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1747)
2023(16196)
2022(13666)
2021(12945)
2020(10887)
2019(24655)
2018(24024)
2017(46100)
2016(24296)
2015(26940)
2014(26221)
2013(25464)
2012(23153)
2011(20387)
2010(20517)
2009(18926)
2008(18712)
2007(16287)
2006(14138)
2005(12553)
作者
(63570)
(53404)
(53039)
(50209)
(33950)
(25041)
(23869)
(20610)
(20070)
(18935)
(17908)
(17903)
(16794)
(16693)
(16310)
(16267)
(15842)
(15445)
(15262)
(15146)
(12872)
(12864)
(12694)
(12273)
(11917)
(11795)
(11666)
(11625)
(10531)
(10448)
学科
(100471)
经济(100369)
(96898)
管理(87904)
(86680)
企业(86680)
方法(44991)
数学(36125)
数学方法(35667)
(33745)
(32294)
业经(31258)
中国(26372)
技术(24175)
(22623)
财务(22572)
财务管理(22538)
农业(22462)
企业财务(21362)
(20585)
(19633)
(18719)
贸易(18706)
理论(18274)
(18245)
地方(17794)
(17722)
(17552)
(15234)
(15003)
机构
学院(331581)
大学(325007)
(145209)
经济(142620)
管理(141076)
理学(121573)
理学院(120497)
管理学(118977)
管理学院(118313)
研究(103116)
中国(82769)
(69520)
(66204)
科学(57349)
财经(53843)
(50122)
中心(49815)
(49144)
(48535)
(48310)
业大(43579)
经济学(43345)
研究所(43305)
北京(40893)
财经大学(39766)
(39203)
(39131)
经济学院(39123)
师范(38833)
商学(38419)
基金
项目(220759)
科学(178756)
研究(168226)
基金(163455)
(139124)
国家(137896)
科学基金(122777)
社会(110354)
社会科(104916)
社会科学(104892)
(86749)
基金项目(86218)
自然(77360)
教育(76825)
自然科(75706)
自然科学(75692)
自然科学基金(74419)
(71102)
编号(67852)
资助(65004)
成果(53359)
(51513)
(49802)
重点(48694)
(48013)
创新(47285)
国家社会(46018)
课题(45710)
(44244)
教育部(44043)
期刊
(161458)
经济(161458)
研究(99158)
中国(65548)
管理(58768)
(58032)
(44709)
科学(41798)
学报(38943)
技术(34506)
教育(33541)
(32466)
金融(32466)
大学(32207)
农业(31140)
学学(30413)
业经(28306)
财经(26646)
经济研究(26164)
(23061)
问题(20166)
技术经济(19996)
(19237)
(17345)
现代(16849)
财会(16461)
科技(16401)
商业(15827)
世界(15749)
理论(15311)
共检索到50106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梁娜  
1840年以后,晚清政府意识到棉纺织业就像蚕丝业和茶业一样是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进一步刺激了棉业的壮大。棉花作为棉纺织业的原材料,其需求量刺激了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促使民国政府在1919-1936年间在各地设立棉花试验场,大量种植棉花,尤其是适用于机器纺织的美棉。山西省政府也在此时以临汾为中心建立了山西棉花试验场,通过对传统棉种的改良,引进先进的科学管理方式,发展山西棉花产业。目前对民国时期棉业发展的主要成果集中在山东、河北、天津等地以及部分江南棉植区,而对山西棉业的研究主要围绕西北实业公司军工用棉为主。本文根据梳理大量原始史料,详细分析了山西省在棉业科学管理和棉...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杨敬敏  
该文围绕关税这一影响近代中国对外贸易与工业经济的重要因素,对1928-1936年间南京国民政府关税政策进行讨论,对其抑制进口、保护国内工业的意义做出评估,探讨一系列关税政策对国产工业品国内市场改善的实际效果,分析保护性关税政策在推动进口替代化的同时为中国的世界贸易地位带来的改善程度。研究发现,1928-1936年南京国民政府的关税政策虽然体现出较为明显的保护性,也为个别产业的迅速发展提供了契机,但并未成为解决近代中国工业发展问题的普遍良方,同样未改变近代中国以原料品及初级产品换取工业制成品的国际贸易地位。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田正平  陈玉玲  
国民政府初期,围绕着限制文科类教育、注重实用科学的原则,对全国高等学校院系结构进行了调整,教育学院(系)被视为重要的整顿对象。通过"裁、并、停"等方式进行整顿后,全国高校教育学院(系)的在校生有所减少,但总的来看远未达到预期结果。其主要原因在于:一是国民政府的相关训令不但未能得到多数被整顿学校的认同,相反还遭到学校师生的强烈抵制;二是至1935年前后,国民政府"限制文科类教育"发展的政策发生了转变。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刘晓泉  
国民政府统治确立后,制定了一系列法律、规章,对地方公债的发行程序、发行用途、所得款项、偿还基金等做了规定,并以此为依据对地方公债进行了监管。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第三次全国财政会议决定对各省地方公债进行接收和整理,并规定1942年起各省不得再发行地方公债。国民政府对地方公债的监管,本质上是对地方财政的监管,作为近代中国对地方公债最全面、最系统的监管,一定程度上结束了地方公债的紊乱情形。对地方公债的接收及整理,进一步加强了中央对地方财政的控制,适应了战时财政的需要,理论上也有利于维护政府债信。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陈晋文  杨卓英  
在我国近代化过程中,国民政府为适应发展资本主义要求,转变政府职能,制定和推行了新的经济政策,增加了经济制度的供给。这种强制性的制度变迁产生了一定的经济绩效,对当时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对这种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经济政策也不宜评价过高。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冯兵  黄俊棚  
