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776)
- 2023(6970)
- 2022(6243)
- 2021(5901)
- 2020(4945)
- 2019(12098)
- 2018(11504)
- 2017(21011)
- 2016(11712)
- 2015(13593)
- 2014(14011)
- 2013(14204)
- 2012(13581)
- 2011(12522)
- 2010(12630)
- 2009(12164)
- 2008(12260)
- 2007(10761)
- 2006(9207)
- 2005(8292)
- 学科
- 济(57144)
- 经济(57093)
- 业(31867)
- 管理(30864)
- 方法(27559)
- 数学(24763)
- 数学方法(24590)
- 企(24553)
- 企业(24553)
- 农(19323)
- 中国(15097)
- 财(14353)
- 农业(13133)
- 业经(12433)
- 地方(12209)
- 学(11735)
- 贸(10836)
- 贸易(10833)
- 易(10477)
- 制(9197)
- 和(8072)
- 务(7778)
- 财务(7765)
- 财务管理(7738)
- 融(7643)
- 金融(7641)
- 银(7594)
- 银行(7569)
- 发(7459)
- 企业财务(7311)
- 机构
- 大学(179807)
- 学院(177830)
- 济(74913)
- 经济(73293)
- 管理(66863)
- 研究(63234)
- 理学(57803)
- 理学院(57048)
- 管理学(55981)
- 管理学院(55660)
- 中国(47312)
- 科学(39364)
- 京(37929)
- 农(34277)
- 财(33663)
- 所(32938)
- 研究所(30052)
- 中心(28993)
- 业大(27993)
- 农业(26907)
- 财经(26649)
- 江(26648)
- 范(24985)
- 师范(24779)
- 经(24150)
- 北京(23908)
- 经济学(23236)
- 院(21962)
- 州(21175)
- 经济学院(21094)
- 基金
- 项目(116262)
- 科学(90803)
- 基金(84257)
- 研究(83674)
- 家(73549)
- 国家(72904)
- 科学基金(61276)
- 社会(53180)
- 社会科(50212)
- 社会科学(50195)
- 省(45223)
- 基金项目(45079)
- 自然(39276)
- 教育(38589)
- 划(38463)
- 自然科(38351)
- 自然科学(38338)
- 自然科学基金(37661)
- 编号(34263)
- 资助(34191)
- 成果(28272)
- 重点(26549)
- 部(26235)
- 发(25452)
- 课题(23581)
- 创(23549)
- 科研(22675)
- 教育部(22218)
- 创新(21984)
- 大学(21706)
共检索到26606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武力
1978年以前,农民和乡村对工业化和城市的支持,主要是通过提供农业产品的剩余来为工业化提供积累和降低成本。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至2003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城乡“二元经济”的解体,农民和乡村对工业化和城市的支持形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通过农业剩余来支持工业化和城市的比重越来越低,而通过农民提供廉价的劳动力和乡村资源(资金和土地等)来支持工业化越来越成为主体。2004年以来,中央政府对城乡关系作了重大调整,使其发生了历史性的转折。
关键词:
城乡关系 二元结构 剪刀差 城市化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耿国阶 王亚群
在中国特有的制度安排下,城乡关系是影响和理解70年乡村治理演变逻辑的重要维度。70年来,城乡关系先后经历了城乡分离、城乡失衡、城乡融合发展三个历史性阶段,"以农补工"的工业化优先政策、有限市场化与城乡非均衡发展政策、城乡融合发展政策先后成为主导城乡关系基本格局的战略性安排。具体到乡村治理演变上:"以农补工"的工业化优先政策使乡村以人民公社为组织载体的集体化治理成为"城乡分治"的逻辑延伸,党、政、社、经高度合一的整体性控制和动员成为该阶段乡村治理的支配性逻辑;1978年后,因应有限市场化与城乡非均衡发展政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乡政村治"体制逐渐建立,党政社经相对分离,但计生、粮款征收、维稳等刚性任务压力较大,压力型体制和乡村治理的行政化逻辑成为主导逻辑;2006年以来,伴随农业税取消、大规模"以工补农",以及城乡融合发展政策的逐渐成型,传统任务压力大幅减轻,压力型体制向"三治合一"体系的转变,行政化逻辑向公共服务逻辑的转变,成为乡村治理演变的必然趋势。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叶超 曹志冬
经济地理学的理论渊源之一亚当.斯密关于城乡关系的系统理论阐释及其意义,却被经济地理学者忽视了。自然顺序揭示了城乡关系的本质和初始状态,认为城乡之间是一种基于产业分工而形成的互为市场的互利关系,并强调城镇的增设应该与农村和农业发展成比例。发展经济学家忽视了这种初始状态的意义,经济地理学家侧重于空间分布的解释。城乡关系主要受政策—文化和地理—贸易两组变量的制约与影响。特定的产业保护政策形成的风俗习惯以及地理条件(主要是临海的区位)的先天差异改变了自然顺序,导致反自然的演变结果和趋势。亚当.斯密历史和逻辑相结合的分析方法,贯穿于他对影响城乡关系的地理、经济、文化等诸要素的综合集成研究中,非常值得当代经济地理学家借鉴。
