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112)
- 2023(11589)
- 2022(10003)
- 2021(9124)
- 2020(7735)
- 2019(17769)
- 2018(16804)
- 2017(30764)
- 2016(17334)
- 2015(19438)
- 2014(19541)
- 2013(19333)
- 2012(18280)
- 2011(16741)
- 2010(16615)
- 2009(15579)
- 2008(15538)
- 2007(13701)
- 2006(11844)
- 2005(10537)
- 学科
- 济(75311)
- 经济(75245)
- 管理(46081)
- 业(43451)
- 方法(33966)
- 企(33368)
- 企业(33368)
- 数学(30554)
- 数学方法(30304)
- 农(20729)
- 中国(19190)
- 学(18394)
- 地方(17985)
- 财(17746)
- 贸(15477)
- 贸易(15476)
- 易(15021)
- 业经(14990)
- 农业(14092)
- 环境(11939)
- 制(11938)
- 融(11063)
- 金融(11061)
- 和(10716)
- 务(10547)
- 财务(10534)
- 财务管理(10506)
- 地方经济(10431)
- 银(10388)
- 银行(10314)
- 机构
- 大学(257166)
- 学院(255500)
- 济(102988)
- 经济(100950)
- 研究(93730)
- 管理(92741)
- 理学(80825)
- 理学院(79722)
- 管理学(78204)
- 管理学院(77734)
- 中国(68713)
- 科学(63171)
- 农(57170)
- 京(54125)
- 所(50559)
- 研究所(46765)
- 业大(46481)
- 农业(46042)
- 财(44138)
- 中心(42303)
- 江(37913)
- 财经(35746)
- 范(34183)
- 师范(33685)
- 院(33463)
- 北京(33413)
- 经(32573)
- 经济学(31705)
- 农业大学(30424)
- 州(29742)
- 基金
- 项目(179449)
- 科学(139018)
- 基金(129740)
- 研究(120942)
- 家(117939)
- 国家(116978)
- 科学基金(97150)
- 社会(76659)
- 社会科(72594)
- 社会科学(72567)
- 省(71094)
- 基金项目(69677)
- 自然(65647)
- 自然科(64081)
- 自然科学(64056)
- 自然科学基金(62945)
- 划(61098)
- 教育(55092)
- 资助(52017)
- 编号(47102)
- 重点(42018)
- 发(39421)
- 部(38781)
- 成果(37159)
- 创(37076)
- 计划(36699)
- 科研(35668)
- 创新(34891)
- 课题(33113)
- 科技(33003)
- 期刊
- 济(107537)
- 经济(107537)
- 研究(68675)
- 学报(53669)
- 农(50316)
- 中国(48219)
- 科学(45194)
- 大学(38233)
- 学学(36494)
- 财(34183)
- 农业(34104)
- 管理(29615)
- 教育(22736)
- 融(20603)
- 金融(20603)
- 技术(19421)
- 业(18686)
- 经济研究(18102)
- 财经(17655)
- 业经(17653)
- 经(15125)
- 版(15048)
- 问题(14607)
- 业大(14438)
- 资源(13770)
- 科技(13281)
- 贸(13278)
- 技术经济(12547)
- 农业大学(12177)
- 商业(12067)
共检索到36956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彭俊
运用Mann-Kendall趋势检验法和回归分析等方法,对鄱阳湖流域赣江外洲站、抚河李家渡站、信江梅港站、饶河虎山站和修水万家埠站1950~2012年径流量和1956~2012年输沙量的变化进行了系统分析,并探讨了水沙变化的原因。研究结果表明:(1)鄱阳湖流域五大河流水沙的趋势变化特征相异,除李家渡站径流无明显趋势变化外,其余各站均呈不显著的增加趋势(未超过α=0.05显著性检验临界值);外洲站、梅港站和李家渡站输沙量呈减少的趋势变化,且1985年以后呈显著的减少趋势,而虎山站和万家埠站输沙量在1965~1999年呈不显著的增加趋势,1999年以后才开始减少;(2)入湖总水量呈不显著的增加趋势...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原志华 延军平 刘宇峰