财政为百政之首,庶政之母。民国建立至20世纪30年代初,四川财政紊乱不堪,总体呈现困顿态势,却仍基本上保持对中央的相对独立。自1935年蒋介石将四川作为抗战后方加以建设,财政之整理成为川省统一于中央的关键。以此为背景,作为国民政府时期四川全方位变革重要组成部分的公产管理,成为解决财政困顿问题的重要方式。与系统进行公产清理之前相较,无论公产清理前后规章制度之变化抑或公产收入数额的增减,均表明四川公产清理所取业绩当属卓有成效。但受社会自身与阶级局限的影响,公产清理政策亦难以根本扭转这一时期的财政危机,四川财政困顿难题的破解仍举步维艰。
[期刊]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陈晋文  
本文对三十年代南京国民政府的外贸政策进行了研究。既肯定了取得的成就,也指出了存在的问题。此时的对外贸易政策仍没有使中国的对外贸易完全进入现代化的轨道。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陈长彬  张一纯  刘霞辉  
市场竞争优势获取的重要因素取决于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而技术创新投资则决定了技术创新能力的高低。本文在结合技术创新决策的不确定性、不可逆性和竞争性,利用期权博弈方法构建了政府资助下的双寡头企业技术创新投资策略模型。考虑到政府资助对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根据不同投资时机企业得到的政府资助差异,指出政府资助使企业技术创新投资临界值降低,且资助额越大,投资临界值越低。然后通过不同投资策略投资临界值的分析,得出不存在政府资助及存在政府资助两种情境下企业技术创新投资策略的变化,即:由于政府对不同技术创新投资时机的企业资助额不同,使得企业在到达领先者投资临界值之后和到达追随者投资临界值之前都有可能做出投资决策,而在没有政府资助的情况下理性的企业不可能选择在此区间内同时进行投资。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杜恂诚  
统制经济思想在1933年前后成为中国经济界的主流,并成为国民政府制定经济政策的依据。由于何为"经济统制"的内涵不甚清晰,所以给国民政府的"集中"政策留出了空间,其对经济的统制救助演变为行政控制对市场的取代。结合"发达国家资本"和"限制私人资本"的民生主义理论,政府统制了能源、重要实业、交通等经济命脉,并对银行业实行了行政性垄断。政府的投资和强制金融业对工农业扩大放款,固然对经济的复苏起了一定作用,但经济增长方式也由市场主导转变为政府主导,这是国民政府逐步落实统制经济政策的直接结果。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曹均伟  
文章回顾和总结了在抗日战争时期严峻的经济形势下国民政府的利用外资政策,着重对国民政府开展的易货借款、铁路借债、合资经营和合作技术等利用外资措施进行了研究,最后对国民政府在抗战期间的利用外资政策和措施进行了评价,肯定其积极的意义,同时也揭示了其历史局限性。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赵超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西南边疆在国家安全战略中的地位愈发凸显,成为提供抗战物资和发展军事工业的关键性空间区域,开发西南边疆经济成为南京国民政府要解决的重大时代任务。为此,南京国民政府制订了一系列的经济政策:鼓励移民垦殖,改良西南边疆农业生产技术;发展西南边疆工业生产,建立经济市场中心;改善西南边疆的交通运输,促进经济一体化;统一货币,发展西南边疆金融业。政府制定和实施的经济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拉平和缩小了西南边疆与核心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对促进西南边疆经济发展和国家经济一体化具有积极的作用。然而,透过空间经济学的核心-边缘理论视角审视这些经济政策,其局限也是显而易见的。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赵超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西南边疆在国家安全战略中的地位愈发凸显,成为提供抗战物资和发展军事工业的关键性空间区域,开发西南边疆经济成为南京国民政府要解决的重大时代任务。为此,南京国民政府制订了一系列的经济政策:鼓励移民垦殖,改良西南边疆农业生产技术;发展西南边疆工业生产,建立经济市场中心;改善西南边疆的交通运输,促进经济一体化;统一货币,发展西南边疆金融业。政府制定和实施的经济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拉平和缩小了西南边疆与核心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对促进西南边疆经济发展和国家经济一体化具有积极的作用。然而,透过空间经济
[期刊]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陈晋文  
1927—1936年是中国近代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在这个时期,政府的制度变迁有利于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也促进了中国的工业化,但制度变迁的滞后性,阻碍了贸易的大发展,对工业化的作用也有很大局限。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焦建华  
为了增强中央财权和财力,南京国民政府在1927—1936年间先后三次对中央和地方财政收支系统进行改革,逐步确立了近代财政分税制度。分税制改革是加强中央财权与财力的需要,是地方自治发展的需要,是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近代中国财政转型的需要。因此,分税制改革符合历史潮流,加强了中央财权,增强了中央财力,有助于中央政治集权和政权巩固,从全国范围而言财权集中仍需加强。但是,财政分权存在诸多失误,进而反噬集权努力,而且财政支出不当,削弱了统治合法性,中央集权也随之成为泡影。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张侃  
外债是中国近代对外经济活动的重要内容,抗战胜利后,百废待兴,为了维护债务信用,南京国民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外债管理法规,使外债制度建设进入了新的阶段。但由于抗战后经济政治条件的恶化,制度设计和具体实践出现偏离,外债法规并没有产生理想的效果。随着内战爆发,外债法规实施停顿,这标志着近代以来运用资产阶级财政方式建立的外债制度被终结。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