关键词:
亚当.斯密 斯密定理 自然顺序 城乡关系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杜志雄 张兴华
农村的发展情况可以从不同角度来考察,其中之一就是城乡关系的发展状况。城乡关系从理论上讲,就是反映一个国家发展水平的二元(城市现代工业与农村传统农业并存的结构)经济社会结构问题。因此,农村发展过程一定意义上就是通过农村工业化、城市化,不断缩小城乡差距, 逐渐弱化以致消除二元结构,实现城乡一体化的过程。
[期刊] 改革
[作者]
韩俊
新中国成立60年来,城乡关系经历了深刻变迁,城乡关系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善。当前,中国农业基础地位尚不稳固,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任务艰巨,缩小城乡社会公共事业差距任重道远,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尚未破除。加快建立平等和谐的城乡关系,需解决好农民土地权益如何有效保护、农业基础地位如何强化、信贷资金如何配置、农村富余劳动力如何转移、县域经济和小城镇如何发展壮大、新型农民如何培育等问题。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张海鹏
建国初期,服务于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中国逐渐建立起城乡分割的体制。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中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城乡分割的体制不断被打破,城乡关系不断走向融合。总结和回顾中国城乡关系70年演变历程,可以提炼出一系列宝贵的经验:不断向农民赋权,坚持改革的渐进性,坚持市场化改革取向,坚持尊重基层创新和转换思想观念相结合,以及给改革和改革者留出足够的空间。虽然中国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已见雏形,但是,城乡关系当中依然存在诸多问题,包括户籍制度改革亟待深化,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相当尖锐,城乡要素合理流动的机制尚未建立,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差距依然较大,以及乡村衰退日益加剧等。针对以上问题,本文提出相关政策建议: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提高城镇化率,夯实城乡融合发展基础;优先推进城乡发展中需要一样化的内容,实现城乡融合发展重点突破;加快城乡要素市场一体化进程,攻克城乡融合发展的薄弱环节;推动乡村三产融合发展,建立城乡融合发展的产业基础。
关键词:
城乡关系 二元结构 城乡融合
[期刊] 改革
[作者]
邢祖礼 陈杨林 邓朝春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城乡关系历经曲折,探讨城乡关系演变逻辑可为把握未来城乡关系取向提供线索和启示。1949~1952年,我国城乡关系基本处于自然发展状态;1953~1978年形成了城乡"二元分割"格局,农业农村为城市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1979~1985年城乡关系趋于缓和,农业农村得到快速发展;1986~2005年随着"发展型政府"的兴起,城乡关系产生了分离;2006~2011年国家决心遏制和改变分离状态,将城乡一体化作为一项长期任务来推进;2012年以来,中央高度重视城乡关系调适,城乡关系进入融合发展的新时代。我国城乡关系的实质是国家与农民的关系,国家战略和政策取向对城乡关系演化有重要影响,市场化在城乡关系中扮演着"双刃剑"角色,应在重构国家与农民政治经济关系的前提下协调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从而实现新时代城乡关系的融合发展。
关键词:
城乡关系演变 城乡一体化 城乡融合发展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潘晔
城乡关系作为人类社会最基本、最重要的关系之一,从某种意义上讲,城乡关系处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一国或一个地区的现代化进程是否顺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在经历了制度性二元结构、市场性二元结构等多种形态后进入城乡融合发展的新阶段。梳理国外城乡关系的研究,探寻城乡关系演进的内在的逻辑和内在的机理,并对影响城乡关系演进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进行评析,对我国推进城乡关系的融合发展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城乡关系 演变逻辑 评析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俊杰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城乡关系经历了深刻变化。新中国成立初期至改革开放前,服务于工业化发展战略,我国城乡关系逐渐形成城乡分割的二元格局。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发展方式的转变,城乡分割的二元格局逐渐被打破,城乡关系不断走向融合。城乡关系演变贯穿其中的发展规律如下:发展方式是影响城乡关系的根本因素;制度安排是影响城乡关系变化的直接因素;市场化改革取向是破解城乡二元体制的重要手段;通过深化改革向农民赋权是提升城乡发展协调性的重要途径;城乡融合是一个长期、渐进、互动的发展过程。由此提出,新时代下,推进城乡协调发展,需要在进一步改革创新、城乡统筹和农民权益保护上着力,同时要保持战略定力和历史耐心,稳扎稳打、久久为功。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洪本祝 陈爱贞