利用汾河河津水文站1950年以来的水文资料,应用多种统计分析方法,系统分析了汾河水沙的季节及年际变化规律,并且对人类活动导致的年径流变化影响进行了估算。研究表明,汾河流域水沙年内分配极不均匀,年内不均匀系数有明显上升趋势,且越到近期稳定程度越低。水沙的年际变化剧烈,且在20世纪80年代之后年径流基本都是枯水时段。应用累积滤波器对汾河水沙变化趋势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汾河流域水沙均呈减少趋势,且泥沙变化幅度大于径流变化。通过降水—径流双累积曲线及对天然径流的还原分析表明,径流变化趋势在1964年发生明显偏离,从多年平均值来看,人类活动导致的径流减少量占径流减少总量的75.912%,人类活动是汾河流域径流减少的主要因素。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李微 李昌彦 吴敦银 陈多多
近年来,鄱阳湖水沙研究集中在鄱阳湖"五河"各水文站的单站分析上,且水沙数据采用大多仅至21世纪初期,对缺测资料未进行有效插补。将鄱阳湖作为一个研究整体,分析了鄱阳湖水沙特征及其变化规律,以便为鄱阳湖泊形态变化研究以及水、沙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有利的参考依据。运用水沙相关、上下游泥沙相关法对部分缺测泥沙进行插补,获得1956~2011年的鄱阳湖入、出湖水沙系列数据。利用数理统计法、水沙双累积曲线法、Mann-Kendall法分析鄱阳湖入、出湖径流量与输沙量变化特征,并且探讨了水沙变化的原因。结果表明:(1)入湖径流量和输沙量的年内分配相一致,而长江水沙的倒灌影响了出湖径流量和输沙量的年内分配;...
关键词:
鄱阳湖 水沙特征 演变趋势 突变分析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刘健 张奇 许崇育 翟建青 靳晓莉
流域的实际蒸发是水文循环和水量平衡的重要组成部分,分析鄱阳湖流域的实际蒸发对该流域水资源研究有重要意义。选取应用范围较广的互补相关蒸发模型,估算鄱阳湖流域9个气象站1955~2001年实际蒸发量,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该时段流域实际蒸发的年内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流域蒸发年内呈单峰型变化,峰值出现在7月份;季节变化上,夏季最大,冬季最小,春季高于秋季。选用Db3小波函数分析9站蒸发量变化趋势,结果表明:该流域蒸发量在计算时段内呈现逐步下降趋势,1998年左右转折,之后下降速度变缓。与流域同期降水量、潜在蒸发量以及太阳辐射、温度、水汽压差和风速等气象要素的对比分析认为,实际蒸发量下降的主要是由太阳净辐...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王怀清 殷剑敏 孔萍 占明锦
为揭示鄱阳湖流域旱涝变化规律,预测未来变化,搜集整理了鄱阳湖流域地方志、奏折等古文献记载的旱涝记录,根据灾害现象、灾害后果、救灾情况等综合研判旱涝等级。对1160~1950s旱涝频次序列进行了变化周期分析。采用了R/S方法分析了年代际旱涝频次的Hurst指数,结合变化周期分析结果,对1950s以后鄱阳湖流域的旱涝频次变化趋势进行预测,采用基于1951~2010年器测降水量的SPI指数进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1160~1940s鄱阳湖流域及各子流域的干旱、洪涝频次呈波动变化,周期性变化明显,干旱、洪涝的3~6个年代周期段在整个时段内均非常显著,通过了95%的信度检验;鄱阳湖流域及各子流域的年代际...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冯徽徽 刘元波
鄱阳湖流域水文过程是区域研究的热点问题,但相对于其它水文要素而言,土壤水分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尚缺乏系统研究,成为流域水文过程研究不确定性的主要来源之一。采用AMSR-E土壤水分数据,从流域、子流域及地表覆被等不同的空间尺度,阐明了鄱阳湖流域2003~2009年土壤水分的年际与年内变化特征,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在流域尺度上,土壤水分总体呈现中心低、周边高的"漏斗式"空间分布形态,但夏、秋季节空间差异性减弱,年际土壤水分呈现较强的下降趋势,其中以湖区下降速度最大;在地表覆被尺度上,林地土壤水分最高、年际下降速度最低,表明其在年际尺度上对干旱具有较强的调节作用,不同地表覆被类型的土壤...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原立峰 杨桂山 李恒鹏 张增信
利用鄱阳湖流域16个气象站1960~2008年共49a的月降雨资料,采用Morlet小波函数,对该流域降雨季节变化、年际和年代际时间序列进行小波分析,揭示了流域降雨变化的多时间尺度特征,分析了不同时间尺度下降雨序列变化的周期和突变点。研究表明:①1960~1990年,年降雨量呈明显年际和代际振荡,并无显著趋势;进入90年代以后,年降雨呈现显著上升趋势;进入21世纪,尤其从2002年开始,年降雨量开始减少;②流域季节降雨和年降雨都存在多时间尺度特征,夏季降雨、冬季降雨和年降雨都存在18a的第一主周期;春季、冬季和年降雨存在6a次主周期;此外,春季、秋季、冬季和年降雨均存在3a次主周期;③夏季降雨...
