上呈逐年增加的趋势,倾斜率约为2.82g C/M~2·A,即每年每平方米增加的NPP约为2.82g...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张善红  白红英  齐贵增  梁佳  赵婷  孟清  
受全球变化的影响,温度带边界在空间上的变化呈现出向高纬度方向显著移动的趋势,其中亚热带区空间分布对全球变暖的响应较为敏感,对其边界空间变化特征的研究对于认识全球变化对自然景观的潜在影响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基于秦岭及其周边74个气象站点1960—2019年日均气温数据,选取保证率80%的日均温≥10℃持续日220天等值线和1月0℃等温线为北亚热带北界指标,探讨了近60年气候变暖背景下秦岭气候带界限的变化趋势。研究表明:(1)1960—2019年秦岭日均温≥10℃持续日呈显著上升趋势,其变化率为3.268 d/10 a;秦岭1月平均气温呈弱显著上升趋势,其变化率为0.179℃/10 a。(2)60年来秦岭北亚热带北界发生了明显的抬升,平均抬升高度约为228.89 m;从经度上看,中段106°~111°E范围内北亚热带北界的变化最为强烈,60年来上升高度达308.81 m,明显高于东西北三段(东段上升165.69 m,西段上升243.33 m,北段上升267.01 m)。(3)60年来秦岭北亚热带过渡带出现了明显的攀升,且向北移动;秦岭以北"跨越式"地出现北亚热带气候格局。气温突变后,秦岭北亚热带过渡带形成从秦岭南坡延伸到秦岭东部,并向北推进向西进入关中平原的格局,秦岭南坡作为北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分界作用有所减弱。随着气候的变暖,秦岭北亚热带过渡带可能部分或整体转变为北亚热带,北亚热带将从秦岭南坡到秦岭北坡呈连续带状分布,北亚热带北界可能会跨越秦岭山脉。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程建刚  王学锋  范立张  杨晓鹏  杨鹏武  
利用云南115个气象观测站1961-2006年逐日平均气温求算稳定≥10℃积温,并对积温资料按年代建立与海拔、经度和纬度相关联的小网格推算模型,再应用地理信息系统(GIS)订正到0.01×0.01°网格点,得出云南5个不同年代细网格积温分布。在此基础上划分7个气候带地理分布图,并分别计算其面积。据此分析,近50年来云南气候带总体上呈现热带亚热带范围扩大、温带范围减少的变化趋势,其中以北热带增加最明显,增幅达到90.2%;而南温带减少最明显,减幅为12.5%。在年代际变化上,1960-1970年表现出热带亚热带范围减小,温带范围增加;从1970年后则呈现热带亚热带范围快速增加,温带范围减小的趋势,而1990年代以来是气候带变化最大的时期。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凌红波  徐海量  张青青  史薇  
利用天山山区1957—2007年的气温、降水量及径流数据,借助非参数检验、小波变换等方法分析了天山山区气温、降水量及年径流量的变化趋势及多时间尺度相关。结果表明:玛纳斯河与塔里木河源流区年径流量、气温与降水量均呈显著增加趋势;在年代际上,塔里木河源流区气温存在11、18和22 a的主周期,降水量存在10、20与22 a的主周期;玛纳斯河气温在10与22a处存在明显周期,降水量在20与22 a处周期性明显;同时,两源流区气温和降水量皆存在3~6 a的年际周期变化;塔里木河年径流量、气温和降水量的突变点分别发生在1993、1993和1992年,而玛纳斯河分别在1995、1988与1996年发生显著...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赖荣生  余海龙  黄菊莹  
根据宁夏中部干旱带盐池县、同心县和海原县气象站1961—2011年平均气温和降水量资料,分析该区域气候变化特征和规律,应用Miami和Thornthwaite Memorial模型探讨该区域春玉米生产潜力及其变化特征,并深入研究气候变化对春玉米气候生产潜力的影响。结果表明:1)研究区气候呈气温明显升高、降水波动减少的"暖干型"趋势变化。2)春玉米温度生产潜力呈逐年增加,降水和气候生产潜力呈波动中减少的趋势。3)研究区春玉米气候生产潜力平均值为5 037kg/(hm2·年),气候生产潜力与年平均降水量有着极其显著的线性相关,与年平均气温没有明显的线性相关,表明降水条件是制约研究区春玉米气候生产潜...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许格希  郭泉水  牛树奎  裴顺祥  朱莉  朱妮妮  