和谐的城乡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但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城市的发展对农村发展产生了排挤效应,城市与农村之间存在着较为明显的竞争关系。而农村在这场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农村的发展速度要远远滞后于城市,城乡关系极不协调。因此,政府在扭转政策倾斜的同时,应切实解决我国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问题,缓解城乡间的不对称竞争关系,促进城乡和谐发展。
关键词:
城乡关系 和谐社会 城市化
[期刊] 税务与经济
[作者]
张丽 吕康银 王文静
基于我国城乡关系演进的特征,应用博弈方法对我国城乡关系和谐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土地流转制度对城乡关系的影响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工农产品价格比是城乡关系的核心问题,而原有的城市偏向政策导致了农村在城乡分工合作中处于不利地位,土地流转制度的改革以及农业免税及补贴政策,确实能够提高农村在城乡合作中的利益分享,但却更容易使城乡关系发展为竞争而非合作。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杜国明 刘美
城乡融合发展是新型城镇化战略与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支撑,城乡要素的合理流动与优化配置是城乡关系演化与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论文基于城乡地域系统理论,从要素视角深入揭示城乡关系的本质与内涵,厘清城乡关系演化阶段及其特征,进而提出其调控机制。主要结论有:(1)城乡关系是城乡人口关系、土地关系、经济关系等关系的集中体现,产生的根源在于城乡之间的功能差异性与互补性,表征是城乡间要素的流动;(2)从分化到融合是城乡关系发展的客观规律,其演化过程一般分为城乡分化、城乡对立、城乡融合和城乡一体化4个阶段,不同时期不同区域城乡要素流动的类型、方向、方式、强度及自由度等具有明显差异;(3)在经济机制和政治机制的作用下,多种要素的流动不断推动着城乡关系的演进,城乡关系的调控亦应不断完善和优化经济机制和政治机制。
关键词:
城乡关系 演化 要素流动 调控机制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鲁奇 曾磊 王国霞 任国柱
本文在系统分析影响城乡关联发展的几类因素的基础上 ,利用重庆直辖前后不同年份的数据资料 ,运用因子分析技术提取影响城乡关联发展的主导因子 ,并利用ArcGIS将主因子信息空间化 ,借以直观的对比不同时间城乡发展的空间变化 ,揭示影响城乡关联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得到的主要结论是 :影响重庆城乡关联变化的三大因子是城乡产业结构因子、城乡交流因子以及城镇规模因子。重庆城乡关联变化的特点是重庆都市圈发展稳定 ,一直处于一级中心的地位 ;空间分布特点是圈层性日益突出 ;包括基础设施在内的硬环境改善相对其他因子的改善更为突出。综合评价结果分析得知制度创新是重庆城乡关联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因素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姜方炳
上世纪40年代,面对乡土社会日趋衰败的景象,费孝通先生提出了城乡有机循环与乡土重建这一世纪命题。即便在历经改革开放40年的今天,"乡土中国"已加速迈向"城市中国",我们仍处于对这一命题的破解之中。近年来各地兴起的"乡贤回归"工程,可谓是其中一项富有传统特色的新探索。相对于古乡贤而言,新乡贤的来源和构成虽已多元分化,但其回归的背后潜藏着的仍是中国人地缘身份认同的"套嵌向心"式结构。在城乡发展失衡的背景下,政府"招引"下的乡贤回归,既有利于对落叶归根式的城乡有机循环的活力修复,也有利于新乡贤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有机统一,是当代乡村振兴可资探寻的一条实践路径。作为一种生发于本土、成长于他乡而又强势返场的社会力量,乡贤回归虽在一定程度上再造了乡村精英结构,但并无法真正替代既有的"乡政村治"格局。当前推进这项探索实践的关键,在于能否有效凸显其公益属性和民间认同,充分发挥在乡村治理中的相对优势,避免陷入名实分离的实践误区。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林刚
在基本国情未发生根本变化的状况下,中国长期经济活动的一个基本特点就是:任何"非农"产业和经济活动都不可能在损害农业、农民、农村的前提下得到真正发展。无论工业化和城市化进展到何种程度,农业、农村都是立国的根基。只有农村、农民的繁盛,才可能解决粮食安全、稳定就业和国内市场等问题。那种只把单一的城市化率作为衡量现代化程度的主要标准,将农村社会经济与工业化、城市化截然对立的现代化理念,既不符合历史常识,也经不起现实生活的检验。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