关键词:
鄱阳湖 年降雨量 小波分析 多时间尺度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吴月芽 张根福
1950年代以前,太湖流域水质除苏州河外,污染很少;1960—1970年代,黄浦江水质逐步恶化,甚至出现黑臭,大运河各段水质相继污染,太湖水质受轻微污染;到1980年代中期,太湖流域污染加重,大运河出现黑臭,典型河流和跨界水域受污染,太湖水质受严重影响;到1990年代,运河河道90%为V类水或劣于V类水,太湖出现富营养化。太湖流域水环境变迁的主要驱动因素是土地利用格局的变化、网围养鱼、农业面源污染、乡镇企业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
关键词:
太湖流域 水环境 驱动因素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郭华 殷国强 姜彤
根据ECHAM5/MPI-OM模式在3种排放情景(SRES高排放A2,中排放A1B,低排放B1)下所做的21世纪前50年气候变化预估试验得到的数据,研究鄱阳湖流域2001~2050年气温和降水相对于目前气候(1961~1990年)的可能变化。结果表明:①未来50年气温在3种排放情景下都将迅速增加,远远高于1990s的增加幅度和速度。A1B情景温度增加最明显,平均气温变化达到1.62℃。②降水量变化相对复杂,前30年主要为减少趋势,A2情景下减少幅度最大,2020s年均降水量减少了6.7%;后20年降水量增加,B1情景增加最显著,2030s年增加幅度达到10.8%。③根据预估的各季节变化结果,1...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舒旺 王鹏 肖汉玉 刘君政 赵君 余小芳
通过在2016年12月和2017年7月采集乐安河水样30个,检测了水化学离子、营养盐和溶解态重金属浓度等22项水化学指标,运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河流水化学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乐安河水化学类型空间差异明显,上游为HCO_3-Ca型水,中游为SO_4-Mg-Ca型水,下游转为SO_4-Ca-Na型水;上游水化学离子主要受岩石风化控制,中、下游受人类活动控制。营养盐浓度中、下游高于上游,中、下游之间差异不明显;枯水期平均浓度高于丰水期;NH_4~+-N、TP在部分采样点超出中国地表水Ⅲ类水质标准。重金属浓度在中、下游之间差异不显著。乐安河水化学特征的主要影响因素为:NH_4~+-N、Cl~-受城市污水影响;Cr、Cu、Zn、Fe、Pb、SO_4~(2-)主要受工矿活动影响;NO_3~--N受城市污水、农业施肥和矿山活动共同影响;TP丰水期影响因素复杂,可能是受土壤可溶性有机物与农业施肥影响,枯水期受城市污水影响。以上研究结果可为流域水环境保护提供参考依据。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蔡玉林 孙国清 过志峰 刘录三 杨丽
气候变化是全球变化的重要部分,它可以改变区域乃至全球的水文循环的现状,本文以鄱阳湖流域为定量评价了气候变化对该区域水文循环的影响。文章首先分析了鄱阳湖流域1973年~2002年间的气候变化,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如果气候变化按照目前的趋势发展未来可能出现的3种气候情景,最后应用陆地表面模型VIC水循环模式模拟了不同情景下的径流变化,结果表明如果气候变化按照目前的趋势发展,鄱阳湖流域的水量30年、60年、90年后(相对于1983年)将可能增加11.7%、25.08%和39.06%,而且因为径流的增加幅度最大的情况恰好出现在每年径流峰值时段(汛期),所以鄱阳湖发生洪灾的危险性将可能增大。研究气候变化背景...
