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147)
- 2023(13089)
- 2022(10830)
- 2021(10095)
- 2020(8201)
- 2019(18518)
- 2018(18192)
- 2017(33078)
- 2016(18058)
- 2015(20792)
- 2014(20840)
- 2013(20518)
- 2012(19625)
- 2011(18296)
- 2010(18334)
- 2009(17492)
- 2008(17095)
- 2007(15226)
- 2006(13829)
- 2005(13038)
- 学科
- 济(92490)
- 经济(92377)
- 管理(53096)
- 业(43592)
- 企(35534)
- 企业(35534)
- 方法(30924)
- 中国(27422)
- 数学(26825)
- 数学方法(26608)
- 制(21037)
- 财(20796)
- 地方(20402)
- 农(20183)
- 学(18367)
- 业经(18138)
- 贸(15558)
- 贸易(15548)
- 体(15425)
- 易(15125)
- 融(14768)
- 金融(14761)
- 银(14555)
- 银行(14534)
- 行(14060)
- 环境(13822)
- 地方经济(13624)
- 农业(12743)
- 和(12127)
- 理论(11711)
- 机构
- 大学(273310)
- 学院(267401)
- 济(124865)
- 经济(122340)
- 研究(105526)
- 管理(94505)
- 中国(80477)
- 理学(79436)
- 理学院(78439)
- 管理学(77227)
- 管理学院(76722)
- 京(59716)
- 财(59080)
- 科学(57715)
- 所(52843)
- 研究所(47268)
- 中心(45981)
- 财经(45552)
- 经(41388)
- 农(41371)
- 江(41015)
- 经济学(40834)
- 北京(38725)
- 院(38395)
- 经济学院(36390)
- 范(35843)
- 师范(35505)
- 业大(34628)
- 财经大学(33567)
- 农业(32023)
- 基金
- 项目(169859)
- 科学(134511)
- 研究(127032)
- 基金(125150)
- 家(109136)
- 国家(108307)
- 科学基金(91624)
- 社会(84332)
- 社会科(80014)
- 社会科学(79999)
- 基金项目(64026)
- 省(62726)
- 教育(58630)
- 自然(55068)
- 划(54204)
- 自然科(53741)
- 自然科学(53723)
- 自然科学基金(52791)
- 资助(51606)
- 编号(49095)
- 成果(42253)
- 部(39636)
- 重点(39371)
- 发(37605)
- 国家社会(36769)
- 课题(36411)
- 制(35863)
- 创(34569)
- 教育部(34429)
- 中国(34041)
共检索到43900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赵凌云
中国传统计划经济体制是内生的,这种内生性决定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在改革开放前的30年间是不断强化和固化的,在这种强化和固化的进程中,形成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中国特色",这种"中国特色"又决定了中国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可改革性",决定了改革必然以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模式的基本取向,决定了改革必然采取"渐进式"的推进模式。
关键词:
新中国 传统计划经济 内生逻辑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赵凌云
1949—1956年这七年,是中国经济体制运动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在这七年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在此同时,鸦片战争以来开始的、作为经济近代化重要组成部分的经济市场化过程逐渐退却并中止了,市场基本退出社会经济资源配置领域。经济体制中的市场因素为什么会在这一时期消亡?它是如何消亡的?这一消亡过程对新民主主义经济形态造成了什么影响?本文将通过对这七年间中国经济体制运动过程的历史剖析,考察并思索这些问题。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向新 苏少之
1 957— 1 978年中国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 ,存在着一部分不可能或不可能完全纳入国家计划的非计划经济因素。这些经济因素在计划之外 ,从一定程度上调节着物资生产和流通 ,对计划起着重要的弥补和补充作用 ,并成为中国始于 2 0世纪 70年代末期的渐进式改革的重要条件。
关键词:
计划经济体制 非计划经济因素 地位和作用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陈甬军
新中国建立以后 ,为什么选择计划经济体制 ,学界多有讨论。本文认为这主要是由当时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决定的。其中有意识形态因素 ,也有通过加快工业化实现现代化的目标追求因素 ,也受到国际经济环境的制约。在这样的条件下 ,搞计划经济是当时唯一正确的选择 ,不存在可以替代的道路。
关键词:
50年代 计划经济 经济体制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李达昌 王映松
论我国财政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李达昌王映松一、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财政的主要特征(一)预算管理体制的高度集中性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预算管理体制的主要特性表现为高度的集中统一。——财政收入和支出的权限都集中在中央。从建国初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前...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1993年我国计划经济体制将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改革: 一是国家计委管理的指令性计划将减少百分之五十左右,工业总产值中指令性计划减少到百分之七左右,外贸进出口等计划指标也大幅度减少,以适应转换国有企业特别是大中型企业经营机制的要求。二是应该放开的商品价格将尽理放开。重点抓好国家级、区域级的有色金属、钢、煤、粮、棉、肉、油、、糖等市场建设,推动期货市场的形成,积极培育金融市场,继续搞好深沪股票交易试点。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江春泽
原苏联是中央计划经济体制的发源地。对这种体制的改革始于50年代初,直到80年代末,中国和苏联在改革进程和效果上已显示出极大的差异。对这些差异作比较研究,也许有助于加深对中央计划经济体制转换中若干问题的认识。一、从发展的结果来检验转换的效果体制转换就是我们所说的改革。也就是把“体制优选”作为一个重要手段来更有效地配置有限的资源,从而达到发展生产力的目的。那末,是否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就逻辑地成为检验改革效果的最主要的标准。中国经济尽管目前还存在很多问题。但是,改革已使中国进入了建国以来经济生机最旺盛、经济实力增强最多、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最快的新时期。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李钢
