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494)
2023(5132)
2022(4504)
2021(4208)
2020(3353)
2019(8075)
2018(7471)
2017(13611)
2016(7440)
2015(7954)
2014(7798)
2013(7904)
2012(7547)
2011(7015)
2010(7082)
2009(6401)
2008(6210)
2007(4899)
2006(4422)
2005(4183)
作者
(22200)
(18860)
(18388)
(17920)
(11895)
(9148)
(8450)
(7284)
(7261)
(6575)
(6567)
(6383)
(6044)
(6030)
(6003)
(5836)
(5458)
(5444)
(5367)
(5355)
(4695)
(4558)
(4493)
(4326)
(4264)
(4123)
(4094)
(3753)
(3703)
(3679)
学科
(35525)
经济(35507)
管理(14812)
中国(13444)
(12913)
方法(11724)
(10760)
数学(10750)
数学方法(10660)
地方(9924)
(8959)
企业(8959)
土地(8812)
(7931)
城市(6975)
(6853)
(5720)
结构(5635)
环境(5624)
业经(5379)
产业(5306)
农业(5168)
(5168)
城市经济(5042)
经济学(4970)
地方经济(4710)
问题(4508)
(4436)
(4411)
贸易(4408)
机构
大学(104654)
学院(101996)
研究(44646)
(43114)
经济(42007)
管理(35899)
中国(33115)
理学(30639)
理学院(30035)
管理学(29405)
管理学院(29210)
科学(29028)
(24350)
(22795)
研究所(21074)
中心(20168)
(19808)
(18474)
(17204)
(16578)
业大(16449)
师范(16418)
农业(15725)
(15423)
北京(15127)
财经(14778)
师范大学(13967)
科学院(13889)
经济学(13884)
(13660)
基金
项目(74428)
科学(60016)
基金(56697)
(51697)
国家(51385)
研究(49461)
科学基金(43637)
社会(33415)
社会科(31830)
社会科学(31821)
基金项目(31116)
自然(29565)
自然科(28878)
自然科学(28873)
自然科学基金(28330)
(27185)
(24973)
资助(21497)
教育(21379)
重点(17985)
编号(17846)
(16868)
(16407)
国家社会(14827)
计划(14816)
(14546)
科研(14361)
创新(13927)
成果(13596)
教育部(13348)
期刊
(47306)
经济(47306)
研究(34039)
中国(23609)
科学(19446)
学报(18701)
(16745)
大学(13236)
(12663)
学学(12507)
农业(11445)
管理(11369)
资源(9162)
问题(8084)
经济研究(7892)
城市(7851)
(7228)
金融(7228)
教育(7123)
财经(7007)
(6743)
(6482)
技术(6469)
业经(6332)
(6192)
地理(5671)
国土(5584)
现代(5516)
(5185)
土地(5085)
共检索到15986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孙雁  刘志强  王秋兵  刘洪彬  
为研究沈阳市100年来土地利用空间结构的演变特征和规律,以多时相、多来源的历史数据为基础,将1910-2010年期间按特殊历史时期划分为5个研究阶段,利用单一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土地利用类型转移矩阵和空间分析方法,分析100年来沈阳城市各土地利用类型的数量、结构、相互转移和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00年间居住用地增加了118.81 km2、工商业用地增加了148.21 km2、交通运输用地增加了130.97 km2,数量呈明显上升趋势,而公用事业、绿地和其他用地总体上升比较平缓;不同时期土地利用结构有明显差异,而居住用地一直占主导地位平均占32.36%,建国后比例有所下降,工商业用地比例明显上升平均占为25.17%;另外,各土地利用类型之间的相互转化情况分为转移、转入和不变3部分,其中,非建设用地向各类型用地的转入比例最大,单一土地利用类型用地自身不变部分比例最大,而向居住用地和交通运输用地的转移量最大。随时间的推移居住用地在城市的中心区域比例逐渐降低,在城市的次中心比例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工商业用地在从内向外的比例逐渐增加,外部比例最高。公用事业用地在空间上逐渐向外衰减,城市中心公用事业用地比例较大。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孙雁  刘志强  王秋兵  刘洪彬  董秀茹  
研究目的:量化研究1910—2010年间沈阳城区土地利用数量、结构和景观格局等变化特征,并结合各时期不同的历史背景,分析政策制度对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研究方法:空间统计分析和景观格局指数分析方法。研究结果:1910—2010年期间,各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大幅度增加,其中1910—1931年期间年均变化量最小,平均为0.18 km2/年,1996—2010年间平均变化量迅速增加到2.72 km2/年,尤其是工商业用地增加量最大,为5.83 km2/年;另外,整个研究时段内的景观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分离度指数呈下降趋势,而优势度指数出现上升趋势。研究结论:不同时期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变化存在较大差...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孙雁  刘志强  王秋兵  刘洪彬  
