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618)
- 2023(2472)
- 2022(2279)
- 2021(2396)
- 2020(1609)
- 2019(4329)
- 2018(3806)
- 2017(5916)
- 2016(3440)
- 2015(3879)
- 2014(3771)
- 2013(3852)
- 2012(3812)
- 2011(3663)
- 2010(3466)
- 2009(3387)
- 2008(3400)
- 2007(2523)
- 2006(2272)
- 2005(2223)
- 学科
- 济(16861)
- 经济(16855)
- 业(7545)
- 管理(7500)
- 地方(7034)
- 方法(5602)
- 数学(5292)
- 数学方法(5246)
- 企(5160)
- 企业(5160)
- 中国(5016)
- 财(4934)
- 农(4775)
- 地方经济(4112)
- 学(4072)
- 农业(3486)
- 务(3282)
- 财务(3278)
- 财务管理(3273)
- 企业财务(3198)
- 贸(2866)
- 贸易(2864)
- 易(2740)
- 业经(2640)
- 环境(2500)
- 融(2326)
- 金融(2325)
- 发(2116)
- 制(2055)
- 出(1998)
- 机构
- 大学(48519)
- 学院(47680)
- 研究(23878)
- 济(19964)
- 经济(19653)
- 中国(17658)
- 科学(15850)
- 管理(15095)
- 所(13056)
- 理学(12835)
- 理学院(12537)
- 管理学(12230)
- 管理学院(12145)
- 研究所(12090)
- 农(11624)
- 京(11278)
- 中心(10731)
- 农业(9215)
- 院(8718)
- 业大(8625)
- 财(8505)
- 范(8178)
- 师范(8101)
- 科学院(8089)
- 北京(7346)
- 师范大学(6880)
- 省(6832)
- 江(6674)
- 研究院(6626)
- 财经(6478)
共检索到8040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曾丽红 宋开山 张柏
基于1951—2008年东北地区106个气象站点的实测数据,利用Penman-Monteith公式计算潜在蒸散量,并将气候水分盈亏量表示为同期降水量与潜在蒸散量之差。最后,通过Kendall秩次相关趋势分析、Morlet小波函数、Mann-Kendall突变检验等方法探讨了东北地区水分盈亏量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①1951—2008年,东北地区多年平均水分盈亏量在-850~650 mm之间变化,呈自东向西、自北向南、自东北向西南逐渐减少的空间变化趋势;②东北地区106个气象站点中有97个站点的水分盈亏量呈下降趋势,其中28个站点的下降趋势能通过P<0.05的显著性检验;③全区平均、海拉尔、...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张淑杰 张玉书 蔡福 武晋雯 陈鹏狮 纪瑞鹏 米娜 刘晓梅
利用1961年—2007年东北地区124个气象站的气候资料,采用Penman-Monteith模型计算参考蒸散量,进而计算水分盈亏量,对水分盈亏量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影响与响应进行分析。研究表明:东北地区10年际全年、春季、秋季和冬季水分盈亏量以亏缺为主,夏季以盈余为主,东北地区全年、夏季、秋季和冬季水分盈亏量都呈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但总体上呈减少趋势,速率分别为-4.2mm/10a、-3.4mm/10a、-2.2mm/10a、-0.7mm/10a;春季呈弱增多趋势,其速率为7.5mm/10a,东北地区有逐渐变干的趋势。从地域分布看,有2/3的地区呈下降趋势,1/3的地区呈上升趋势。对各气象因子与...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张克新 潘少明 曹立国 王允 吴孟孟 赵一飞
