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077)
- 2023(9145)
- 2022(7926)
- 2021(7662)
- 2020(6532)
- 2019(15653)
- 2018(15287)
- 2017(28358)
- 2016(15708)
- 2015(18505)
- 2014(18592)
- 2013(18840)
- 2012(18139)
- 2011(16600)
- 2010(16570)
- 2009(15870)
- 2008(16255)
- 2007(14452)
- 2006(12539)
- 2005(11586)
- 学科
- 济(71974)
- 经济(71899)
- 管理(40484)
- 业(38889)
- 方法(34325)
- 数学(30827)
- 数学方法(30527)
- 企(29704)
- 企业(29704)
- 中国(23461)
- 农(19157)
- 财(17011)
- 贸(16566)
- 贸易(16558)
- 易(16180)
- 学(15292)
- 制(13651)
- 业经(12565)
- 农业(12338)
- 地方(12247)
- 银(11372)
- 银行(11343)
- 融(11025)
- 金融(11023)
- 行(10908)
- 和(10341)
- 务(9566)
- 环境(9553)
- 财务(9543)
- 财务管理(9510)
- 机构
- 大学(240750)
- 学院(234641)
- 济(105623)
- 经济(103651)
- 研究(89477)
- 管理(85023)
- 理学(72520)
- 理学院(71598)
- 管理学(70316)
- 管理学院(69873)
- 中国(69191)
- 科学(53462)
- 京(52846)
- 所(46990)
- 财(46944)
- 研究所(42662)
- 农(42606)
- 中心(40147)
- 财经(37305)
- 江(34561)
- 业大(34535)
- 经济学(34390)
- 北京(34305)
- 经(34024)
- 农业(33862)
- 范(31827)
- 师范(31530)
- 院(31162)
- 经济学院(31076)
- 财经大学(27623)
- 基金
- 项目(150027)
- 科学(117153)
- 基金(110556)
- 研究(107663)
- 家(97282)
- 国家(96544)
- 科学基金(80637)
- 社会(69354)
- 社会科(65664)
- 社会科学(65644)
- 基金项目(57458)
- 省(54735)
- 自然(50899)
- 自然科(49725)
- 自然科学(49707)
- 教育(49430)
- 自然科学基金(48863)
- 划(47860)
- 资助(46922)
- 编号(42157)
- 成果(35888)
- 部(35098)
- 重点(34419)
- 发(32522)
- 中国(30047)
- 创(29863)
- 国家社会(29854)
- 教育部(29851)
- 课题(29522)
- 科研(29179)
- 期刊
- 济(115038)
- 经济(115038)
- 研究(74408)
- 中国(49555)
- 学报(40356)
- 农(38635)
- 财(36640)
- 科学(36607)
- 大学(30125)
- 管理(29876)
- 学学(28080)
- 农业(26346)
- 教育(24254)
- 融(22167)
- 金融(22167)
- 经济研究(19592)
- 技术(19372)
- 财经(19358)
- 经(16833)
- 贸(16278)
- 问题(15837)
- 业经(15704)
- 业(15330)
- 国际(14673)
- 世界(14052)
- 统计(12576)
- 技术经济(12531)
- 版(11971)
- 图书(11760)
- 理论(11057)
共检索到36466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赵锦辉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李树茁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任强,郑晓瑛,曹桂英  
                                    
                                
                            
                            文章利用1982~2000年间人口普查和抽样调查死亡数据及1989、1995和2000年卫生登记死亡数据,用人口因素分解方法研究了中国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死亡水平性别差异的变化趋势、年龄别死亡率性别差异对男女出生期望寿命差异的影响及其发展趋势,比较了各种年龄-死因别死亡率的性别差导对出生期望寿命性别差异的影响。主要结论是中国近20年来女性死亡水平低于男性的趋势在逐渐扩大,造成这种差距的原因在于年龄别死亡率的性别差异及其变动差异。
                            
                        [期刊] 人口研究 
                                [作者]
                                
                                    
                                    
                                        王金营  
                                    
                                
                            
                            文章采用留存率方法和布拉斯罗吉特生命表法对1990年以来三次人口普查的低龄人口和老年人口的死亡漏报、年龄别死亡概率、寿命水平进行重新评估计算。结果发现,低龄人口0~4岁漏报较为严重,特别是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不仅仅0~4岁人口死亡漏报严重,而且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死亡漏报也相当严重。根据重新修正的分性别、分年龄别的死亡概率数据,构建生命表,分别计算得到1990年、2000年和2010年出生预期寿命,1990年我国男性出生预期寿命为67.33岁,女性为71.70岁,2010年男性为71.58岁,女性为78.26岁。进入21世纪的前10年我国寿命水平提高快于2000年之前的20年。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黄荣清  
                                    
                                
                            
                            在人口普查中,人口死亡容易发生漏报。文章分析了中国人口死亡漏报的社会原因,利用两次普查的人口数据证明了人口死亡漏报确实存在。为了估计出实际的人口死亡水平,对两次普查的人口数据质量进行了推敲,根据登记的人口和死亡率数据的不同情况,提出了相应的修正方法。研究结果表明,20世纪90年代男性的预期寿命为67.97岁,女性的预期寿命为71.34岁,均比人口普查登记资料算出的结果小1.5岁左右。
                            关键词:
                                
                                    
                                    
                                        预期寿命  人口普查  死亡漏报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张晓磊  
                                    
                                
                            
