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515)
2023(11127)
2022(9509)
2021(8648)
2020(7448)
2019(17334)
2018(16517)
2017(31379)
2016(16768)
2015(19391)
2014(19674)
2013(19788)
2012(18954)
2011(17561)
2010(18106)
2009(17685)
2008(16698)
2007(14879)
2006(13255)
2005(12425)
作者
(50145)
(42105)
(42034)
(40448)
(26629)
(20121)
(19345)
(16297)
(15942)
(15027)
(14596)
(14060)
(13537)
(13430)
(13285)
(13270)
(12349)
(12269)
(12237)
(12106)
(10662)
(10312)
(10202)
(9784)
(9761)
(9587)
(9183)
(9162)
(8542)
(8384)
学科
(91887)
经济(91792)
管理(46600)
(44706)
(35884)
企业(35884)
方法(34261)
数学(30653)
数学方法(30413)
(27943)
金融(27941)
中国(27880)
(25525)
银行(25501)
(24703)
地方(23075)
(21588)
(20432)
(19496)
业经(17318)
(17293)
(14752)
贸易(14740)
(14270)
农业(13782)
地方经济(13656)
(13239)
(13036)
财务(13004)
财务管理(12968)
机构
大学(253465)
学院(252058)
(118479)
经济(116128)
管理(91866)
研究(91782)
理学(77610)
理学院(76711)
中国(76449)
管理学(75531)
管理学院(75050)
(55202)
(52934)
科学(52241)
(47196)
中心(43572)
财经(43072)
研究所(42420)
(41963)
(38856)
经济学(38852)
(38555)
经济学院(34865)
业大(34622)
北京(34109)
农业(32795)
(31993)
(31827)
财经大学(31679)
师范(31541)
基金
项目(156444)
科学(121988)
研究(115218)
基金(113407)
(97825)
国家(97009)
科学基金(81983)
社会(75000)
社会科(71141)
社会科学(71120)
(60335)
基金项目(59404)
教育(51663)
(50458)
自然(49982)
自然科(48762)
自然科学(48747)
自然科学基金(47890)
资助(47046)
编号(46309)
成果(38816)
重点(35881)
(35458)
(35257)
课题(32128)
(32078)
国家社会(31522)
教育部(30407)
创新(30210)
(30088)
期刊
(137353)
经济(137353)
研究(82057)
中国(51612)
(44003)
(40113)
金融(40113)
(38519)
学报(37689)
科学(34443)
管理(33192)
大学(28709)
学学(27161)
农业(24669)
财经(22982)
经济研究(22949)
技术(21253)
教育(21046)
(19853)
业经(19325)
问题(17800)
(15063)
技术经济(14255)
国际(13867)
统计(13350)
理论(13310)
世界(13172)
(12915)
商业(11757)
实践(11646)
共检索到40221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石伊凡  
在经过著名的“柯立芝繁荣”后,美国在1929年经历了史无前例的经济危机,先是股市崩盘,银行倒闭,接着工业停摆,上千万人流离失所,最后通过资本市场波及到了几乎所有资本主义国家;一个世纪后,另一场世界金融危机在华尔街拉开序幕,从2008年8月美国两大房贷巨头股价暴跌开始,导致美国多家次贷机构破产,包括雷曼兄弟在内的五大投行无一幸免,全球贫困人口陡增5000万人。文章通过对两次危机的对比分析,分别阐述两次危机的成因,同时对二者的相似度进行具体分析。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A.纳沃伊  刘敏茹  
文章在大量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总结了俄罗斯2008年经济危机的十个主要特征。在俄罗斯整体工业产能下降的同时,流通和再分配领域却相对活跃,劳动力素质普遍下降。俄罗斯经济中粮食和工业安全岌岌可危,银行业极度脆弱,巨额资本外逃严重,私人外债激增。在危机过程中,货币当局采取了多种措施以增加流动性,没有出现卢布大幅贬值,资本外流渠道与以往不同。文章指出,俄罗斯2008年的经济危机具有制度性特征,俄罗斯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有赖于对其生产能力和劳动力市场的准确定位。文章提出应注重社会价值观的转变,即,将劳动视为收入的惟一源泉,这是应从此次危机汲取的最深刻的教训。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柒江艺  阳立高  
全球化背景下的世界经济体系其实是一个"世界市场网",而正是这张网导致了金融危机在全球范围内的扩散和蔓延。商品是导致一切市场经济矛盾的核心主体,而资本主义制度又内生性地决定了国际贸易是金融危机在"世界市场网"中向全球扩散最直接、最主要的传导渠道。本文基于对2008年金融危机的重新审视,首先对"世界市场网"的形成机制进行了探讨;然后,根据资本主义的内在固有矛盾,对金融危机贸易传导的内在根源进行剖析;接着,以2008年金融危机为例,就金融危机通过贸易传导扩散为全球性经济危机的机理深入展开研究;最后,就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如何在"世界市场网"下进行危机防范与治理提出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杜晓蓉  
对金融危机国际传染的贸易联系、金融联系和纯粹传染这3个主要传染渠道在两次金融危机中的作用效果分析表明,2008年金融危机对东亚新兴经济体的传染出现了新特点。不像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主要通过金融渠道传播,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最为直接和重要的传染渠道应是贸易渠道。此外,2008危机的金融传染渠道出现了一个以往未发生的现象:由于东亚新兴经济体在亚洲金融危机后持有的美元资产大增,金融渠道的作用机制出现了镜像效应,即新兴经济体对发达国家的投资因发达国家的金融危机而受到重大损失。