基于横断山区27个气象台站1961—2012年的实测数据,应用Penman-Monteith模型、气候倾向率空间插值、交叉小波和相干小波变换等方法分析横断山区季风期水分盈亏量的时空变化趋势及其与若干气候指数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近52 a来,横断山区季风期水分盈亏量在波动中呈增加趋势,其增加速率为5.87 mm/10 a;且在整个时段内,横断山区季风期水分盈亏量均呈盈余状态。该区季风期水分盈亏量空间差异也较为明显,水分盈亏量从南到北逐渐降低,但其增加趋势却从南到北逐渐增大。季风期水分盈亏量与海拔呈现负相关,即水分盈亏量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降低;在海拔相对较低的区域,水分盈亏量较高;反之,水分盈...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赵林 张宇硕 张明 吴殿廷
从失配的角度,尝试提出基本公共服务失配度的概念,并将生态系统评估中的健康距离模型引入到基本公共服务研究中,研究了2003—2012年东北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失配度的时空格局演化过程及形成机理。研究发现:时间序列上,东北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失配度演化分为高度失配主导阶段(2003—2004年),失配度徘徊下降阶段(2005—2008年)和失配度快速下降阶段(2009—2012年);基本公共服务失配度整体上呈现下降趋势,且区域绝对差异不断扩大。空间演化上,失配度空间格局呈现由高度失配均衡格局向低度失配均衡格局演进的趋势,并逐渐呈现"T"字形格局;形成三个基本公共服务配置较好的高值中心,且空间外溢效应显现;省际之间辽宁配置较好,黑龙江和内蒙古东部次之,吉林失配较为严重,且内部区域差异呈扩大趋势。区域经济空间结构变迁、地方政府公共服务政策以及国家宏观政策调控共同作用于东北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失配度时空格局演化。
关键词:
基本公共服务 失配度 时空格局 机理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姜博 王媛
选取东北地区地级以上城市市辖区2001—2011年的邮电业务量、客货运输量、固定资产投资、实际利用外资等相关指标,建立城市功能联系指标体系,结合空间自相关分析、城市功能联系和GDP相关性检验,从时间和空间视角对东北地区城市功能联系演进格局和空间相关性进行探究。研究表明:2001—2011年东北地区城市信息流、交通流、资金流的流量呈现明显的增长态势,组成结构出现复杂的变化,不同等级城市、不同要素流呈现出显著的空间分异特征;2001—2011年东北地区城市功能联系先后经历了缓慢增长期,过渡期和快速持续增长期三个发展阶段,空间分布态势经过弱集聚—随机分布—缓慢集聚的变化过程;东北地区城市功能联系总体格局表现为"一廊、四心、四群"的空间特征。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商蒙非 赵炯超 韩桐 李硕 王凯澄 高真真 秦雨酥 褚庆全
为明确不同区域玉米需水量的时空变化,根据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FAO)推荐的彭曼公式和作物系数法,利用1961—2020年558个典型气象站点的标准气象数据对我国不同区域玉米的生育期作物需水量进行计算,并结合玉米生育期内的降水量进一步分析不同区域玉米的水分盈亏时空变化。结果表明,全国玉米生育期内需水量在区域间呈现明显的差异,多年平均在285~987mm/年,春玉米的需水量要高于夏玉米,二者的多年平均值分别为468和326mm/年。其中西北农牧区、北部中低高原农牧区和东北农林区为春玉米需水量的高值区,需水量分别为699、566和496mm/年。玉米的水分亏缺量在不同区域间也有明显的差异,各区域的水分亏缺量在3~638mm/年。西北农牧区春玉米的水分亏缺量最高,其均值高达638mm/年,其次为北部中低高原农牧区和东北农林区,水分亏缺量分别为324和145mm/年。从这60年的需水量和水分亏缺量变化趋势来看,不同区域呈现不同变化趋势,其中长江中下游平原农作区、华南农林渔区和西北农牧区的春玉米水分亏缺量呈下降趋势,北部中低高原农牧区、四川盆地农作区和西南中高原农林区呈增加趋势,夏玉米水分亏缺量呈下降趋势。此外,1961—2020年玉米全生育期需水量在年际间存在一定的变化。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赵林 王维 张宇硕 李瑞 吴殿廷
