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1355)
2023(16592)
2022(14097)
2021(13377)
2020(11127)
2019(25571)
2018(25136)
2017(46728)
2016(25682)
2015(29182)
2014(28778)
2013(28621)
2012(26547)
2011(24088)
2010(23685)
2009(21847)
2008(21591)
2007(18609)
2006(16255)
2005(14411)
作者
(77474)
(64705)
(64211)
(60936)
(41131)
(31088)
(29012)
(25609)
(24606)
(22951)
(22003)
(21948)
(20473)
(20414)
(19994)
(19804)
(19559)
(19354)
(18454)
(18374)
(16280)
(15855)
(15676)
(14565)
(14487)
(14246)
(14232)
(14162)
(13070)
(12867)
学科
(103047)
经济(102939)
管理(72291)
(69396)
(56542)
企业(56542)
方法(48099)
数学(42032)
数学方法(41561)
中国(29732)
(27679)
(24271)
(24157)
(22080)
贸易(22071)
业经(22047)
(21527)
技术(19810)
农业(18597)
地方(18318)
(18078)
环境(16186)
理论(16169)
(15882)
(15455)
银行(15378)
(14997)
金融(14996)
(14734)
(14709)
机构
大学(373497)
学院(367992)
(149354)
经济(146404)
管理(142138)
研究(132312)
理学(123658)
理学院(122191)
管理学(119979)
管理学院(119341)
中国(97670)
科学(84679)
(81028)
(69118)
(68385)
(63753)
研究所(63047)
业大(60849)
中心(58895)
农业(54859)
财经(51889)
(51629)
北京(51488)
(48600)
师范(48013)
(47557)
(47417)
经济学(45069)
(41804)
经济学院(40710)
基金
项目(257055)
科学(200387)
基金(187126)
研究(180896)
(167152)
国家(165827)
科学基金(139790)
社会(114062)
社会科(108117)
社会科学(108086)
基金项目(99144)
(98159)
自然(92786)
自然科(90668)
自然科学(90640)
自然科学基金(89050)
(84508)
教育(82675)
资助(77265)
编号(71342)
重点(58364)
成果(57184)
(56753)
(54469)
(53425)
创新(50041)
科研(49638)
课题(49520)
计划(48305)
教育部(47844)
期刊
(157842)
经济(157842)
研究(107409)
中国(71605)
学报(69076)
(61980)
科学(60863)
管理(51163)
大学(51052)
学学(48044)
(46606)
农业(43562)
教育(40421)
技术(31924)
(28568)
金融(28568)
经济研究(26440)
财经(25320)
(23944)
业经(23828)
(21794)
问题(20494)
科技(19994)
图书(19860)
技术经济(18934)
(18881)
(18817)
业大(18544)
理论(17262)
国际(17198)
共检索到53990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贵州财经学院学报  [作者] 林柏  
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对中国技术引进的目的、方式、消化吸收引进技术的动力、能力和模式产生了深远影响;各阶段宏观经济工作质量、技术创新体系的变动使技术引进和技术创新的成效呈现阶段性差异;计划经济体制对技术引进和技术创新产生了双刃剑的作用;这些与国际关系等非经济因素交织在一起使1949—1978年中国工业技术引进和技术创新呈现出不同寻常的特点。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苏少之  
1949—1978年,中国的城市化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70年代末,中国的城市化水平仍然很低,但与经济发展基本上是同步的。当然,在中国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又有一些重要的、特殊的因素制约着城市化的发展,需要我们认真加以研究,正确地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为今后城市化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武力  
1949—1978年中国劳动力供求与城市化关系研究武力众所周知,从1949年建国到1978年的“三中全会”以前,中国大陆的城市化相当缓慢,在1950至1980年的30年中,全世界城市人口比重由28.4%上升到41.3%,其中发展中国家由16.2%上升...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苏少之  任志江  
一五战略实质上是以苏联模式为基础的均衡重工业优先战略。大跃进战略虽然从理论上和方法上对一五战略和苏联模式做出新的探索和尝试,但由于把重工业优先原则扭曲到畸形,并严重忽视了经济规律,最终使大跃进变成了大灾难。在不寻常的背景和条件下形成的备战战略,成为一个特殊的重工业优先战略。洋跃进战略是重工业优先原则时代化和具体化的产物,其本质是一个极端的重工业优先战略。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柏培文  
本文旨在探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隐性失业人口水平及其影响因素。从隐性失业人口水平估算结果来看,自1978年以来,隐性失业人口数量从3902.8万呈波浪式增加,到2002年达到21598.4万高峰,此后隐性失业人口开始迅速下降,直至隐性失业人口总体消除;隐性失业率在2003年之前基本在9—30%之间呈波浪式、缓慢增加的趋势波动,第一个波峰在1982—1984年,第二个波峰在1990—1991年,第三个波峰在2001—2002年,此后隐性失业率快速下降,自2004年以来隐性失业率几乎为0。从隐性失业人口水平影响因素来看,科技进步、市场化、产业结构演进、公开失业水平和经济增长等不同程度降低社会的隐性失业...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叶明确  
1978—2008年,中国的经济重心以1991年和2003年为界,先后经历了向西南、东南和东北方向移动的三个阶段。为分析重心迁移的主导因素,首先指出了一般的贡献度分解方法在重心法研究中的不适用性及其原因,提出了一种基于夏普里值的、适用于重心法的分解方法。基于此方法,给出了在中国经济重心移动过程中的"引擎"和"逆引擎"省市和地区,并发现:第一阶段重心西移的原因既非西部投资的延迟效应,也非广州发展的副产品,而是由于东北经济发展过缓引起的。第二阶段重心东移的主要原因并未长三角和珠三角的较量的结果,而是西部经济发展速度过缓为主导,辅之以东部特别是长三角地区的快速发展所致。第三阶段重心北移的主要原因也并非"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效果,而是完全是由西部发展过缓引起的。最后对区域发展政策做出评价,并指出优先发展西部经济是保证中国经济高速均衡发展的关键因素。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武力  