在GIS技术支持下,综合集成多时期、多来源、多尺度城市土地利用数据,通过面向对象信息提取方法,建立百年来沈阳城市土地利用空间扩展数据库。在此基础上,利用城市土地利用扩展速度模型、土地利用动态度模型和空间分析方法,研究百年来沈阳城市土地利用空间扩展的幅度、速度、强度和形态等演变特征。结果表明:不同时间段内沈阳城市土地利用扩展的速度和方向不均衡。1996年-2010年城区扩展最为迅速,为年均扩展15.61km~2,1910年-1931年城区扩展最慢,为年均扩展0.88km~2;建国以前沈阳城市空间主要向东西扩展,城区形态呈东西带状,建国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城区以"跳跃式"扩展模式向南、向北扩展,...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亦秋  冯仲科  马俊吉  
该文借助系统论中的信息论思想和分形理论,以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为支撑,分析计算绵阳城市规划区范围内1980—2010年土地利用结构的信息熵和均衡度,揭示城市土地结构的熵值特征和演化规律;利用分形理论中的边界维数和半径维数对绵阳城区土地利用形态进行了定量判断,揭示了城市土地利用结构与形态演变特征,并分析了绵阳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和形态演变的主要自然、交通、经济和政策因素。研究表明,30年来绵阳城市土地利用结构的信息熵从1980年的1.122增长到2010年的1.893,年增长幅度达2.57%;均衡度从1980年的0.487增长到2010年的0.823,城市土地结构的均质性逐渐增强。工业用地、水域和农业用...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路旭  柳超  黄月恒  
从传统与现代融合的角度研究城市色彩特征与成因。调查和研究了沈阳市的城市色彩演变过程,结合自然地理特征、城市职能、建筑材料、建设强度等因素,分析影响城市色彩发展的原因。研究表明,在改革开放前,沈阳的城市色彩呈现出低彩度、偏暖色系为主的特征,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进入21世纪,冷色系所占的比例明显上升,色彩明度也有升高的趋势,城市原有的色彩特征正在流失。城市职能变化、新建筑材料应用、建设强度提升等是造成这一趋势的主要原因。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杨斌  王占岐  姚小薇  张利国  
地形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土地利用变化,对区域土地利用格局与空间结构特征有着重要影响。该文以鄂西北山区房县为研究对象,利用DEM提取高程和坡度信息,并生成地形位指数,借助GIS的空间分析功能,采用地形位指数、分布指数和土地利用强度综合指数,系统分析房县土地利用的地形梯度效应;在此基础上,应用分形理论探讨其土地利用的空间结构特征。结果表明:(1)房县各土地利用类型的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形梯度特征,高程、坡度及地形位对房县土地利用格局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2)水域、交通用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耕地的优势分布区间集中在低地形位区间,园地、草地和未利用地的优势分布区间集中在中地形位区间,林地的优势分布区间集中在高地形位区间;(3)房县土地利用强度综合指数随着地形位指数的增加逐渐降低;(4)房县各土地利用类型分布具有明显的分形特征,分维数介于1. 275 3~1. 759 3之间,各类用地的稳定性大小依次为:水域>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园地>林地>耕地>草地>交通用地>未利用地。研究结果可为该地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马安胜  李诚固  刘双良  
研究目的:探讨城市产业结构与土地利用耦合关系。研究方法:数据统计法,文献资料法,综合分析法。研究结果:通过对沈阳市调研案例进行实证分析,城市共同发展的过程是城市中所包含的产业结构进行优化,合理利用城市土地的一个耦合过程。研究结论:土地利用和产业结构调整要具有战略性目标,城市土地置换与产业的结构性调整可以进行合理结合,从而减少城市土地资源的绝对使用量,提高土地使用效率。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闫永涛  冯长春  
研究目的:剖析北京市城市土地利用强度的空间结构形态,揭示其特征及影响因素,检验和丰富城市经济学的空间结构理论。研究方法:利用1993—2006年北京市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数据,借助GIS分析工具,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研究结论:总体上北京市城市土利用强度空间结构与西方市场经济国家城市存在一定的一致性,呈现出符合级差地租理论的特征;但具体看,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远比城市空间结构理论模型预测的结果复杂,表现出鲜明的个性特征;除市场力量以外,人口政策、容积率控制和交通格局的影响最为重要。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姜鲁光,聂晓红,刘恩峰  
