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935)
- 2023(10126)
- 2022(9208)
- 2021(8947)
- 2020(7269)
- 2019(17514)
- 2018(17277)
- 2017(32356)
- 2016(17790)
- 2015(20167)
- 2014(20124)
- 2013(19937)
- 2012(18293)
- 2011(16556)
- 2010(16371)
- 2009(14958)
- 2008(14508)
- 2007(11870)
- 2006(10314)
- 2005(8932)
- 学科
- 济(70668)
- 经济(70601)
- 管理(49153)
- 业(44946)
- 企(36632)
- 企业(36632)
- 方法(32516)
- 数学(28227)
- 数学方法(27918)
- 农(19295)
- 中国(18286)
- 地方(18134)
- 学(16786)
- 财(15604)
- 业经(15068)
- 环境(14610)
- 农业(13120)
- 和(12368)
- 贸(12095)
- 贸易(12089)
- 易(11652)
- 理论(11284)
- 划(10675)
- 技术(10515)
- 制(10410)
- 务(9706)
- 财务(9648)
- 教育(9633)
- 财务管理(9629)
- 地方经济(9438)
- 机构
- 大学(245943)
- 学院(243810)
- 管理(100025)
- 济(93917)
- 经济(91853)
- 理学(87244)
- 理学院(86161)
- 管理学(84646)
- 研究(84345)
- 管理学院(84210)
- 中国(61276)
- 京(55802)
- 科学(54847)
- 所(42484)
- 财(40135)
- 农(39704)
- 研究所(39196)
- 业大(38657)
- 中心(38188)
- 北京(36014)
- 范(33989)
- 师范(33724)
- 江(33176)
- 财经(32572)
- 院(31009)
- 农业(30920)
- 经(29722)
- 州(27909)
- 师范大学(27618)
- 经济学(26457)
- 基金
- 项目(176141)
- 科学(137725)
- 研究(128466)
- 基金(126920)
- 家(110934)
- 国家(110039)
- 科学基金(94158)
- 社会(79010)
- 社会科(74679)
- 社会科学(74658)
- 基金项目(68991)
- 省(67773)
- 自然(62515)
- 自然科(60906)
- 自然科学(60894)
- 自然科学基金(59753)
- 划(58414)
- 教育(57748)
- 编号(52919)
- 资助(51654)
- 成果(42114)
- 重点(39366)
- 部(38122)
- 发(37807)
- 创(36186)
- 课题(35850)
- 科研(33711)
- 创新(33708)
- 教育部(32301)
- 大学(32288)
- 期刊
- 济(101488)
- 经济(101488)
- 研究(71686)
- 中国(44938)
- 学报(40582)
- 科学(37827)
- 农(35464)
- 管理(34752)
- 大学(30220)
- 财(28338)
- 学学(28116)
- 教育(27893)
- 农业(25487)
- 技术(20541)
- 融(17323)
- 金融(17323)
- 业经(16598)
- 经济研究(15423)
- 图书(15135)
- 财经(14635)
- 资源(13685)
- 业(13247)
- 理论(13208)
- 问题(13104)
- 科技(13018)
- 实践(12419)
- 践(12419)
- 经(12327)
- 技术经济(11408)
- 现代(11244)
共检索到35170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胡旭 王朝旭 张连伟
生态灾害是由于自然生态系统异常变化而对人类及其周围环境造成的破坏。1912—1949年京津冀地区生态灾害频发,多种灾害交替甚至交织发生,水旱灾害尤重,衍生灾害和次生灾害显著。生态灾害的发生是自然生态、社会政治等多种因素叠加和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人口增加、气候变化、政局动荡、战争破坏以及社会治理能力不足等因素都是生态灾害发生的具体诱因。这些因素导致的生态灾害进一步恶化了京津冀地区的生态环境,社会经济遭受严重损失,人民生活困苦,但也提升了社会公众的防灾救灾意识,促进了现代防灾救灾科学技术的引进和防灾救灾制度的建立,为我国的防灾救灾积累了历史经验教训。
关键词:
民国 京津冀 生态灾害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孟晖 李春燕 张若琳 李亚民
以京津冀地区为例,探索县域单元的地质灾害风险评估方法。通过测算地质灾害危险性与承灾体易损性,以定性综合评估的方式实现县域单元地质灾害风险评估。实际评估中,将承灾体易损性分为人口安全易损性与资产易损性,分别用因灾死亡人口比与因灾直接经济损失比加以表征;再以国土资源部2001-2015年地质灾害灾情数据为基础,参考1950-2000年灾情数据,提出人口安全易损性与资产易损性的分级标准,并在京津冀地区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研究区整体地质灾害风险低,204个评估单元中仅有6个为中风险区,包括河北省涞源县、涞水县、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孟晖 李春燕 张若琳 李亚民
