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675)
- 2023(15629)
- 2022(13190)
- 2021(12573)
- 2020(10274)
- 2019(23928)
- 2018(23776)
- 2017(44843)
- 2016(24598)
- 2015(28056)
- 2014(28185)
- 2013(27815)
- 2012(25714)
- 2011(23170)
- 2010(23032)
- 2009(21350)
- 2008(21161)
- 2007(18295)
- 2006(16190)
- 2005(14645)
- 学科
- 济(103949)
- 经济(103831)
- 管理(67832)
- 业(64130)
- 企(51404)
- 企业(51404)
- 方法(45295)
- 数学(39240)
- 数学方法(38797)
- 中国(33067)
- 农(27933)
- 财(22981)
- 业经(22226)
- 学(22207)
- 地方(20687)
- 贸(20373)
- 贸易(20362)
- 易(19783)
- 农业(18723)
- 制(18601)
- 理论(16441)
- 和(15753)
- 环境(15464)
- 银(15339)
- 银行(15294)
- 融(14984)
- 金融(14983)
- 行(14653)
- 技术(14410)
- 发(13957)
- 机构
- 大学(355798)
- 学院(349780)
- 济(144913)
- 经济(141866)
- 管理(135684)
- 研究(125370)
- 理学(117222)
- 理学院(115805)
- 管理学(113712)
- 管理学院(113103)
- 中国(93859)
- 京(78065)
- 科学(77044)
- 财(63547)
- 所(63393)
- 研究所(57850)
- 农(55983)
- 中心(55247)
- 财经(51301)
- 业大(51060)
- 北京(50070)
- 江(49586)
- 范(48314)
- 师范(47911)
- 经(46928)
- 院(45621)
- 经济学(44432)
- 农业(43802)
- 州(40487)
- 经济学院(39918)
- 基金
- 项目(238063)
- 科学(187488)
- 基金(174397)
- 研究(173315)
- 家(152513)
- 国家(151285)
- 科学基金(129283)
- 社会(110687)
- 社会科(104761)
- 社会科学(104733)
- 基金项目(92268)
- 省(88945)
- 自然(83397)
- 自然科(81522)
- 自然科学(81502)
- 自然科学基金(80035)
- 教育(78902)
- 划(76492)
- 资助(71890)
- 编号(69366)
- 成果(57028)
- 部(53221)
- 重点(53168)
- 发(50538)
- 创(48334)
- 课题(47987)
- 国家社会(46195)
- 教育部(45674)
- 创新(45201)
- 科研(45143)
- 期刊
- 济(158905)
- 经济(158905)
- 研究(108262)
- 中国(70123)
- 学报(57006)
- 科学(53391)
- 农(51439)
- 管理(50285)
- 财(46468)
- 大学(43443)
- 学学(40436)
- 教育(40091)
- 农业(36093)
- 融(29353)
- 金融(29353)
- 技术(29334)
- 经济研究(25879)
- 财经(25397)
- 业经(23558)
- 问题(22162)
- 经(21888)
- 图书(19806)
- 业(19535)
- 贸(18329)
- 世界(17227)
- 理论(17040)
- 技术经济(16871)
- 国际(16788)
- 科技(16426)
- 版(16296)
共检索到52536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武力
1949—1978年中国劳动力供求与城市化关系研究武力众所周知,从1949年建国到1978年的“三中全会”以前,中国大陆的城市化相当缓慢,在1950至1980年的30年中,全世界城市人口比重由28.4%上升到41.3%,其中发展中国家由16.2%上升...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苏少之
1949—1978年,中国的城市化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70年代末,中国的城市化水平仍然很低,但与经济发展基本上是同步的。当然,在中国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又有一些重要的、特殊的因素制约着城市化的发展,需要我们认真加以研究,正确地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为今后城市化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武力
1 978— 2 0 0 0年间的城市化与过去相比 ,无论是政策上 ,还是速度上都有很大变化 ,城市化表现出加速趋势。但是由于这个时期的城市化是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背景下进行的 ,发展小城镇就成为比较可行的选择 ,因此也带来了隐性城市化和准城市化的问题。随着改革的深入 ,应该实行大中城市和小城镇共举的发展方针 ,以适应中国人口太多和资源短缺的国情。
关键词:
城市化 小城镇 集聚效应 户籍制度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南亮进,薛进军
由于种种原因,中国的人口统计中存在着户籍统计与人口普查的差距、缺乏长期、连续和可靠的人口、劳动力数据等问题,特别是尚没有对于政策决策具有重要意义的可信度较高的劳动人口、就业人口和失业人口的时序列数据。本文将在指出中国人口统计中存在问题的同时,利用人口普查等资料,用国际通行的统计口径和我们独自的方法来推算1949年以来的中国总人口、分性别的劳动年龄人口、劳动参与率、劳动人口、失业人口和失业率,以及分行业的从业人员等时序列的数据。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周晓津
在由城乡二元经济向城乡一体的一元经济转型过程中,中国城乡隐性失业的剩余劳动力显性化为流动劳动力。因此,要了解和把握中国的整体失业率,其关键是弄清楚在转型期中历年城乡剩余劳动力的规模。本文从人口流动的角度考察隐性失业(剩余劳动力)显性化(流动劳动力)与中国整体失业率,并利用DEA(数据包络分析)对1978—2007年的中国整体失业率进行估计。估算结果表明:中国30年来的整体失业率为6%~10%,且失业与增长的关系与Okun定律相吻合。其中,第一条包络线是剩余劳动力的最大供给曲线,该曲线将所有流动劳动力高峰值
[期刊] 贵州财经学院学报
[作者]
林柏
