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968)
- 2023(11089)
- 2022(9215)
- 2021(8496)
- 2020(6542)
- 2019(14898)
- 2018(13777)
- 2017(24249)
- 2016(13657)
- 2015(14728)
- 2014(14415)
- 2013(14108)
- 2012(13006)
- 2011(11927)
- 2010(11593)
- 2009(10559)
- 2008(10136)
- 2007(8451)
- 2006(7396)
- 2005(6387)
- 学科
- 济(56989)
- 经济(56949)
- 管理(33531)
- 业(31241)
- 企(22946)
- 企业(22946)
- 方法(22596)
- 数学(20567)
- 数学方法(20375)
- 地方(17014)
- 农(16764)
- 中国(15706)
- 学(14261)
- 业经(12218)
- 农业(11884)
- 财(11750)
- 贸(11240)
- 贸易(11237)
- 易(10882)
- 环境(10408)
- 地方经济(9933)
- 制(8120)
- 技术(8118)
- 融(7883)
- 金融(7881)
- 划(7362)
- 发(7353)
- 和(7265)
- 银(7200)
- 银行(7143)
- 机构
- 学院(190635)
- 大学(189256)
- 研究(74973)
- 济(74960)
- 经济(73612)
- 管理(67676)
- 理学(59598)
- 理学院(58728)
- 管理学(57440)
- 管理学院(57099)
- 中国(53555)
- 科学(52042)
- 农(45742)
- 京(40959)
- 所(40342)
- 研究所(37785)
- 业大(37714)
- 农业(36613)
- 江(33656)
- 中心(33371)
- 财(30569)
- 院(28198)
- 范(26239)
- 师范(25783)
- 省(24957)
- 财经(24924)
- 北京(24258)
- 农业大学(24252)
- 科学院(24228)
- 经(22846)
- 基金
- 项目(144945)
- 科学(113079)
- 基金(104591)
- 家(97314)
- 国家(96537)
- 研究(96383)
- 科学基金(79771)
- 社会(61960)
- 省(58932)
- 社会科(58714)
- 社会科学(58699)
- 基金项目(55927)
- 自然(54327)
- 自然科(52992)
- 自然科学(52976)
- 自然科学基金(52005)
- 划(50497)
- 教育(43213)
- 资助(40847)
- 编号(36337)
- 重点(34689)
- 发(33116)
- 计划(30510)
- 创(30431)
- 部(30306)
- 科研(28855)
- 创新(28632)
- 科技(27777)
- 成果(27120)
- 课题(26827)
共检索到27604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王彦君 王随继 苏腾
为了定量区分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松花江流域不同区段径流量变化的影响程度,应用线性趋势分析、累积距平等方法,对流域内4个不同区段1955-2010年径流量序列进行分析,揭示了径流量在各区段呈现不同的规律。其中江桥以上、江桥—大赉和哈尔滨—佳木斯3个区段各存在3个突变点以及被其分割的4个变化阶段,而大赉—哈尔滨区段只有一个突变点。应用累积量斜率变化率比较方法,在不考虑蒸散的情况下,定量估算了不同阶段降水和人类活动对径流量的影响程度,并探讨了主要人类活动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基准期(T1)相比,人类活动对径流量的变化起着主导作用,其中江桥以上、江桥—大赉和哈尔滨—佳木斯3个区段人类活动对径流量变化的影响程度在T2、T3、T4(1998-2010年)3个阶段分别为75%、95%和80%;而降水的影响程度分别为25%、5%和20%;大赉—哈尔滨区段T2时期降水和人类活动对径流的影响程度分别为25%和75%;主要与不同区段人口变动和水利工程修建这两项人类活动相关。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宋小燕 穆兴民 高鹏 王双银 王飞
河流径流量变化是对区域气候和下垫面变化的综合反映,了解和认知其变化对流域资源开发具有重要意义。根据松花江哈尔滨水文站1900—2005年径流量资料,采用距平累积和Mann-Kendall方法检验(简称M-K检验方法)分析了哈尔滨站近100年来径流量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哈尔滨站8、9月份M-K检验分别达到0.006和0.034的置信度水平,但年径流量没有表现出显著的趋势性特征。从1920年开始哈尔滨站径流量开始减少,1997年开始径流量由减少变为增加趋势。哈尔滨站径流量年际变化存在明显的阶段性特征,1900—1907年、1915—1928年、1975—1980年和1999—2005年为4个枯水段...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王彦君 王随继 苏腾
