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303)
2023(3605)
2022(3335)
2021(3432)
2020(2681)
2019(6655)
2018(6251)
2017(10838)
2016(5918)
2015(7011)
2014(6924)
2013(6579)
2012(6508)
2011(5879)
2010(5990)
2009(5643)
2008(5711)
2007(4701)
2006(4249)
2005(3787)
作者
(15181)
(12559)
(12486)
(11968)
(7806)
(5951)
(5899)
(4945)
(4914)
(4526)
(4304)
(4246)
(3932)
(3913)
(3719)
(3704)
(3618)
(3610)
(3592)
(3496)
(3104)
(3011)
(2966)
(2861)
(2791)
(2788)
(2766)
(2701)
(2472)
(2446)
学科
(22021)
经济(21878)
管理(12956)
(11424)
企业(11424)
(11061)
中国(9480)
方法(8746)
(7628)
理论(7368)
教育(7272)
业经(6828)
(6041)
(5891)
地方(5678)
(5345)
经济理论(4499)
企业经济(4479)
数学(4431)
数学方法(4334)
政治(4278)
社会(4204)
(3933)
文化(3783)
思想(3700)
研究(3519)
农业(3488)
工作(3419)
思想政治(3176)
政治教育(3176)
机构
大学(80192)
学院(76238)
研究(30913)
(29276)
经济(28539)
管理(27247)
理学(22806)
中国(22747)
理学院(22346)
(22033)
管理学(21909)
管理学院(21714)
科学(17427)
北京(15133)
(14849)
(14411)
(14207)
师范(14171)
中心(13671)
研究所(13128)
师范大学(11861)
(11275)
(11178)
财经(10663)
教育(10270)
(9709)
(9704)
社会(9314)
业大(9272)
(8849)
基金
项目(48149)
科学(38178)
研究(38077)
基金(34507)
(28840)
国家(28480)
社会(26588)
科学基金(24614)
社会科(23710)
社会科学(23699)
基金项目(17983)
教育(17902)
(16862)
编号(16343)
(16119)
成果(15275)
自然(14088)
自然科(13732)
自然科学(13729)
自然科学基金(13492)
资助(13416)
课题(11518)
(10931)
重点(10885)
项目编号(10219)
(10091)
(9939)
国家社会(9912)
大学(9727)
(9685)
期刊
(37486)
经济(37486)
研究(30878)
中国(22507)
教育(17354)
学报(12841)
(12617)
科学(11804)
管理(10941)
大学(10813)
(9268)
学学(9135)
图书(7438)
农业(6294)
财经(6119)
技术(5845)
经济研究(5775)
书馆(5760)
图书馆(5760)
(5404)
(5147)
金融(5147)
(4791)
社会(4674)
(4663)
问题(4630)
业经(4520)
(4419)
(4314)
论坛(4314)
共检索到13501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宋雨  
1929年南京《首都计划》一向以注重历史文化传承而著称。以《首都计划》为中心,探讨近代南京历史文化问题上政治、学术和社会力量的博弈。研究立足于当时的规划背景,梳理了《首都计划》的规划原则以及规划编制和实施过程中政府、学界和民众关于固有形式建筑、城墙存废和旧城道路改造的论争。《首都计划》中历史文化思想的形成,反映了强化民族认同的政治意图,并受到城市美化运动和田园城市运动等欧美城市规划理论的影响;而在规划实施过程中,民众从民生角度出发对大规模拆建行为的反抗,也减缓了对历史城区的破坏。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郑晓华  沈洁  马菀艺  
以往的历史文化保护规划中,对建筑的价值评估多采用人为判断,其评估结果因受较大主观影响而使其客观性受到质疑。笔者尝试引入文化、景观等多方面因素,建立起综合的价值评估体系,并在《南京三条营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中,借助GIS(地理信息系统)平台对该评估体系进行了实际运用。在对历史街区内建筑遗存进行综合价值评估的基础上,将建筑分为文保单位、历史建筑、风貌建筑、一般建筑四类,针对不同类别提出针对性的规划措施。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崔峰  
城市建设与文化遗产保护的矛盾,是社会经济发展特定阶段不可回避的问题。借助实地调查和资料分析的方法,在阐明城市建设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关系的基础上,指出了南京城市建设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两难境地,剖析了其原因,进而提出了协调二者关系的具体建议。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杨俊  张青萍  
文化景观遗产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会产生变化,不同时期和不同形态的城市空间结构和文化景观共同构成了城市复杂的文化景观生态,关注城市历史文化景观演变发展的动态过程,使文化景观的分层结构更加清楚、发展脉络更加清晰,也为其作为文化资源进行整合利用提供了契机。综合运用层积认知的方法,对钟山历史文化景观各历史时期形成的不同文化景观形态进行了梳理,并总结了钟山历史文化景观在层积叠加过程中所产生的三种不同的形式。在此基础上,提出充分发掘单体文化景观的价值、构建整体"叙事结构"和有效控制演进过程等保护与利用策略,旨在实现钟山历史文化景观的活化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沈苏彦  尹立杰  
旅游开发已成为近年来城市历史文化街区复兴的主要方式之一,但盲目的旅游开发易给街区内的遗产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有必要对其进行适宜性评价。传统的旅游资源及其适宜性评价模型过度强调旅游资源本身的价值,已无法满足对于社会和生态环境有较强依赖性的城市历史文化街区资源的需要。基于此,提出了适应城市历史文化街区发展需要的旅游开发适宜性评价模型,指标突出了历史文化街区和旅游开发的本质,包括旅游资源质量、社会和生态环境、配套设施和开发潜力四个方面。以南京市8个重点历史文化街区为例,运用熵值法与层次分析法中的和积法相结合的赋权方法进行实证分析,验证了模型的可操作性及其在历史文化街区旅游发展背景下的指导价值。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夏雪莹  吴小根  陈婉怡  童雨茜  向东宇  
游憩者的感知与评价是历史文化街区商业适宜性研究的基础。从传统文化、创意创新、现代符号、科技服务和负面商业5个维度构建历史文化街区商业适宜性评价体系,并比较了游憩者对于各维度商业现象的态度及差异。结合现状及访谈对南京夫子庙历史文化街区商业适宜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游憩者对于夫子庙商业适宜性的感知评价为"一般"水平,具体表现为传统文化与商业业态的融合不足,创意创新受到游憩者普遍青睐,部分现代符号从观感上影响游憩体验,科技服务得到合理运用,负面商业仍然存在。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方遥  殷敏  魏云  张宇  王伟杰  
