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416)
2023(8081)
2022(6814)
2021(6257)
2020(5031)
2019(11786)
2018(11320)
2017(21337)
2016(11384)
2015(12758)
2014(12716)
2013(12775)
2012(12577)
2011(11496)
2010(11815)
2009(11337)
2008(11092)
2007(10041)
2006(9251)
2005(8728)
作者
(33991)
(28928)
(28662)
(27534)
(18344)
(13888)
(12912)
(11094)
(10870)
(10329)
(10072)
(9605)
(9503)
(9290)
(9200)
(9027)
(8610)
(8350)
(8266)
(7999)
(7540)
(6954)
(6940)
(6723)
(6662)
(6509)
(6215)
(5971)
(5884)
(5679)
学科
(75205)
经济(75154)
管理(30758)
(28642)
方法(25939)
数学(23267)
数学方法(23050)
(21121)
企业(21121)
地方(19060)
中国(18264)
(15236)
(13951)
(13445)
地方经济(13288)
业经(12221)
(10847)
农业(10717)
(10706)
贸易(10698)
(10292)
(9845)
金融(9845)
产业(9014)
(8955)
环境(8612)
(8470)
银行(8447)
(8135)
经济学(7979)
机构
大学(175975)
学院(173482)
(88200)
经济(86653)
研究(66616)
管理(61634)
理学(52553)
理学院(51874)
管理学(50981)
管理学院(50633)
中国(50515)
(38911)
科学(37610)
(36338)
(34076)
财经(30923)
研究所(30502)
经济学(30042)
中心(29223)
(28211)
经济学院(26843)
(26600)
(26158)
(23366)
北京(23151)
(22903)
财经大学(22886)
师范(22662)
业大(22131)
农业(20489)
基金
项目(108199)
科学(85973)
基金(81191)
研究(77270)
(70755)
国家(70230)
科学基金(60083)
社会(53418)
社会科(50818)
社会科学(50806)
基金项目(41699)
(39612)
自然(36763)
自然科(35965)
自然科学(35959)
自然科学基金(35344)
教育(34676)
资助(34404)
(33589)
编号(28684)
重点(24890)
(24729)
(24453)
成果(23817)
国家社会(23614)
教育部(21615)
(21137)
人文(20612)
大学(20379)
课题(20276)
期刊
(104684)
经济(104684)
研究(60770)
中国(37254)
(30142)
学报(27341)
科学(25260)
管理(25149)
(24208)
大学(21251)
学学(20204)
经济研究(19169)
(17924)
金融(17924)
财经(17208)
农业(16066)
(15207)
技术(15038)
教育(14232)
问题(13447)
业经(13207)
(11805)
国际(10904)
技术经济(10882)
统计(10614)
世界(10269)
(8943)
(8388)
经济问题(8294)
决策(8221)
共检索到28374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郝大明  
本文完善劳动结构效应的指数分离方法,对上海建国以来的劳动结构效应进行系统的连续的计算,探讨劳动结构效应的演变规律。文章利用指数的增量分析方法,以及按因素影响比例分解分配共变效应,将劳动结构效应从经济增长中直接分离出来,并讨论变量反向变动时劳动结构效应的具体形式。利用这一方法计算,上海工业化时期劳动结构效应较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两位数;后工业化时期,劳动结构效应大幅减弱,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降至个位数;逆工业化时期,劳动结构效应为负。研究发现,(1)劳动结构效应是上海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来源,快速工业化和后工业化初期尤其显著;(2)劳动结构效应随工业化产生发展,进入后工业化时期逐渐衰减并最终消失,第二产业劳动力比重变化率是决定劳动结构效应的主要因素;(3)劳动结构效应进一步减弱是2008年以来上海潜在经济增长率下滑的重要原因,未来上海仍然存在一定的劳动结构效应。上海劳动结构效应的演变规律对全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徐现祥  舒元  
本文通过构造一个简单的劳动结构调整模型 ,证明了在劳动结构调整过程中 ,边际劳动结构效应递减 ;总劳动结构效应呈倒“U”型。经验分析结果支持该结论。经验分析还发现 ,劳动结构效应的大小因劳动结构划分而异 ;我国产业间的劳动结构效应还未达到最大值。在模型的应用中 ,我们发现总劳动结构效应在经济增长中也呈倒“U”型变动 ;从国际比较的角度看 ,该变动趋势与钱纳里等人 ( 1 995)的发现一致。劳动结构调整模型从理论上解释了该变动趋势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高帆  
本文基于因素分解法实证研究了1978~2007年我国各省份经济差距的演变机制。结果显示:各省份GDP增长率已呈现出某种程度的"速度收敛",这主要源于三大区域内部收敛以及区域间的中西部收敛。各省份GDP增长均具有显著的"纯生产率效应驱动"特征,各省份GDP增长率的敛散性主要是纯生产率效应差距演变导致的,纯劳动结构效应和纯劳动投入效应对增长率差距的贡献较小。各省份增长的纯生产率效应主要受资本深化程度的影响,纯劳动结构效应主要受劳动力在行业间流转程度的影响。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郝大明  
文章计算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劳动配置结构效应,揭示其发展变化的全貌,预测其未来发展趋势。计算结果表明:(1)中国劳动配置结构效应1958~1963年大起大落,1970~1978年、1979~1988年、1992~1997年和2004~2013年较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较高,2016年以来大幅减弱;(2)劳动配置结构效应的减弱是中国经济"结构性减速"的重要原因;(3)未来产业间仍存在一定的劳动配置结构效应,并且还将继续减弱,产业内的劳动配置结构效应仍有潜力可挖。文章认为,未来可以从继续促进农业劳动力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和促进劳动力流向高端行业两个方面挖掘经济增长潜力。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张杰飞  李勋来  刘孟飞  
本文在钱纳里等人(Chenery et al)[1]的模型基础上,发展出一个分产业测算模型。通过研究发现:1979—2012年间,全国劳动结构效应达1.711 5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第二产业间劳动结构效应较大,但主要归功于东部,而中、西部地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间劳动结构效应尚未得到充分发挥;同时,无论是东部,还是中、西部地区,第一产业、第三产业间劳动结构效应都较小。原因之一为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原因之二为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过低。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张平  郭熙保  
