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722)
- 2023(2545)
- 2022(2295)
- 2021(2244)
- 2020(2013)
- 2019(4497)
- 2018(4650)
- 2017(8246)
- 2016(5059)
- 2015(5938)
- 2014(5986)
- 2013(5850)
- 2012(5800)
- 2011(5353)
- 2010(5479)
- 2009(5190)
- 2008(5422)
- 2007(5178)
- 2006(4571)
- 2005(4220)
- 学科
- 济(17192)
- 经济(17166)
- 管理(11992)
- 业(11529)
- 企(8951)
- 企业(8951)
- 方法(8627)
- 学(7676)
- 数学(7012)
- 数学方法(6693)
- 农(6199)
- 中国(4649)
- 理论(3896)
- 财(3894)
- 制(3878)
- 农业(3717)
- 业经(3230)
- 教育(3137)
- 和(3099)
- 地方(3038)
- 贸(2894)
- 贸易(2890)
- 易(2780)
- 策(2759)
- 银(2676)
- 银行(2662)
- 教学(2607)
- 体(2571)
- 融(2565)
- 金融(2563)
- 机构
- 大学(77794)
- 学院(75752)
- 研究(29917)
- 管理(23954)
- 济(23067)
- 科学(22800)
- 中国(22612)
- 经济(22319)
- 农(21909)
- 理学(20118)
- 理学院(19730)
- 管理学(18798)
- 管理学院(18677)
- 京(18376)
- 所(17538)
- 农业(17473)
- 业大(16317)
- 研究所(16066)
- 中心(14227)
- 江(13101)
- 省(12112)
- 北京(11639)
- 农业大学(11447)
- 范(11080)
- 师范(10898)
- 财(10787)
- 技术(10626)
- 院(10511)
- 州(10380)
- 室(10220)
- 基金
- 项目(50220)
- 科学(37209)
- 基金(35042)
- 家(32776)
- 国家(32468)
- 研究(31055)
- 科学基金(26109)
- 省(20039)
- 自然(19557)
- 自然科(19125)
- 自然科学(19112)
- 自然科学基金(18751)
- 基金项目(17660)
- 划(17538)
- 社会(16949)
- 资助(16288)
- 社会科(15826)
- 社会科学(15820)
- 教育(15002)
- 编号(12522)
- 重点(11818)
- 计划(11624)
- 成果(11551)
- 科技(11032)
- 部(10336)
- 科研(10257)
- 发(9995)
- 农(9431)
- 创(9427)
- 课题(9334)
共检索到12235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代晓航 魏超 郭灵安
采用16Sr DNA分子检测方法对番茄中细菌分布进行调查研究,寻找可能存在于番茄中的危害因子。结果表明,5个属的细菌分别是克雷伯菌属,假单胞菌属,泛菌属、肠杆菌属和欧文菌属,其中多数为软腐类细菌,该菌类对番茄本身造成腐烂,同时软腐细菌与人病原菌也存在协同作用。建议加强相关领域的研究并制定控制办法。
关键词:
16Sr DNA 番茄 细菌 调查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周新倩 杨锐 吴小凯 黄艳花
为研究浙江近海浒苔Ulva spp.(EntEromorpha spp.)外生细菌多样性,采用传统的形态学和16s rDna测序分析的方法,从舟山朱家尖、宁海国华电厂和奉化南沙3个地区分离到可培养的浒苔外生细菌及其周围海水细菌65株。根据细菌菌落特征和革兰氏染色结果等将分离到的细菌分为26种表型。16s rDna序列测序比对发现:菌株与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交替单胞菌属(altEromonas)、弧菌属(vibrio)、假交替单胞菌属(psEUDoaltEromonas)、微小杆菌属(ExigUobactEriUm)、芽孢杆菌属(bacillUs)、赤细菌属(Erythro...