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对中国技术引进的目的、方式、消化吸收引进技术的动力、能力和模式产生了深远影响;各阶段宏观经济工作质量、技术创新体系的变动使技术引进和技术创新的成效呈现阶段性差异;计划经济体制对技术引进和技术创新产生了双刃剑的作用;这些与国际关系等非经济因素交织在一起使1949—1978年中国工业技术引进和技术创新呈现出不同寻常的特点。
关键词:
技术引进 技术创新 成效 影响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白南生 李靖
文章梳理了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化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历史、现状与趋势。从横向看,中国城市化率还偏低;从纵向看,中国城市化低于工业化的偏差正在扭转;从结构看,劳动力仍较多地聚集于农业生产,是资源配置的最大错位。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的最大特点是在打破城乡要素分割的基础上实现的。但由于受到就业、生活、交往等多个层面的社会排斥,大多数农村流动劳动力未能实现稳定定居,处于"半城市化"阶段,农民工问题成为中国城市化的核心问题。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城市化进程将会加快,统筹城乡成为公平发展的要求,这些都给农村劳动力流动政策提出了新的要求。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张秀丽 张志新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劳动力的跨国流动越来越频繁,近些年中国劳动力资源日益紧缺,且国内劳动力价格不断上涨。为验证二者之间的关系,以1987年~2016年的年度数据为样本,运用协整理论方法,建立误差修正模型并进一步通过格兰杰因果检验和脉冲响应函数对劳动力价格与劳动力跨国流动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证明:劳动力价格与劳动力跨国流动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当二者关系因短期波动偏离长期均衡状态时,可以通过反向作用机制调整至均衡;格兰杰因果检验证明了劳动力价格是劳动力跨国流动的格兰杰原因;脉冲响应分析表明,劳动力跨国流动对国内劳动力价格的响应程度很大。根据实证结果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劳动力价格 跨国流动 长期均衡 误差修正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张灿
2020年中国劳动力供给、需求及失业趋势预测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副教授张灿随着改革的深化,我国劳动力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失业人数的增加一直困扰着我国经济的发展。21世纪是我国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上发生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转折时期。但是,劳动力供需矛盾的加...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期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作者]
苏少之 任志江
一五战略实质上是以苏联模式为基础的均衡重工业优先战略。大跃进战略虽然从理论上和方法上对一五战略和苏联模式做出新的探索和尝试,但由于把重工业优先原则扭曲到畸形,并严重忽视了经济规律,最终使大跃进变成了大灾难。在不寻常的背景和条件下形成的备战战略,成为一个特殊的重工业优先战略。洋跃进战略是重工业优先原则时代化和具体化的产物,其本质是一个极端的重工业优先战略。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都阳 曲玥
对比于通常将工资或劳动报酬等同于劳动力成本情况的做法,本文将劳动生产率纳入了分析框架,认为劳动力成本优势是劳动报酬和劳动生产率之间的相对关系。通过对2000—2007年中国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数据的测算,本文了解到劳动报酬的增长伴随着劳动生产率更快的增长,所以说在这期间劳动力成本优势并未减弱。进一步地,本文对今后如何保持劳动力成本优势做出了相关探讨,认为产业结构的升级和教育的深化可以实现劳动力成本优势的延续。
关键词:
劳动报酬 劳动生产率 劳动力成本优势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曹亚 陈浩
本文将劳动力转移进程划分为五个阶段,从中分析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中"两潮两荒"产生的内在联系及演进态势。研究发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反复与要素配置失衡相伴,而要素估价偏误、供求市场扭曲是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在此过程中,农村劳动力从无限供给转变为总量相对过剩与局部区域、产业劳动供给不足相伴,且劳动力供求变动影响因素趋于复杂化。由此,文章建议将人力资本差异作为估价依据并剔除非市场干扰因素,构建要素配置预警机制以及政策的预先推出来实现要素合理配置。
关键词:
估价 农村劳动力 要素配置 失衡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郝大明
改革开放以来,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特别是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流动和转移,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很大,但贡献多大,鲜有连续性的实证研究,主要原因是劳动配置效应的核算方法存在较大不足。本文提出利用指数的增量分析方法,从经济增长中直接分离劳动配置效应,从而在经济增长的框架中对劳动配置效应进行直接分析。本文以此方法计算了1978—2014年中国各时期各年度的劳动配置效应,结果表明,劳动力流动和转移是改革以来特别是1978—1987年、1992—1998年、2003—2014年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来源,并且未来10年仍有较大潜力,2025年后劳动配置效应将逐渐衰减,并有可能成为拖累经济增长的因素。
关键词:
劳动配置效应 指数的增量分析 增长核算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