采用经过改进的边际劳动生产率方法估算了结构转变对于中国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结果显示,结构转变效应与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呈正相关关系,它能够解释1990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长率的1/10,这比通常估计的要低;其影响呈"U"型变化,在1998年以前较高,之后逐渐降低,加入WTO之后又升至更高水平。由于中国各部门的相对劳动生产率仍存在较大差异,而且农业人口占有较大比重,因此,结构转变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将会持续较长一段时间。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夏杰长  
一、经济增长是提高就业率的根本途径 1.国民生产总值和潜在国民生产总值。国民生产总值(CNP)是一国“永久居民”投入的各种生产要素在一年期间所生产的产品和
[期刊] 涉外税务  [作者] 夏杰长  
当实际的经济增长低于潜在的产出水平时,就会出现失业率上升,因而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增长,让实际增长率能够接近潜在的产出增长,就可以防止失业率激增。这显示,充分利用闲置资源,尽可能实现国民经济高速增长,是解决失业问题的根本出路。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刘瀑  王培三  
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工业化国家,都面临着劳动就业问题的挑战。劳动就业问题产生的原因具有一定的历史性和阶段性,并与资本雇佣劳动生产方式紧密相连。从根本上说,劳动就业如同资源配置一样受市场经济规律支配,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可避免的现象,并随经济的快速发展呈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它不仅表现在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更表现在需要创造更多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素质、改善劳动者工作环境的就业岗位,促使就业不仅仅是劳动者谋生的手段,更是实现个人全面发展的途径,从而有效推动世界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这对具有丰富劳动力资源的中国,如何更好地处理劳动就业问题无疑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启发。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罗国勋  
经济增长导致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变化,这种变化又对增长产生重要的作用。世界经济的发展显示,增长加速将大量未充分就业的农业劳动力向高生产率部门转移而导致就业结构变化,同时伴随着资本的增长和技术进步,或者国际贸易的更大开放。就业结构的变化又和产业结构变化密切相关。而劳动生产率的提升又是产业结构变化的重要因素。本文拟分析我国劳动生产率增长与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变动的关系,及其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杨柳  亓晓彤  周慧娟  蔡文娟  黄卓  
基于中国经济对奥肯定律以及菲利普斯曲线的背离现象,本文实证分析了中国经济中劳动调整成本的来源、大小和影响,并对引入中国现实经济特征的新凯恩斯模型进行了估计和模拟,发现包含劳动调整成本的模型能够在相当程度上解释中国经济的异象:劳动调整成本会弱化劳动需求与产出、真实工资以及成本加成间的相关关系,造成正向技术冲击下的高增长与低就业,低通胀共存;同时使得扩张性货币政策在扩大产出与投资的同时无法有效提振就业,经济中呈现长短期菲利普斯曲线均失灵的状况。进一步地,本文对新常态时期劳动调整成本增大的宏观经济影响进行了模拟研究,并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于米  佟安琪  
采用线性回归模型,以劳动争议案件作为代表劳动关系状况的一个综合性指标,重点考察了工会组建率、工会会员人数和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单位数等工会化程度指标对劳动争议案件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控制经济增长等变量的条件下,工会化程度与劳动争议案件呈正相关关系。
[期刊] 中国经济问题  [作者] 李子联  
中国经济转型期收入差距的扩大及其所带来的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一方面促进了城镇就业的上升,另一方面也激发了刑事犯罪活动的发生,两者都对经济增长产生了程度不等的影响。以此为思路,在新古典经济增长框架下,我们的研究得出:第一,农村劳动力转移对经济增长既产生了"激励效应",又带来了"抑制效应",其中以"激励效应"占主导地位;第二,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对高额储蓄率和廉价劳动力的依赖源自于收入分配不平等对物质资本而不是人力资本积累的激励;第三,我国的收入差距在经济转型期促进而不是抑制了经济增长,但其所引致的以高投入为特征的粗放型增长模式并不具有可持续性。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田成诗  盖美  
劳动生产率、劳动参与率作为反映劳动力质和量的指标,是影响现代经济增长的两个重要因素,其变化对经济增长有着重要影响。文章运用现代定量分析方法,分别从全局和分地区的角度实证研究劳动生产率、劳动参与率影响经济增长的程度和方向,结果表明,劳动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远远高于劳动参与率,提高劳动力质量是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的根本途径。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王璐   李晨阳  
本文从新结构劳动经济学的视角出发,利用2002—2017年省际面板数据,采用面板回归模型和面板门限模型,分别检验了人力资本结构、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动态关系。研究表明,人力资本结构只有与产业结构相适应时,才能有效促进产业结构升级;而人力资本结构只有与特定发展阶段禀赋结构所决定的产业结构相适应时,才能有效促进经济增长。在此基础之上,本文采用Logit模型检验了人力资本结构、产业结构与经济稳增长的关系。研究表明,经济转型时期人力资本结构、产业结构与禀赋结构间的动态匹配是动力因素有效转换并实现经济稳增长的前提,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和拓展了劳动结构与经济增长的理论框架。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