目前中国思想界经常把改革开放前后两个时期的经济体制对立起来进行分析,其重要原因是假定两种不同体制只有一种是正确的,另一种是错误的;而没有看到这两种体制其实都在更大程度上适应了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促进了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与产业升级。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而经济基础又决定上层建筑。新中国成立初期生产力水平与改革开放后生产力水平有重大差异,基于不同的生产力水平也自然需要不同的生产关系及上层建筑。从这个意义上讲,实行经济改革并不是纠正前三十年的偏差,而仅是纠正改革这个时间点上的偏差。新中国成立初期计划经济是符合国情的选择;而改革反映了生产力对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的要求。为了推进改革,对改革前经济体制进行理想化的反思有其历史的合理性;但当市场经济已经深入人心之时,通过简单否定改革前经济体制来证明市场经济改革方向的正当性已经没有必要。从较长的历史尺度来看,新中国成立70年来所实施的是如何在既有国情下尽快赶超发达国家的经济体制;本质都是根据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适应的辩证关系探索一条适应不断变革的时代、不断发展的国情、不断变化的世情的发展道路。中国能成功实现转型,最根本的原因是中国共产党坚持了正确的理论指导,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同时也源于中国传统的"求实""重实"的传统。强调包容、融合,因而也就不太相信"教条主义""市场原教旨主义",而是愿意根据实际修正与调整理论,这也是新中国经济体制70年变革的统一哲学基础。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宋力 秦青松 李海平
一、青岛价格工作六十年的历程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可将青岛价格工作60年的历程划分为:计划价格体制30年和社会主义市场价格体制30年。
[期刊] 会计研究
[作者]
刘怀德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会计管理模式的转换,企业的会计行为成为人们日益关心的问题。本文分别就不同经济体制下的企业会计作理论分析,并就有关问题提出粗浅的意见。 一、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企业会计 (一)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特点。 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根据对社会最终产品需求的预测和各类资源与产品的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张卓元
1992年邓小平南方讲话和党的十四大以来,中国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进入了崭新的加速阶段。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已初步形成;正在逐步形成和进一步探索同市场经济相结合的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市场机制在经济运行中开...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宋宁
在确立中国经济改革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之际,对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进行剖析和总结,把握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历史必然性是十分必要的。本文以资源配置为核心,考察传统经济体制的构造和矛盾,试图揭示出传统体制中决定资源配置的机制、绩效及其背后的制度因素。最后,本文从“原理积累”角度,评价了传统经济体制的历史地位和向市场经济转变的历史必然性。
[期刊] 中国财政
[作者]
张鹏
经济体制改革是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所推行各项改革的重点,并将在全面改革中发挥牵引作用,即以经济体制改革来提升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地位,推进产出的有效扩张,同时用经济体制改革来推进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管理体制和生态文明体制的改革,从而使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适应,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
[期刊] 改革
[作者]
王廷惠 陈世栋
改革开放以来,以资源配置市场化为主线,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经历了五个阶段,形成特色鲜明的改革路径,取得举世瞩目的改革成就。聚焦“为何改、为谁改、谁来改、改什么、怎样改”等核心问题,在破解社会主要矛盾、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加强对改革的组织领导、优化所有制结构、深化市场化改革等领域呈现清晰的理论逻辑。在所有制“公有+非公”共存共荣、经济运行“政府+市场”互补互促、宏观管理“长短”“供求”协同联动、分配方式“按劳+按要素”并存并举、改革方式“试点+系统”协同推进等方面,形成核心理念与标识性概念,拓展了经济体制改革理论内涵,形成中国自主的经济体制改革知识体系基础。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要锚定“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围绕“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一核心,从技术进步、禀赋改善、制度效能三大维度纵深推进,加快构建符合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要求的制度体系。
关键词:
经济体制改革 市场化 现代化 改革逻辑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王立彦
计划经济体制:确立与解体──访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教授本刊特约记者王立彦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教授最近提出一个新观点:要编写新中国的经济史。应当以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它的逐步解体以及由此给中国经济带来的变化,作为一条主线。为此,本刊特约记者、北京大学工商管...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