关键词:
浒苔 16S rDNA 外生细菌 多样性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袁亮 胡俊 高润蕾 苏高升
为了筛选出对番茄溃疡病菌有拮抗作用的内生细菌,从健康番茄茎样本中分离得到186株内生细菌。用抑菌圈法测定,其中9株内生细菌对番茄溃疡病菌有拮抗作用。通过形态特征观察、生理生化特性测定和16 S rDNA序列分析,对拮抗作用较强的7个菌株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BM-31、BT-10、BT-9、BT-7、BT-3为微杆菌(Microbacteriumspp.),QB-22和QB-8为假单胞菌(Pseudomonasspp.)。
关键词:
番茄 内生细菌 溃疡病菌 拮抗作用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杨定清 谢永红 王棚 周娅 代晓航 孙力军
通过对比实验,以三氯甲烷、石油醚作检测番茄红素的提取剂,与提取剂甲苯作比较,结果差异性不显著,因此以较低毒性的三氯甲烷、石油醚代替目前国标法中强致癌试剂甲苯完全可行。
关键词:
番茄红素 检测 改进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任春梅 高必达 张学文 何迎春 苏建明
为了获得抗真菌病的番茄材料 ,采用农杆菌介导法将细菌几丁质酶基因转化番茄子叶 ,获得了抗卡那霉素的转化植株 ,PCR检测初步证明细菌几丁质酶基因已整合到番茄的基因组 .同时对番茄耐 Kan水平、转化受体的预培养以及共培后洗涤抑菌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卡那霉素质量浓度为 5 0 m g/ L 时就能完全抑制番茄子叶再生 ;共培后直接用抑菌剂洗涤的抑菌效果较好 ;番茄子叶预培养 1d的转化率最高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杨春泉 陈宜修 林玉 蔡学清 邱思鑫 刘春莹 胡方平
2006年在福建省闽清县种植的反季节番茄上发现一种细菌病害,从病叶和茎杆上共分离到15个细菌菌株,经柯赫氏法则证明均能在番茄上引起相同症状病害,而且从接种病株上又重新分离到了相同细菌.这15个菌株致病力均无明显差异.经革兰氏染色、培养性状、生理生化特性、16S rRNA基因序列等鉴定,确认为丁香假单胞杆菌番茄致病变种.寄主范围测定的结果表明,该病菌除侵染番茄外,人工接种尚能侵染茄子.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姚文 朱伟云 韩正康 Antoon D L Akkermans Barbara Williams Seerp Tamminga
以取自3头安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的土种山羊的瘤胃内容物为材料,经过DNA抽提和PCR扩增,扩增产物利用变性梯度凝胶电泳技术(DGGE,一种DNA指纹技术)分析瘤胃细菌在两种日粮条件下的多样性.同时利用基因序列分析技术,分析了16个在DGGE胶上有匹配带的克隆的16S rDNA序列,并与现有的数据库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饲喂基础日粮时3头山羊瘤胃内容物的DGGE图谱有一定的相似性(43%~55%);饲料中添加大豆黄酮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瘤胃细菌的组成,DGGE 谱带变化程度分别为 1 号 36% 、2 号 46% 、3 号 30%。基因序列分析表明,DGGE图谱中优势条带的16S rDNA基因序列中有...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连玲丽 谢荔岩 郑璐平 林奇英
采用盆栽试验法研究了短小芽孢杆菌EN16对番茄青枯病的诱导抗病效应.结果表明,菌株EN16诱导番茄产生对青枯病的防病效果达到49.45%-68.89%;分别在挑战接种间隔期为7-10 d、菌株灌根接种2种处理条件下,菌株EN16表现出较好的诱导抗病效果.测定EN16处理对番茄叶片中几种防御酶的影响,结果显示,在病菌挑战接种前后菌株EN16处理均能引起过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酶(PPO)和苯丙氨酸解氨酶(PAL)等防御酶活性的显著增强.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杨竹青 黄灵胜 叶宏平