从经济、资源环境和社会三方面构建城市脆弱性综合评价体系,运用综合指数法和GIS手段对东北振兴政策实施以来东北地区的城市脆弱性时空格局演变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时间序列上,东北振兴以来,东北地区城市脆弱性演化历程可分为高脆弱性主导阶段(2003—2006年)和低脆弱性主导阶段(2007—2011年),城市脆弱性总体上呈现减小趋势,且区域差距不断缩小;空间演化上,城市脆弱性空间格局日趋均衡,高脆弱性城市呈现"扎堆"聚集的特点,低脆弱性城市与东北经济空间格局基本吻合,省际之间脆弱性程度内蒙东部最小,其次是辽宁和吉林,黑龙江最高,就区内差异而言,除黑龙江区内差距扩大外,其他三省均波动下降;区域中心城市的脆弱性不断降低且差距不断缩小,资源型城市的脆弱性程度下降幅度较大,内部呈现不平衡的特点。国家战略调整与重要规划实施、区域产业调整与财政金融扶持、区域开放带动与空间布局优化以及资源型城市转型政策是东北振兴战略对城市脆弱性时空格局演变的重要作用机制。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李东芮 王梓豪 刘玲娜 雷涯邻
东北地区在我国处于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其经济高质量发展与否关乎国家发展大局。立足新发展理念与新时代东北振兴要求,从效率、协调、绿色、开放、民生五个方面构建东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相关系数分析法和TOPSIS方法对东北地区34市2001-2020年的经济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并探究其时空格局演变。结果表明:(1)近20年东北地区整体经济发展水平呈波动上升趋势,副省级城市、南部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但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2)从时间上,东北地区城市间经济发展水平整体呈收敛趋势,发展差距不断缩小;(3)从空间上,各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变化趋势存在较为明显的异质性,并在空间上形成新的分布特征,在省会城市、哈-长经济带等发展极、发展轴对周边城市的辐射作用下,形成了一些新的发展中心。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杜国明 孙晓兵 王介勇
土地利用多功能性是根据社会经济目标进行土地利用的过程,是确保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关键。本文通过构建"社会—经济—生态"三维土地利用多功能性评价指标体系,对1990-2013年东北地区土地利用多功能性进行综合评价,旨在阐释其土地利用多功能性演化的时空格局。研究表明:1990-2013年东北地区土地利用功能值均呈现上升态势但增速有所差异,黑龙江、吉林、辽宁土地利用功能发展程度依次递增,其年均增长率分别为2.976%、2.725%、2.261%;黑龙江和吉林社会功能值呈现波动性增长,辽宁则表现为阶段性变化;黑龙江经济系统功能值逐渐增大,而吉林和辽宁经济功能值总体呈现上升趋势,但在2000-2005年有所波动;黑龙江与吉林生态系统功能值呈现由基本稳定转变为波动增长的趋势,而辽宁则始终具有较大波动性;经济功能中的土地的生产功能与交通功能对东北地区省域土地利用功能均有较大影响,经济和社会因素对黑龙江与吉林土地利用功能多样性影响较大,生态因素则对其影响较小,而经济、社会和生态因素对辽宁土地利用功能均有较大影响。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吴媛媛 宋玉祥
基于地级单元尺度,综合应用DEA、ESDA、空间变差函数、空间计量模型分析2003—2017年中国东北地区旅游业效率时空格局演变特征及驱动因素。结果表明:2003年以来,东北地区及其内部各区域旅游业效率差异显著,呈明显的下降趋势。不同地级单元呈现出相似值集聚的空间正相关性,两极分化现象明显,高值区分布在辽宁中部城市群、辽宁沿海经济带以及长(春)吉(林)、哈(尔滨)大(庆)齐(齐哈尔)等地,低值区广泛分布于高值区外围,形成了较为稳定的"核心-边缘"结构,但在随机性和结构性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东北地区旅游业效率空间变异不断扩大,南北方向变异最大,东西方向较为均衡。经济发展水平、旅游资源禀赋、旅游服务设施、交通条件、产业结构等因素在东北地区旅游业效率空间格局演变过程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杜国明 春香 于凤荣 张燕 赵雅倩 关桐桐