                            文章分析了21世纪初中国人口的死亡水平,并对死因进行分类,对分死因类别死亡率及其构成进行深入的研究,同时分解了每种死因类别对平均预期寿命变化的影响,并利用去死因生命表,通过分析去某一死因类别后平均预期寿命的变化研究各死因类别。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刘会敏  牛叔文  杨振  
                                    
                                
                            
                            文章以模型生命表为基础,对最近3次人口普查得到的各省份人口死亡数据进行修正,并利用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的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技术,对修正后的人口死亡水平(用出生时预期寿命表示)的时空变异进行研究,以辨明中国人口死亡水平的空间分布及演变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981~2000年中国各省份的死亡水平存在正向的空间自相关现象,但自相关程度随时间变动有所降低;死亡水平较高或较低省份与其周围同样较高或较低省份,在空间上更多地趋于集聚而非随机分布。研究结果为引导有限的社会卫生资源流向最需要的人群和地区可以提供一定的依据。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王晓军  米海杰  
                                    
                                
                            
                            本文利用1981-2010年人口普查和人口抽样调查提供的死亡率数据,对四次人口普查期间中国人口死亡率改善水平进行深层次分析,分别按年龄、性别、城乡、是否投保等进行对比,并与其他国家的数据对比,旨在探讨中国人口死亡率变化趋势和不同分类人群死亡率改善的差异、成因及变动趋势,最终为长寿风险管理提供依据。主要结论是:建国以来,中国人口死亡率持续改善,死亡率改善程度随年龄的增长呈下降趋势,近十年来死亡率改善程度最高,婴儿和55岁以上人口尤为明显。大部分年龄组的女性死亡率改善水平高于男性,市人口死亡率改善水平明显高于镇和乡,投保商业保险人口的死亡率改善水平高于全国人口,我国人口的死亡率改善水平高于对比国家,这反映了我国人民生活和医疗水平的实质提高,也表明未来死亡率还有较大的下降空间。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南亮进,薛进军  
                                    
                                
                            
                            由于种种原因,中国的人口统计中存在着户籍统计与人口普查的差距、缺乏长期、连续和可靠的人口、劳动力数据等问题,特别是尚没有对于政策决策具有重要意义的可信度较高的劳动人口、就业人口和失业人口的时序列数据。本文将在指出中国人口统计中存在问题的同时,利用人口普查等资料,用国际通行的统计口径和我们独自的方法来推算1949年以来的中国总人口、分性别的劳动年龄人口、劳动参与率、劳动人口、失业人口和失业率,以及分行业的从业人员等时序列的数据。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冯方回  
                                    
                                
                            
                            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中国人口的死亡水平如何?第三次人口普查第一次公布了分年龄死亡人口的详细资料,使我们有可能对这个问题进行研究。本文就是利用第三次人口普查的死亡资料,对中国近代的死亡水平(确切地说为1981年的死亡水平)进行分析。模式生命表是研究死亡问题的重要工具。较为准确地搞清中国人口死亡属于何种模式生命表,就易于将中国的死亡水平与其它发展中国家相对比了。利用模式
                            
                        [期刊] 预测 
                                [作者]
                                
                                    
                                    
                                        范芹  
                                    
                                
                            
                            1993-1994年中国人口、工资、就业预测分析范芹(国家信息中心,100045)1人口1.1人口现状与问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呼唤着计划生育工作新机制的建立和运转,必将给计划生育事业以有力的推动和促进。目前,我国的计划生育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已经...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门俐俐  
                                    
                                
                            
                            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国民经济迅速发展,各种常见病和传染病得以控制,人民物质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人口的死亡率出现了持续下降的趋势。据不完全统计,解放前中国人口死亡率约为25~33‰,婴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黄荣清  
                                    
                                
                            
                            在人口抽样调查中,对性别一年龄死亡率通常使用比例估计方法。按照这种方法,要得到全年龄的精确的死亡率数据所必需的抽样人口数的规模是很大的,在实际调查中往往难以满足这样的条件。以1995年全国1%人口抽样数为例,如果用比例估计方法计算得到的性别一年龄死亡率数据,往往呈无规则的波动,从而使结果难以直接利用。笔者认为,出现上述问题,是由于此估计方法未能充分利用过去的信息造成的。如果用决定论中贝叶斯沽计方法,就可解决死亡率估计的稳定性问题。在本文中,笔者详细介绍了死亡率的贝叶斯估计方法,简化了它的计算式;并利用该方法估计了1995年中国30个省区的性别一年龄死亡率,计算人口的期望寿命,并把它和用比例估计的结果作了对比,得出用贝叶斯估计方法比较可靠的结论。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宋健  
                                    
                                
                            
                            世界科学界公认,二十世纪下半叶中国成功地抑制了人口急速增长。总和生育率(平均妇女生育数)从6.0降到1.8左右,已经15年低于更替水平。年出生人口从2880万(1965-1970)降至1600万(2008),自然增长率由2.6%减至0.5%。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涂子贤,王仁安  
                                    
                                
                            
                            本文利用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100%资料,并结合其它资料,对中国人口年龄、性别死亡率水平和特点进行了描述性分析,结果表明:1973~1990年的17年间,中国婴儿死亡率呈下降趋势,由1973年和1981年男性高于女性转为1990年女性高于男性,并且在市镇县及省市自治区间仍存在较大差异,少儿期年龄别死亡率下降幅度是所有年龄组中最大的,尤以1~4岁组最明显,下降了73.25%;育龄期妇女死亡率已由1973年和1981年高于男性,转为1990年低于男性;老年死亡率男性有所上升,女性略有下降,地区差异不明显。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