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654)
- 2023(9395)
- 2022(7816)
- 2021(7479)
- 2020(5990)
- 2019(13821)
- 2018(13371)
- 2017(24166)
- 2016(13057)
- 2015(14898)
- 2014(14734)
- 2013(14571)
- 2012(13776)
- 2011(12723)
- 2010(12414)
- 2009(11998)
- 2008(11887)
- 2007(10186)
- 2006(9078)
- 2005(8639)
- 学科
- 济(56146)
- 经济(56060)
- 管理(39974)
- 业(34364)
- 企(27949)
- 企业(27949)
- 方法(21972)
- 中国(20279)
- 数学(19412)
- 数学方法(19261)
- 财(15994)
- 制(15976)
- 农(14617)
- 贸(12916)
- 贸易(12908)
- 易(12700)
- 业经(11962)
- 体(11031)
- 银(10611)
- 银行(10603)
- 行(10273)
- 融(10233)
- 金融(10231)
- 学(10210)
- 体制(9311)
- 农业(9111)
- 环境(9108)
- 务(8504)
- 财务(8482)
- 财务管理(8457)
- 机构
- 大学(193610)
- 学院(187412)
- 济(89672)
- 经济(88207)
- 研究(74132)
- 管理(69423)
- 理学(59120)
- 中国(58466)
- 理学院(58359)
- 管理学(57666)
- 管理学院(57287)
- 财(43106)
- 京(41854)
- 科学(39337)
- 所(36406)
- 财经(33287)
- 研究所(32657)
- 中心(32581)
- 经(30628)
- 经济学(29574)
- 北京(27267)
- 农(26796)
- 院(26785)
- 江(26582)
- 经济学院(26387)
- 财经大学(25018)
- 范(24916)
- 师范(24739)
- 业大(22803)
- 研究中心(21241)
- 基金
- 项目(123547)
- 科学(99787)
- 基金(94662)
- 研究(92580)
- 家(82692)
- 国家(82090)
- 科学基金(70073)
- 社会(63805)
- 社会科(60583)
- 社会科学(60573)
- 基金项目(48748)
- 省(42288)
- 教育(42229)
- 自然(42079)
- 自然科(41113)
- 自然科学(41103)
- 自然科学基金(40436)
- 划(37839)
- 资助(37827)
- 编号(34690)
- 部(30426)
- 成果(29910)
- 制(29239)
- 国家社会(28683)
- 重点(28647)
- 中国(27286)
- 教育部(26794)
- 发(26244)
- 创(25470)
- 人文(24887)
共检索到30167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王俊龙 郭贯成
本文通过文献研究法、理论分析法与政策梳理等方法,系统的梳理和回顾1949年以来中国的宅基地制度体系,梳理每个阶段中国宅基地制度变迁的具体模式,探讨中国政府、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户对制度变迁的潜在需求。研究发现,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宅基地产权见证了由农民单一产权到两权分离,再到三权分置的变革,其制度变迁在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影响下,是多方行为主体互动和共同逻辑演化的结果。在不同时期,各方主体互动的结果差异性较大,大致遵循着“国家引导—地方实践—村集体反馈”的循坏渐进路径,呈现出渐进式强制性与制度创新路径依赖及诱致性并存的等特征。未来,中国宅基地制度改革的方向应该是宅基地产权更加明晰化、财产功能凸显化及地方政策分类治理化发展等。
关键词:
土地制度 农村宅基地 制度变迁 三权分置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丁宇峰 付坚强
我国宅基地制度变迁中存在着一种处于诱致性变迁和强制性变迁之间的中间环节,这个环节由基层政府主导。然而,基层政府在制度供给过程中缺乏自身定位意识。其仅注意强制性变迁,忽略了所在的“中间环节”。基层政府与农村集体在协同推动制度变迁的过程中如仅关注到国家政策指引和地方利益,则难以实现其在中间环节中的作用,会导致制度变迁缺乏系统性安排。基层政府和农村集体应确定其在宅基地制度变迁中“中间环节”的定位,向上衔接因宅基地收益需求和产品功能转变而引发的制度强制性变迁,向下连系村民对宅基地灵活利用的创新需求而发生的诱致性变迁。
关键词:
宅基地 新制度经济学 制度变迁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吕萍 邱骏 宋澜
研究目的:基于政策系统的分析框架,分别从改革环境与改革利益相关者的角度,对宅基地制度改革逻辑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改革路径。研究方法:归纳演绎法、理论分析法。研究结果:在城乡融合发展的背景下,宅基地制度改革的目标与定位要适应城乡融合发展的总体趋势,应完善相应的体制机制建设;对于发展环境不同的地区,要采取差异化的改革举措以应对住房属性与需求层次的变化;宅基地制度改革不仅要寻求不同主体利益诉求的“最大公约数”,还要兼顾公平和效率,以形成多主体利益耦合的改革合力,减少对改革带来的阻碍和制约。研究结论:宅基地制度改革是一个新老问题交织、涉及面广且关乎农民基本利益的复杂问题,应从改革环境、改革利益相关者、城乡关系等多个视角进行讨论,并进行系统性研究,以明确改革目标和确定改革路径。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张清勇 刘守英