番茄对氮、磷、钾和钙、镁营养元素的吸收贯穿于整个生育时期。其体内的累积量,全生长期以钾为最多,其趋势是K>N>Ca>P、Mg;主要营养元素的吸收容量,在全生育期有两个高峰,即盛花期和盛果—果膨大期;但各元素的吸收强度以盛果—果膨大期较小,此期为营养最大效率期;营养元素在番茄体内的分布比例,在果实膨大期前是叶>茎>根,进入膨大期后,吸收的N、P、K转移果实中,其分布是果>叶>茎>根,而Ca、Mg的分布是叶>果>茎>根。
关键词:
番茄 养分吸收量 吸收强度 营养分布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张晓丽 赵建宇 孟祥坤 范玲超
为筛选具有良好生防效果和生产应用价值的番茄内生菌菌株,从番茄植株内部分离得到一株对番茄灰霉病病原菌具有较高拮抗效果的内生细菌JZ3。通过菌株形态学特征比较、16S r DNA序列和gyr B基因序列系统进化分析,结果显示JZ3为解淀粉芽孢杆菌。室内生测结果表明,浓度为5×107cfu/m L的JZ3液体悬浮剂对番茄灰霉病的预防效果可达82.04%,治疗效果约为30.54%。检测JZ3对高温高盐耐受性,结果 JZ3在高盐环境中的存活率可达70%,105℃高温高盐条件下处理15 min存活率仍可达56%左右。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王谢 李志 李芹 阳路芳 吴翔 常伟
【目的】探索川西高原大棚番茄感病后根际细菌群落的响应状况。【方法】利用高通量技术分析四川省甘孜州道孚县和炉霍县高原大棚健康番茄和发病番茄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结构特征。【结果】①番茄发病状况可解释土壤细菌群落结构23%的总方差。②道孚县土壤样品的细菌物种数比炉霍县略高,发病植株比健康植株的细菌物种数略低,但都未达到显著水平。③暖发菌门、厚壁菌门、候选门GAL15、螺旋体门的相对丰度在番茄发病后明显降低,而绿弯菌门、候选门RCP2-54、候选门SAR324、异常球菌门的相对丰度则在番茄发病后明显增加。④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的7类功能参与了川西高原大棚番茄的健康管理,其中道孚县土壤细菌的铁呼吸功能减弱、芳香化合物降解功能增强,而炉霍县的发酵功能得到较大提升。⑤番茄根际土壤中,道孚县有127个菌种显著响应发病,炉霍县有64个菌种显著响应发病。⑥道孚县根际细菌结构与功能变化源于土壤pH的降低,而炉霍县根际细菌结构与功能变化源于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增加。【结论】川西高原大棚土壤微生物功能健全,且在番茄发病过程中能够主动招募有益微生物菌群以应对病害,如道孚县的芽单胞菌属(Gemmatimonas sp.)和炉霍县的异常球菌门细菌(Deinococcota)。
关键词:
高原 番茄 根际 微生物 多样性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方瀚墨 胡璋健 马巧梅 丁淑婷 王萍 王安然 师恺
【背景】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大气CO_2浓度的升高会影响植物病害的发生,进而影响农业生产。β型碳酸酐酶(β-carbonic anhydrase,βCA)是植物CO_2感应和浓缩系统中的重要组成元件,参与拟南芥和烟草的植物免疫过程,但在番茄(Solanum lycopersicum)等园艺作物中的研究较少。【目的】通过探究番茄SlβCA3在抵御植物病害中的作用及机制,为番茄生产中的抗性调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拟南芥AtβCA氨基酸系列为参考序列,在番茄Sol genomics network数据库中鉴定到4个SlβCA。