“剪刀差”是统制或计划经济的产物 ,在完全的市场经济条件下 ,工农产品价格比在短期内的扩大是正常的 ,不必人为地改变它。建国以来工农产品价格比的波动 ,如果说有剪刀差的存在 ,也是从 1 953年农产品统购统销到 2 0世纪 90年代初完全放开工业品价格和农产品购销价格之前这段时间。在此期间 ,国家通过剪刀差从农民那里拿走的农业剩余也没有如许多人估计的那样多。此外 ,改革开放以前农民收入增长过慢和收入水平太低 ,主要原因不是剪刀差 ,而是国家限制了农民的农业生产自主权和发展非农产业。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沈坤荣  
本文以现有文献为基础,考察经济增长理论的最新发展。采用经济计量分析方法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因素进行分解,并就我国近20年制度变迁的增长效应进行经济计量检验。一、经济增长理论的最新发展:文献概览经济增长理论以经济长期增长为研究对象,分析各增长因素在经济长期...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高博  
采用LMDI法建立中国人均碳排放量的因素分解模型,基于1991~2008年数据分析了经济发展、能源结构和能源效率等因素的变化所引起的碳排放量变动趋势。结果显示:经济发展与人均碳排放量成正比关系,与能源结构和能源效率成反比关系,且这两个因素与人均碳排放量呈倒U型曲线关系。这说明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大于能源效率和能源结构的抑制作用,碳排放量仍在增加。因此,我国应该积极采取措施提高能源效率,改善能源结构,尤其要提升经济发展质量。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董志凯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两项重大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和“中国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激起了人们研究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前身——新民主主义经济的热情。这是因为,除了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和阶级力量对比的差异之外,就经济体制而言,国营经济领导下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体制、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管理运行机制,都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模式基本相同;更重要的是,建国前新民主主义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唐建  Jose Vila  
本文以1990—2013年中国31个省份面板数据,采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运用时不变估计法测算各省份粮食生产中的技术效率及变动趋势,进而从财政政策、农户纯收入、耕地规模等社会经济特征角度考察粮食生产技术效率的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政策建议。主要研究结论:粮食产出对粮食播种面积变动十分敏感;粮食生产中技术的贡献越来越大,而经济越发达的省份,粮食生产技术效率也越高;财政支农政策对技术效率影响在各省份中存在显著性差异;家庭经济水平和劳动力受教育水平对粮食生产技术效率具有显著积极影响。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宋士云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以前 ,中国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结构与变迁大体经历了两个不同的发展阶段 ,并分别表现出不同的特征。这一制度虽然在保障农民的基本生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是 ,由于它脱离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混淆了分配与再分配的关系 ,缺乏社会保障基金的积累 ,因此 ,在改革开放以后 ,随着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广和人民公社组织体制的解体 ,它便趋于瓦解 ,造成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缺失和不到位 ,这给我国农村社会经济的转型带来了较多的困难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周鹏  刘雅婷  刘兰君  刘超群  林奕晨  
选取2009—2018年大气PM_(2.5)遥感反演数据集,综合运用GIS时空分析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揭示了中国城市PM_(2.5)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2009—2018年PM_(2.5)低浓度城市数量增加,而高浓度城市数量减少,中国城市空气污染有所改善。(2)中国PM_(2.5)时空集聚效应明显,呈“东—热、西—冷”的集聚格局,2009—2018年高值聚集区向东北扩张后向中部收缩,沿海城市始终保持高值聚集区;低值聚集区集中在西部,且范围逐渐缩小。(3)人口与城市化、产业与能耗、交通因素对PM_(2.5)时空分布存在不同程度影响,其中,人口与城市化指标层中的人口密度因子为强相关因素。在区域尺度上,人口密度、年末实有城市道路、城市建成区占比与城市绿地率对内陆地区PM_(2.5)年平均浓度影响较大;而沿海地区仅人口密度、工业烟粉尘排放量与人均GDP对其影响,其他因素影响不显著。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王武林  曹小曙  黄晓燕  
首先利用聚类分析法,划分了1980—2010年中国乡村公路的发展进行阶段,并总结出各个阶段的特征;其次,选取1980、1990、2000和2010年4个时间节点,分析各省(直辖市、自治区)的乡村公路网络密度及差异;最后利用回归分析法和主成分分析法,分析乡村公路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乡村公路发展可划分为缓慢发展、快速发展、质与量并重发展3个阶段;乡村公路网络密度大体呈现出东高西低的阶梯状格局,59%以上的国土面积的乡村公路网络密度长期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到2010年,可把各省(直辖市、自治区)的乡村公路发展水平划分为领先、中游偏上、中游、中游偏下、较落后5类;客货运的发展、农村的生产投资、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等对乡村公路的发展影响较大,国家支农政策对促进乡村公路发展也具有重要作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