以京津冀地区为例,探索县域单元的地质灾害风险评估方法。通过测算地质灾害危险性与承灾体易损性,以定性综合评估的方式实现县域单元地质灾害风险评估。实际评估中,将承灾体易损性分为人口安全易损性与资产易损性,分别用因灾死亡人口比与因灾直接经济损失比加以表征;再以国土资源部2001-2015年地质灾害灾情数据为基础,参考1950-2000年灾情数据,提出人口安全易损性与资产易损性的分级标准,并在京津冀地区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研究区整体地质灾害风险低,204个评估单元中仅有6个为中风险区,包括河北省涞源县、涞水县、武安市、青龙满族自治县、北京石景山区、延庆区,其余198个为低风险区,与实际情况相符。此方法快捷简便、数据可连续获取,符合建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要求。空间差异化评估结果可为主动防灾减灾、国土空间管理提供支撑。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孟万忠 高英霞 孟佳颖 魏靖宇
霜冻灾害对内蒙古地区的农牧业影响巨大。运用数理统计法、小波分析法对1912—2016年内蒙古地区霜冻灾害的等级、时空变化特征和周期规律进行了研究,采用相关分析法对霜冻灾害与人口、ENSO事件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912—2016年内蒙古地区共发生霜冻灾害163次,轻度灾害占29.4%,中度灾害占36.2%,重度灾害占34.4%。可分为3个阶段,1912—1946年为第一阶段,1947—1986年为第二阶段,1987—2016年为第三阶段,其中一、三阶段以轻度和中度霜冻灾害为主,第二阶段以重度霜冻灾害为主。小波分析表明,霜冻灾害在低等级层次中存在3~4 a或者7~8 a的周期,在中等级层次中存在13~14 a的周期,在高等级层次中存在26~27 a的周期。内蒙古东北部、东南部和中部地区发生霜冻灾害的频次较高,灾害发生的频次与所在地区的人口呈显著正相关,与ENSO冷事件关系显著,而与ENSO暖事件关系不显著。
关键词:
霜冻灾害 时空分布 相关分析 内蒙古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王海龙 朱洪兴
选取京津冀地区的12个主要城市为研究对象,通过引力分析找出京津冀地区城市中核心城市的引力范围。选取了30个指标作为因子变量,使用因子分析法对城市指标进行归类,然后通过对影响城市引力的各因素进行分析来界定城市规模,再通过引力模型得出了京津冀地区京津双核城市的引力作用效应,并界定了两核心城市的引力范围,对京津冀地区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京津城市圈 引力模型 因子分析 引力范围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胡鑫 吴成亮
湿地作为地球上的三大生态系统之一,不仅提供着丰富的自然资源,而且还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多种生态服务。近年来,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长期高强度的经济开发给我国京津冀地区的湿地资源造成了严重破坏。如何维持经济增长和保护湿地之间的平衡,不仅是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更是践行生态文明理念的重要体现。基于内部和外部驱动力的分析层次,构建了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影响因素的结构方程模型,探究了影响京津冀湿地生态系统服务的显著性因素及其路径,由此探讨了湿地生态服务如何改善居民物质和精神上的满足感。研究表明:内部驱动力对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具有正向影响,其中湿地健康主要影响供给与支持服务和调节服务,湿地结构主要影响供给与支持服务和文化服务;外部驱动力对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具有负向的影响,其中人类活动干扰对供给与支持服务、调节服务和文化服务的影响程度较高;总体而言,外部驱动力较之内部驱动力对湿地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更大。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冯忠江 艾巧玥
文章基于对京津冀地区生态农业发展现状的分析,探讨了该地区生态农业协同发展的路径和对策。研究发现,京津冀地区在农业发展方面各具优势,河北是重要的农业生产和供给基地,北京在林业、天津在渔业方面也具有相对优势,这就为京津冀地区农业的协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基础。而在生态农业的发展方面,京津冀地区既具有人才、自然和政策优势,也具有资源、发展和合作劣势,所以其生态农业协同发展应遵循如下路径:多地区"小生态农业"共同发展,跨地区园区或基地生态农业的发展,一体化的生态农业协同发展体系。为了实现这一路径,应该从建立区域合作协调机制、完善法律法规、创新农业组织形式和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四个方面采取对策。
关键词:
京津冀 生态农业 协同发展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马程 李双成 刘金龙 高阳 王阳
