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590)
2023(15309)
2022(12881)
2021(12062)
2020(10032)
2019(22705)
2018(22563)
2017(41255)
2016(23011)
2015(26466)
2014(26743)
2013(26139)
2012(25062)
2011(23076)
2010(23421)
2009(22431)
2008(22107)
2007(20255)
2006(18299)
2005(17215)
作者
(68355)
(57017)
(56831)
(54224)
(36449)
(27185)
(25792)
(22052)
(21792)
(20576)
(19620)
(19354)
(18541)
(18409)
(18250)
(17722)
(16951)
(16657)
(16443)
(16387)
(14726)
(13897)
(13860)
(13112)
(12816)
(12772)
(12699)
(12659)
(11682)
(11386)
学科
(109445)
经济(109304)
管理(66489)
(57595)
(46858)
企业(46858)
方法(39698)
数学(34522)
数学方法(34145)
中国(31591)
(26040)
(25303)
(24898)
地方(23023)
(22825)
业经(21829)
(19343)
贸易(19325)
(19076)
(19066)
金融(19059)
银行(19033)
(18755)
(18409)
(18036)
农业(16313)
环境(15802)
理论(15480)
(14538)
地方经济(14437)
机构
大学(343709)
学院(337470)
(150523)
经济(147434)
研究(126570)
管理(121481)
理学(101873)
理学院(100623)
中国(100549)
管理学(98960)
管理学院(98315)
(74846)
(72747)
科学(71863)
(64678)
研究所(57746)
中心(57607)
(56036)
财经(55851)
(53614)
(50649)
北京(48332)
经济学(48220)
业大(46104)
(45512)
师范(45054)
(44878)
农业(43732)
经济学院(43001)
(41532)
基金
项目(210420)
科学(165850)
研究(155455)
基金(154309)
(134756)
国家(133645)
科学基金(113022)
社会(101441)
社会科(96130)
社会科学(96105)
基金项目(79380)
(78467)
教育(72341)
自然(69790)
自然科(68189)
自然科学(68166)
(67329)
自然科学基金(67004)
资助(64544)
编号(61257)
成果(53395)
(48710)
重点(48048)
(45521)
课题(44250)
国家社会(43329)
(42635)
教育部(42183)
(42065)
(40265)
期刊
(179431)
经济(179431)
研究(113626)
中国(80170)
(57294)
学报(53787)
(52137)
科学(49434)
管理(49366)
教育(41857)
大学(41827)
(39493)
金融(39493)
学学(38818)
农业(34625)
财经(30107)
技术(29388)
经济研究(28999)
(26215)
业经(24394)
问题(23193)
(21414)
国际(20046)
世界(19518)
(18976)
技术经济(17366)
图书(16910)
统计(16226)
(16176)
理论(15867)
共检索到55438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赵凌云  
1949—1956年这七年,是中国经济体制运动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在这七年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在此同时,鸦片战争以来开始的、作为经济近代化重要组成部分的经济市场化过程逐渐退却并中止了,市场基本退出社会经济资源配置领域。经济体制中的市场因素为什么会在这一时期消亡?它是如何消亡的?这一消亡过程对新民主主义经济形态造成了什么影响?本文将通过对这七年间中国经济体制运动过程的历史剖析,考察并思索这些问题。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赵凌云  
中国传统计划经济体制是内生的,这种内生性决定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在改革开放前的30年间是不断强化和固化的,在这种强化和固化的进程中,形成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中国特色",这种"中国特色"又决定了中国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可改革性",决定了改革必然以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模式的基本取向,决定了改革必然采取"渐进式"的推进模式。
[期刊] 改革  [作者] 李义平  
市场经济具有不同的模式,这是由各国的特定历史条件决定的(这里所讲的历史条件,包括历史、文化与人)。中国选择了市场经济,这种市场经济也必然具有自己的特色,它同样是由中国的历史、文化与人决定的。任何现实的选择都是历史选择的继续。不明白这一点,就不能准确地把握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确走向。基于此,本文将从个别与一般的结合上,分析我国的历史、文化与人对现实选择的制约。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李欣广  
在确立了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改革的目标模式之后,我们可以按照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本质特征和市场经济的一般运行规则来设计新体制框架。但是,当新体制的图景越来越具体化的时候,“原则性”的经济规则就远远不够了。一个符合中国国情的、具体的经济新体制的设想要完善起来,必然面临着许多选择,不同的选择可能都称得上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然而,必定存在着有的选择行不通,有的选择结果会不好等种种情况。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看国家的社会历史因素对具体经济体制的影响如何。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刘维奇  韩媛媛  
中国市场经济体制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受到国际因素的一定影响,世界主体的转变,经济一体化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对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初期有一定促进作用;较为成熟的亚太模式、德国模式、美国模式市场经济体制为中国的改革指明了方向;苏东改革失败的有力借鉴,对创造性探索出一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中国模式"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也不能忽视国际因素对中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形成的阻碍。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林刚  