利用 1986年和 2 0 0 0年两个时相的航空影像进行城市土地利用解译 ,通过MapInfo、ArcView等GIS软件对矢量化的解译成果进行空间分析与查询统计。研究表明 :济南市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具有明显的圈层和扇形结构特征。自内而外可分为三个圈层 ,但与西方圈层模式相比 ,又具有鲜明的特点。内圈层功能以居住和商业金融服务为主 ,且居住用地比重偏大 ;中间圈层土地利用的空间结构比较均衡 ,随时间变化较平稳 ;外层土地利用的时空变化明显 ,工业用地比重较大。各圈层又可划分为多个具有不同城市功能的扇形地域。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刘世超  柯新利  
采用SBM-Undesirable模型对中国8个城市群土地利用效率进行了研究,并结合要素冗余度对效率优化路径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城市群整体土地利用效率呈上升趋势,但空间上呈东部地区高、中西部地区低的格局,东部地区呈现高值集聚现象,中西部地区呈中心—外围格局;资本过度投入、工业二氧化硫高排放是土地利用效率低的主要原因,且各要素冗余度呈现东部地区低、中西部地区高和大城市低、小城市高的分布格局。据此认为,应增强城市群间及其内部的合作,对中西部地区或小城市给予更多的技术支持,加速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强环保治理力度,促进区域协同绿色发展,以实现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整体改善。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谢贤健  屈小斌  兰代萍  胡学华  
以内江市为例,采用土地利用信息图的方法、引入均质度的概念研究了城市土地利用空间结构,在Arc-Gis9.1软件技术支持下,选取5m×5m、10m×10m、15m×15m3种不同大小的网格系统,分析内江市城市用地的空间结构变化规律。研究表明:内江市城市土地利用的均质度在0.86以上,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空间展布比较集中;3种不同大小的网格系统对土地利用均质度的影响有一定差异,在土地利用类型比较复杂,用地比较零碎的地方,网格尺度的变化对土地利用的均质度影响较大;而在土地利用类型单一,某种用地类型为主的区域,网格尺度的变化对土地利用的均质度影响较小。其原因是网格越大,越能掩盖零散分布的细小土地斑块,强化...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静  李抒芮  
城市现代化建设引起的土地利用类型改变已成为碳排放的主要来源,碳源和碳汇的平衡是城市碳中和及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文章基于植被覆盖类型和土地利用现状的遥感数据,构建了碳排放和碳吸收的核算量化模型,以京津冀城市圈为例,对碳效应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能源、交通和建设开发是京津冀城市圈的主要碳排放源,林地、草地和湿地生态系统是主要碳吸收库;京津冀城市圈当年碳排放量是碳吸收量的近两倍,人均碳赤字为0.85 tC;在空间分布上,净碳排放强度总体呈现“东冷西热”的空间格局,碳源热点区主要集中在京津冀南部和西北部地区,碳汇热点地区为太行山脉、燕山山脉及坝上高原地区。因此,为促进碳中和目标实现,应优化城市土地利用类型结构,构建跨区合作机制,制定差异化“减排增汇”的措施。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刘洪彬  于国锋  王秋兵  孙雁  
对于农户土地利用行为差异及其变化特征的研究是农户土地利用行为研究的基础,本研究从农户土地利用决策角度出发,把农户土地利用行为的内涵界定为土地利用方式、土地利用程度和土地投入强度三个方面,采用方差分析、统计分析的方法,以辽宁省沈阳市苏家屯区238户农户的调查问卷为基础,研究结果表明:大城市郊区农户土地利用行为存在明显的差异,具有明显的"非农化"与"非粮化"的趋势,其中近郊区农户以"粮食需求"为主,土地利用程度低,土地投入强度小;远郊区农户以"粮食需求和利润需求协调"为主,农户土地利用程度较高,土地投入强度较大;纯农村农户以"利润需求"为主,土地利用程度最高,土地投入强度最大。最后,提出政府应该从...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陆军  宋吉涛  
本文研究了纽约市整体土地利用结构、各用地类型的空间布局以及各行政分区用地结构与人均占有量四个方面的内容。发现纽约市与中国的高等级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之间共性与差异性并存。其中在空间布局方面,居住用地、工业用地差异性更加明显,而商业用地等其他用地类型共性比较明显;不同分区之间与区域功能、人口密度、交通通达能力等要素有直接关系的住宅用地、开敞空间/娱乐用地和商住混合用地等用地类型差异较大。通过分析发现,容积率和建筑密度等指标将发挥重大的作用,需要结合多指标深入分析城市土地利用结构。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鲁春阳  文枫  杨庆媛  张鹏飞  张引  
研究目的:分析不同职能城市土地利用结构特征及合理性,为城市土地利用宏观调控提供参考。研究方法:主成分法,聚类分析法,比较法,模型法。研究结果:(1)不同职能城市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工业用地、道路广场用地和绿地的占地比例差距明显,而仓储用地、对外交通用地、市政公用设施用地和特殊用地的比例差异较小;(2)总体上,50%左右地级城市的居住用地、工业用地、道路广场用地的占地比例符合《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的要求,而绿地比例与《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的一致性较低;(3)综合性城市用地结构合标程度高于其他职能城市;(4)土地利用结构多样性指数高的城市呈集聚状,呈现"群"状特点。研究...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