生态系统服务与土地利用之间有密切关联,生态系统服务分区对区域生态系统服务的管理和土地利用政策的制定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京津冀地区为研究区,依据IGBP2001-2009年间的土地利用数据,在对谢高地等制定的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单位面积服务价值系数进行校正的基础上,核算了区域内各县(市)级行政单元单位面积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量,构建自组织特征映射网络(SOFM)对京津冀的生态系统服务进行分区,并用ArcGIS识别了不同服务类型的热点区,归纳和总结了每个分区的主导服务类型,并结合全国功能主体区划对该区域未来的发展重点和土地利用政策提出建议。依据分类结果,可将京津冀地区分为4个区域:Ⅰ.坝上高原和冀西北山区;Ⅱ.燕山和太行山地;Ⅲ.冀中南平原区;Ⅳ.环渤海滨海区。2001-2009年间,除Ⅳ区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现增加趋势外,其他区域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少,减少程度依次为Ⅱ>Ⅰ>Ⅲ。Ⅰ区域发展重点为防风固沙和水源涵养;Ⅱ区域为生物多样性重点保护区域;Ⅲ区域应重点调整城镇用地的比例,适当增加其他生态系统服务;Ⅳ区域应增加水源涵养价值,治理土壤盐渍化。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洋 吴婧
生态产品是“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桥梁和纽带,研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对推动“两山”转化、实现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论文以京津冀为研究区,从产品供给、交易环境、保障体系三方面构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潜力评估体系,综合分析京津冀地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现状、问题和潜力。研究表明,京津冀地区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潜力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性,承德、张家口、北京潜力最高,衡水、廊坊潜力最低,应提升京津冀地区生态产品供给能力,丰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扩大生态产品交易规模,构建京津冀地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合作机制。
关键词:
生态产品 价值实现 潜力评估 京津冀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李洋 吴婧
生态产品是“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桥梁和纽带,研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对推动“两山”转化、实现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论文以京津冀为研究区,从产品供给、交易环境、保障体系三方面构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潜力评估体系,综合分析京津冀地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现状、问题和潜力。研究表明,京津冀地区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潜力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性,承德、张家口、北京潜力最高,衡水、廊坊潜力最低,应提升京津冀地区生态产品供给能力,丰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扩大生态产品交易规模,构建京津冀地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合作机制。
关键词:
生态产品 价值实现 潜力评估 京津冀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张亚明 陈宝珍
借鉴国内外产业生态化研究成果,利用生态效率测度京津冀地区产业生态化水平。构建产业生态化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引入非期望产出、赋予权重的方式对传统SBM模型进行改进,并分别基于WindoW-SBM、PCA-SBM模型测算了京津冀13个地区2004-2013年产业生态化水平。研究结果表明:京津冀各地区推进产业生态化进程中,总体呈现向好的趋势,各地区逐步向生产前沿面推进;部分地区与前沿面之间仍然存在较大距离,且这些地区基本位于河北省内;张家口是在打造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过程中最为落后的地区,而秦皇岛则是产业生态化水平波动较大的地区;不同的地区在不同指标方向上依然存在松弛,各地区产业生态化水平的提升主要得...