宅基地制度改革的深化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认识宅基地的生产资料属性,理解历史上宅基地集体化的过程和逻辑,是推动下一步宅基地制度改革取得突破的基础。本文梳理了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对农业用地和非农业用地的属性认定以及对土地和生产资料公有制的论述,分析了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宅基地政策的制定过程。研究发现:当年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宅基地相关政策时将宅基地看作生产资料,这与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将非农业用地视为一般生产资料是一致的;1956年组建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时没有将宅基地集体化,不是缘于现有研究所指出的"宅基地是生活资料",而是因为组建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的中心问题是将耕地等主要生产资料集体化,而宅基地作为一般生产资料,并不在主要生产资料之列;人民公社强调进一步提高公有化程度、消灭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残余,这开启了作为一般生产资料的宅基地的集体化进程;宅基地集体化不是一次性完成的,这一进程始于1958年,到1963年完成,期间各地政策差异较大。这些发现为厘清宅基地的生产资料属性、明确宅基地制度改革的方向提供了重要启示。
关键词:
宅基地 生产资料 生活资料 集体化
[期刊] 中国经济问题
[作者]
刘守英 熊雪锋
财产权和乡村内部治权是乡村秩序的基础,宅基地产权和治理规则是乡村稳定与发展的重要内容。建国以来宅基地制度演进的基本逻辑是以保障居住功能弱化财产权利、为了耕地保护削弱乡村内部治权,从而国家公权支撑的"管制"权不断强化。"强管制,弱产权"的宅基地制度安排导致管制无效和产权无效。国家主导的宅基地制度改革顶层设计朝着强化管制、有限开放产权的方向进行,地区试点的制度创新明显朝向寻求有效治理和显化财产权利。浙江义乌、四川泸县、江西余江的试点昭示了朝向有效产权、村内治权与国家有限管制的宅基地改革方向。
关键词:
宅基地改革 产权 治权 管制 制度演进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姚树荣 景丽娟
本文从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相统一的角度,对宅基地资格权的界定进行了分析。本文认为,应将宅基地资格权定义为现行农户手中的宅基地使用权,将农户转让给第三方的权利定义为宅基地经营权,宅基地"三权分置"的制度设计应重点关注"确权公平、还权赋能、产权清晰和社会保障"等问题。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吴九兴
农村宅基地是政府国土行政管理的重要对象,其管理效能高低对国土管理整体效能有很大影响。从制度演进与农民权益关系视角,分析农村宅基地管理制度演进的四个阶段以及其演进的政治和经济逻辑。研究表明:农村宅基地所有制度演进经历"私有——半私有——公有——半私有"过程;土地制度改革应在保证土地公有制前提下,明确农村宅基地可转让性,增强农民土地财产权利;农村宅基地管理应采取市场化原则来创新制度,利用市场机制配置宅基地资源。研究结果对当前和未来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绩效评估以及农村宅基地政策改进可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农村宅基地 土地制度 演进历程 演进逻辑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吴九兴
农村宅基地是政府国土行政管理的重要对象,其管理效能高低对国土管理整体效能有很大影响。从制度演进与农民权益关系视角,分析农村宅基地管理制度演进的四个阶段以及其演进的政治和经济逻辑。研究表明:农村宅基地所有制度演进经历"私有——半私有——公有——半私有"过程;土地制度改革应在保证土地公有制前提下,明确农村宅基地可转让性,增强农民土地财产权利;农村宅基地管理应采取市场化原则来创新制度,利用市场机制配置宅基地资源。研究结果对当前和未来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绩效评估以及农村宅基地政策改进可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农村宅基地 土地制度 演进历程 演进逻辑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郭贯成 李学增 王茜月
研究目的:构建中国农村宅基地制度变迁的分析框架并提出宅基地制度的改革方向。研究方法:制度变迁理论方法。研究结果:宅基地要素相对价格变化,产生"外部利润",引起利益主体的初级行动和次级行动,形成新的制度均衡。研究结论:中国宅基地制度经历了从自由流转到宽松流转到限制流转再到当前的"三权分置"等阶段,始终与同时代的乡村发展战略相互呼应、互为因果。须从当前农村宅基地制度现状出发,逐步弱化宅基地的社会保障功能,显化宅基地的资产功能,着力激发城乡社会创造活力和土地要素的市场价值,不断促进宅基地制度变革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取得重大突破。
关键词:
土地制度 宅基地 制度变迁 制度改革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孙晓勇
宅基地改革是一项复杂且长期的任务。试点地区在开展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时,应关注“价值发现”和“价值实现”两个维度。既要解决价值的“欠账”,提供对新增农村人口的居住保障,延续宅基地制度的福利功能;又要回应乡村的实际需要,探索过去并未发现、或已发现但无法实现的价值。试点地区在“三权分置”探索中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发现价值和实现价值的经验,下一步,建议继续充分给予地方灵活制定宅基地政策的空间,引导地方探索有效的价值实现路径;更加注重保护集体经济组织的成员权益,进一步合理把握宅基地改革与乡村治理现代化之间的衔接关系。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杨宏力