为了估算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对松花江流域径流量变化的相对影响程度,采用累积距平、有序聚类等方法,对松花江干流6个水文站1955—2010年径流量序列进行了分析,揭示了径流量变化过程中各站都存在3个突变点及被其分割的4个变化阶段。应用累积量斜率变化率比较方法,在不考虑蒸散影响时定量估算了不同阶段降水和人类活动对径流量的贡献率。结果表明:与基准期相比,之后三个时期降水对径流量的贡献率约为26%~35%、0.1%~10%和25%~43%,而人类活动对径流量的贡献率分别约为65%~74%、90%~99.9%和57%~75%。可见人类活动是松花江流域径流量变化最主要的影响因素。虽然在国内大多数流域仍在增强...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马新萍 白红英 侯钦磊 袁博 章杰
利用灞河流域马渡王水文站1959年-2010年的实测径流量数据,结合年内分配不均匀系数、小波分析法、M-K突变点检验法等数理方法,研究分析了灞河流域年内、年际径流深度变化特征,并定量估算了气候因子和人类活动对径流量变化的影响。结果显示:①灞河径流深年内分配极不均匀,年内分配不均匀系数达到0.92;②季节分配上,径流量主要集中在夏秋季节,占到全年径流量的68.15%,并且夏季到秋季灞河径流量呈逐渐增长的趋势,春季和冬季是径流量变化低谷时期;③运用Kendall秩相关系数计算得出的M值为-2.572(|-2.572|>1.96)(在0.05显著性水平下的临界值),说明灞河年径流量呈显著下降趋势;④...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谢永刚
1大江大河堤防建设标准的确定要适合社会政治经济条件嫩江、松花江干流堤防在黑龙江省境内总长1899km,达到百年一遇标准的仅26km,50年一遇标准的仅80km,20年一遇标准的693km,20年以下标准的1100km。嫩江干流堤防面临1998年大洪水...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李佳 周祖昊 王浩 刘佳嘉
利用松花江流域内及周边的56个气象站点资料,采用气候统计学分析方法,对1960-2004年松花江流域最大冻土深度的时空变化及其与气温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流域年最大冻土深度分布整体呈由南向北增加的趋势。月最大冻土深度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最大值多出现在3月,且高纬度地区最大冻土深度均大于低纬度地区。1960-2004年松花江流域年最大冻土深度呈明显下降趋势,变化率为-8.25 cm/10a,与冻土同期的年均气温呈显著升高趋势,变化率为0.41℃/10a。年最大冻土深度在1980s中期发生突变,突变年前后最大冻土深度减小了35 cm。此外,年最大冻土深度和年均气温在时间和空间尺度上均呈显著负相关,高纬度地区最大冻土深度比低纬度地区对气候变暖的响应滞后。
关键词:
最大冻土深度 变化趋势 突变 松花江流域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李佳 周祖昊 王浩 刘佳嘉
利用松花江流域内及周边的56个气象站点资料,采用气候统计学分析方法,对1960-2004年松花江流域最大冻土深度的时空变化及其与气温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流域年最大冻土深度分布整体呈由南向北增加的趋势。月最大冻土深度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最大值多出现在3月,且高纬度地区最大冻土深度均大于低纬度地区。1960-2004年松花江流域年最大冻土深度呈明显下降趋势,变化率为-8.25 cm/10a,与冻土同期的年均气温呈显著升高趋势,变化率为0.41℃/10a。年最大冻土深度在1980s中期发生突变,突变年前后
关键词:
最大冻土深度 变化趋势 突变 松花江流域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钟科元 郑粉莉
基于松花江流域及其邻近61个气象站1960—2014年逐日降雨数据,采用Mann-Kendall非参数趋势检验、小波周期分析和地统计插值方法,分析流域内不同地形区和子流域年降雨侵蚀力时空分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松花江流域多年平均降雨侵蚀力为1 717.6MJ·mm·hm~(-2)·h~(-1)·a~(-1),呈波动变化趋势,存在以15.2 a为主周期和4.7 a为小周期的周期性变化特征,且在1982和1998年发生显著突变;2)松花江流域降雨侵蚀力空间分布特征与降雨量分布特征基本一致,自东南向西北递减,与东南季风的影响区域相吻合;流域年降雨侵蚀力变化趋势呈现明显的区域分异,在流域西北地区年降雨侵蚀力呈增加趋势,而在中部平原区的东北部和西南部呈现下降趋势;3)年降雨侵蚀力随地形的变化表现为东部丘陵山地区>中部平原区>西部山地区。在东部丘陵山地区年降雨侵蚀力与经度、纬度显著相关(P<0.01),而在中部平原区和西部山地区降雨侵蚀力与海拔、经度和纬度关系不甚明显;4)流域内各子流域年降雨侵蚀力存在明显分异,年降雨侵蚀力在各子流域的变化趋势表现为从第二松花江流域到流域中游再到嫩江流域呈依次降低趋势,其分布特征与降雨量的分布一致,各子流域年降雨侵蚀力均呈不显著的降低趋势。
关键词:
降雨侵蚀力 土壤侵蚀 松花江流域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陆志华 夏自强 于岚岚 王景才
利用松花江流域降水资料,采用克里格(Kriging)法进行插值,用Mann-Kendall秩次相关法分析降水系列的变化趋势,用集中度和集中期分析降水量年内分配特征等,分析了流域降水特征时空变化。结果表明:①1958—2009年52 a来流域年降水呈不显著减少趋势,降水由东部向西部递减,绝大部分地区年降水呈不显著减少趋势;②年内降水不均匀,大多集中在5—9月,6—8月最为集中,汛期(6—9月)降水占全年77.65%,呈不显著减少趋势;③流域年降水集中度很大,多年均值为0.682,呈东南小西北大的特点。年降水集中期为181.90°~187.68°,最大降水一般出现在7月20—26日,集中期地域差异...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董战峰 裘浪 郝春旭 葛察忠