[期刊] 林业经济
[作者]
刘明焱 王刚 于伯康
京津冀生态安全问题日益突出。文章运用生态足迹模型对京津冀地区的生态安全状况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京津冀3省市在2001~2013年间生态足迹数值呈上升趋势,生态承载力数值呈下降趋势,总体生态足迹大于生态承载力,生态运行处于不可持续状态。在京津冀一体化的大背景下,要实现京津冀生态安全的一体化发展,必须转变消费模式,协同互助,实现资金、技术资源共享,同时注重对土地资源的恢复与保护,提高土地的承载力。
关键词:
京津冀 生态足迹 生态承载力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王金晨 张琪 董航宇 俞昕 姚嫚
[目的]建立京津冀地区梨始花期模拟模型,对梨树花期内冻害发生特征进行分析,为当地梨的生产管理和冻害风险防范提供支撑。[方法]基于春暖模型构建京津冀地区梨始花期模拟模型,结合1980—2020年该地区171个气象站逐日气温数据,重构各站点逐年梨始花期,研究梨树花期冻害发生特征。[结果](1)构建的梨始花期模拟模型能较好地模拟各物候观测站点的梨始花期年际变化,模型内部检验和交叉检验的均方根误差的平均值分别为2.10d和2.85d,决定系数的平均值分别为0.87和0.75,该模型可推广到研究区其他站点;(2)研究区梨始花期日序自南向北逐渐推迟,各站点多年平均始花期在4月2日至5月19日之间;1980—2020年梨始花期呈现出显著提前的趋势,各站点提前趋势在0.4~5.3d/10a之间;(3)研究区梨树花期内轻、中、重度冻害频次均呈现出北多南少的空间分布,且41年间大多站点表现为增多的趋势。[结论]全球变暖背景下,京津冀地区梨树始花期有所提前,花期内冻害增多,仍需对梨树花期冻害加强防范。研究结果可以指导当地梨树种植和提供防灾减灾政策支撑。
关键词:
春暖模型 始花期 梨 花期冻害 时空变化
[期刊] 林业经济
[作者]
刘珉 王刚 张玉静
北京、天津和河北3个地区生态安全资源禀赋差异较大,在生态安全一体化发展进程中,三地的生态功能与生态格局需要统一规划。文章利用生态足迹分析方法,分析了20012013年间京津冀三地的生态承载力,并对京津冀三地生态综合情况进行评价,判断京津冀生态服务能力。结合京津冀生态一体化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利用SWOT战略分析,提出京津冀生态安全一体化战略选择,进而提出京津冀生态安全一体化政策建议:应建立协同管理机制,统一划定生态红线;加大政策扶持,在重点领域优先突破;重视生态系统科学研究,开展生态文明绿色实践;系统布局,
关键词:
京津冀 生态安全一体化 生态足迹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韩保江
李惠茹等著/人民出版社出版京津冀生态环境协同保护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率先实现京津冀生态环境协同保护,以改善该区域生态环境状况,特别是应对大气污染问题,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重中之重的工作。河北大学李惠茹教授等撰写的著作《京津冀生态环境协同保护研究》对此作了系统深入研究。该书强调以区域生态环境的整体性、关联性为基点,从区域一体化重构视角,以新区域主义论、协同论等理论为基础搭建分析框架,将区域生态环境保护一体化作为研究范式,以如何推进京津冀生态环境协同保护为研究主题,跟踪分析李惠茹等著/人民出版社出版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