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641)
2023(2558)
2022(2139)
2021(2154)
2020(1915)
2019(4088)
2018(4175)
2017(7229)
2016(4568)
2015(5278)
2014(5293)
2013(5305)
2012(5262)
2011(4816)
2010(5063)
2009(4904)
2008(5244)
2007(4973)
2006(4472)
2005(4039)
作者
(17471)
(14823)
(14656)
(13859)
(9315)
(7330)
(6694)
(5821)
(5601)
(5523)
(5054)
(5039)
(4894)
(4853)
(4850)
(4800)
(4579)
(4341)
(4318)
(4241)
(3899)
(3851)
(3794)
(3498)
(3351)
(3267)
(3235)
(3201)
(3188)
(3093)
学科
(14453)
经济(14431)
管理(13313)
(10087)
(8471)
企业(8471)
(6889)
方法(5779)
资源(4637)
(4585)
数学(4460)
数学方法(4293)
中国(4286)
(4136)
(3642)
理论(3484)
(3158)
环境(3028)
人事(2980)
人事管理(2980)
业经(2972)
地方(2777)
(2761)
农业(2718)
(2511)
及其(2470)
(2458)
贸易(2454)
(2435)
(2392)
机构
大学(71970)
学院(70395)
研究(28758)
科学(23480)
管理(21355)
中国(21136)
(20745)
(19983)
经济(19295)
理学(17634)
(17608)
(17520)
理学院(17351)
管理学(16548)
农业(16529)
管理学院(16446)
业大(16319)
研究所(16255)
中心(12562)
(12333)
(12301)
北京(11258)
农业大学(10821)
(10572)
(10435)
技术(10363)
(9961)
(9951)
师范(9792)
科学院(9661)
基金
项目(47439)
科学(33778)
基金(31939)
(31187)
国家(30948)
研究(27838)
科学基金(23888)
(19577)
自然(18366)
自然科(17777)
自然科学(17767)
自然科学基金(17432)
基金项目(16566)
(16364)
社会(14447)
资助(14329)
社会科(13481)
社会科学(13473)
教育(12644)
科技(11800)
计划(11335)
重点(11210)
编号(10909)
(9802)
成果(9739)
科研(9507)
(9002)
(8737)
专项(8668)
创新(8310)
期刊
(26410)
经济(26410)
学报(23059)
(19349)
中国(18270)
科学(17756)
研究(17370)
大学(15751)
学学(14863)
农业(12821)
管理(8756)
教育(8145)
(7922)
林业(7279)
(7055)
业大(7037)
图书(6542)
(5878)
资源(5736)
技术(5427)
农业大学(5322)
书馆(4867)
图书馆(4867)
科技(4756)
自然(4624)
(4453)
金融(4453)
业经(3990)
财经(3874)
中国农业(3618)
共检索到11435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段学艺  高秀兵  曹雨  赵华富  张圆  何萍  胡华健  
【目的】比较七舍古茶等19份茶树资源的咖啡碱合成酶活性,为选育低咖啡碱茶树品种奠定基础。【方法】以19份茶树资源的鲜叶为试材,粗提咖啡碱合成酶,体外进行咖啡碱合成的酶促反应并用高效液相检测各反应体系的咖啡碱含量,比较不同茶树嫩叶的咖啡碱合成酶的活性。【结果】七舍古茶的咖啡碱合成酶活性最高,为0.386 U/mL;其次是保靖黄金茶、黄金叶,分别为0.661和0.090 U/mL;盘县古茶的咖啡碱合成酶活性最低,为0.038 U/mL;龙井长叶等其余15份茶树资源的咖啡碱合成酶活性差异不大,在0.043~0.07 U/mL。【结论】盘县古茶树可以作为低咖啡碱品种选育的基础材料。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余有本  江昌俊  宛晓春  黎星辉  