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水稻尤其是粳稻主产区。本文基于东北地区2000-2015年水田空间数据,结合河流数据,采用GIS空间模型和数理统计方法,分析水田分布格局的时空变化,旨在为耕地资源利用与农业现代化研究提供依据。结果表明:1)东北地区水田主要集中分布于东北三大平原的沈阳-长春-哈尔滨一线以及主要河流沿岸区域。2000-2015年东北地区水田由419.15万hm2增加至603.49万hm~2,增加了184.34万hm~2,年均递增2.93%。2)辽宁、吉林和黑龙江省水田年均变化率分别为-1.06%、0.11%和6.04%,水田相对变化率分别为0.36、0.04、2.06,黑龙江省水田变化幅度高于东北地区平均水平。近15 a东北地区水田重心由长春市向北偏东移动至哈尔滨市,移动距离为159.92 km,移动速度为10.66 km/a。3)东北地区水田变化面积随着与主要河流距离增加而减少,但水田变化优势区在距主要河流35-45 km处。而各省域水田变化河流分异特征也具有一定的差异。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杜国明 春香 于凤荣 张燕 赵雅倩 关桐桐
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水稻尤其是粳稻主产区。本文基于东北地区2000-2015年水田空间数据,结合河流数据,采用GIS空间模型和数理统计方法,分析水田分布格局的时空变化,旨在为耕地资源利用与农业现代化研究提供依据。结果表明:1)东北地区水田主要集中分布于东北三大平原的沈阳-长春-哈尔滨一线以及主要河流沿岸区域。2000-2015年东北地区水田由419.15万hm2增加至603.49万hm2,增加了184.34万hm2,年均递增2.93%。2)辽宁、吉林和黑龙江省水田年均变化率分别为-1.06%、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翟献帅 苏筠 方修琦
[目的]东北地区作为我国响应全球气候变暖最为显著的地区之一,21世纪以来是否与全球及北半球的气候变化一致,发生了变暖趋势减缓或停滞?[方法]为了问答该问题,基于黑吉辽3省71个气象站1981~2010年的气温资料,采用时间序列分析法、克里金插值法,分析东北地区近30年来年际、年代际的年均温和生长季温度的时间变化与空间分布特征,以及冬季温度的数值变化。[结果](1)东北地区30年来年均温在波动中呈上升趋势,3省的变化具有同步性;(2)年均温在1991~2000年的增温区域面积扩大显著,尤其是年均温范围为2~4℃的区域向4~6℃变化,但在2001~2010年,年均温的增加趋势减缓、增温区域较少;(3)生长季温度呈明显的上升趋势,1991~2000年与1981~1990年相比升温幅度达到1.4~1.5℃,2001~2010年与1991~2000年相比达到2.3~2.4℃;(4)生长季温度增温区域有明显北移趋势,变化最大的是生长季温度范围为14~16℃的区域向16~18℃变化;(5)2000年后暖冬年份减少,3省冬季温度的增温幅度减小。[结论]2000年以来东北生长季(夏、秋季)温度仍具有明显的增温趋势,但"暖冬"现象减弱,导致年均温增幅的减缓。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刘珍环 唐鹏钦 范玲玲 杨鹏 吴文斌
【目的】探讨过去30年东北地区像元尺度种植结构的时空分布特征和演变规律,为东北地区农业政策的调整提供科学基础。【方法】基于1980—2010年东北三省的玉米、大豆、水稻和小麦种植面积的县级统计数据,利用SPAM-ChinA模型获取10 kM像元尺度上种植结构的分布信息,构建以像元内种植面积比例超过30%和占比前三位的种植结构类型的判定方式,利用空间叠加方法分析种植比例及其结构类型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运用像元结果初步阐明了东北地区的种植结构变化特征,首先种植规模的优先顺序在2000年左右发生了变化,由玉米>大豆>小麦>水稻变为玉米>大豆>水稻>小麦;其次,30年间共出现14种组合类型,包括6...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翟献帅 苏筠 方修琦
[目的]东北地区作为我国响应全球气候变暖最为显著的地区之一,21世纪以来是否与全球及北半球的气候变化一致,发生了变暖趋势减缓或停滞?[方法]为了问答该问题,基于黑吉辽3省71个气象站19812010年的气温资料,采用时间序列分析法、克里金插值法,分析东北地区近30年来年际、年代际的年均温和生长季温度的时间变化与空间分布特征,以及冬季温度的数值变化。[结果](1)东北地区30年来年均温在波动中呈上升趋势,3省的变化具有同步性;(2)年均温在19912000年的增温区域面积扩大显著,尤其是年均温范围为24℃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