快速城市化带来的集聚效应使得部分历史文化街区面临着人口压力大、基础设施不足、空间活力缺失等问题。文章以南京市颐和路历史文化街区11-1片区为研究对象,重点研究了以街区功能置换和空间重组的模式。将人口容量的研究引入街区的保护更新中,作为规划的前期工作,文章着重研究了容量的量化分析和效能分析的方法,以期提高更新过程中的科学性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适用性。研究结合街区特征和数据的可获性,确定环境人口容量指标主要为空间容量、交通容量、设施容量和社会心理容量4个维度,选取计算模型得出4项容量指标的数值区间,并采用木桶原理确定理想的瞬时环境人口容量和日均环境人口容量。结果显示,街区的瞬时容量高达4.90㎡/人,环境容量需要做好疏解工作。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袁亚琦  
随着我国城市建设的高速发展,人们对于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更新也愈加重视,当前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的难点在于保护历史环境和适应城市发展的双重要求。本文以南京门西地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对门西地区条件的分析,对应老年住区的基本要求,着重从居民的生活角度出发,对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的老年住区模式进行探索。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唐文昊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长期在世界文化发展长河中处于领先地位,历经数千年的岁月洗礼。在经历了朝代更迭、聚散分合以及各种战争灾害后,华夏大地的各民族还是凝聚为一体,形成了多元一体的华夏文化。从历史文化的角度来看,华夏文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存在不同的发展状态,随着不同时期、不同环境和不同民族的文化发展,逐渐构成了多元文化相互融合的特色。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郝英杰  赵治  王集令  
红色影视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各族人民在革命斗争和建设实践中所形成的伟大革命精神的重要传播载体,具有深刻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背景。与传统文化相比,影视文化具有鲜明的现代性质和无与伦比的优势。影视传媒所传递的思想观念必然对大学生产生很大的影响。深入挖掘红色影视文化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发挥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是现时代进一步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
[期刊] 教育与职业  [作者] 严考亮  
地域特色历史文化资源对于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际效果具有重要作用。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特别是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利用高校所在地的地域特色历史文化资源,不断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周宁  
保护与复兴是历史城区城市设计的首要前提,而城市环境是历史积淀的结果,应具有鲜明的历史延续性。多进穿堂式的平面布局形成的小空间格局、传统的街巷脉络是南京古城城市空间的精髓所在,是古城风貌重要的组成部分,其良好的尺度关系、清晰的街巷肌理和空间围合,在对于传统建筑的保护和复兴中需要着力传承。对于传统的建筑的保护,南京城南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复兴实践有许多成功的尝试。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高闯  郭斌  
在过去的20年里,"社会资本"逐渐成为中国社会科学文献中使用率较高的重要范畴。社会学家、经济学家、政治学家、历史学家以及管理学家纷纷使用社会资本理论来解释中国社会的经济管理现象。但是,由于没能充分考虑中国社会经济管理系统所依附的"礼"文化思想,许多研究成果未能揭示出组织社会资本产生及其社会网络结构的变化规律的情境化特征。基于此,本文尝试将中国"礼"文化思想嵌入组织社会资本理论之中,构建适合中国情境的"组织社会资本分析框架"。本文试图探索在中国社会关系网络中,行动者的动机与其社会结构相结合而形成的具体策略,从而揭示行为者目的性的企业管理活动是如何受到当下中国社会结构的约束,又是如何推动了中国社会...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张晓  姜劲松  牛元莎  宋敏  
如何传承历史文化是历史文化名镇保护的重要议题,同时也是国家2016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的政策导向,然而,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许多历史文化名镇的文化价值正遭到破坏。国内已有的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相关研究中,缺乏从文化规划的视角探索历史文化名镇保护的研究。以历史文化名镇为主要考察对象,首先对历史文化名镇保护中引入文化规划的必然逻辑、文化规划的基础理论进行了探讨,随后尝试从文化规划的视角提出历史文化名镇保护的基本工作框架和内容,重点探讨了其中文化体系研究、文化资源评价及文化规划框架构建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张晓  姜劲松  牛元莎  宋敏  
如何传承历史文化是历史文化名镇保护的重要议题,同时也是国家2016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的政策导向,然而,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许多历史文化名镇的文化价值正遭到破坏。国内已有的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相关研究中,缺乏从文化规划的视角探索历史文化名镇保护的研究。以历史文化名镇为主要考察对象,首先对历史文化名镇保护中引入文化规划的必然逻辑、文化规划的基础理论进行了探讨,随后尝试从文化规划的视角提出历史文化名镇保护的基本工作框架和内容,重点探讨了其中文化体系研究、文化资源评价及文化规划框架构建方法,并以苏州市光福历史文化名镇为案例,进行规划方法的实践和总结,探索以文化为导向的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思路。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