利用均匀分布在海南岛的7个国家标准气象站1959—2008年温度和降水资料以及海南岛气候区划成果,研究海南岛近50 a来不同气候区的气候变化特征,结果显示:近50 a来海南岛各气候区的温度总体呈上升趋势,并以东北区及西南区温度上升最为明显,其次是中部山区、东南区和西北区。在年际尺度上,不同温度指标的增幅大小排列为:年平均最低温度(Tmin)>年平均温度(Tmean)>年平均最高温度(Tmax)。在季节尺度上为:秋季和冬季>春季和夏季。不同气候区各季节的增温幅度地区间差异与年际尺度相似。各气候区的年平均温度都有突变发生。其中,西南区的突变时间为1972—1974年,西北区为1979年,东北区为1...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韩定国  易克  王翔  葛龙  杨晓安  汤国清  卢向阳  
为揭示不同亚气候带烟叶质量的变化规律,以昆明3个主要亚气候带(北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种植的K326、云烟87、云烟99、NC102、NC297等5个烤烟品种为材料,分析了烤后中部烟叶糖类物质及其相关指标和感官质量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感官评吸分值及所测糖类物质及其相关指标均以在暖温带最高、北亚热带次之、中温带最低;评吸总分与各种指标均呈正相关,其中与淀粉、总糖、糖氮比呈显著正相关,与两糖差呈极显著正相关。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赵福年   刘江   杨红燕   张强   雷俊   陈莉  
[目的]本研究旨在分析旱地春小麦产量增加的品种特性及其与气候条件的关系,可为区域小麦品种选育和作物布局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在半干旱雨养农业区布设春小麦长期定位试验(雨养处理),开展不同播期以及播前和生育期间不同灌水处理试验,采用K-means聚类分析方法划分春小麦气候年型,并利用参数化后的春小麦生长发育模型设置不同气候情景,模拟研究半干旱区雨养春小麦产量对气候年型的响应及其与品种干旱敏感性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春小麦生长发育的气候条件可以分为5个不同的年型,其主要由播前土壤含水量和生育期大气干湿程度(潜在蒸散与降水量之差)决定;所构建的春小麦模型对发育期、地上部生物量、收获指数以及产量的模拟值与实测值相比,一致性指数均大于0.8,相对均方根误差均小于30%。通过模型模拟发现在播期与播前土壤含水量固定的情形下,当生育期降水量小于140 mm时,对干旱敏感的春小麦品种产量高于与对干旱呈中性的品种,而在生育期降水量大于200 mm时,对干旱不敏感的春小麦品种获得的产量最大。[结论] 本研究所构建的春小麦模型能够较为准确地模拟春小麦发育期、地上部生物量、收获指数及产量形成。对干旱敏感的春小麦品种在极端干旱气候年型下更容易获得较高的产量,而对干旱不敏感的春小麦品种则在水分条件相对适宜的气候年型下容易高产。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徐孝纯  
全球气温升高,多数科学家认为是工业化以来大量排放二氧化碳温室气体的结果,联合国气候大会制订了《京都协议书》及《巴厘岛路线图》,目前中国已成为排放二氧化碳最多的国家,为此中国承诺2020年单位GDP能耗要下降20%,本文对中国今后所采取的措施包括水电、核电、太阳能、风电进行了论述和预测。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张耀宗  张勃  刘艳艳  张多勇  王东  
气候变暖是当前人类共同面临的一个难题,国际社会针对气候变化和人类共同发展问题已经开展了积极的磋商与合作,以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国际合作应对气候变化问题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是由于对气候变化科学认识的偏差和国家利益的博弈,目前气候谈判还没有达成各方满意一致的协议,解决气候变化问题任重而道远。本文就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所做的努力和面临的困难做了分析,对未来中国气候外交坚持的原则、任务、策略做了进一步有益的探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