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521)
- 2023(9367)
- 2022(7243)
- 2021(6865)
- 2020(5250)
- 2019(11966)
- 2018(11627)
- 2017(21185)
- 2016(11595)
- 2015(12856)
- 2014(12939)
- 2013(12705)
- 2012(11712)
- 2011(10719)
- 2010(10713)
- 2009(10191)
- 2008(9790)
- 2007(8692)
- 2006(8056)
- 2005(7380)
- 学科
- 济(56674)
- 经济(56623)
- 农(49226)
- 业(34063)
- 农业(32970)
- 管理(20875)
- 业经(18455)
- 中国(17611)
- 地方(16455)
- 方法(15622)
- 数学(14221)
- 数学方法(14088)
- 发(13141)
- 农业经济(12493)
- 企(12146)
- 企业(12146)
- 发展(11088)
- 展(11080)
- 制(10383)
- 学(9688)
- 村(9499)
- 农村(9475)
- 财(9363)
- 收入(8987)
- 土地(8958)
- 策(8048)
- 体(8034)
- 贸(7970)
- 贸易(7965)
- 建设(7911)
- 机构
- 学院(164868)
- 大学(159856)
- 济(72192)
- 经济(70778)
- 研究(64006)
- 管理(59258)
- 农(51148)
- 理学(50976)
- 理学院(50314)
- 中国(50258)
- 管理学(49227)
- 管理学院(48949)
- 科学(38919)
- 农业(38588)
- 京(34710)
- 所(32583)
- 业大(31845)
- 中心(30749)
- 研究所(29476)
- 财(29167)
- 江(26191)
- 范(24530)
- 师范(24349)
- 农业大学(23565)
- 财经(22520)
- 院(22403)
- 北京(21322)
- 经济学(21256)
- 省(21213)
- 发(20885)
- 基金
- 项目(112811)
- 科学(89365)
- 研究(84465)
- 基金(82031)
- 家(72386)
- 国家(71676)
- 科学基金(60659)
- 社会(56003)
- 社会科(52563)
- 社会科学(52552)
- 省(44637)
- 基金项目(44218)
- 自然(36769)
- 划(36765)
- 教育(35867)
- 自然科(35828)
- 自然科学(35824)
- 编号(35452)
- 自然科学基金(35127)
- 资助(30749)
- 农(30300)
- 成果(27606)
- 发(27241)
- 重点(25494)
- 部(24869)
- 国家社会(24158)
- 课题(23823)
- 创(22573)
- 发展(22404)
- 展(22095)
- 期刊
- 济(90957)
- 经济(90957)
- 农(57981)
- 研究(50661)
- 中国(39912)
- 农业(39422)
- 学报(27675)
- 科学(27416)
- 大学(22085)
- 业经(21697)
- 学学(20949)
- 财(19413)
- 融(18886)
- 金融(18886)
- 业(18013)
- 管理(16408)
- 教育(15821)
- 农业经济(14785)
- 农村(14382)
- 村(14382)
- 问题(13559)
- 技术(12878)
- 经济研究(12270)
- 资源(11284)
- 世界(11257)
- 版(11194)
- 财经(10106)
- 经济问题(9851)
- 农村经济(9479)
- 社会(9386)
共检索到26207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滕芸 成一农 金晓斌 杨绪红 薛樵风 周寅康
农村居民点是农村土地利用的重要类型之一,其空间格局与变化特征是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的重要内容。受限于我国古代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形式,农村居民点用地体现并控制着特定区域的土地利用活动情况,但因文献记载少、空间差异大、易受灾异战乱影响等特征,对历史时期农村居民点用地进行数量估计和空间格局重建的研究尚不多见。本研究以现江苏省和安徽省(苏皖地区)为研究区,在解析传统居住文化和发展模式的基础上,结合数量控制和空间配置准则,选取1820-1864年间历史数据较为丰富的5个典型时间断面(1820年、1911年、1936年、1946年和1964年),重建形成了100m×100m空间网格下的农村居民点用地空间格局。在数量重建方面,以历史人口数据为基础,分析苏皖地区的居住特色、区域差异和人居生产生活用地特征,通过家庭户数和户均用地面积确定用地数量;在空间格局重建方面,基于最小累计阻力模型,综合农村居民点用地空间分布特征,构建了历史农村居民点用地分布及演化模型。研究结果表明:每个时间断面下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分别估计为2617.14km2、3301.46km2、4108.61km2、4430.91km2和4882.31km2;空间格局上,苏皖地区农村居民点用地在空间特征上表现为以长江、淮河、太湖、洪泽湖等水网为中心,多集中在沿湖泊水系平坦地带;在空间扩展上呈现出从平原地区向丘陵低山地区不断扩散。通过空间数量与格局验证方式,将重建结果与中国历史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中1820和1911年数据结果,以及1930年代和1950年代测绘地形图进行比对分析,验证了重建结果的合理性。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陈美球,吴次芳
本文通过对农村居民点用地现状及其对乡村城镇化的影响分析,提出开展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优化用地配置,是实现我国乡村城镇化的客观要求,并进一步探讨了我国开展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的主要对策。
关键词:
乡村城镇化 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姜广辉 张凤荣 韩连盛
农村居民点用地的盲目、无序发展将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诸多不利影响,对农村居民点用地演化进行科学的调控和引导,对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以及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在对农村居民点用地演化调控的内涵以及指导思想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农村居民点用地调控的主要内容,并对调控过程中的关键策略进行了论述。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周凌义