关键词:
VIC模型 鄱阳湖流域 径流 气候变化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吾买尔艾力·艾买提卡力 阿巴拜克热·艾买提卡力 范昕 李江风
基于ODIAC公布的2000—2018年全球碳排放数据,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对环鄱阳湖生态城市群碳排放演变规律进行探索,并开展了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2000—2018年环鄱阳湖生态城市群碳排放经历了"先增后减"但整体呈现增长的变化趋势,其中2015年为重要拐点;从不同功能分区来看,七大分区碳排放占比相对稳定,增长区主要集中在南昌大都市区、新宜萍城镇群和信江河谷城市群;且2005—2018年间,环鄱阳湖生态城市群大部分地区碳排放强度均呈现明显下降。此外,研究发现,2000—2018年环鄱阳湖生态城市群碳排放在空间分布上出现明显的局部自相关,环鄱阳湖生态城市群碳排放整体由2000年的无明显中心点逐渐向"一主+三副"的中心空间分布格局转换。人口增长对环鄱阳湖生态城市群碳排放变化影响显著,且人口规模、收入水平和产业结构对区域碳排放分布呈现明显的交互增强作用。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吾买尔艾力·艾买提卡力 阿巴拜克热·艾买提卡力 范昕 李江风
基于ODIAC公布的2000—2018年全球碳排放数据,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对环鄱阳湖生态城市群碳排放演变规律进行探索,并开展了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2000—2018年环鄱阳湖生态城市群碳排放经历了"先增后减"但整体呈现增长的变化趋势,其中2015年为重要拐点;从不同功能分区来看,七大分区碳排放占比相对稳定,增长区主要集中在南昌大都市区、新宜萍城镇群和信江河谷城市群;且2005—2018年间,环鄱阳湖生态城市群大部分地区碳排放强度均呈现明显下降。此外,研究发现,2000—2018年环鄱阳湖生态城市群碳排放在空间分布上出现明显的局部自相关,环鄱阳湖生态城市群碳排放整体由2000年的无明显中心点逐渐向"一主+三副"的中心空间分布格局转换。人口增长对环鄱阳湖生态城市群碳排放变化影响显著,且人口规模、收入水平和产业结构对区域碳排放分布呈现明显的交互增强作用。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鲍丙飞 张利国 雷绪斌 杨胜苏 赵丹丹
基于鄱阳湖流域各县(市、区)粮食生产数据,采用MinDS模型对鄱阳湖流域粮食绿色技术效率进行度量,并在此基础上采用空间自回归模型对其粮食绿色技术效率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1)2000—2017年鄱阳湖流域粮食绿色技术效率年均值为0.8172,且年际间呈波动较为频繁态势,其变动趋势主要由依托纯技术效率驱动转变为主要靠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双轨驱动”而引起的。(2)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除城镇化率、年平均降水量、产业集聚以及财政支农政策对鄱阳湖流域粮食绿色技术效率起到负向作用外,其他解释变量均对鄱阳湖流域粮食绿色技术效率起到正向作用。其中,年平均气温、年平均降水量、产业集聚、劳均经营规模、种粮人口占比均在1%的水平上显著影响粮食绿色技术效率;复种指数在10%的水平上显著影响粮食绿色技术效率。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胡振鹏 林玉茹
以我国历史气候变化的事实与过程重建的成果为基础,以历史文献为依据,分析了两宋以来鄱阳湖流域气候变化与洪水干旱灾害发生的关系,结果表明,不管气候处于温湿期还是冷干期,发生洪水灾害的频率没有显著区别;但是当气候处于冷干时期,发生干旱灾害的频率增大,特大干旱年和连续干旱年组频频出现。利用气象、水文资料统计分析表明,最近60a来,气温呈现增高趋势,逐年的日降水强度明显增加,洪水干旱等极端事件发生更加频繁。为了更好地应对干旱灾害,必须加强水需求管理、坚持节约用水为先;加强病险水库的治理,使其充分发挥作用;对现有水利工程进行再评估,实施适应性管理,充分挖掘工程潜力;加大力度,新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水利工程。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