[期刊] 税务与经济  [作者] 刘朝阳  安亚人  张璐  
在金融危机中,金融恐慌情绪、金融中介机构的信贷服务功能紊乱等非货币因素提高了交易成本,对经济总产出水平具有抑制作用。研究表明:引入非货币性因素变量的Lucas模型和Barro模型的解释度有了明显的改善。金融危机中非货币性因素降低了金融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一旦金融危机爆发,政府必须及时采取救助措施,以防止市场恐慌和信用体系崩溃而引起经济长期、深度的衰退。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王森  
本文结合最近国际权威机构的分析情况,对比了1929~1933年大危机和这次金融危机时美国政府所采取的应对措施,对世界经济能否尽快复苏作了研究。结论是,罗斯福政府治理危机的举措,其切入点首先是从自身的问题反思,进而采取切实有效的步骤解决业已存在的经济问题;而这次危机以来,美国不仅出台了贸易保护主义为宗旨的救助方案,而且也对中国等新型国家的种种政策横加指责甚至干预,事实上这种情况在某种程度上延缓了美国自己和世界经济复苏的步伐;尽管全球经济有复苏迹象,但不确定性和风险依然在加强而不是减弱。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陈彦斌  郭豫媚  陈伟泽  
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中国货币数量论的失效表现出新特点,高货币投放的宽松货币政策不仅没有引起应有的通货膨胀,而且与房价上涨和政府债务扩张表现出紧密联系。本文构建了一个含有房地产部门和地方政府债务的动态一般均衡模型,以研究中国货币数量论失效的形成机理以及货币数量论恢复有效对宏观经济的影响。研究发现,房地产泡沫的膨胀和地方政府债务的扩张会增强家庭和政府的货币持有意愿,使货币流通速度下降并导致通货膨胀率相对降低。这表明房地产泡沫和地方政府债务是导致金融危机之后中国货币数量论失效的重要因素。同时,模拟实验表明,房地产泡沫的破裂将使货币数量论恢复有效,并推动通货膨胀率上升约0.5个百分点。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孙群英  刘克  占弋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郭书江  
建立研究全球经济的数学模式 ,分析这个数学模式 ,可以找到宏观经济学的两个规律 ,社会积累的必然性规律和价值转移规律。应用这两个规律能够很容易地从理论上找到形成经济危机、金融危机的主要原因 ,以及遏制、消除危机的方法。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潘庆中  
关于我国近代金融危机的研究有很多,但多是孤立地研究其中某一次危机,而且对于金融危机的宏观背景、爆发原因、演变机制和后果影响,多是从一个角度来论述,未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再者,大多数有关近代金融危机的研究是对历史事件的文字描述,没有基于宏观或微观数据对论点做出有力的支撑和分析,更没有运用现代经济学、金融学的观点来研究。本研究对1870—1937年间上海6次金融危机(风潮)的背景、发生根源、传导机制、结果及影响进行了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潘庆中  
关于我国近代金融危机的研究有很多,但多是孤立地研究其中某一次危机,而且对于金融危机的宏观背景、爆发原因、演变机制和后果影响,多是从一个角度来论述,未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再者,大多数有关近代金融危机的研究是对历史事件的文字描述,没有基于宏观或微观数据对论点做出有力的支撑和分析,更没有运用现代经济学、金融学的观点来研究。本研究对1870—1937年间上海6次金融危机(风潮)的背景、发生根源、传导机制、结果及影响进行了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张斌  
泡沫经济和外部冲击是一百年来经济金融危机的主要原因经济危机指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周期爆发的生产过剩危机。自1825年英国爆发第一次经济危机以来,资本主义经济从未摆脱过经济危机的冲击。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国家采取了宏观调节措施,试图"熨平"周期,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特征已不明显。金融危机是指某国或地区的全部或部分金融指标(如利率、汇率、证券、地价、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金融危机又可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孔祥毅  
18 8 3年由上海爆发而波及全国的金融危机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大的一次危机。危机中大部分金融机构倒闭 ,而票号则“独善其身” ,其原因一是票号的总分行制 ,二是票号资本与实体资本的混合成长 ,三是内控机制健全 ,四是不断的业务创新。它留给我们的启示 :政府应有相关法制 ,以控制投机 ;金融机构设置要与经济水平相一致 ;金融机构要重视业务结构合理性 ,构筑防范风险机制 ;金融机构要适度集中 ,提高防御风险的能力。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曹流  
本文将 1 883年金融危机放置在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大背景下进行考察 ,通过剖析当时商人和政府应对危机的行为、举措 ,试图重新诠释这一近代重大事件在历史中的意义 ,并探究其现实借鉴作用。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孔祥毅  
18 8 3年由上海爆发而波及全国的金融危机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大的一次金融危机。危机中大部分金融机构倒闭 ,而票号则“独善其身” ,其原因一是票号的总分行制 ,二是票号资本与实体资本的混合成长 ,三是内控机制健全 ,四是不断的业务创新。它留给我们的启示 :政府应有相关法制 ,以控制投机 ;金融机构设置要与经济水平相一致 ;金融机构要重视业务结构合理性 ,构筑防范风险机制 ;金融机构要适度集中 ,提高防御风险的能力。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