将系统科学中表征系统要素重要性程度的信息熵理论引入到流域水污染物总量分配领域,综合考虑研究对象的经济、社会、环境等总量减排因素情况下,遴选出人均GDP、人均排放强度、重点行业增加值比重、工业废水COD处理率、生活废水COD削减率和单位国土面积水资源量六项分配依据指标,构建一个定量化的基于公平性的流域间水污染物总量的公平分配模型,并以松花江流域"十二五"总量分配为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十二五"期间,松花江流域的各地区之间COD削减率存在明显差异,其中大庆市COD削减率最高(22.55%),辽源市削减率最低(6.34%),10个地区的COD削减率高于目标削减率(12.43%),COD削减量最大...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周园园 师长兴 杜俊 范小黎
黄河是中国的第二大河,近几十年,黄河的径流量发生明显变化,分析径流量变化及驱动力,对流域治理及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解决水资源的供需矛盾,促进社会、经济、生态可持续发展等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分析径流量的变化趋势及驱动力已成为国内学术界的热点话题。无定河是黄河中游重要的一级支流,也是中游区水土保持措施实施最早的流域,因此以无定河流域为例分析黄河中游径流量的变化趋势及原因。论文首先分析白家川站1956—2009年径流量的变化趋势,并采用7种时间序列突变检验方法分析序列的突变点;其次,通过估算不同时期气候变化对径流量的影响,从而分析人类活动对径流量的影响。结果显示:1956—2009年无定河流域径流量显著...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林娴 陈晓宏 何艳虎 李深林 郑炎辉
针对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对流域年径流及最大日流量变化影响的定量识别问题,以华南湿润区武江流域为例,分别采用HIMS(Hydro-Informatic Modeling System)模型和敏感性系数法,从日和年尺度定量模拟和评估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对流域年最大日流量和径流变化的影响过程及贡献率。结果表明:HIMS模型在武江流域适用性良好,日尺度模型率定期和验证期的纳西效率系数分别为0.85和0.77,水量平衡误差绝对值分别为3.1%和3.3%;两种方法均表明气候变化是引起流域年径流量增加的主要因素,人类活动导致了流域径流量的减少,但贡献率较小。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导致了流域年最大日流量的增加,气候变化对年最大日流量增加的贡献率为94%,而人类活动的贡献率则为6%。相较于年均径流量,气候变化对年最大日流量的影响更为显著。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杨林哲 牛腾 于强 岳德鹏 马骏 裴燕如
【目的】快速的城市化发展导致景观破碎化和生态空间网络的破坏,因此合理构建生态空间网络可以促进生态源地之间能量的流动,有效缓解生态环境的恶化。【方法】以松花江流域为研究对象,基于土地利用数据提取生态源地,运用GIS空间分析技术和MCR模型,筛选生态源地及潜在生态廊道;其次,基于复杂网络方法计算生态源地“度”,运用引力模型计算松花江流域潜在生态廊道“边权”,依据复杂网络中“边权”和“度”得到研究区生态源地“权重”;最后,通过权-度相关性对研究区生态空间网络进行模拟增边优化,分析生态空间网络鲁棒性。【结果】(1)松花江流域生态空间网络由450个生态源地和1 019条潜在生态廊道组成。(2)在松花江流域生态空间网络中,齐齐哈尔市、大庆市、松原市生态源地斑块聚集度低,生态廊道结构简单,呼伦贝尔市、牡丹江市斑块聚集度高,生态空间网络错综复杂。研究区生态空间网络出现两极分化,生态环境亟需优化。(3)基于复杂网络理论,对松花江流域进行模拟增边优化。共识别增边节点20个,模拟增边24条,模拟增边优化后,网络连接鲁棒性有了明显的增强,松花江流域生态空间网络连通性以及抗干扰能力有很大提升。【结论】基于MCR模型构建生态空间网络,运用复杂网络理论对松花江流域进行增边优化,提升生态空间网络的鲁棒性,为松花江流域生态空间格局优化奠定了理论基础。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盖兆雪 孙萍 张景奇
在分析1986—2017年松花江流域哈尔滨段生态用地格局演变的基础上,采用改进的生态足迹模型测算维持生态系统平衡的最小生态用地面积。结果表明:1986—2017年研究区生态用地面积呈下降趋势,转移速率变化由大到小依次为其他生态用地、水域、耕地、草地、林地,且1996—2006年生态用地活跃程度最高; 1996—2017年耕地的空间稳定性最好,林地和水域次之,其他生态用地的空间稳定性最差;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失衡,2017年人均生态盈余为-0.821 10 hm2/人,出现了生态赤字,维持生态系统平衡需要4 919. 32 km2耕地或3 330.13 km2草地或1 382.03 km2林地或856. 95 km2水域。最后,提出退耕还林、其他生态用地还林、非生态用地转耕地3种生态用地调整战略。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