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892)
- 2023(15810)
- 2022(13304)
- 2021(12358)
- 2020(10290)
- 2019(22892)
- 2018(22859)
- 2017(41502)
- 2016(22833)
- 2015(25946)
- 2014(25861)
- 2013(25005)
- 2012(23434)
- 2011(21601)
- 2010(21730)
- 2009(20822)
- 2008(20303)
- 2007(18137)
- 2006(16396)
- 2005(15082)
- 学科
- 济(105865)
- 经济(105738)
- 管理(66252)
- 业(56363)
- 企(45927)
- 企业(45927)
- 方法(38099)
- 数学(33147)
- 数学方法(32749)
- 中国(30386)
- 农(25516)
- 财(24812)
- 制(22808)
- 地方(22523)
- 学(21561)
- 业经(21444)
- 贸(19042)
- 贸易(19030)
- 易(18499)
- 体(17060)
- 银(16818)
- 银行(16778)
- 融(16538)
- 金融(16530)
- 农业(16196)
- 行(16184)
- 环境(15954)
- 理论(15032)
- 地方经济(14319)
- 和(14129)
- 机构
- 大学(329751)
- 学院(327919)
- 济(143699)
- 经济(140815)
- 研究(120820)
- 管理(117191)
- 理学(99347)
- 理学院(98130)
- 管理学(96331)
- 管理学院(95725)
- 中国(93470)
- 京(71053)
- 科学(70065)
- 财(67660)
- 所(61164)
- 研究所(54901)
- 中心(54347)
- 农(54074)
- 财经(52382)
- 江(50137)
- 经(47527)
- 经济学(45844)
- 业大(45601)
- 北京(45293)
- 范(43754)
- 院(43368)
- 师范(43302)
- 农业(42274)
- 经济学院(40895)
- 州(39209)
- 基金
- 项目(210304)
- 科学(165626)
- 研究(155337)
- 基金(153220)
- 家(133944)
- 国家(132861)
- 科学基金(112670)
- 社会(101150)
- 社会科(95878)
- 社会科学(95857)
- 省(80054)
- 基金项目(79171)
- 教育(72157)
- 自然(69686)
- 划(68242)
- 自然科(68056)
- 自然科学(68033)
- 自然科学基金(66833)
- 资助(63332)
- 编号(61837)
- 成果(52260)
- 重点(48256)
- 部(47737)
- 发(45881)
- 课题(44387)
- 创(43100)
- 国家社会(43078)
- 制(41899)
- 教育部(41233)
- 创新(40584)
- 期刊
- 济(169629)
- 经济(169629)
- 研究(106076)
- 中国(75198)
- 财(53805)
- 学报(52194)
- 农(50544)
- 科学(48037)
- 管理(46644)
- 大学(40263)
- 教育(39516)
- 学学(37718)
- 农业(34347)
- 融(32080)
- 金融(32080)
- 技术(28909)
- 经济研究(28411)
- 财经(27650)
- 业经(24437)
- 经(24078)
- 问题(21599)
- 贸(20004)
- 业(18670)
- 国际(18334)
- 世界(18049)
- 技术经济(16452)
- 版(15940)
- 统计(15881)
- 图书(14715)
- 现代(14207)
共检索到52238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向新 苏少之
1 957— 1 978年中国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 ,存在着一部分不可能或不可能完全纳入国家计划的非计划经济因素。这些经济因素在计划之外 ,从一定程度上调节着物资生产和流通 ,对计划起着重要的弥补和补充作用 ,并成为中国始于 2 0世纪 70年代末期的渐进式改革的重要条件。
关键词:
计划经济体制 非计划经济因素 地位和作用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瞿商
本文运用经济统计的方法,通过加入劳动力投入的总价值,重新估算了1957—1978年的计划经济体制时期,中国工农业分部门的投入产出效益和国民经济的投入产出效益。同时,运用增长指数模型,计算了计划体制时期各项投入和产出的年均增长速度。目的是与投入产出效益进行对比。结果表明,两种方法所得到的结论是一致的,即计划体制下,国民经济及工农业分部门的绩效很低,原因在于计划体制时期存在资源配置和资源利用两个方面的效率损失。因此,20世纪70年代末的改革是中国经济发展和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国共产党继续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经济建设和发展的唯一选择。
关键词:
计划体制 投入产出 绩效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1993年我国计划经济体制将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改革: 一是国家计委管理的指令性计划将减少百分之五十左右,工业总产值中指令性计划减少到百分之七左右,外贸进出口等计划指标也大幅度减少,以适应转换国有企业特别是大中型企业经营机制的要求。二是应该放开的商品价格将尽理放开。重点抓好国家级、区域级的有色金属、钢、煤、粮、棉、肉、油、、糖等市场建设,推动期货市场的形成,积极培育金融市场,继续搞好深沪股票交易试点。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陈甬军
新中国建立以后 ,为什么选择计划经济体制 ,学界多有讨论。本文认为这主要是由当时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决定的。其中有意识形态因素 ,也有通过加快工业化实现现代化的目标追求因素 ,也受到国际经济环境的制约。在这样的条件下 ,搞计划经济是当时唯一正确的选择 ,不存在可以替代的道路。
关键词:
50年代 计划经济 经济体制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江春泽
