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911)
- 2023(5442)
- 2022(4541)
- 2021(4347)
- 2020(3479)
- 2019(7502)
- 2018(7545)
- 2017(14502)
- 2016(7971)
- 2015(8770)
- 2014(8750)
- 2013(8919)
- 2012(8286)
- 2011(7578)
- 2010(7697)
- 2009(7278)
- 2008(7097)
- 2007(6637)
- 2006(6018)
- 2005(5291)
- 学科
- 农(48769)
- 济(38266)
- 经济(38124)
- 农业(32643)
- 业(27917)
- 业经(18084)
- 农业经济(12658)
- 管理(11686)
- 中国(10981)
- 方法(10734)
- 地方(10169)
- 发(9767)
- 村(9616)
- 农村(9596)
- 企(9500)
- 企业(9500)
- 发展(8765)
- 展(8756)
- 收入(8040)
- 制(7871)
- 建设(7661)
- 土地(7374)
- 及其(6886)
- 劳(6858)
- 劳动(6857)
- 策(6742)
- 数学(6659)
- 数学方法(6613)
- 人口(6586)
- 理论(6511)
- 机构
- 学院(115728)
- 大学(108882)
- 济(47419)
- 农(46491)
- 经济(46426)
- 管理(42366)
- 研究(41143)
- 理学(36824)
- 理学院(36410)
- 管理学(35807)
- 管理学院(35595)
- 农业(34869)
- 中国(31421)
- 业大(26240)
- 科学(25731)
- 京(22274)
- 农业大学(21411)
- 所(21314)
- 中心(20031)
- 江(19844)
- 研究所(19118)
- 财(18794)
- 范(17186)
- 师范(17073)
- 省(16951)
- 业(16675)
- 经济管理(15251)
- 科学院(14708)
- 发(14645)
- 州(14421)
- 基金
- 项目(76248)
- 科学(59757)
- 研究(59494)
- 基金(53991)
- 家(46618)
- 国家(45973)
- 社会(40438)
- 科学基金(38686)
- 社会科(36511)
- 社会科学(36499)
- 省(32768)
- 基金项目(29234)
- 农(28373)
- 编号(26771)
- 划(25253)
- 教育(24833)
- 自然(22229)
- 自然科(21674)
- 自然科学(21669)
- 成果(21631)
- 自然科学基金(21294)
- 资助(19568)
- 发(18619)
- 课题(17229)
- 部(16841)
- 重点(16476)
- 业(16158)
- 国家社会(15854)
- 性(15723)
- 创(15532)
共检索到18198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刘永华
17至18世纪闽西佃农的抗租、农村社会与乡民文化刘永华从17世纪中叶至18世纪中叶,闽西以规模较大、次数频繁的佃农抗租斗争而闻名。从明末清初宁化黄通的“较桶”,至乾隆年间上杭罗日光的抗租,闽西的抗租风潮,从地方州府一直影响至中央朝廷,甚至频频引起清朝...
[期刊]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
[作者]
刘永华
闽西位于福建西部,包括龙岩地区的全部(即龙岩、永定、上杭、武平、连城、漳平、长汀)与三明地区的一部(即宁化、清流、明溪、永安)。在地理上,这里基本上是山区。 本文旨在对宋元以来闽西社会结构的变迁作一初步考察。为了叙述上的方便,本文先从分析明中叶以后闽西赣南的主佃斗争开始,再追溯宋元时期的土客之争。 一、明中叶以后闽西赣南的主佃斗争 明末清初江西名流魏礼在写给一位李姓县令的信中,记载了当时宁都农村的主佃斗争: 宁(都)乡属乡六,上三乡皆土著,故永无变动,下三乡佃耕者悉属闽人,大都建宁、宁化之人十七八,上杭、连城居其二三,皆近在百余里山僻之产。东南变起,附贼窥城不克,则蛊诸佃户,谓吾为汝等...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陆野
15~18世纪的猎巫运动是近代欧洲社会转型时期的一次社会"痉挛"。农业经济的低迷、巫术信仰与基督教信仰的冲突以及社会焦虑的心理等综合因素共同作用下引发了猎巫运动。而在乡村猎巫运动中,流行的巫术魔鬼观、对违背乡村公俗者的敌视以及教会的组织下,猎巫运动得以在欧洲社会中迅速展开并成为一场声势浩大的社会运动。在15世纪中期至18世纪的猎巫过程中,大约五万以上的人士被冤枉成巫师,甚至迫害致死,其中多为女性。从社会文化语境看,猎巫绝非是某种孤立的历史事件,而是中世纪末和近代早期波及西欧甚至整个欧洲范围的一场社会运动,产生了较大的社会恐慌情绪。
关键词:
欧洲 猎巫运动 巫术 女巫 社会运动
[期刊] 林业经济问题
[作者]
黄旺生 朱文华 罗典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近年来,龙岩市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面临着严峻的考验,该市应紧紧依托当地的森林资源优势在环境保护中的重要作用,发挥旅游文化资源在促进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改善闽西农村的生态环境。本研究拟就闽西新农村建设中生态环境保护的对策研究发表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
