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698)
2023(5703)
2022(4928)
2021(5103)
2020(4112)
2019(10002)
2018(9969)
2017(15404)
2016(10166)
2015(12040)
2014(12158)
2013(10734)
2012(10270)
2011(9484)
2010(9869)
2009(8787)
2008(8378)
2007(7286)
2006(6711)
2005(6362)
作者
(23780)
(19797)
(19571)
(18954)
(12533)
(9611)
(9391)
(7786)
(7571)
(7380)
(7002)
(6449)
(6308)
(6303)
(6267)
(6185)
(5908)
(5837)
(5784)
(5648)
(5301)
(4862)
(4830)
(4720)
(4629)
(4411)
(4410)
(4342)
(3994)
(3960)
学科
(25282)
经济(25247)
教育(22167)
管理(17444)
中国(16577)
(13634)
地方(10474)
(9635)
企业(9635)
(9496)
理论(9166)
教学(9061)
(8360)
方法(6764)
农业(6226)
(6156)
(5887)
数学(5760)
(5666)
数学方法(5603)
研究(5565)
业经(5411)
学校(4750)
发展(4674)
学法(4593)
教学法(4593)
思想(4571)
政治(4563)
(4550)
技术(4541)
机构
大学(122583)
学院(113859)
研究(47374)
(34287)
管理(33764)
教育(33671)
经济(32977)
(32472)
中国(30804)
(30709)
师范(30604)
科学(27677)
理学(27556)
理学院(26922)
管理学(26139)
管理学院(25864)
师范大学(25443)
(22927)
北京(22535)
中心(22137)
(21163)
研究所(20535)
(17606)
(17597)
技术(16884)
(16689)
职业(16332)
(16162)
业大(14630)
研究院(13318)
基金
项目(69835)
研究(62040)
科学(55658)
基金(44222)
教育(37819)
(36536)
国家(35957)
社会(34454)
社会科(31989)
社会科学(31982)
科学基金(30069)
编号(29343)
(28913)
成果(28318)
(27534)
课题(25035)
基金项目(23039)
(21840)
规划(18190)
重点(17387)
资助(17266)
自然(17245)
项目编号(16873)
(16799)
自然科(16768)
自然科学(16766)
(16718)
(16489)
自然科学基金(16431)
大学(16055)
期刊
教育(60027)
研究(53080)
(44529)
经济(44529)
中国(43241)
学报(15659)
(14560)
(14484)
技术(14266)
大学(14227)
职业(14059)
科学(14012)
管理(11867)
图书(11075)
(10154)
金融(10154)
农业(9902)
学学(9827)
(9203)
技术教育(8968)
职业技术(8968)
职业技术教育(8968)
高等(8701)
书馆(8631)
图书馆(8631)
(8303)
论坛(8303)
高等教育(7502)
成人(6552)
成人教育(6552)
共检索到21180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翠艳  
在政治、教育、文化等多重历史酵素的复合作用下,燕京大学成为1928—1937年间北平女性写作的一个中心,涌现出以林培志、李素英、李满桂、谭超英、郭心晖等为代表的一批女性作家。燕京大学女作家群的聚结,首先是该校发达的女子教育和活跃的校园文化的产物,同时亦与学校借助课堂教学及师生人际网络传递的文学资源和写作经验密切相关。作为一个学院风格鲜明的作家群体,燕京大学女作家群揭示了五四女性文学尚来不及提出、20世纪30年代又被革命文学的时代潮流所遮蔽的女性常规性命题,同时也标志着女性学术传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确立与发展。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田正平  陈玉玲  
国民政府定都南京之后,围绕控制高等院校数量及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对高等教育大加整顿。对北平地区高等教育,国民政府主要就大学滥设、院系设置混乱、教师兼职现象严重以及学校风潮不断等方面进行了整顿,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整顿工作阻力重重,尤其在对北平大学的整顿工作中,虽院系结构调整方面的政策基本得到落实,在限制教员兼职以及整顿学校风潮等方面却未能如愿。同样,该校院系结构的调整也非一帆风顺,政府和学界两种势力之较量如影随形,致使政府的整顿效率深受影响。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张亚光  李雨纱  
对近代以来中国经济学学术史的研究正在日益受到学术界的重视,然而有关燕京大学经济学教育与研究的文献成果,在国内尚较鲜见。本文以燕京大学经济学学位论文为研究对象和线索,统计分析了1924~1951年间燕京大学经济学学位论文的分类数量、结构比例等特征,并运用历史的、比较的研究方法梳理了燕京大学经济学学术思想脉络,总结出学位论文所反映的立足现实、主流前沿、水准卓越等特征。
[期刊] 大学图书馆学报  [作者] 程焕文  
国学、汉学、中国研究是三个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概念和研究领域,各自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道路。在美国的中国研究中,哈佛大学是美国的中国研究中心,哈佛燕京学社和哈佛燕京图书馆则是哈佛大学中国研究的基石;哈佛大学又以燕京大学作为在华开展中国研究的中心,燕京大学图书馆亦成为支撑美国在中美两地开展中国研究的基础。
[期刊] 大学图书馆学报  [作者] 张琦  王蕾  
哈佛燕京学社北平办事处作为哈佛燕京学社在中国唯一的计划制定、执行和监督机构,在其存在的23年间大力捐助燕京大学图书馆的藏书建设,对燕京大学图书馆的藏书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陈西西  