原苏联是中央计划经济体制的发源地。对这种体制的改革始于50年代初,直到80年代末,中国和苏联在改革进程和效果上已显示出极大的差异。对这些差异作比较研究,也许有助于加深对中央计划经济体制转换中若干问题的认识。一、从发展的结果来检验转换的效果体制转换就是我们所说的改革。也就是把“体制优选”作为一个重要手段来更有效地配置有限的资源,从而达到发展生产力的目的。那末,是否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就逻辑地成为检验改革效果的最主要的标准。中国经济尽管目前还存在很多问题。但是,改革已使中国进入了建国以来经济生机最旺盛、经济实力增强最多、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最快的新时期。
[期刊] 会计研究
[作者]
刘怀德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会计管理模式的转换,企业的会计行为成为人们日益关心的问题。本文分别就不同经济体制下的企业会计作理论分析,并就有关问题提出粗浅的意见。 一、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企业会计 (一)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特点。 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根据对社会最终产品需求的预测和各类资源与产品的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赵凌云
中国传统计划经济体制是内生的,这种内生性决定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在改革开放前的30年间是不断强化和固化的,在这种强化和固化的进程中,形成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中国特色",这种"中国特色"又决定了中国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可改革性",决定了改革必然以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模式的基本取向,决定了改革必然采取"渐进式"的推进模式。
关键词:
新中国 传统计划经济 内生逻辑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李达昌 王映松
论我国财政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李达昌王映松一、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财政的主要特征(一)预算管理体制的高度集中性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预算管理体制的主要特性表现为高度的集中统一。——财政收入和支出的权限都集中在中央。从建国初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前...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张卓元
1992年邓小平南方讲话和党的十四大以来,中国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进入了崭新的加速阶段。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已初步形成;正在逐步形成和进一步探索同市场经济相结合的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市场机制在经济运行中开...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王立彦
计划经济体制:确立与解体──访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教授本刊特约记者王立彦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教授最近提出一个新观点:要编写新中国的经济史。应当以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它的逐步解体以及由此给中国经济带来的变化,作为一条主线。为此,本刊特约记者、北京大学工商管...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宋力 秦青松 李海平
一、青岛价格工作六十年的历程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可将青岛价格工作60年的历程划分为:计划价格体制30年和社会主义市场价格体制30年。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孙光学,张志,王长城,汪廷忠,张怀富,陈远敦,谢伯龄,刘纯泽
一、什么是综合平衡法?作为计划方法的综合平衡,是指对计划时期的社会各种需要和人、财、物资源进行科学的测算、并在需要和资源之间进行对比、分析和不断调整,从质与量二方面、预先地揭示和确定计划时期社会再生产各环节,国民经济各部门和各地区之间所需保持的比例关系,从而保持国民经济发展的相对平衡的一种方法。综合平衡法是国民经济计划的基本方法,编制计划、检查计划,调整计划,都要用综合平衡法对对立双方进行分析、计算、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史忠良
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目标的确定,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深化。实现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这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重大飞跃。为使这一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张鹏 许亦平 林桂军
在计划经济时期,中国实行的是单一银行体制与高度集中的货币信贷管理制度,这是整个计划经济时期货币政策实施的基础环境。单一银行体制下中国人民银行可以通过综合信贷计划直接控制现金发行量和贷款总量,从而控制货币供给量,以实现"保证币值稳定,使流通中的货币与商品量相适应"的货币政策目标。1952—1957年间,中国人民银行以现金发行量作为货币政策目标进行直接调控,对货币政策变量能够有效控制。1958年的信贷管理制度改革,破坏了与单一银行体制相对应的制度安排,导致中国人民银行对贷款总量失控,结果引发严重通胀。1966—1978年间,银行组织机构虽然遭到破坏,但中央仍掌握对信贷的控制权,货币供给没有失控,这...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杨帆
我国计划经济转轨至市场经济之研究(下)杨帆四、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与劳动力市场的发展劳动力市场计划体制下,我国工业劳动力的调配完全由国家计划决定,企业基本没有用工自主权,不能决定工资和奖金,不能自主解雇和聘用工人。我国人口众多,劳动力供给远大于需求。长...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