关于中国近代机器面粉工业的研究已有不少重要成果 ①。本文拟对抗日战争前 1 0年间机制面粉工业的发展与不发展 ,外资企业及进口面粉对民族工业的影响 ,面粉工业的市场、原料及生产 ,抗战前中国机制面粉产量等问题 ,提出若干看法 ,以见教于同仁。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李京文  
从1979年开始的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到目前已经取得突破性进展,国民经济市场化、社会化程度明显提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在逐步建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已初步发挥基础作用。与此同时,政府对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也逐渐形成与完善,对中国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起了重大作用。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吕炜  
转轨效率问题的提出,首先是基于1978年以来中国经济保持了连续20多年来的近10%的年均增长率,这在所有转轨国家中是罕见的,在当今世界经济普遍不景气情况下更是一枝独秀。中国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或许可以称之为一个经济学之谜。概括起来讲,我对此的研究,是沿着三条线索展开
[期刊] 国际经济合作  [作者] 宁向东  
日本政府的宏观经济调控职能发挥得极为成功,其根本原因是干预的内容以及作用的方式相当独特。日本政府协助和激励企业运作,而不是替代本应由企业完成的职能。人们不能用中国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计划概念来理解日本政府的经济计划。日本的经济计划没有任何强制性。在日本,现实的经济活动完全是由企业这个最灵活、最讲效率的微观主体控制的,而不是由政府计划操纵的。从计划的内容和方式看,日本政府制订的经济计划,是为了社会经济各界明确政府意向、预测经济前景、争取社会合作。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顾钰民  
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市场经济体制从古典形态向现代形态的演变,有以下三个变化趋向: 1.由传统私有制向现代私有制转变。资本主义私有制是其市场经济体制的所有制基础。但是,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具体形式,随着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到垄断,再到国家垄断的发展,也有一个变化的过程,即逐步扬弃传统私有制的形式,向现代私有制演变。与资本主义古典形态的市场经济体制相联系的传统私有制,其基本特点是:企业财产由作为自然人的个人所有,企业个人所有是私有制的基本的和主要的形式。并且,资本的所有者和资本的生产者通常是泾渭分明的不同主体。而在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中,私有制也以它的明显特征具有了现代形式,其表现是:其一,以国家为...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王湘琳  
本文分别以印度与俄罗斯为例,对其转型原因、目标和方式、政策及成效加以比较。两国经济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决定了转型的必要性;其转型目标都是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但又有所差异;两国的转型方式亦各具特色。由转型背景、目标及方式的不同所决定,其转型政策既有相似之处,...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张宗益  康继军  罗本德  
经过20多年市场化取向的改革,中国的经济体制已经发生了深刻地变化,如何对经济体制的市场化进程做出科学的量化测度是一项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的工作。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四个方面、19个指标为基础构造了刻画中国改革以来经济体制市场化相对进程的市场化指数。从数据特征来看,本文构造的市场化指数较好地描绘了中国经济体制的市场化进程,可以作为制度变量应用于宏观经济建模。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向新  苏少之  
1 957— 1 978年中国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 ,存在着一部分不可能或不可能完全纳入国家计划的非计划经济因素。这些经济因素在计划之外 ,从一定程度上调节着物资生产和流通 ,对计划起着重要的弥补和补充作用 ,并成为中国始于 2 0世纪 70年代末期的渐进式改革的重要条件。
[期刊] 改革  [作者] 卢现祥  
成熟的市场经济特征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一是建立了完善的市场体系,二是有效的产权保护和契约实施,三是有发达的资本市场,四是民主与法治。这四者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诺思悖论",即一国经济发展和繁荣离不开国家,但是衰退或落后也与国家有关。这些年来我国现有市场经济体制格局的形成与政府推动(或者主导)经济发展有关。在很大程度上,我国形成了政府主导的市场经济体制。深化我国市场化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要走出"诺思悖论",建立和强化市场型政府。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刘铁民  
1978年以来,我国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从1978年到1990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入、社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8.8%、8.4%和10.3%。取得上述结果的最根本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两个字:放权。改革的所有成果表明:由于破除了旧的高度集中的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放松了对各级组织、特别是企业的行政约束,企业逐步焕发出活力,推动了经济的迅速发展。但从另一方面看,随着改革的逐步深化,新旧体制间的摩擦正在逐步加大,要实现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就必须进一步加快改革的步伐,尽快形成合理的企业制度、完善的市场机制和有效的宏观调节体制。而推进改革的核心就在于逐步使我国的经济运行转到市场经...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