燕京大学是近代著名的私立教会大学,曾是民国时期中国高等学府的代表之一。创办33年的燕京大学在1952年中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中被合并而最终消失,但其在新文学史上遗留下的足迹却值得后人铭记。新文学的发生和发展离不开大学教育,燕京大学的文学教育和文学活动受到当时新文学思潮的影响不断获得质的发展,同时又通过自身兼容并包的自由前进姿态进一步推动着新文学的现代进程。文章从民国时期著名私立教会大学——燕京大学入手,分析探讨燕京大学与新文学的交互关系。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张亚群  虞宁宁  
自主选拔与多元录取,作为燕京大学自主招生最重要的特征,是与其大学自治理念和通才教育模式相吻合的。它沿袭美国学院经典的通识教育理念,形成德、智、体、群、能的人才标准,并受欧美大学自治与学术自由传统的影响,通过承认中学考试、普通入学考试、编级考试、外国学生考试、智力测验等选拔方式,广揽优秀生源,为培养精英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产生了广泛的教育影响。其招生理念、运作模式与招考经验,为当今大学自主招生改革留下诸多有益启示。
[期刊] 图书馆建设  [作者] 张丽静  
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有燕京大学学位论文(以下简称燕大学位论文)印本特藏2 700余册。燕大学位论文分类排架体系有其自身特点,馆藏号由四级结构组成,论文本身具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和文物收藏价值。目前燕大学位论文特色库已建成并正式发布,但界面显示、检索和著录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仍有待完善。高校图书馆应加强印本资源的保存和管理以及特色数据库的建设和质量控制。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张亚光  李雨纱  
在中国近代教育史和经济学传播史上,燕京大学是不可忽略的重镇。本文以燕京大学经济系为研究对象,对其发展历程和代表性人物的思想贡献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梳理。经过研究发现:在三十多年的时间里,燕京大学经济系的师资尽管难称雄厚,但是经济学的教育方法先进,西方前沿经济理论和中国传统的经济史学都得到较好的发展,培育出了熊正文、滕茂桐、赵靖、费景汉、陆卓明、洪君彦等众多著名学者,成果十分突出,对中国近代经济学教育与研究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期刊]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作者] 屈胜飞  
1927年4月国民政府奠都南京后,随着首都建设的展开,城市人口与年俱增,民食供求关系趋于紧张。同时,政府当局也逐渐强化了对首都社会组织的控制力度。在这样的背景下,弊端丛生、为人诟病的斛行就成了南京粮食业管理与改革首当其冲者。斛行制度改革是一场由政府强势主导、粮商推动与配合、斛行缺少发言权的改革,凸显出政府公权力与行业利益之间进行博弈的一般状况,说明底层社会群体面对政府公权力与以粮商为代表的上层社会势力时的无力感。
[期刊]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作者] 屈胜飞  
1927年4月国民政府奠都南京后,随着首都建设的展开,城市人口与年俱增,民食供求关系趋于紧张。同时,政府当局也逐渐强化了对首都社会组织的控制力度。在这样的背景下,弊端丛生、为人诟病的斛行就成了南京粮食业管理与改革首当其冲者。斛行制度改革是一场由政府强势主导、粮商推动与配合、斛行缺少发言权的改革,凸显出政府公权力与行业利益之间进行博弈的一般状况,说明底层社会群体面对政府公权力与以粮商为代表的上层社会势力时的无力感。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范矿生  
近代革命以来,"逆产"处理一直是个重要的话题。在实际操作中,由于缺乏详细的执行标准以及受"军饷至上"等原则的影响,出现了"逆产"处理扩大化的现象,商民利益受损,产权得不到保障。山东峄县中兴煤矿就曾先后两次因内部存有"逆股"而面临没收窘境。其中,1928年间的遭遇尤为突出,这就是"整理中兴案"。文章以上海、天津等地所藏银行档案及报刊资料为中心,辅以当事人的回忆录、日记等,对该事件进行详细的梳理,并在此基础上探寻近代中国经济在向现代化发展过程中遭遇到的非经济因素的制约。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田正平  刘保兄  
20世纪20年代后,作为教会大学早期代表的圣约翰大学和和后期代表的燕京大学,面对中国变革中的社会选择了不同的发展道路。前者固守自身传统,对中国社会的发展消极应对;后者主动调适,努力适应中国社会的发展。不同的发展方针为两校带来了不同的结果,一个走向衰败,一个获得了更大的发展机遇。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肖朗  费迎晓  
燕京大学新闻学系为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自1924年燕大新闻学系创设以后,为适应新的社会形势和学系自身发展的需求,其人才培养目标经历了从“德才兼备的新闻从业人员”到“有创见及改革能力的领袖人才”的转变,在课程设置方面也作了相应调整和改革,促进了人才培养模式与目标的统一,也推动了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的协调发展。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娄岙菲  
20世纪30年代之后,中国大学开始广泛参与民众教育和乡村教育实验。以往对大学所办教育实验的讨论多集中于教会大学,而对国立、私立等其他性质大学所办教育实验区的讨论尚不充分。位于上海的私立大夏大学将参与实验作为学校的民族复兴教育方针,立足于学校周边社区民众实际生产生活,积极创办起大夏公社、大夏民众教育实验区等实验机构,对改善周边民众生存状态和社区面貌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前后相继的实验过程中,大夏大学与周边社区互为依托,互动频繁,同时其间主导者从马宗荣到邰爽秋的变化,显示出学者的流动及其学术观念流变对办理实验区的深刻影响。这也是其所办教育实验区的特别之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