农村居民点是农村人口聚居的主要场所,一般可分为农村集镇、中心村和基层村,即建制镇以下居民点。长期以来,我国的农村居民点存在布局散、用地乱、利用效率低下、外扩侵占耕地等问题。农村居民点综合整治是提高用地效率、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优化乡村空间,进而保护耕地和保障粮食安全的综合途径。近年我国许多地区开展了农村居民点综合整治工作,如浙江嘉兴的"两分两换"、重庆的"地票模式"、江苏的"万顷良田工程"、山东德州等地的"合村并居"、河北的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葛雄灿,张三庆
通过对柯城区农居点的调查,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相应的分析,最后提出通过编制村镇建设规划,加强农居点用地动态管理,建立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资金保障机制,以及通过健全农居点用地法规等手段来解决农居点的散、小、多、脏、乱、差等现实问题。
关键词:
柯城区 农居点 宅基地 调查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杨香合 韩芳
农村居民点土地的低效利用造成了土地资源的巨大浪费,影响了土地资源的城乡统筹发展,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人居环境建设,乃至国家粮食安全。科学分析集约用地模式的内涵,在对城市及农村集约用地模式归纳总结的基础上,对比分析差异,进行农村居民点集约用地模式的设计,从而为农村居民点集约用地的实施,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管理提供详细、科学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
农村居民点 集约化模式 土地集约利用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党慧 郑新奇 白书建 原智远
现有常用农村居民点集约用地潜力测算方法虽然简单、易操作,但缺乏对不同类型的农村居民点的考虑,造成潜力值偏大。通过总结影响潜力测算的宏观与微观因素,根据各因素对农村居民点集约用地潜力挖掘的制约程度,对农村居民点划分类型,提出分类型农村居民点集约用地潜力测算方法。全部挖潜型农村居民点直接采用公式测算;部分挖潜型采用实地调查法以及综合分析法测算;禁止挖潜型采用实地调查法测算潜力。采用分类型农村居民点集约用地潜力测算方法测得的潜力值较接近真实值,为农村居民点用地管理提供数据支撑。
关键词:
农村居民点 集约用地 潜力测算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赵珂
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是农村建设用地整理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农村建设用地规划的重要环节。在农村建设用地整理与城市建设用地指标挂钩以后,为缓解城市用地压力产生了重要作用。江苏省在农村建设用地整理过程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仍存在一些问题。文章针对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过程中出现的这些问题进行了剖析。
关键词:
农村居民点整理 城镇建设用地 指标挂钩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陈春
在我国快速城镇化进程中,建设用地和耕地保护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而构成建设用地主体的农村居民点用地在城镇化中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了。该文分析了农村居民点用地存在占地面积大且增长快,利用率低效、空置率高、布局混乱、违规占地严重等问题。对农村居民点用地增长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经济发展、家庭收入提高、家庭规模变化、心理因素、城镇化、交通改善、缺乏规划、宅基地限流转、社会保障不健全等是影响农村居民点用地增长的主要因素。最后,根据不同影响因素提出控制农村居民点用地无序增长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农村居民点用地 问题 原因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曲衍波 魏淑文 商冉 郑捷
城乡转型发展进程中的农村居民点用地调整应加强对其空间形态的系统认识与分类研究。本文从"点"-"面"耦合的角度构建农村居民点空间形态概念模型,基于"2+3"式抽样法选取山东省不同区域的5个典型乡镇及其内部的15个典型村庄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应用"点"属性的规模、形状和密度指标划分农村居民点类型,利用"面"属性的生产、生活和生态指标剖析农村居民点功能,进而通过对比分析揭示农村居民点"点-面"形态耦合特征。研究发现:①在"点状"形态上,典型乡镇的农村居民点规模差异较大,密度相对集聚,形状偏于不规则;经济落后地区和山区的农村居民点组合类型比较单一,经济发达和平原地区的农村居民点组合类型多样。②在"面状"形态上,农村居民点整体表现为"生产功能较好,生活功能差,生态功能一般"的特征;随着镇域内区位优势的衰减,典型村庄的生产功能逐渐降低并趋于均衡化,生活功能逐渐降低但分化程度更加剧烈,生态功能也逐渐降低但缩减幅度相对均衡。③在"点-面"形态耦合上,大规模-集聚型农村居民点的生活和生态功能偏强,小规模-分散型农村居民点的生活功能稍强,大规模-分散-不规则型农村居民点各项功能均较弱,这种组合类型和功能关系之间的关联性是外部性要素导向下农村居民点内部要素自组织演化的体现。
关键词:
农村居民点 空间形态 识别 抽样 山东省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胡贤辉 杨钢桥 张霞 邱杰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其驱动机制研究是研究全球变化的前沿及热点问题之一。我国农村居民点分布广、数量多,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是城镇建设用地规模的6倍以上,加之农村居民点周边多为优质耕地,对耕地资源减少的威胁甚于城镇。当前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在农村人口非农化的过程中,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并没有随着城市化的发展而减少,甚至部分地区出现了快速增加的势头,加强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及其驱动机制研究,为合理调控用地提供科学依据,便具有了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首先从理论上论述了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的驱动因素,随后以江汉平原典型地区仙桃市为例,采用1996年~2004年的土地变更数据和社会经济统计数据,...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吕婷婷 冯应斌
[目的] 通过对我国县域农村居民点空间重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剖析当前研究中可能存在的不足,探讨该研究领域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以期丰富我国县域农村居民点空间重构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方法] 采用文献回顾及归纳分析法,从县域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及其演变特征、农村居民点空间重构思路与方法、农村居民点空间重构模式与策略等3个方面对该领域的研究进行综述与讨论。[结果] 当前我国县域农村居民点空间重构研究内容不断丰富,但由于农村居民点空间重构是一个涉及自然、社会和经济等多方面的复杂系统,县域层面相关研究还不成体系;不同地貌类型县域农村居民点空间重构对比研究不足,对“三块地”改革、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等社会经济转型背景下的农村居民点空间重构模式与策略研究仍有欠缺,研究结果之间也相对独立,缺乏整合集成。[结论] 今后应加强不同区域县域农村居民点空间重构研究的对比分析,探索不同发展阶段和背景下的县域农村居民点空间重构模式与策略,开展跨学科、多元化的综合性研究是该领域未来的发展趋势。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邹利林 王占岐 王建英
研究目的:通过梳理国内山区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与优化研究的成果文献,找出目前研究存在的不足并进行改进。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实证研究法。研究结果:(1)总体上,山区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研究要比结构优化研究充分;技术方法上,空间布局是以GIS技术支持下的定量研究为主,结构优化是以整理和规划背景下的定性研究为主。(2)GIS空间分析技术与景观分析方法能较全面地刻画长阳山区农村居民点的空间分布特征;长阳农村居民点受海拔、坡度、坡向、河流等自然环境因素,以及公路、农村人口、农民人均纯收入、城镇距离、居民点用地规模、土地规划等社会经济因素和耕地面积、园地面积等生产环境因素影响明显;以加权Voronoi图为属...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刘继来 刘彦随 李裕瑞 胡银根
系统研究中国农村居民点用地与农村人口的时空耦合关系,是优化农村土地资源配置的重要理论基础。论文利用人口统计数据与土地调查数据,基于弹性系数模型,分析了我国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与农村人口数量的时序变化特征、空间分异规律和耦合关系类型,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2007—2015年,全国农村居民点用地以1.94%的年均增长率快速增长,8 a间共增加257.27万hm2;2)我国农村常住人口人均居民点用地面积和农业户籍人口人均居民点用地面积分别以年均4.61%和1.98%的速度增长,两者差距以年均16.2%的速度逐年拉大;3)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与农村常住人口数量耦合类型在全国尺度上为G类(用地面积增加,人口数量减少,且前者增长率小于后者)失调发展类型,在省域尺度上都是失调发展类型,主要是G类和H类(用地面积增加,人口数量减少,且前者增长率大于后者)失调类型。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与农业户籍人口数量的耦合类型在全国尺度上为H类失调发展类型,全国93.55%的省份为失调发展类型,失调类型以A类(用地面积增加,人口数量增加,且前者增长率大于后者)和H类为主。研究结果表明:2007—2015年间,中国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与农村人口数量耦合关系呈现失调发展态势,并具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特征。论文研究结果可以为优化农村土地资源配置、促进农村人地关系协调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李裕瑞 刘彦随 龙花楼
利用农村人口统计数据和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对我国农村人口与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的总体态势、区域格局及其耦合状态进行定量分析。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乡村常住人口和农业户籍人口数量变化分别于1996和2001年进入快速减少的新阶段,年均分别减少1 121×104和579×104人,而1996年以来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仍呈增长趋势,年均增长0.12%;农村人口与农村居民点用地增减协同演进的良性格局尚未出现,农村居民点用地效率依然粗放,且在北方地区和东部沿海地区更为突出。城乡二元体制是造成我国农村人口减少而农村居民点用地反增逆势发展的根本原因;在相对共性的人口流动和土地管理制度背景下,自然地理条件、经济...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农村人口 农村居民点用地 中国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