为了在烟草中合成咖啡碱,将咖啡碱合成酶(Tea caffeine synthase,TCS)基因cDNA全序列克隆到双元载体pBI121中,通过农杆菌叶盘转化法将TCS基因成功转入烟草,结果得到72株转基因烟草植株。对其中3株转基因植株进行PCR检测和PCR-Southern检测,证实TCS基因已整合到基因组中;RT-PCR和Northern分析显示,TCS在这些植株中均能正常转录。用从转基因植株中提取的粗酶液进行体外酶促反应,能催化7-甲基黄嘌呤和可可碱向咖啡碱的转变,由此表明,转基因烟草植株中能产生具有正常生物学活性的TCS,但从3株转基因烟草中均未检测到咖啡碱。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刘玉飞  金基强  姚明哲  陈亮  
【目的】茶树咖啡碱合成酶1(TCS1)是山茶属(Camellia)茶组植物咖啡碱合成的关键酶,TCS1具有丰富的等位变异。从我国丰富的茶树种质资源中发掘TCS1稀有等位变异并研究其功能,深入解析茶树咖啡碱合成机制,为低咖啡碱育种提供新的基因资源。【方法】利用特异引物TCS1P InDel F/R对673份茶树资源中的TCS1等位变异进行鉴定;使用引物TCS1cDNAF/R,从含有新稀有等位变异的茶树资源中克隆基因的cDNA全长序列;利用生物信息学、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和原核表达等方法研究新发现稀有等位基因的功能。【结果】在部分大理茶(C.taliensis)资源中鉴定到一个新的TCS1稀有等位变异,命名为TCS1g。从大理茶资源‘龙陵17’(LL17,含有的TCS1等位变异为TCS1a和TCS1g)中克隆了TCS1g。TCS1g的编码区序列全长为1 098 bp,编码365个氨基酸,编码蛋白的分子量和理论等电点分别为40.9 kD和5.1。序列比对结果表明,TCS1g与TCS1a、TCS1b、TCS1c、TCS1d、TCS1e、TCS1f的相似度在94.1%—99.2%;与具有可可碱合成酶活性(TS)的TCS1b和TCS1c编码蛋白序列相似度均大于96.7%,而与同时具有TS和咖啡碱合成酶(CS)活性的TCS1a、TCS1d、TCS1e、TCS1f相似度都小于95.4%,且TCS1g第221位氨基酸残基与TCS1b、TCS1c同为组氨酸(His),而TCS1a、TCS1d、TCS1e、TCS1f为精氨酸(Arg)。第221位氨基酸残基位于TCS1g蛋白活性中心,该位点的突变(His突变为Arg),可以导致TCS1g的等电点(5.05变为5.06)和亲水性(-0.119变为-0.123)发生改变。此外,5′上游调控区域的比对结果显示TCS1g、TCS1b、TCS1c起始密码子(ATG)比TCS1a、TCS1d、TCS1e、TCS1f延后了15 bp。原核表达发现TCS1g具有TS活性,活性为44.3 pkat/mg,但未检测到CS活性。qRT-PCR的结果表明LL17中等位变异TCS1g有表达。LL17的咖啡碱和可可碱的含量分别为40.3 mg·g~(-1)和5.4 mg·g~(-1)。【结论】鉴定并克隆了一个新的TCS1稀有等位变异TCS1g,其在LL17中具有一定的表达水平,且其表达蛋白具有TS活性,而未检测到CS活性;推测决定TCS1g仅具有TS活性的关键位点是第221位氨基酸残基。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唐一春  宋维希  矣兵  季鹏章  王平盛  张俊  
对保存于勐海国家茶树种质分圃100份茶树资源的农艺性状、生化成分、加工品质进行鉴定评价,筛选出2份低咖啡碱茶树种质,咖啡碱含量分别为0.07%、0.06%,植物学分类上属厚轴茶(C.crassicolumna);其鲜叶加工的绿茶品质正常,可直接利用或作为低咖啡碱茶树杂交育种的优良亲本。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华艳  戚丽  张正竹  
研究了咖啡碱和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对茶树主要叶部病原真菌生长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咖啡碱对茶树4种主要叶部病原真菌(茶炭疽病原菌、茶云纹叶枯病原菌、茶轮斑病原菌、茶赤叶斑病原菌)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当培养基中咖啡碱质量浓度为1~10mg.mL-1时,抑制率为33.0%~100.0%,对4种病原真菌的有效中浓度EC50分别为0.917、1.860、0.937、1.889mg.mL-1;而EGCG在试验设计浓度下没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为了筛选茶叶中的主要抑菌物质,将咖啡碱、茶粉、茶叶水提物、脱咖啡碱茶叶水提物和茶渣分别添加到PDA培养基中,在培养基上分别接种3种茶树叶部病原真菌(茶轮...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余有本  江昌俊  王朝霞  李叶云  宛晓春  