进一步以野生型(wild-type,WT)番茄‘Ailsa Craig’(AC)为材料接种丁香假单胞菌番茄致病变种(Pseudomonas syringae pv. tomato DC3000,Pst DC3000),利用q RT-PCR技术测定叶片中SlβCA的表达量,筛选出受Pst DC3000诱导表达的基因SlβCA3。在此基础上,以AC为背景,利用农杆菌介导法进行番茄遗传转化,构建SlβCA3稳定过表达植株(OE-SlβCA3)。通过观察OE-SlβCA3植株接种Pst DC3000后的抗性表型,明确SlβCA3在番茄抵御Pst DC3000过程中的作用。为了研究SlβCA3调控植物抗病性的内在机制,比较WT和OE-SlβCA3植株接种Pst DC3000与对照条件下转录组的变化,并利用KEGG数据库对差异基因进行功能分析,推测糖代谢与SlβCA3介导的免疫反应有关。最后,通过测定WT和OE-SlβCA3植株糖代谢及其信号途径相关基因表达量以及葡萄糖、果糖和蔗糖含量,对转录组结果进行验证及分析。【结果】OE-SlβCA3植株对Pst DC3000的抗性增强,接种Pst DC3000后,叶片中的细菌生长量、病斑数以及死细胞积累量明显减少。转录组测序结果显示,正常条件下,OE-SlβCA3植株转录谱没有发生明显变化;接种Pst DC3000后,在WT和OE-SlβCA3植株中检测到2 100个Pst DC3000诱导基因,其中有63.3%的基因在OE-SlβCA3植株中表达量更高。KEGG分析结果显示,依赖于SlβCA3过表达的Pst DC3000诱导基因富集在糖代谢相关路径中,包括淀粉和蔗糖代谢,内质网中的蛋白质加工(糖基化),氨基糖和核苷酸糖代谢,真核生物中的核糖体生物合成以及光合作用等路径。糖代谢与糖信号密不可分,q RT-PCR及糖含量测定结果显示,接种Pst DC3000后,OE-SlβCA3植株叶片中糖代谢及其信号传导途径相关基因表达量与葡萄糖、果糖和蔗糖的含量较WT更高。【结论】番茄SlβCA3的过表达增强了植株对Pst DC3000的抗性,该过程可能与糖代谢及其信号通路在植物免疫中的作用有关。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王国娟 曹妍 王芳 马焕成 郑艳玲 伍建榕
苏铁为古老孑遗植物,被誉为"植物界的大熊猫"和"活化石"。为了研究苏铁珊瑚状根内生放线菌的多样性,通过16S r DNA克隆文库开展了珊瑚状根内生放线菌种群多样性研究,从16S r DNA克隆文库中随机挑选了164个克隆子进行序列测定,对测序结果进行了BlASt对比,结果表明,苏铁珊瑚状根中放线菌多样性十分丰富,存在5个目7个科10个属,主要类群为短小杆菌属CurtoBACterium、利夫森氏菌属leifSoNiA、考克氏菌KoCuriA、鸟氨酸微菌属orNithiNimiCroBium、微球菌属miCroCoCCuS、丙酸杆菌属ProPioNiBACterium、链霉菌属StrePtomy...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周大祥 熊书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杨心彪 李兴需 刘睿 周国林
为探究鲜食番茄生长期果实品质动态变化规律,指导栽培并确立适宜的采收期,以5个不同品种的鲜食番茄为材料,分析其成熟过程中果实色泽、硬度以及维生素C、可溶性糖、可滴定酸、番茄红素、矿物质含量等品质指标的动态变化。结果显示:果实成熟过程中,硬度由3 000~4 000 g降至1 000~2 000 g,果皮红色逐渐加深,番茄红素增加至0.016 mg/g左右,可溶性固形物、维生素C、葡萄糖、果糖含量都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规律,且在坚熟期达到最大值;糖酸比、可溶性糖含量总体呈逐渐上升的趋势;可溶性蛋白、可滴定酸、苹果酸含量则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同一品种的番茄在不同的生长期某些矿物质的含量也存在显著差异。结果表明,坚熟期为鲜食番茄最适宜的采收时期,坚熟期NT31番茄的糖酸比在7.5左右,果糖含量为15.0 mg/g,可溶性蛋白含量为17.0 mg/g,具备更高的营养价值和商品价值。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