新农村 环境保护 生态林业 文化旅游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刘克祥
20世纪三四十年代,处于特殊历史时期和本身终结前夕的中国封建租佃制度发生了诸多新变化,除了租佃范围继续波浪式扩大,突出表现为三"化":一是租佃形式多样化,其中又以"卖(典)田留耕"租佃、押租衍生租佃和地主提供生产资料的"帮工式"租佃最为引人注目;二是租户佃户结构多元化。租户、佃户遍布农村各个阶层,租佃关系错综复杂,不过原有的封建租佃格局和基本性质并未改变;三是"佃农贫农雇农化",不仅"佃贫农"取代"佃中农"成为佃农的主体,而且相当数量的佃农由以家庭为单位的独立生产者沦为只剩劳力的产品分成制雇农。这意味着延续二千余年的封建租佃制度已经走到了它的尽头。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张彦虎
14至17世纪,西域农业经济发展总体呈现出曲折发展的态势,先后经历了初期的严重衰退、中期的逐步恢复以及后期的加速发展三个阶段。同时,天山以南绿洲农业经济的恢复发展早于天山以北地区,而且规模也更大。究其原因,不难发现,这一时期西域气候由暖转寒进入小冰期,并发生阶段性的冷暖干湿变化,是给农业生产造成较大影响的重要自然原因。而由气候变动等因素诱发的西域、中亚政治经济动荡则是影响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社会原因。总之,在生态脆弱、绿洲规模狭小分散的西域地区,绿洲农业经济受到自然、社会因素的影响极大。而只有通过积极应对,加强与中原等地区的农业技术、品种交流,稳定西域政治经济关系,才能实现西域农业经济的恢复发展...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李德英
本文通过对20世纪30年代成都平原佃农地主结构的分析,揭示该地区复杂的租佃关系,探讨该地区佃农比例高于其他地区的原因。
关键词:
20世纪30年代 成都平原 佃农 地主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刘永华
本文以土改档案与口述资料为基础,以闽西四保的个案研究为中心,着重考察了明清时期华南地区族田的形成和发展与乡村社会变迁的关系。自明末开始,四保地区经历了土地共有化过程,在此过程中,大约一半左右的私人土地逐渐转化为团体共有的族田。这一过程不仅对乡村的阶级关系有着重要影响,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社区关系。一方面,私人地主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被团体地主所取代;另一方面,由于族田经营的特殊性,当地出现了与“阶级分化”、“人口分化”都不尽相同的“共同体分化”。
关键词:
明清 华南 族田 共同体分化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汤开建 郭姝伶
澳门与巴西的直接通商,是澳门葡萄牙人从18世纪初就开始编织的一个梦想,这个梦想直到19世纪20年代才得以实现。本文利用大量中西文档案文献对17世纪末至19世纪中期澳门与巴西的贸易交往过程进行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澳门与巴西关系研究的空白,同时指出无论是澳门进口巴西的烟草,还是巴西引进中国的茶叶及茶叶种植技术,在清代中西文化交流史及中国与巴西交往史上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邓彬
农村反贫困战略是一项艰巨而又复杂的任务,它需要花大力气、长时间去解决。在近年来农民收入增速连年下滑的情况下,新世纪初农村反贫困战略遇到了新的挑战。一部分刚刚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不仅未奔向小康,反而重新返贫。在此背景下,我们应从贫困地区自身的角度出发,分析近几年来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对农村反贫困战略的不利影响,关注新世纪初农村反贫困战略与农民增收的互动性,使贫困人口尽快真正脱贫奔小康。
关键词:
新世纪初 反贫困 农民增收 互动分析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朱道华
[期刊] 第二届中国软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
[作者]
郭书田
本文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改革开放以来农业和农村的变化。第二部分:农业和农村经济面临的问题。第三部分:21世纪农业和农村的发展战略。在这一部分提出实现两个根本转变、两个发展战略、两个基本国策和两个市场的对接,农业是基础,农村是重点。(1)确立正确的发展观。(2)树立大资源、大农业、大食物的观点,建立大农业生产体系。(3)开发和利用文化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4)落实科教兴农的战略,在新的科技革命中农业率先达到国际先进水平。(5)坚持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
关键词:
改革开放 21世纪 农业 农村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张家炎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