通过RT PCR法扩增出茶树咖啡碱合酶 (TCS)cDNA编码区全序列 ,并将其克隆到表达载体pET 32a (+)中 ,得到重组质粒pET TCS ,在表达宿主菌BL2 1trxB (DE3)中高效表达 ,产生相对分子质量约为 6 2 0 0 0的融合蛋白。该融合蛋白包括 112个氨基酸残基的硫氧还原蛋白及 370个氨基酸残基的茶树TCS蛋白。实验结果表明 ,随着诱导时间的延长 ,表达的融合蛋白产量逐渐增加 ,表达蛋白总量最高可达到菌体总蛋白的 39 14 % ;在 15、 2 5和 37℃ 3个不同的诱导温度下 ,均能诱导产生融合蛋白 ,而且产生的总量及其可溶性部分所占比例均随诱导温度升高...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赵卉  杜晓  
低咖啡碱茶是指在茶叶生产过程中,采取各类咖啡碱脱除手段,使茶制品中的咖啡碱含量降低至一定水平而得到的茶叶精深加工产品。近20年来,国内外针对茶叶脱除咖啡碱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工作,提出了溶剂萃取法、膜分离法、酸洗脱法、离子交换树脂法、热水脱除法和超临界CO2萃取法,以及培育低咖啡碱茶树品种等多种方法降低茶叶中咖啡碱。目前,研究低咖啡碱茶已成为茶叶资源利用、茶叶精深加工及有机食品开发等领域的重要课题。笔者在分析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结合正在开展的工作,综述了低咖啡碱茶的研究现状与进展,并展望了其发展前景。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姚永宏  柴友荣  李中林  吴全  侯渝嘉  徐泽  蔡伦红  周正科  邬秀红  邓敏  
咖啡碱(1,3,7-三甲基黄嘌呤)是茶叶中嘌呤碱的主体成份,摄入过量的咖啡碱会对人体产生短期的负面作用,也限制了以保健和治疗为目的茶和茶制品的摄入剂量。近20年来,国内外系统研究了茶叶脱除咖啡碱技术,开发了溶剂萃取法、热水脱除法、超临界CO2萃取法等理化方法,并开始培育低咖啡碱茶树品种等,尤其是通过基因工程创造低咖啡碱茶叶新材料的分子育种呼之欲出。本文是对该领域的一个综述和展望。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崔丽  李敏  龚志华  肖文军  
为探寻从绿茶中提取咖啡碱的工艺,以二氯甲烷为萃取剂,以咖啡碱得率与纯度为考察指标,采用单因素试验得出较佳茶汤质量分数、料液比(茶汤与二氯甲烷的体积比)、摇匀时间、静置萃取时间、萃取温度、萃取次数和茶汤pH值,选取料液比、摇匀时间、静置萃取时间、萃取温度等4个主要影响因素设计正交试验,并对正交试验结果进行验证。结果表明,以咖啡碱得率为主要考虑因素时,最优工艺参数为茶汤质量分数10%、萃取温度45℃、摇匀时间40 min、静置萃取时间80 min、料液比1∶2.5、萃取2次,此条件下的咖啡碱得率、纯度分别为92.93%、39.58%;以咖啡碱纯度为主要考虑因素时,最优工艺参数为茶汤质量分数10%、...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江昌俊  李叶云  王朝霞  
研究了从茶树鲜叶中提取 β 葡萄糖苷酶时不溶性聚乙烯吡咯烷酮 (polyvinypolypyrrolidone ,PVPP)的加入量、缓冲液的选择、多酚类浓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及酶的部分特性。结果表明 :加入与鲜叶重量相等的PVPP可获得较高的酶活性 ;选用 0 1mol/L (离子强度为 0 7)的柠檬酸—柠檬酸钠缓冲液 (pH 6 0 )作为提取缓冲液可得到活性较高的酶液 ;浓度仅为 4mg/L的茶叶多酚类物质能使酶完全失活 ;β 巯基乙醇和EDTA对酶活性有抑制作用 ;而甘油能提高酶活性 ,2~2 5mol/L的甘油效果较明显 ;NaCl对酶活性几乎没有影响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曹红利  岳川  郝心愿  王新超  杨亚军  
【目的】从茶树中克隆甜菜碱(GB)合成途径中的关键酶——胆碱单加氧酶CsCMO,研究不同逆境胁迫和不同抗寒茶树品种间GB合成中关键基因的表达模式,并分析茶树体内GB的含量,为茶树抗性育种奠定基础。【方法】采用反转录PCR结合RACE技术,从茶树中克隆CsCMO的全长cDNA序列,并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合前期克隆得到的茶树甜菜碱醛脱氢酶CsBADH,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方法分析这2个基因的表达模式,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GB含量。【结果】克隆得到茶树CsCMO(GenBank登录号:JX050146)的cDNA全长1 558 bp,包含1 305 bp的完整开放阅读框(ORF...