新中国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变迁具有内在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三者统一于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之中。从历史逻辑来看,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变迁呈现由农村土地小农私有,家庭经营、互助经营和合作经营到农村土地集体所有、集体统一经营,又到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最后到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的演进轨迹。从理论逻辑来看,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变迁是权利配置服务于生产力生产关系适配,服务于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服务于社会主义道路。从实践逻辑来看,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变迁有着权利核心—权益核心—权能核心,集权锢农—分权富农—赋权强农,权利封存—权利调整—权利交易三条可循的线索。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变迁趋向可概括为一条主线、两个坚持和三个改变。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陈美球 黄唱 张婷 郭细根 刘桃菊
研究目的:系统剖析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的逻辑,并提出相应的改革路径,为深化宅基地制度改革提供参考。研究方法:归纳演绎、系统推论。研究结果:现行的宅基地制度已难以满足农村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是宅基地制度改革的主要逻辑起点,构建有效的“三权分置”制度体系是宅基地制度改革的主要逻辑目标,而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顺应人们对乡村高品质居住生活空间的需求、统筹好宅基地保障功能与资产功能的关系是宅基地制度改革的主要逻辑主线。研究结论:宅基地制度改革必须兼顾宅基地制度自身的特殊性及其改革的敏感性,改革路径主要包括:一是聚焦于制度建设,并确保制度能得以落实;二是以系统思维推进宅基地制度改革,并融入乡村振兴战略之中;三是立足于当地实际,因地制宜地破解宅基地利用与管理中的难题;四是加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建设,提升其行使所有权人的能力,并充分发挥村民的主人翁精神,激发其改革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杨岩枫 谢俊奇 姜广辉
通过文献研究和归纳比较法对我国宅基地使用和管理政策演变进行梳理,发现我国宅基地使用和管理制度演变经历了5个阶段,并且对宅基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审批制度和面积标准、确权登记政策、流转政策、退出机制等做了分析,总结宅基地使用和管理现存的主要问题为:"一户一宅"等政策难以落实;"无地可批"和"有地不批"现象普遍存在;确权登记时权属来源材料缺失;自发流转普遍等。提出其改革的途径:同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相结合改进宅基地审批制度;形成规划、审批、确权、退出等一体化管理体制;推进房地合一的宅基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实行宅基地
关键词:
土地管理 宅基地管理 存在问题 改革途径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杨岩枫 谢俊奇 姜广辉
通过文献研究和归纳比较法对我国宅基地使用和管理政策演变进行梳理,发现我国宅基地使用和管理制度演变经历了5个阶段,并且对宅基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审批制度和面积标准、确权登记政策、流转政策、退出机制等做了分析,总结宅基地使用和管理现存的主要问题为:"一户一宅"等政策难以落实;"无地可批"和"有地不批"现象普遍存在;确权登记时权属来源材料缺失;自发流转普遍等。提出其改革的途径:同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相结合改进宅基地审批制度;形成规划、审批、确权、退出等一体化管理体制;推进房地合一的宅基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实行宅基地"所有权、使用权、经营权"三权分置;统筹谋划,全面实现宅基地财产权。
关键词:
土地管理 宅基地管理 存在问题 改革途径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董新辉
宅基地使用权流转制度的历史脉络表现为立法思想从公权主导向私权彰显的转变,治理体系从城乡二元向城乡统一的转变以及权利属性从保障属性主导向财产属性凸显的转变三条主线,并形成了所有权与使用权相分离的"两权分离"的现状。无论是政策实践探索中宅基地置换模式、宅基地资本化补偿(地票)的流转模式,还是理论探索中的法定租赁权、地上权的流转路径,实质都是为凸显宅基地资产价值等私益属性,而在赋予宅基地使用权更多权能的思路上所作的努力。但是,宅基地使用权公益与私益的双重属性又导致这些在私益权能上的扩张与宅基地自身公益权能无法根本兼顾和融合,这是宅基地制度改革无法取得实质进展的症结所在。"三权分置"对于宅基地使用权流转问题而言,既是宏观思路上的全新路径,也是微观构造上的流转模式。"三权分置"放弃了对宅基地使用权自身权能的扩展,走的是一条在"两权分离"基础上对宅基地使用权作出进一步权利分解的全新路径,通过新分解的宅基地使用权自由流转实现宅基地财产价值,通过新派生的宅基地资格权保留在农户手中继续维护宅基地的保障属性,实现了公益与私益的兼顾,是宅基地使用权流转的应然选择。
关键词:
宅基地使用权 土地流转 三权分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