[期刊]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作者] 蔡达菲  
本文首先介绍了"世界咖啡"的基本步骤及其与银行人力资源培训的关系;然后,结合"世界咖啡"在银行中层和基层管理者中的人力资源培训实践,进行了案例分析;接着,对"世界咖啡"在银行人力资源培训中的可改进和完善之处做了复盘分析;最后,探讨了"世界咖啡"在银行人力资源培训中的运用局限与未来展望。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杨方慧  夏丽飞  蒋会兵  孙云南  田易萍  梁名志  陈林波  
【目的】探究YUCCA10基因在正常花和不育花中的表达规律,为深入探索YUCCA10基因和生长素合成对茶树花器官发育的调控机制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前期研究茶树正常花与不育花转录组差异时,获得一条与YUCCA10基因高度同源的基因序列,利用‘云茶1号’茶树全长转录组数据库以及PCR技术克隆验证茶树YUCCA10基因,并对其生物信息学特征进行分析,同时运用qRT-PCR技术研究其表达特征。【结果】经验证YUCCA10基因含有1个1137 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379个氨基酸,分子量为42.63 kDa,等电点为8.88,茶树YUCCA10蛋白具有NADPH结合位点和FAD结合位点,与多种植物YUCCA10蛋白同源。qRT-PCR分析CsYUCCA10在正常花中随着花的生长发育表达量增加,而在不育花的花瓣、雄蕊、雌蕊以及不同发育期中的表达均低于正常花。【结论】茶树CsYUCCA10基因在不育花中不能正常合成,从而影响了花的发育导致不育。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李娜  但汉龙  刘云  罗旭璐  贺鹏  阚欢  赵平  
【目的】确定雀嘴茶中6′-O-咖啡酰熊果苷(CA)超声辅助提取的最佳工艺。【方法】采用超声辅助法提取雀嘴茶中的CA,通过单因素试验考察甲醇体积分数(50%,60%,70%,80%,90%)、液(mL)料(g)比(8∶1,10∶1,12∶1,14∶1,16∶1)、超声时间(10,15,20,25,30min)、提取次数(1,2,3,4,5次)对CA提取率的影响,并利用响应面法优化CA的超声辅助提取工艺。【结果】超声辅助法提取CA的理论最佳工艺条件为:甲醇体积分数72.87%、液料比15.87∶1、超声时间18.96min、提取次数3.63次,CA提取率的理论预测值可达到23.12%。根据实际操作...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张军霞  
在意大利喝咖啡,人们有一个保持了很久的习惯,那就是如果你的口袋里有足够多的银子,那么不妨提前多买几杯咖啡,让付不起钱的人,也可以享受咖啡的温暖,这就叫"待用咖啡"。说起来,这种待用咖啡的由来,还有一个小故事。在上个世纪90年代,有位叫拉尔的年轻人,他大学毕业不久,父亲就身患重病。无奈,并不擅长做生意的拉尔,只好从父亲手中继承了家族的工厂,开始了艰难的经营。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